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第二基地 豆瓣
Second Foundation
9.5 (10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第二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谜”一般的第二基地的存在成了众矢之的,骡要铲除它,而第一基地的移民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也必须找到它,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呢?
骡倾全力寻找并铲除第二基地,却失败了。随后,基地人员也千方百计寻找第二基地,因为他们不愿把建立新帝国的功业拱手让人。谁也没想到,寻找的线索竟维系在一位小女孩身上。十四岁的艾嘉蒂娅怕得要死,她究竟发现了有关第二基地的什么秘密呢?
基地与帝国 豆瓣
Foundation and Empire
9.1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时,由伟大的心里史学家哈里·谢顿所创立的基地,虽然已在银河外缘立稳了脚跟,但还得面对来自银河帝国的压力。
垂死的帝国仍拥有银河中最强大的武力。一位野心勃勃的将军,率太空舰队攻向基地,聚居在基地小行星上的学者和科学家,能逃过大难的一线希望,全维系在谢顿死前留下的语言中……
可是,就连谢顿当年也无法预料到:还有比太空军团更具有威胁性的外力已悄然诞生,那就是银河中的突变异种——“骡”。面对骡奇异的心灵力量,即使是一支最坚强的人,也会俯首屈服,成为听话的奴隶。骡的黑色舰队兵不血刃地接受了成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征服宇宙,骡和忠贞之士都在寻找第二基地,而骡的第一波搜索行动,被一个平凡的女子贝妲阻止,从而为第二基地的反攻计划争取到充分的时间。
基地 豆瓣
Foundation
9.3 (15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基督山伯爵(上下)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 韩沪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小说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情节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苹果酒屋的规则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约翰·欧文的代表作,讲述了年轻人荷马的成长历程:离家出走,寻找真爱,定位人生。身为孤儿的荷马,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圣克劳兹孤儿院。孤儿院的拉奇医生将自己的医术悉数传授给荷马,包括当时尚不为法律允许的堕胎手术,并希望荷马能够继续承他的事业,但在拉奇医生父亲般的关爱和呵护下逐渐迈向成年的荷马却向往医术以外的东西,渴望学习生活的规则。后来,他跟随前来堕胎的坎蒂及男友华力一道离开孤儿院,来到华力家的观海苹果园工作。二战爆发后,华力奔赴战场,荷马与坎蒂坠入爱河。但是面对从战场上残废归来的华力,坎蒂和荷马只能选择分手,他们爱情的结晶安琪尔也成了荷马的“养子”……
全书围绕着荷马在燃情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展开,反映现实生活不乏遗憾、忧伤,但同时又给人以向往和希望。该书经欧文本人改变为剧本,搬上银幕,于2000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殊荣。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11日 评论 借个地儿,说说约翰欧文 - 约翰欧文的书几乎都读过,唯有这本苹果酒屋只看了电影。听同样喜欢欧文的朋友讲起,说这是她唯一读不下去的欧文。可是这是唯一在豆瓣里找得到的中文译本。不知道其他那些欧文有没有翻译成中文过,也许现在不卖了?比如说《寡居一年》《为欧恩米尼祈祷》《盖普的世界》《新罕布什尔旅店》*。。。 欧文迷很多,大家闲聊起来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第一本欧文都有点偏爱。 《新罕布什尔旅店》是我的第一本欧文。讲新英格兰一家人,父母带着五个孩子,一头“熊”,阴差阳错地跑到二战后的奥地利去经营一家三流旅店。旅馆里的常客大多数是妓女,她们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有怪癖。主人公是老三,他的童年和这些奇形怪状的人物参杂在一起,接二连三的悲剧,几乎每个走过他世界的人都有着令人心酸的过去甚至现在。欧文的才能之一是能在描述最暴力最黑暗的事件时让读者流着眼泪大笑出来。故事里有最典型的欧文元素:同性恋者,自杀,妓女,强暴,忧郁症患者,也有欧文早期小说里必不可少的熊,看的时候心里觉得说不清的怪异,里面的人物事件都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按理说如果和书中人物有着这么深的隔膜,读者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但是我捧着这本厚厚的东西,居然从头看到尾。虽然一次次地放下,又一次次的拿起来,直到读完为止。欧文是个讲故事的好手,幽默的文笔,黑暗的环境,丰满的人物,复杂交错的情节和事件发展,样样都照顾的好好的。 最令人满意的是他的结尾都极好。在他的一本杂文集里他说,他写的很慢,但是在他动笔之前,一定要想好了如何收尾,想不出一个好的结尾,他是不会开篇下笔的。有志从事小说写作的人都应该看看《为欧恩米尼祈祷》。初学小说写作者最头痛的往往是结尾,常常因为不知如何收尾而“草菅人命”,把主人公送到死神手里就好了。令读者大大的不快,有受骗上当之嫌。《为欧恩米尼祈祷》是个很好的例子,从小说开始我们就被告知主人公欧恩米尼最后死了。而读者依然能兴致勃勃地把小说读完,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失望。 有人拿他和莎翁相比。我到觉得他更像个现代的荷马,拉开了场子就开讲。看过几本他的小说之后就会发觉他的题材其实有着很强烈局限性,自传性。总是有新英格兰的寄宿学校,总是有婚外恋,总是有个作家。但是这种环境的局限性并不妨碍他和读者的沟通,这种雷同也不会有老调重弹的单调,他能够利用有限的空间来讲述各种人性的故事,赢得五湖四海读者的共鸣。《为欧恩米尼祈祷》讲述的是人的信仰问题,《盖普的世界》讲述的是初为父母的人心中的恐惧--因为外界的混乱而对新生儿的将来担忧,《新罕布什尔旅店》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心底的阴暗影子和手足之情,《苹果酒屋的规则》讲的是有关堕胎的社会问题。。。 《寡居一年》是我的最爱。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回头猛看封面,不敢相信这真是同一个欧文写的。因为此之前所有的欧文都有一个特点,难读。虽然好看,但是不象流行小说那样让人彻夜难眠。很容易就可以放下。但是他厉害在能让人惦记着,一定会读下去。但是《寡居一年》却让我根本放不下,从早读到凌晨,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为止。大呼过瘾。看完才注意到他在封面献辞里说,“献给xxxx,如约写了一本爱情小说。” 哈,原来如此。欧文的第一部爱情小说。 《寡居一年》之后,欧文忙着把《苹果酒屋的规则》改成电影剧本,后来剧本改编又得了奥斯卡,他似乎更喜欢银灯生涯,那之后出来的小说《第四只手》令我大失所望,换成别的二流作家,还算不错,但是按欧文历来的水平来讲,根本是滥书!糊弄人的。气馁的很。想是不是好莱坞又毁了一个作家?那也是2001年的事了。不知道他的下一部小说什么时候会出来,拭目以待。。。 *后注:因为是自己随便翻译的书名,所以还是把英文书名列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 -Hotel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旅店》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盖普的世界》 -A Prayer for Owen Meany《为欧恩米尼祈祷》 -A Widow for One Year《寡居一年》 -The Fourth Hand《第四只手》
小说
菩萨凝视的岛屿 豆瓣
Anil's Ghost
作者: (加)翁达杰 译者: 陈建铭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5
你没读过《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至少也该看过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吧?你应该对那个情深刻骨、抵死痴缠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吧?在我看来,《英国病人》的小说比电影更隽永,也更复杂,而那个最擅于驾御复杂局面和深沉情感的作家就是翁达杰。
《菩萨凝视的岛屿》是麦可·翁达杰的2001年出版的新作,写的是他的出生地斯里兰卡的故事。女主角安霓尤离国多年后,出任人权组织的法医,回到斯里兰卡调查一连串的神秘失踪案件。在这一过程中,她目睹杀戮与阴谋,而误解和伤痛则折磨着人们的心灵。随着叙事的发展,读者会逐渐领悟到,这本小说表面上讲的是侦探悬疑故事,骨子里却是在讲授在乱世中如何自处的生命艺术。
翁达杰的小说不胜在情节,而胜在他诗一般优美的文笔,胜在他对人世深刻的观察与体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翁达杰的小说比一本哲学书更能挑动你的思绪。我认为,他就是那种老于世故而又不失纯真的人,斯时今世的“稀有动物”啊!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6日 评论 用诗的语言写暴力 - 本来找的是麦克尔*翁达奇另一部,也可能是他最出名的小说,那部被好莱坞打红的《英国病人》,居然搜索不到。 而这本少有人知的Anil's Ghost居然一下儿就找到了。 在斯里兰卡出生,在加拿大长大的麦克尔*翁达奇自认是个诗人。写小说不过是“副业。” 看《英国病人》时,深深地迷恋上了他的文字。完全是用诗写出来的小说。从结构布局,零落的线索,细密的心思,奢华的色彩,不肯停歇的心情。在书店里翻到过一本他的诗集。薄薄的。题目叫《笔迹》(Handwriting) 记住了扉页上的那句 for the long nights you lay awake, and watched for my sake: for your most comfortable hand that led me through the uneven land... 献给那些漫漫长夜你替我守望而无眠 献给你最舒适的手曾领我走过坎坷平原 "菩萨凝视的岛屿"(这个标题太怪了,感觉在给不相干的书写评语)与《英国病人》大不同。讲述的是斯里兰卡内战时自相残杀的残酷,和对对方村民的大屠杀。和最近广播里听来的卢旺达种族清洗几乎不相上下。也是专拣妇孺下手。 翁达奇用他惯用的语言方式,清醒地,轻轻地,却又毫不回避的讲他的故事,对任何残忍和血腥的细节都毫不含糊。那种冷静象刀。直逼人心。一个激灵又一个激灵。他用诗的语言逼着读者面对现实和人性的丑恶。没有逃跑的余地。。。 但是讲述这悲剧的语言之清冷却又像光,引导着人向上向上,不会被沉重的人类之悲剧坠入海底。好像最后变了泡沫的小人鱼,最终还是有了魂灵。。。天堂是教徒的救赎,翁达奇诗一样轻灵的语言是我们的救赎,我们的希望。
小说
小布头奇遇记 豆瓣
作者: 孙幼军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 11
童 话--小布头奇遇记 孙幼军 著
童 话--《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叶圣陶 著
童 话--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 著
童 话--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 著
童 话--狐狸打猎人 金近 著
梵高传 豆瓣
Lust for Life
8.7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北京出版社 2001 - 2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现代作家欧文·斯通,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长腿叔叔 豆瓣
作者: 韦伯斯特 译者: 刘超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 1
《长腿叔叔》讲述孤儿院里的小女孩茱蒂被一个神秘的人物——长腿叔叔资助去上大学。她的奇异之旅就此悄然展开,新的生活丰富多彩,茱蒂一直兴致盎然地把她身边的种种新奇变化写信告诉长腿叔叔,直到邂逅谈吐不凡的“杰威少爷”。骄傲的茱蒂迷失在偶遇的爱情中。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译林出版社 2000 - 7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23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魔戒(第二部) 豆瓣
8.9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姚锦镕 译林出版社 2002 - 4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柞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夜色温柔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陈正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 8
迪克·戴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美国神经病理学家,在去欧洲行医时,偶遇了亿万富翁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尼科尔·沃伦。迪克出于同情,帮助她治病,对她百般疼爱呵护,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研究工作。而当尼科尔痊愈能“独立生活”时,便移情别恋,抛弃了迪克。随后,迪克厄运连连,遭受到一系列意外的打击……
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一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巫术师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福尔斯 / 校注 陈安全 译者: 陈安全 / 陈得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10
出生于英国高级将领家庭的青年于尔菲,自小受到父亲专制的管束,大学毕业时,父母因飞机失事身亡,他的身心顿感如释众负,他追求绝对的自由,在与众多年轻女性的交往中也从不会出真情,率真的姑娘艾莉森对他情深意切,甚至为他而自杀,但是于尔菲还是毅然飞往希腊一个美丽的小岛任教,在那儿他遇到了住在一座美丽而神秘庄园里的富豪康奇斯,他的奇特经历和举止,他对于尔菲反复无常的态度和说教,使于尔菲无法看清他的真面目,其间于尔菲在他的别墅里与一名叫莉莉的美貌姑娘相爱,可风花雪月给他带来的只是被折磨被欺骗的回忆,原来这一切都是巫术般的康奇斯安排的,都与爱莉森有关,于尔菲最终对生活与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29日 评论 折腾 - 朋友STEVE向我推荐的这本书。说是他有一次碰到个德国朋友,在酒巴喝酒,谈MM谈德国啤酒的空当里,STEVE问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说了这个新鲜书名《巫术师》(The Magus)。后来斯帝夫找来看到一半时和我说,“这书太神了,我现在看谁都不象好人,看什么事都觉得后面有鬼。This book totally fucked my mind!”听得我大乐。也去找来看了。果然废寝忘食得看得人都傻了。 一层层的秘密展开来,所有的想当然都不存在,所有的过去都是假的。这份折腾!过瘾啊!看过很久之后和STEVE再见面又说到这本书,他说,“那个男主角真可怜!”我眼睛瞪得老大,“有没有搞错?!是他始乱终弃,他活该!他那女友才可怜!”这回轮到STEVE眼睛瞪得老大,“可是那小子给整成那样儿。。。”他说了一半就边笑边摇头。我也乐了,敢情了两个人喜欢了这么多年的一本书,原因却如此不同啊! 喜欢这本书结尾的两句诗: may he love tomorrow, who has never loved before and may he who has loved, love tomorrow as well 愿无爱得人明天会爱 愿爱过的人依然爱明天 在网上找到一篇中文评论: -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 http://202.130.245.40/chinese/RS/96199.htm (这个古老的网站已经不存在,但是评论本身兜兜转转来到了豆瓣: 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 )
小说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太阳照常升起 豆瓣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赵静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4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 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 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 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
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 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 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 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 创了海明威式的独持文风。
别闹了,费曼先生 豆瓣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9.1 (96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费曼 译者: 吴程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费曼得过诺贝尔奖,是现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箱,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他曾跟爱因斯坦和波尔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机率。
世界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人 豆瓣
作者: 萨尔加多 译者: 狄源沧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 - 6
萨尔加多是一位“与苦难者呼吸同一口空气”的摄影大师,1982年,他以其照片中浓郁的人道本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特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他与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注重“决定性瞬间”的追求,而又喜欢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本书收录其代表作品30余幅,从中我们可以一睹这位摄影大师的现实主义风采。
毕加索:成功与失败 豆瓣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邱秉钧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1 - 5
本书是重新评估毕加索的一部光辉评论,现今再版与1965年初版一样正合时宜。约翰・伯格在书中拨开了缭绕在毕加索四周的迷雾。他反思了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从在西班牙的童年开始,中经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格尔尼卡》直至最后的一些素描作品。约翰・伯格认为,毕加索是从欧洲的封建主义往昔“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是闯进眼花缭乱的文明社会并征服了这个社会的一位“原始”人。
约翰・伯格认为,毕加索的成功与其说与艺术关联,不如说更多地关系到毕氏在别人心中唤起的那种十九世纪天才的怀旧的朦胧观念,而且由于抱定了那种怀旧的理想,毕加索本人也与历史脱了节。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22日 评论 艺术 ,一个道出真理的谎言 - 第一次看毕加索的画展是1997年,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五月黄昏误打误撞的走进他们的国家美术馆。我被一屋子的毕加索速写包围着。目之所及都是人头牛身的怪兽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守在熟睡的女子身边,看护的他目光沉静,熟睡的她柔美安详。一幅幅8x10的小小画面,寥寥数笔的铅笔素描而已,画家心中的千言万语已跃然纸上。 那种细碎的情绪爱怜和矛盾深深打动了我。 那一程后来带我到了巴黎和南法国。每到一地,我必去查看当地的毕加索美术馆。到如今,巴黎的那座依然是我的最爱,每去巴黎必要去拜一拜。那里毕加索不很为人知的陶器尤其妙趣横生。孩童情怀。回来后找了很多毕加索的传记来看。知道了他的滥情和懦弱。但是对他“我在故我画”的艺术家原则和他精瓒自如的画技还是尊敬的,也爱他笔下画出的很多女子。于他而讲,画画是纪录生活的方式,无论丑美都是他生活心情的真实反映。虽然在现实中,他一次次的背叛。在画中,他诚实。 面对书店里大批的毕加索传记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时一个做艺术设计的朋友推荐了这本《毕加索:成功与失败》,说是他这辈子读过的最好的书。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觉得文字不错,但是很不过瘾。当时想是因为我对毕加索所知甚少,对他的生平十分好奇,更需要的只是比较平实的史实,没有点事实做底子,机灵的语言游戏和入木三分的评论对我来说都不大有用。 最近看到dotann推荐了约翰.伯格的另外两本书,就又回家把这本书找了出来重读。 这些年自己也看了不少毕加索的画。连一直不喜欢的立体派(cubism)都在前年纽约的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大展上开始感动我。开始明白他那些看似刻板的几何图形中也是有着流动有着韵味的。更加钦佩他那娴熟精妙的画笔,能够用图画来解析人的种种情感,无论美丑。并令人为人性感动。唯美主义的马蒂斯确实是望尘莫及的。 初开始重读《毕加索:成功与失败》时颇惊喜。在前言里就有大文章,看得我兴奋不已。 “绘画是能够把时间和视觉世界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人的思维是这种结合的发生地,思维把事件按时间排了先后,把影象编辑成一个视觉世界,因为这种时间与三维世界的结合,可见与不可见(存在与缺席?)的因素开始对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种对话中生活。” "Painting is the art which reminds us that time and the visible come into being together, as a pair. The place of their coming into being is the human mind, which can coordinate events into a time sequence and appearances into a world seen. With this coming into being of time and the visible, a dialogue between presence and absence begins. We all live this dialogue." 接下来他用毕加索的自画象来做例子。 http://www.philamuseum.org/collections/modern_contemporary/images/1950-1-1_lrg.jpg “看一看毕加索1906年的自画象。为什么这么一副看似平淡的影像如此地感动我们?” "Consider Picasso's Self-Portrait, of 1906. 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painting? Why can this apparently uneventful images move us so deeply? “这个年轻人的表情,一张很典型的二十五岁的脸,上面写着孤单,专注,和探索(寻找?)。这个表情里同时结合了失落和等待,但是存在于文学的层次。” "The young man's expression - not untypical for a man of twenty-five - is solitary, attentive, and searching. It is an expression in which loss and waiting combine. yet this is at the level of literature.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呢?头和身体都微微前倾,向画面外靠拢,在寻找可以立足的形式,但是还没有完全找到。他们处于微明不明但是将要成型的那一点,将要被照亮的瞬间--好象房顶上的一只鸟。这副影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存在’竭尽全力地让世界看见它的存在。” "What is happening plastically? The head and body are pressing towards the visible, are searching for a perceptible form, and have not fully found it. They are just at the point of finding it, of alighting on it - like a bird on a roof. The image is moving because it represents a presence striving to become seen." 看到这里我已完全被约翰.伯格所折服。正是我所喜欢的评论风格。尤其是这样把各种学科的东西放到一起说的大杂烩,宛如放了很多东西的匹萨饼,鲜美无比。于是天天带着上班,午饭时翻几页看。 但是接着看到正文我却开始失望了。从第一章开始,约翰.伯格从毕加索的诞生地西班牙讲起,文字尖酸刻薄,口气傲慢的上了天。把西班牙大力贬低到欧洲的最后。从社会发展到中产阶级的起源,看得我越来越反感。完全没有了开始的兴奋和迫切。 现在它被我丢到床头柜的那堆越来越高的看了一半的书上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把它捡起来读完?
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