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11
美国这个国家确实与众不同。她不是先建国后制宪(夺取全国政权后指定和颁布宪法),而是先制宪后建国(先制定宪法和批准宪法,然后依照宪法建立国家体制),至少也是制宪和建国同步,制宪过程即建国过程。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巧的设计。正是这个设计,创造了一种即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从而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虽然当时的争论之激烈、过程之艰难令人难以相信,但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使人惊叹不已,即使是美国人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
冷锋:世界著名狙击手持枪生涯 豆瓣
作者: 马季 蓝天出版社 2005 - 1
十字线后清冷的目光如刀锋般冰寒凌厉,瞬间的软弱、刹那的同情、闪逝的迟疑,都可能使自己的眉心成为对手的靶心。场场是你死我亡的争斗,枪枪是生命与生命的较量。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死对峙,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责备狙击手的残酷血腥,没有资格批判狙击手的冷血无情。战争要求他们,要面对死亡不动声色,即使瞄准镜后对手的脑浆飞溅,即使战友甚至亲人在身边倒下……
亲人、爱人、第一次猎鹿的喜悦、母亲的轻斥、战后的美好家园,或许还有小儿子学步的傻样子……淡淡的微笑,澎湃的心潮 —— 然而举起枪,一切就都复归平静。平静地等待;平静地杀人;平静地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到来的死亡。
一个杰出的狙击手,冰与火交融的灵魂,在爱与恨的漩流里激荡。
2009年8月4日 已读
上当了!_x000d_
上当了!_x000d_
24块买了这么一个东东_x000d_
也不知道是它抄网上的还是网上抄他的。_x000d_
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_x000d_
还不如9.9的《白星》_x000d_
——网购回来以后我写在书签上的评语(2006年)
2009年8月4日 评论 大家千万别买这垃圾 - 上当了! 上当了! 24块买了这么一个东东 也不知道是它抄网上的还是网上抄他的。 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 还不如9.9的《白星》
中国 军事 军事题材 历史 狙击
第一批英雄 豆瓣
作者: 克雷格·纳尔逊 2005 - 7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为了恢复美国的荣誉和激励人们的必胜信心,立刻采取了猛烈的报复行动:对东京实施轰炸。
1942年4月8日,在以英勇无畏著称的吉米·杜利特尔上校的率领下,80名勇敢的年轻人从太平洋中部一艘航空母舰起飞,执行这次被视为自杀性的突袭使命。他们出人预料地赢得了巨大胜利,使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本书作者根据细致的研究和对仍然在世的20名突袭者的访谈,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惨烈、恢宏的战争场景。
《第一批英雄》是一部史诗,作者对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提出了一种充满激情的新视角,提供了这次奇袭背后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秘密,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人心弦的激情戏剧,它以磁石般的感染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009年8月5日 已读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徐焕升将军他们也写本书,如果台湾有可不可以考虑引进
军事 历史
十八世纪的战争 豆瓣
作者: 伊恩·韦斯特维尔 青岛出版社 2003 - 1
18世纪没有多少军事革新,在武器、战术及指挥水平方面只有缓慢的进步。步兵仍排成紧密的纵队前进,然后近距离作战。不过,步兵对抗骑兵的能力有所增强。很长时间以来,步兵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是长矛。在18世纪初期引进了刺刀之后,长矛就被刺刀取代了。这样,持滑膛枪作战的步兵就可以用刺刀来保护自己,炮兵的建设更为标准化,行动更为灵活。火力和射程极具威力的大炮开始在战场上起主导作用,成为主要的士兵杀手。
十九世纪的战争 豆瓣
图说世界战争系列
作者: (美)韦斯特维尔 译者: 文治芳 青岛出版社 2003 - 1
19世纪下半叶,战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到1840年,部队使用的武器和采取的作战方式仍与一个世纪前相差无几,而到1900年时,战争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武器,部署和指挥战斗的是职业军官,而且铁路和电报系统也得到了运用。这些变化都使战争更有计划性,更具控制力和杀伤力。在战场上谁的武器火力更猛,谁的调动速度更快,谁就更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夏伯阳 豆瓣
作者: 德·富尔曼诺夫 译者: 石国雄 译林出版社 2002 - 5
本书忠实地描述了苏联红军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白卫军进行的生死搏斗,生动地塑造了夏伯阳的英雄形象。
国殇 豆瓣
作者: 周梅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地编辑出版了这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丛书。该丛书将中外作家混编,以中篇小说为主,兼及少量小长篇;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艺术地再现了六十余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以及世界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战争暴行的壮丽画面,同时也真实而形象地揭露了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凶残以及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人类历史上这黑暗的一页已经翻过了六十年,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时,我们仍然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奋斗。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所在。
战争(第一部) 豆瓣
作者: 【苏】伊万·斯塔德纽克 译者: 凌林 译 / 甘霖 校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 4
全景式反映卫国战争初期苏军作战的情况
哈尔米卡 豆瓣
作者: 帕特里克・吉哈尔 译者: 蔡桂兰 2003 - 10
历史上第一次欧非冲突,首次南北世界之争,罗马与迦太基就这样狭路相逢!时至今日,后人只能在突尼斯的废墟中凭吊这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
公元前264年,为了争夺对西地中海的控制权,罗马人踏上了迦太基统治下的西西里岛,第一次布匿战争由此拉开帷幕。由于将领指挥不当,迦太基节节败退,罗马军队兵临迦太基城下。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年轻的布匿将军哈尔米卡临危受命,统领迦太基军队大败罗马军团,保持了不败的记录!之后,哈尔米卡远征西西里岛,平定雇佣连连叛乱,奔赴西班牙创立新迦太基城,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著名将领。
2009年9月8日 已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闪电哈米尔卡·巴卡的真实写照。但是庆幸的是他有了一个名扬世界的儿子
历史 历史小说 迦太基
战役 豆瓣
La Bataille
作者: 帕特里克·朗博 译者: 丽泉 外国文学出版社 2000 - 3
《战役》写的是拿破仑征战奥地利的战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战役》获得一九九七年度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和法拉系学院文学大奖,堪称法兰西文学奖纪念史上的奇迹,该书上市以来欧美市场连续数月畅销,引起极大轰动。
2009年9月14日 已读
细节之详实属罕见,为描写拿破仑战争不可多得之作品_x000d_
结尾的那一句埋下伏笔——“瓦格拉姆,陛下”,几天后拿破仑在那里找回了失去的胜利,但是他能换回芒泰贝洛公爵和三位将军的生命吗?_x000d_
勇者拉纳在战场上终于得到了自己的归宿,一个军人的归宿——阵亡。
历史 奥地利 当代外国文学丛书 拿破仑 文学
军火大交易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桑普森(英) 译者: 方元伟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8 - 1
《军火大交易》内容包括:死亡的玩具、军备制造者的信念、大国际、和平主义者的信念、综合体的形成、洛克希德和欧洲争夺战、诺思罗普和文艺复兴人等。《军火大交易》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24日 已读
与其说是一本读物,倒像是一本资料册。只不过有很多人我们很少听过罢了
二战 军事 历史 战争 经济
战争风云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看北极丛书(共四册) 豆瓣
作者: 王旭烽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看北极丛书包括《在地球顶端》、《白色的呼唤》、《十条腿的北极熊》、《冰海·苔原·北极光》,以随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北极这个神奇的地方,从全球的角度考察北极的气候、生物、地貌以及生活在那片地上的人民;讲述了爱斯基摩人的往事、风俗、典故及北极环境的变迁;同时,也写了探险家和考察者为探索自然的奥秘和沟通东西文明作出的贡献。本书将激发少年儿童对追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各位朋友,您难道不想成为一名勇敢的探险者吗?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孙秀玲 京华出版社 2006 - 5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讲的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000多年里,日本几乎不在中国人的视野里;1895年之后的1000多年里,这个昔日在中国人看起来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似乎突然跳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豆瓣
作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 译者: 郭维敬/刘榜离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10
朝鲜战争后,有关各国几十年来先后有多种关于朝鲜战争的论著与记叙出版,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的这部书取材比较全面,立论较为客观,主张中、美两个伟大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本书总体上对美国的好战势力及上层的错误决策,是采取谴责态度的;更对战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各届政府执行的一项项反华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由于作者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又占有包括美国解密档案在内的丰富资料,所以他对整个战争及朝鲜停战谈判中一些问题的记叙,也比较接近真实。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力图表明,美国领导人,战前已收到了充足的信号,倘若他们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有可能避免红色中国介入战争;即使不能避免共产党中国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本书还试图说明,美国在朝鲜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本书还着力如实地展现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制定战略战术方面的高下之别。本书充分展示了战争双方人员为他们所铭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令人敬畏的献身精神与奋斗力量。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塔奇曼这本在1962年出版的战争史经典之作,早已成为欧美战略专家、军事将领、政治人物与意见领袖,为增进历史智能与战略素养必备的读物。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这本书让他们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过程中所凸显的历史荒谬与愚蠢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些历史教训也正是当前政治领导人与意见领袖迫切需要的基本知识。这本让塔奇曼首度获得普立策奖的畅销书也许并不足以为读者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全貌。但是,它从观察关键决策者的角度进场,栩栩如生的呈现了重要历史转折点上,主要行动者的主观意图、他们所面对的选择,以及彼此间的相互计算。让我们准确的掌握到,是什么样的政治谋略与战争准备机制,可以让一场应该可以避免、也没有一方真正希望发生、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全面性战争,可以由一个偶发的政治暗杀事件所引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利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