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1683维也纳之战 豆瓣
作者: (英)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译者: 黄美瑜 天地出版社 2018 - 3
全景式回顾17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绝地反击!
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满血与火、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的历史
世界史上的关键冲突,影响了现代欧洲的政治发展格局。如果维也纳陷落,欧洲的发展将全面改观。这场战争使咖啡豆传入欧洲;欧洲人发明牛角面包;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认同逐渐成形;东南欧的民族组成更加复杂……
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前的战斗为主题,围绕着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而展开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场维也纳围城战为基础,实际上整本书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揭开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读者一步一步进入这场战争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维也纳之战的来龙去脉。
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罗马帝国的主宰者。神圣罗马帝国,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保卫者。双方在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卫。
一攻一守,战事惨烈,双方发挥了独特的作战创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强攻坚固的城墙。哈布斯堡军队紧急应变,构筑简易的防御工事,没想到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撑到援军前来解救。这是运气,还是天命?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译文是典型的“外语系学生做课题式”作品。各种随意编造的译名说明译者对于欧洲历史的完全无知,只能说,看在语句还算通顺的份上,多给一颗星吧
军事 历史 哈布斯堡 土耳其 奥地利
中途岛奇迹 豆瓣
作者: [美]戈登·普兰奇 / 唐纳德·M.戈尔茨坦 译者: 祁阿红 / 王喜六 2015 - 8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是一支弱势部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辉煌战例。
在珍珠港遭到毁灭性重创后,一支仅有28艘舰艇的美国舰队,面对的是趾高气扬、拥有88艘舰艇的日本舰队。美国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轰炸日本舰队的飞机,都被日本人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但是在此战结束时,美国人却创造了奇迹,从而彻底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奇迹》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双方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本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材料。
2018年8月29日 已读
文学性不高但是提供了这场大家早已熟知的战役更多的细节,文学性一般,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另:豆瓣阅读的排版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最后只好去战争研究论坛看网页版。。。。总之我是彻底明白豆瓣阅读只适合看看文学类的书籍
二战 二战史 军事 军事史 历史
青岛战时手记 豆瓣
作者: [德]瓦尔德马·福勒屯(Waldemar Vollerthun) 译者: 刘姝 / 秦俊峰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为争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我国山东省进行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本书是作者在青岛日德战争时期所作笔记,内容生动、翔实,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是研究一战中发生在亚洲战场的唯一一场战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从德方视角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青岛战役,因为信息并不完全畅通,加上尚未褪去的民族主义色彩,有所夸大在所难免。这位军官没想到的是,20年后,他的祖国和当年的敌人成了盟友,25年后,他的祖国遭受了更大的苦难,幸好他不会再看到了。
一战 军事 历史 德国 战争
德國空軍戰鬥機1935-1945 豆瓣
作者: 野原 茂 译者: 張詠翔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2013 - 7
隨著空中的數點星火墜落,制霸著第二次大戰中的天際,囊括空戰世界前三名王牌駕駛員的座機,劃過戰火時代的王者是誰?德國航空工業如何的超脫時代的枷鎖,以看似不可能的理想,卻造就了無人能抹煞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航空技術可說是居世界領導地位,本書收錄其中最經典的戰鬥機,將各式德國空軍戰鬥機依照研發年代、種別分類,藉此清楚解說它們與競標原型機之間的關係以及登場時代。
在首章的彩頁中,會介紹現存於世界各國博物館裡的主要德國空軍戰鬥機細節,機體構造方面,會以主要機型為例,分別解說主翼、機身、發動機等部分,並附有各主要量產機型的精密三面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各機型的研發、運用以及戰績,關於各種與戰鬥機有關的專業術語,也另闢專欄詳細解說。
全書最後則為飛機與飛行員/地勤人員一起在戰場上拍攝的相片集錦,歷史寫真跨越了時代的真實,重現出當時的氛圍,記錄著那無以匹敵的神情。
德國空軍轟炸機1935-1945 豆瓣
作者: 野原 茂 译者: 張詠翔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2013
來自空中的死神尖嘯聲,伴隨著德軍地面部隊給予歐洲閃電打擊,二戰初期的勢如破竹,俯衝轟炸機「斯圖卡」可謂首居其功。妄想染指英倫三島的希特勒,派出雙引擎轟炸機以鋪天蓋地之勢大舉入侵,卻在英國空軍奮勇抵抗下遭遇頓挫。
從烏拉山轟炸機、美利堅轟炸機、轟炸機B等計畫,到採用雙胞式發動機的四引擎轟炸機以及噴射轟炸機,德國以其領先世界的航空技術,在轟炸機領域造就出各種獨具特色的成果。本書收錄其中最經典的轟炸機,將各機型依照研發年代、種別分類,藉此清楚解說它們的發展脈絡。
在首章的彩頁中,會介紹現存於世界各國博物館裡的主要德國空軍轟炸機細節,並用插圖呈現幾款主要的塗裝形式。由於雙引擎以上的大型機較多,因此主要機種的基本構造圖會以大尺寸呈現。文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各機型的研發、運用以及戰績,針對發動機和武裝等個別部件也有進行補充。
書中後半部為駕駛艙細節照片集錦,呈現德國轟炸機與眾不同的配置方式。最後則有各式炸彈的介紹專文,整理出轟炸機複雜的掛載模式。
战场决胜者 001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编委会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 - 11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内容简介: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讲述和再现系统、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与故事。
复燃的冰川 豆瓣
作者: 胡烨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这是一场南亚次大陆你死我活的战争。为了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为了彻底拿下“公主”,不惜对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印度也不甘示弱进行还击,演绎出南亚规模*的坦克战,双方将士的勇气和睿智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9月21日 已读
非常难得的印巴战史,作者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叙述难得可贵。美中不足的是配图质量太一般,十分缺少地图。另外微信读书里的读者评论真没法看,一个个都把巴鸡当亲爹。你说认毛子当爹我也就不说了,认巴鸡当爹是什么思想?就是TG也不敢真把巴鸡当老铁啊……
军事 军事史 印巴战争 历史 国际政治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豆瓣
作者: 张恩东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6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被应用于海军,木质的风帆战舰逐渐被覆盖铁甲的蒸汽战舰取代。1860年法国“光荣”号的服役标志着铁甲舰的诞生。铁甲舰的发展充满了曲折,从和风帆战舰一样的舷侧炮门战舰,到腰房炮室战舰,再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的中线布置的炮塔式战舰,铁甲舰逐渐向战列舰发展。至19世纪末,铁甲舰已经完美进化为战列舰,由于后来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这些早期战列舰也被称为“前无畏舰”。《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将针对这段时间内的铁甲舰与前无畏舰为大家进行介绍。
尼米兹 豆瓣
作者: 乔西夫·米兹 译者: 高润浩 京华出版社 2004 - 1
《尼米兹:永不言败的海上骑士(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是一个一生注定献身海军的美国男人。他临危受命,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他具备成就大业者的一切素质,凭借高超的斗争艺术不仅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而且把战争逐步引向于己有利的一面,直至最终击败日军。正是永不言败的尼米兹,挽救了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命运,也挽救了美国的命运。
US Fast Battleships 1938-91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Burr, Lawrence; Bull, Peter; Osprey Publishing 2010 - 12 其它标题: US Fast Battleships 1938-91: The Iowa Class
In 1938, the United States abandoned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Washington Teaty and began work on a new class of super-battleships. This book covers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 of the four Iowa-class battleships, the largest in the American fleet. During World War II, they served as guards for the aircraft carriers and their bombardments provided cover for the numerous landings in the Pacific. At the war's end, the Japanese signed their surrender on the decks of an Iowa-class battleship, the USS Missouri. After World War II, the ships continued to serve, providing support during Korea, Vietnam, and even the first Gulf War. This book tells the full story of the greatest of the American battleships.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 豆瓣 Goodreads
Kelly: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
作者: [美] 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 / 玛吉·史密斯 译者: 杨松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5
“教父”级飞机设计大师的励志成长故事
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航空的发展史
真实记录各种飞机的设计细节
揭秘“臭鼬工厂”的由来及“14条凯利原则”
重新定义企业管理模式
◎ 编辑推荐
☆再现美国飞机设计的各种细节——从发动机到小零部件,凯利﹒约翰逊娓娓道来“流星”F-80、“星战士”F-104、U-2侦察机和“黑鸟”SR-71的设计意图、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便于读者掌握飞机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揭秘科技巨头纷纷效仿的“臭鼬工厂”的由来及“14条凯利原则”——获得绝对授权和小型精英团队是“臭鼬工厂”高效运转的秘密。凯利•约翰逊的理念是用更简单、更经济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今天,“臭鼬工厂”的管理模式已经拓展到航空航天领域之外,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科技产业的创新管理。
☆讲述凯利•约翰逊对美国国防和未来科技发展的真知灼见——为何至今仍无液态氢飞机、核动力飞机?凯利﹒约翰逊凭借他的专业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美国国防和未来科技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值得读者参考。
◎ 内容简介
1933年,凯利·约翰逊加入洛克希德公司。他通过72次风洞试验改善了“伊莱克特拉”的稳定性问题,后来又相继设计了“哈德逊”轰炸机、P-38“闪电”截击机和“星座”运输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洛克希德公司秘密承担为美国空军设计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P-80的任务。为此,凯利·约翰逊召集23名工程师,成立了第一个“臭鼬工厂”。“臭鼬工厂”推崇“14条凯利原则”,打破大体制管理上的束缚,灵活独立,凝聚精英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设计了许多惊人的飞机。U-2和SR-71便是其中的两个传奇。凯利·约翰逊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四十多年中,为四十多种飞机的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书中着重描述了凯利·约翰逊设计各种飞机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以及他解决各种难题的方法。
凯利·约翰逊主导设计的各种飞机对美国的航空发展和国防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他独创的“臭鼬工厂”管理方法,高效实用灵活,至今仍被许多科技企业采用。
◎ 名人推荐
该书叙述的节奏快,可读性强,介绍的技术也很有趣。它涵盖了美国航空的50年历史,却又不是一本历史书……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有价值,是因为约翰逊先生传递了一种思想: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解决每一个技术问题。推荐给所有苦恼的技术人员和国防规划者,凯利的思想会激励他们找到更好的方法。
——H. 劳伦斯·埃尔曼
◎ 媒体推荐
这本书就是美国梦的鲜活诠释……讲述了凯利·约翰逊的一生和他的成就,让人可以了解他的生活和杰出的职业生涯。强烈推荐!
——美国《图书馆期刊》
2019年5月1日 已读
还是老问题吧,专业翻译者翻译专业性的书籍并不专业。不过看得出来译者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外还是努力去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姑且还是值得多加一星鼓励一下的。约翰逊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价值的“鸡汤”,里面对自己的事业生涯的叙述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值得工程师们细细品味。
军事 历史 后浪 科技 管理
装甲作战:赫尔曼·霍特大将战争回忆录 豆瓣
Panzer Operations: Germany's Panzer Group 3 During the Invasion of Russia, 1941
作者: 【德】赫尔曼·霍特 译者: 赵国星 长安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揭示了有关巴巴罗萨行动的大量经验和分析,而这场战役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军事事件之一。赫尔曼·霍特深入剖析了自己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的各种决策,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德国军队侵苏计划的起源、发展和目标,以及面对的问题,决策过程和军方领导人所犯的错误,还从自己的视角探讨了德国军队应该如何行动,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本书是赫尔曼·霍特对苏德战争的第一手分析,对于每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朋友来说,都是难得的著作。
海洋帝国 豆瓣
Empire of the Seas: How the Navy Forged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布赖恩·莱弗里 (Brian Lavery) 译者: 施诚 / 张珉璐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3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从英国海军400年发展历程
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及其海洋文明的兴衰
“橡木之心”:16-18世纪,英国海军如何崛起
“黄金海洋”:18-19世纪,英国建立海上霸权
“风起浪涌”:19世纪,控制全球海上交通生命线
“海洋巨变”:20世纪-一战,霸权衰落,引发全球文明危机
1、一段充满豪情壮志的400年帝国兴衰史
从英国海军400年发展历程,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及其如何影响现代文明的兴衰。书中既勾勒出皇家海军的发展历程,也刻画了海军历史上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人物形象,这些描述体现了历史的动人之处。
2、讲述海权与文明兴衰的最佳入门读物
英国建立过历史上最强大的海洋帝国,它是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本书选取英国这个代表性国家,讲述海权与文明兴衰,视角独特,亮点突出。
3、与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相匹配
海权与海洋文明是当下社会日益升温的焦点话题。从决策层到底层民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本书以英国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为当下世界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参考。
4、BBC热播纪录片配套作品,《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本书原为BBC同名纪录片的配套作品,出版后荣登畅销榜单前列。中文版产品形态精致,译文流畅易读,有畅销潜力。
◎内容简介
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胜利成就了一段传奇,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帝国的财富、权力和荣耀将诞生于海洋,皇家海军将推动英国从欧陆边缘走向现代世界的中心。
本书以英国海军400年发展历史为主线,讲述大英帝国的崛起,及其如何影响现代文明的兴衰。全书分为4篇,“橡木之心”、“黄金海洋”、“风起浪涌”、“海洋巨变”,一一展示英国从控制海上交通生命线,到建立全球性海洋帝国,最终带来全球文明危机的历程。读者可以从书中探寻以下历史:
皇家海军如何从一支从事海上劫掠的乌合之众,发展为维持“大英帝国治下的和平”的世界警察?
从16世纪到18世纪,英国怎样打败欧洲几乎所有的海上强国,缔造称霸世界的海上传奇?
海盗德雷克、首相小威廉·皮特、海军大臣费舍尔和丘吉尔……他们所进行的海军改革对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英国变成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这些与皇家海军有哪些内在联系?
英德为何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海上霸权又是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落的?
◎专家及媒体评语
《海洋帝国》初版以来持续占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前列,在海军界与大众之间引起很大轰动,到目前为止,这部作品的优秀程度无人能及。
——彼得·霍尔(Captain Peter Hore),英国海军防御研究中心主席
慷慨激昂,富有深度且亮点频出……本书描述的是一段充满豪情壮志、令人神往的400年帝国兴衰史。
——《星期日快报》
本书引人入胜……如果一位执掌国防、财政大权的政府官员打算读本好书以消磨周末时光,那么此书便是上选。因为从书中他才能知晓:在那旷日持久的战争、冲突中,是皇家海军的辉煌为英国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不列颠”。
——《西部早间新闻报》
《海洋帝国》为我们呈现了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的概况。然而,一些极为有趣的史实更好地为人们再现了海军的风采。15世纪战船上的海员们都做些什么?18世纪的高桅帆船上,船员们又能获得何种供给呢?只有诸如此类的详尽细节才能让我们重新认识海军前辈,敬意方生……精彩绝伦。
——《家族史月刊》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读罢令人掩卷沉思,作者布赖恩·莱弗里是英国最著名的海洋历史学家之一,他深厚的研究功底使得本书在写作上扎实、可信。
——BBC “历史”栏目
2019年4月29日 已读
一本挺好的科普书籍被烂出天际的翻译彻底毁掉。9012年了,这不是信息不畅的90年代,百度一下会死嘛
世界史 军事 历史 海军 海军史
Centurion: Armoured Hero of Post-War Tank Battles 豆瓣
作者: Robert Jackson Pen & Sword 2017
The fifty-ton British Centurion tank, developed during the darkest day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as designed to out-gun and out-perform the latest German tanks, such as the formidable Panzer V Panther. It w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tanks ever produced, and this volume in the TankCraft series by Robert Jackson is the ideal introduction to it. The Centurion came into service too late to test its ability in action with German armour, but in the post-war world it earned a fearsome reputation in action during the many conflicts of the Cold War era, from the Middle East to Vietnam. Nearly 4,500 were built, serving with the armies of some twenty nations. The Centurion's chassis was also adapted to fulfil a variety of tasks, including armoured recovery, bridge-laying and guided weapons carrier. As well a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Centurion, Robert Jackson's book is an excellent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the modeller, providing details of available kits and photographs of award-winning models, together with artworks showing the colour schemes applied to these tanks. Each section of the book is supported by a wealth of archive photographs.
日德兰1916 豆瓣
Jutland 1916: Twelve Hours that Decided the Great War
作者: [英] 安格斯·康斯塔姆 译者: 武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还原巨舰对决,解读瀚海激战
.....................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海战之一。1916年5月31日,约翰·杰利科指挥的英国大舰队和莱因哈特·舍尔指挥的德国公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相遇。此后的十二个小时里,双方大小两百余艘舰船在北海海面上展开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战事。战列舰 与战列巡洋舰如钢铁巨兽般远远地相互喷吐着火焰,而成群的驱逐舰英勇地穿梭枪林弹雨,近身向敌方发出致命的鱼雷。当北海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去,近万名水兵永远地葬身海底。
同样,日德兰海战也是个长久未解的谜团。这是一场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的战争,也是一场着实难以区分胜利者和溃败方的战争。舰队规模落于下风的德国公海舰队给对手造成了极大打击,而英国大舰队却仍保持了对德的海上封锁。精心谋划的德国海军并未达成预期中的“实力均衡”,而英国海军作为老牌劲旅,也未能取得一场万众瞩目的“特拉法尔加式”胜利。
一个多世纪后,北海的浓雾已然消散,而人们对这场战役的好奇却丝毫不减。具体而言,战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T字横头、战术大转向、驱逐舰进攻……这些技战术在当时何以实施?水兵们见证这场毕生难遇的激战时是何等心情?宏观而言,在那个推崇海权论的时代,英德两国舰队在交锋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这场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战役,又何以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
安格斯·康斯塔姆的这本书或许能带来一些解答。康斯塔姆凭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一些甚至此前并不为人所知),将极为真实的故事编织到快节奏的战斗叙述当中,重构了日德兰海战的完整故事,在叙事之余还融入了见解独到的研究。这是目前罕有的采用叙事史写法从英德双方立场讲述该战役的著作,为我们审视这场决定性战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美国海军“海狼突击队”战史 豆瓣
作者: 理查德·诺特 / Richard Knott 译者: 金存惠 海军出版社 2016 - 6
越南战争期间,为应对越南南方星罗棋布的河道和繁密的树林,美国海军组建了一支内河海军部队,主要作战(交通)工具是巡逻艇和直升机。这支内河海军部队不同于美国的传统远洋海军部队,需要与对手短兵相接,对士兵的勇气和现身精神要求更高。自组建之日起,到美军最终撤出越南,这支部队一直在战斗在一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也取得了巨大的战绩。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了不起的海狼,了不起的休伊。让我在“战地出租车”这个固有印象之外对休伊有了新的认识
2016 军事 军事史 海军 特种作战
我在雷队的十三年 豆瓣
作者: [波兰]安德烈·K·基谢列 / 马尔钦·拉克 译者: [波兰]薄一康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我在雷队的十三年》作者为波兰特种部队“雷队”(GROM)的特种兵,服役13年,曾亲历多次军事行动,包括一次赴阿富汗,四次前往伊拉克。《我在雷队的十三年》描述了主人公从一名普通战士到成为特种兵的过程,对其日常训练和战斗任务进行了细节方面的介绍,特别是在参加伊拉克战争中的各种经历,包括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合作等情况,书中内容均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书后近百幅图片是获得波兰军方授权公开的战斗纪实照片。
2019年8月28日 已读
非常平实真挚的文笔,一个传统天主教军人的对国与家的热爱让人觉得很真诚。而且没想到他是在“美国狙击手”克里斯凯尔的影响下著书的,看来有必要去读读凯尔的原著//其实这位波兰留学生的翻译挺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他的遣词造句很想接中国人的地气然而却很多时候让人无语。(换言之,偌大一个中国居然找不出一个精通波兰文的?)
GROM SOF 传记 军事 回忆录
The Battleship USS Iowa(Anatomy of The Ship) 豆瓣
作者: Stefan Draminski Osprey Publishing 2020 - 1
USS Iowa (BB-61) was the lead ship i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lasses of battleships ever commissioned into the US Navy. Transferred to the Pacific Fleet in 1944, the Iowa first fired her guns in anger in the Marshall Islands campaign, and sunk her first enemy ship, the Katori. The Iowa went on to serve across a number of pivotal Pacific War campaigns, including at the battles of the Philippine Sea and Leyte Gulf. It ended the war spending several months bombarding the Japanese Home Islands before the surrender in August 1945.After taking part in the Korea War, the Iowa was decommissioned in 1958, before being briefly reactivated in the 1980s as part of President Reagan's 600-Ship Navy Plan. After being decommissioned a second and final time in 1990, the Iowa is now a museum ship in Los Angeles. This new addition to the Anatomy of the Ship series is illustrated with contemporary photographs, scaled plans of the ship and superb 3D illustrations which bring this historic battleship to life.
帝国骑士(第4卷) 豆瓣
作者: 汪冰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 - 3
《帝国骑士:二战时期德国最高战功勋章获得者全传》第四卷为全书收尾之卷,讲述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七位钻石骑士勋章获得者的传奇经历:二战期间创下121架夜战击坠世界纪录、被敌友双方尊为“里希特霍芬式的传奇人物”的夜战飞行员施瑙费尔少校;既被称为“二战期间击沉击伤敌方战舰最多的军人”,又被后人视作“U艇艇长高估战果的最典型代表”的布兰迪海军中校;两次大战期间均获最高战功勋章,既有“死忠纳粹的魔鬼将军”之称,同时又是作风彪悍的防御名将的舍尔纳元帅;二战期间凭借出色的战功,三年内从中校营长跃升为装甲兵将军和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被李德·哈特称为“卓越的装甲兵领袖”、“机动与突袭艺术的大师”的曼陀菲尔;不到36岁就成为德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将,二战期间先后负伤14次,因其惊人的勇敢而被称作“疯子托尔斯多夫”的托尔斯多夫中将;二战期间先后随第20摩托化步兵师,第10、第4和第7装甲师东征西伐,因屡立战功获颁钻石骑士勋章,左腿被截肢后仍然坚持指挥作战的牙医博士毛斯中将;先后担任第4装甲师师长、第39装甲军和“大德意志”装甲军军长、第2集团军和“东普鲁士”集团军指挥官,二战欧洲战场停火的当日被邓尼茨授予最后一枚钻石骑士勋章,拒绝搭乘飞机撤离,坚持与官兵们一起步入苏军战俘营的装甲战术家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