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douban&Twitter - 标记
万水千山走遍 豆瓣
8.5 (106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大地啊,我来到你岸上时原是一个陌生人,住在你房子里时原是一个旅客,而今我离开你的门时却是一个朋友了。 当飞机降落在墨西哥首都的机场时,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得几乎无法举步。长长的旅程,别人睡觉,我一直在看书。眼看全机的人都慢慢地走了,还让自己绑在安全带上。窗外的机场灯光通明,是夜间了。
活着 豆瓣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5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魔戒(第三部)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
9.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汤定九 译林出版社 2002 - 4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柞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三大戒指归属天下小精灵诸君,
七大戒指归属石厅小矮人列王,
九枚戒指属于阳寿可数的几人,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
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生死朗读 豆瓣
Der Vorleser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姚仲珍 / 拱玉书 校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生死朗读》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 史密芝的个人史。米夏尔15岁时遇见36岁的汉娜,两人保持了一段有畸形色彩的性爱关系。正在热烈之时,汉娜却神秘失踪了,唯剩下米夏尔怅然若失。汉娜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女人,喜欢听米夏尔为她朗读文学书籍,除此之外 米夏尔对汉娜几乎一无所知。直至米夏尔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
如果说少年时对汉娜母性的畸恋仅是一段插曲,那么对汉娜的审讯则影响了米夏尔的一生。悲剧是出其不意地揭开的。在法庭上,面对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法官要求汉娜作笔迹鉴定。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她居然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18年后被赦免。18年中米夏尔经历了种种变迁,仍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不料,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她却以自缢的方式在黎明时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29日 评论 幸福 - 看这本书时刚刚结束一段感情。一段以为会长久的感情。看到这书前不久才从困顿中解脱出来,因为发现对逝去的感情的依恋来自一种幻想。我以为的历史和现实竟然是如此不同。。。 在去旧金山的地铁上看到书里的这段话,醍醐灌顶一般,怔在那里: (因为没看过中译本,不知道是怎么译的了。。。自己试试看) “为什么曾经的美丽会突然因为知道了美丽背后的黑暗而如此彻底的碎裂?。。。难道因为了那黑暗而使快乐不可能成为现实?可是现实里我们确实快乐过啊!” "Why does what was beautiful suddenly shatter in hindsight because it concealed dark truths? ...Because such a situation makes it impossible to be happy? But we were happy! ... “那是不是就是我悲伤的源头呢?当时的渴望和信念令我昏了头,向生活索取了一个它不可能兑现的诺言?悲伤是不是因此而来?是不是幸福本身并不单单取决于那时那地的境况和感觉,更重要的是那份幸福是建立在一个未来,一个许诺里的未来?而当那诺言粉碎,幸福随之粉碎?” "Is that what makes me sad? The eagerness and belief that filled me... and exacted a pledge from life that life could never fulfill? Is this what sadness is about? Is it what comes over us when beautiful memories shatter in hindsight because the remembered happiness fed not just on actual circumstances but on a promise that was not kept?"
小说
魔戒(第一部) 豆瓣 谷歌图书
8.5 (7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丁棣 译林出版社 2001 - 11
这是一部有关史前人类霍比特人的故事。弗拉多为了拯救族人,前往火焰山的厄运山口,要摧毁魔戒的魔力,使人类免受黑势力的奴役……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4月1日 评论 关于魔戒 - 以下是2003年底写的,搬过来。。。 用一个魔戒来统治他们 用一个魔戒来寻找他们 用一个魔戒来集结他们 然后在黑暗中, 捆 绑 他 们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One Ring to Find Them, 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 魔戒三部曲是我深爱的故事。两年前在影院看了第一集就匆匆忙忙抱来妹妹很久前收集的J.R.R. Tolkien这三本小说,手不释卷的看了一个月,全部看完,人都痴了过去。这篇首的诗也一字不拉地背了个滚瓜烂熟。去年四月份在厄瓜多尔时也是热情百倍的向所有人推荐书和电影。一有机会就琅琅上口"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有一天在格拉配高的一个岛上,向导带我们去了一个火山岩洞,爬过一条半人高的隧道,来到一个岩石的“大厅”,几乎齐膝的水,我们打着手电,涉水而行,洞壁很高,听得到回声。里面黑漆漆的,大家都突然噤了声,向导向我们建议把手电都关掉,我们听从了。一时间好像立刻感得到一股阴风吹来。我立刻想起了 Moria和那里的Dwarf Lord (矮人王?)。。。 我开始接触中文网站和BBS是和我第一次看到Lord of the Rings电影在差不多的时候。2001年冬天,十一二月份。令我不解的是中国同学们(至少是在bbs上的)好像普遍反映不喜欢魔戒这电影。或者说看不懂,或者说不够刺激,或者说没有中国武侠好看。有几个文笔不错的人写了专门的影评,也是大体在说看不出好在哪里。开始我想是不是因为大家没有看过小说,所以故事有点太复杂了不容易懂?后来有朋友从国内带来盗版VCD我开了中文字幕看得怒气冲冲的,因为完全是在乱翻啊!根本是错的。想,希望大家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不会是这个水平的翻译字幕。否则真要难怪大家会看得一头雾水。按那字幕去读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老天! 前几个星期和朋友马修又谈到魔戒。我随口说了句,中国观众似乎对此不感冒。马修当时反问为什么,我随口说出的答案却令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当时脱口而出的是这么一句话,“因为魔戒故事里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来讲是比较陌生的。”马修追问,“比如说?”我答,“比如说,战胜自我,战胜人性的弱点,。。。”“噢,”马修表示理解的点点头,“那些确实是很纯粹的基督教的观点和看法。” 事后对此又想了很久。首先是很惊讶自己下意识的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当时的一闪念,可能还要很久以后才会意识到,或者那想法会永远停留在潜意识里永不会浮出水面也说不定。再仔细的回想了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传统理念,到底有没有这种“人生来有不可逾越的弱点,人生就是与自身的欲望的搏斗”理念呢?我是不是太武断了呢? 我们有“浪子回头金不换”一说,但是,它所强调的是金不换。就是说只要改了就是金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浪子。这一概念并不强调我们生来就有丑恶的一面并且将伴随我们一生一世,时时刻刻要小心不要被它左右了这种西方文化里常出现的概念。 我们也有“超越自我”这种口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句口号常常是和身残志坚的英雄们连在一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不幸。如果身残了再超越也不迟。 今天读的一片影评里有这么一句话,觉得对魔戒的本质很有概括性: "这是一场以和平为名的圣战,充满了伤感的悔恨,和一种燃烧的信念:追求绝对权力的本身必定会使追求者被权力绝对的腐化。" "It's a holy war in the name of peace, suffused with melancholy regret, and fervid in its conviction that the very pursuit of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有些佛教的禅在里面。 在我记得的所有的武侠小说里,武功最高强的最终都要被选为领袖。也就是说最终的目的还是权力。好与恶的斗争只是为了使权力落到好人手中而已。而不是说权力本身是坏的。当东方不败等人为害于人,那是因为他们本身是恶的,才会变坏。而像令狐冲这样,本身是好的,就最适合做领袖,因为权力的腐化只对坏人有效。 这和魔戒的立意就很不同了。在“中土”(Middle Earth),人(可以推展到所有生灵,但人的“免疫力”似乎最低)对权力的腐化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一切不幸的源头。无论这个“人”是伟人如那诗歌中提到的 “还有九个魔戒给了九个凡人注定要死去” ("Nine for the Mortal Men doomed to die" 在电影里Frodo曾经问Aragon那些坐着黑马来追杀他的是什么东西?Aragon说他们都曾经是名誉四方的伟大的国王,但是受不了权力的诱惑,接受了Sauron的九个魔戒。现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只能给Sauron跑腿勉强度日)还是卑猥的小人物,如Smeagle。所以销毁魔戒的任务不能由人来完成,哪怕是Aragon这样的皇子也不能碰。其他如高雅智慧的Elf们也都得经过内心地考验才能抵制住从Frodo手里夺过魔戒的诱惑,比如美丽的 Galadriel (Cate Blanchett)。 所以这个故事的感人不仅在于那些善与恶两种势力的打斗,更在于浸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好与恶之间挣扎,试图摆脱权力对自己的诱惑和煎熬。。。 这两天我一直在搜肠刮肚的试图找些中国文化里的反例,来证明我那天的随口所言太过于绝对了。但是我怎么也没有想起来。所以放在这里,大家来帮个忙。毕竟我的中文底子有限。可能有很现成的例子就给漏掉了也是有的。先谢过! :) 后记1: 朋友芳洲说: ”jean你可以想想傅雷为他的《约翰克力斯多夫》译文的首页献词 ...并不是没有黑暗,只是光明不被黑暗淹没... (大意)“ ”我觉得就是你要找得魔戒的要旨“ “佛家说的“精进”也有这个含意” Jean: 嗯,对,黑暗与光明同时存在。我想说的是魔戒的信念之一是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如此。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因为每个人的心里好和坏的界限很纤细,也有些模糊。这是一种“很人性”的概念。不是一句“人无完人”就可以概括的。因为“人无完人”这话里有原谅人的缺陷的意思。魔戒说一旦走错是会有严重后果的,不可以对自己如此迁就,也就是以前的口号里喊的要对自己严要求吧?但是真正做起来是多么的难。也是多么的感人。什么是“精进”?芳洲讲来听听?:) 后记2: 乱看说: 孟子的性本善论比荀子的性本恶要流行,儒家是主流文化的缘故 Jean: 是,我也隐约想到性本善的问题。好像再往深里想其实有很多文化认同也由此而来的。比方报喜不报忧了,比方打哈哈了,比方要面子了。都似乎和不愿面对人性的阴暗而来的。是好的就都是好的,不可能有错。很绝对的好和坏的分界。 后记3: 乱看: 是啊,文化渗透在各方各面。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也不用太担心。比如说性本善固然会带来些负面的事情,比如轻易的自我谅解,难于对事不对人等。但每种文化都自有高低境界之分。比如魔戒是很精致的关于诱惑、弱点、挣扎的故事。但是呢,以前也看到有人羡慕说,外国人活得那个费劲,忏悔来忏悔去,而中国的那些平和的老人,活得仙人似的,自认一生坦荡,气度自然飘然,学都学不来的。 西方人认为都有原罪,好的人就会因此磨砺自己,战胜了自己,差的就虚伪地忏悔。中国人呢,差的就放任了自己,好的就维持了天生正气的自信。 我老想起所谓的风骨。人性本善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上下五千年,当真有风骨的也就那么寥寥。这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要求,起初当然是善的,但要维持这终生的善,到老来还是仙人骨骼,却是难的,所谓晚节难保。 不过,我想想,对人自觉的善的信心,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监督的不足,人们总指望一些人的自我修行,结果在社会问题上,西方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人是最经不起诱惑。 回到武侠,里面是理想的故事。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是不屑于名利以及权力的。这是一个基本点。令狐冲固然兼职了多项行政职务,但他志不在此,他要的是逍遥江湖,所以他是了不起的,就是那么玄。小人追逐名利而丑态百出,为害人间。唯一一个入世的英雄是洪七,他可以面对‘难道你一生未曾错杀人么’的责问,断喝一声‘我这辈子杀多少多少,一个未错,你是第n加1’。是刚烈的正义代表。 时常觉得未必是文化的高下,实在是发展水平相差甚远。文化教育普及太低,西方人优秀是因为整体素质好,基本的道德线已经拉得比较高。中国现如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不能不脸红 Jean: 噢,我也只是觉得两种文化的不同很有意思,没有觉得哪个高些哪个低些。只是不同,而且因了这不同而使魔戒的接受程度而不同。:) 周六去看了魔戒三,好看。回肠荡气。看完电影和桂说起我这篇小文章。她的观点是中国文化里本来就对对好与恶没有太在意。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遵循规矩。好像更重要的是被自己的“社会范畴”接受容纳并得到尊敬,个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评论和社团范畴的反映里的,至于一个人本身的(内心的)发展和进步是没有人在意的。是“我们”而不是“我”。所以这种文化应该是有利于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的稳定吧?所以视西方的个人主义如洪水猛兽倾向也有一定道理啊。
神话/传奇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1 (197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7 - 2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哈利·波特(共4册) 豆瓣
作者: J.K.罗琳 2002 - 1
《哈利•波特(共4册)(中文版)》是一套你真正值得期待的丛书,它曾被译为35种文字在全球出版,迄今已销出3000万册。火爆西方世界的第一畅销书《哈利•波特》不仅让小朋友们爱不释手,就连大人们也为之如痴如醉。今年上市的第四册已狂销2500万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本系列套装共有四本: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哈利•波特与阿卡班的囚徒》
以及刚刚在国内发行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在霍格袄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夫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袄茨,灾难将会临头。
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袄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与洗市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
但是,这一切不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迷又使他熬费苦心:霍格袄茨的学生接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袄茨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秘地出现在姨夫姨母家的门前。哈利在姨母家饱受欺凌,度过了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夫和姨母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一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石头,更是经常对哈利拳脚相加。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碗橱。十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
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一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信使猫头鹰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以及所有读到哈利故事的人——会觉得永远难忘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袄茨魔法学校。
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着了朋友,学会了空中飞行,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2000色飞天扫帚打魁地气球,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发现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但是一块魔石出现了,它与哈利的命运息息相关……
哈利•波特与阿卡班的囚徒
哈利•波特在霍格袄茨魔法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而且早已听说魔法世界中有一座守备森严的阿兹卡班监狱,里面关押着一个臭名昭著的囚徒,名字叫小天狼星布莱克。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连接结束了十三条性命。不幸的是,布莱克逃出了阿兹卡班,一心追寻哈利。布莱克在睡梦中仍然呓语不休:“他在霍格袄茨……他在霍格袄茨。”
哈利•波特虽然身在魔法学校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一天,布莱克终于站到了哈利的面前……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练,逐渐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罗恩、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十三年的黑魔标记。哈利的心头笼上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但三个少年依然拥有他们自己的天地,霍格沃茨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伊甸园。然而,少男少女的心还是那样难以捉摸,三人之间的美好友情竟是那样一波三折,忽晴忽雨—一哈利渴望与美丽的秋•张共同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但这个朦朦胧胧的憧憬却遭受了小小的失意。他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魔法学生,可是不幸的是,哈利•波特注定永远都不可能平平常常——即使拿魔法界的标准来衡量。黑魔的阴影始终挥而不去,种种神秘事件将哈利卷进了罪恶漩涡的深处。哈利渴望在百年不遇的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那三个惊险艰巨的魔法项目,谁知整个这场竞赛竞是一个天大的黑魔法阴谋。
巴黎圣母院 豆瓣
Notre-Dame de Paris
8.5 (196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陈敬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6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远大前程 豆瓣
Great Expectations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主万 / 叶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8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豆瓣
8.8 (35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7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豆瓣
7.4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赵苏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并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性爱的文字曾引起争论,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英格兰,从战场上归来的克利福特・查泰莱爵士在战争中受伤而致使下半身瘫痪,终身只能坐在轮椅上,他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康妮回到老家的庄园定居。年轻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康妮,明知等待着自己的将是漫长孤寂的苦行僧般的日子,却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甘愿留在丈夫身边。 一天康妮去找庄园的看林人米尔斯,却在无意中瞥见了他裸露的上身,心情激荡不已,米尔斯显然也被典雅温婉的康妮所吸引。克利福特为了家族的传承,向康妮提出希望她能给这个家生个孩子,遭到康妮的断然拒绝。圣诞晚会上,客人们尽情狂欢,康妮独坐一旁,爸爸和妹妹都纷纷劝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妹妹希尔达的帮助下,克利福特终于聘请了一位寡妇伯尔顿太太随身伺候。获得一些自由时间的康妮经常到林间散步,在和米尔斯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日子一天天过去,康妮越来越不能忍受查泰莱大宅中华丽但却刻板苍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奄奄一息,她向往室外的大自然,向往米尔斯身上代表的活力。两个人不由自主地互相接近,终于康妮倒在了米尔斯的怀中。他们一次次的做爱,如同劳伦斯为我们精心描述的,两个健康肉体之间的完满的性爱、全身全心投入的性爱、相互尊重理解善意回应的性爱,两人由最初纯粹的肉体吸引慢慢转化成了灵魂的相互碰撞,米尔斯用爱抚与热情把康妮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女人,康妮则惊奇地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粗鲁不文却深沉热情的男子,他们成了灵欲合一的情人。当康妮晚上偷偷从大宅里溜出来奔向在一旁守候她的米尔斯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向这段感情臣服。 康妮与米尔斯在雨中裸跑的一段最令人难忘,康妮冲向屋外,脱去身上的长袍,她完美无瑕的胴体在葱绿的森林中显得那样自然和谐,两人犹如快乐的精灵般在雨中奔跑、嬉戏。之后,他们用鲜花装点彼此,裸裎相对,犹如回归原始的亚当与夏娃,没有了衣服的界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等级障碍也就不复存在。 康妮怀上了米尔斯的孩子,在外出旅游期间,她把自己的故事向希尔达坦承,希尔达对康妮的做法不以为然,她开始积极地为孩子物色一个贵族父亲,被康妮拒绝。康妮发现自己难以割舍对米尔斯的思念,她提前回到庄园,却发现米尔斯迫于压力已经辞职,并遭到了毒打,被遣送到矿上烧煤。昔日的小木屋也不再是他们的乐园,二人似乎已经走投无路。米尔斯决心离开英国,到加拿大开辟新生,康妮面临着抉择。 她要求克利福提出离婚,并告诉他,她所爱的人是看林人米尔斯。克利福特得知后,犹如堕入陷阱的困兽,狂怒道:“天哪!你竟和我的一个仆人发生关系!” 和小说最后的结局不同,康妮与米尔斯这一对最终相遇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两个人的明天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康妮放弃了雍容奢华但死气沉沉的贵妇生活,奔向自由与爱情。米尔斯跨过的那道头等舱的标示意味深长,它象征着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终于冲破世俗的障碍,获得新生。
战争风云 上下 豆瓣
作者: 沃克 译者: 施咸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 11
《战争风云(普)(上下册)》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小说中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象这样范围的工作不可能没有错误,但作者希望读者们能看出,他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30日 评论 战争的定义 - 很象中国古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战争不懂得道德为何物.胜利者撰写历史,作出审判,用绞索或者子弹结束战败者的生命.在战争里,其实只存在一种战争罪:战败.其它的都只是温情主义的喃喃自语,毫无疑义." "There is no morality in war. The winner wrote the history, passed the judgement, shot or hung the loser. In war, the only crime is to lose, the rest is sentimental nonsense." 那么,下一个问题很自然的就是,战胜者是因为本身的正义才会赢?还是只要是战胜一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正义者?
小说
北岛诗歌集 豆瓣
8.5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1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诗人的喊声永远是最响亮的,他们的眼睛如锐利的手术刀剥去了世俗的外衣,直入世间万物的本质。
文静的美国人 豆瓣
The Quiet American
作者: [英] 格·格林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7
《文静的美国人》是格林“政治小说”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以越南抗法战争后期为背景。在法国殖民主义者即将面临失败之际,一个年轻而文静的美国人趁虚而入,靠一帮土匪搞恐怖活动,企图建立所谓的“第三种势力”,而令无辜的老百姓不断遭受伤害。最后,这个多行不义的美国人也遭到暗杀。作品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恶劣行径作了有力的揭露和嘲讽。同时,作品还描写了这个美国人及另一位男主人公、英国某报社记驻越南记者福勒与一位漂亮的越南姑娘凤儿之间的一场爱情纠葛,大大增强了这部严肃作品的可读性。
情人 豆瓣
L'amant
8.0 (41 个评分)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洛丽塔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于晓丹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扭转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的之名。
梦里花落知多少 豆瓣
8.7 (55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在丈夫荷西去世后,悲痛的三毛写下这部散文集,其中饱含她对丈夫的思念。荷西的死对三毛又是一场劫难,因此她在这本书中、在文学上、心情上都与早期大不相同,说情叙事极其内敛、笔调哀而不伤,诉说了对荷西的无比思念之情。
撒哈拉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9.0 (197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