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方世界的兴起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托马斯 / [美国] 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 厉以平 / 蔡磊 华夏出版社 2009 - 6
本书稿是1992年诺贝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早期作品,也是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时采取了不同于过去的论述方法,而运用了交易成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所有权理论,从而被认为实现了“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统一”。本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济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有追随者和仿效者出现。成就了诺斯成为诺奖得主的主因。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是经济学指定的必读书。
黑鷹計劃 豆瓣
作者: Mark Bowden 译者: 張聯祺 時英 2006 - 7
九十九名精銳美國軍人身陷於一個具有敵意的城市中,當夜幕低垂時,他們被數以千計的敵人槍手所包圍,其等傷勢令之流血而亡,彈藥補給也正行減少之中。這是一個他們怎樣會進入該城市作戰─又怎樣殺出一條血路出來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
《黑鷹計畫》把你與美軍特戰部隊一起丟進索馬利亞首府摩加迪修市中心一個擁擠的市場─同時也把你丟進美國軍人自從越戰以來所曾作戰過的最為綿密的砲火之中。
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星期天下午四點左右,特遣部隊遊騎兵被送進去擔負一項逮捕一個軍閥組織內兩名高階官員並返回到基地的任務,原本其僅需花上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相反地,他們在該具有敵意城市中卻遭致圍困而經歷了一長夜的恐怖時間,陷入不是殺人就是被殺的拼命掙扎狀況中,當奮戰單位最終於次日晨被救出時,美軍士兵陣亡者有十八名、重傷者幾十名,索馬利亞方面的死亡人數更為糟糕:被打死者超過有五百名、傷者也超過一千名以上。
獲得文學獎之專欄作家馬克.波登戲劇性的描寫手法經由當天參與戰鬥年輕人的眼睛捕捉到了戰鬥中痛苦嚴峻的折磨,其之能廣泛利用參戰兩方人員的當面訪問─以及列為機密的戰鬥錄影帶與無線電兩紀錄,更使其等之故事再次鮮活的躍然於紙上。一位黑鷹直昇機駕駛員遭到擊落還被一群憤怒的暴民所團團圍住,然後又被計畫要拿之向當地軍閥勒索贖金的索馬利亞人所救。一位醫務兵拼命努力要其受傷極其嚴重的朋友保持活命,卻於撤離前之長久難熬時間中─只有徒然地讓他在其懷抱裡血盡而亡。一向在該軍營中做為茶餘飯後笑料的連上文書,亦起而奮戰表現出了尤其英勇的事蹟。
權威性、緊繫人心、又有深刻見解的《黑鷹計畫》對戰鬥之愉快心情與驚駭恐怖兩方面均極有饒有趣味之見地,注定要成為一部典型的戰爭報導。
索馬利亞之戰的情況猶如隔鄰窮苦人家長年失和以致子孫衣食無著形同枯槁,著有樂善好施家族遣人前往其宅佈以衣食,孰料卻有人慘遭打死,該善心家族隨即差人前往捉拿肇事成員,結果殺傷甚多鄰人後本身也鎩羽而歸,雖也曾緝得幾人以歸但未能解決鄰宅問題,終至不再插手,而讓其自生自滅的故事。作者波登既真且幻、有貶有褒,不論身份一律直言不諱的客觀、誠正筆法令人激賞。
即時攝影的影像傳送與在空直昇機之現場指揮是本戰鬥的賣點,亦屬其「軍事革命」(RMA)嶄露頭角的一次機會,因其多少符合了「軍事革命」所應具備的:戰爭工具的改變、軍隊行為的變革、和戰爭本質的改變等三要素,然其戲劇性的發展使其「軍事革命」所應具有所向披靡的戰、或令世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付之闕如,叫好不叫座,故不能產生一九三○年代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攻擊、或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所率先使用毛瑟槍等所造成的驚人戰果,本戰鬥固稱不上是「軍事革命」,然其各樣偵測器與射手間幾近即時性的綿密連結,業與波斯灣戰爭一樣已經預示出了新一波軍事革命的來臨。
從後見之明「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於索馬利亞之戰,似乎大可不必的要來發動這一場突襲作戰,一如作者所述在肇事軍閥於戰後自然病故後迄今,索馬利亞的情況改變不大,依然爭鬥不已、敗壞如故,誠然「戰爭的事情太重要了,不能交給將軍們去辦!」此語係一九○六-○九,一九一七-二○年兩度擔任法國總裡的克里孟梭所講得話,然摩加迪修之戰的美方畫謀獻計即係交給了一位退役的海軍上將所負責,故其思維理則自然不會脫離其職業背景太過遙遠,只知以武力來解決事情,當然,以成敗來論英雄固有失公允,設若在該退役上將之主導策化下其手下未蹈「殺敵一百,自損五十」的戰略陷阱而能戰技支持戰具、戰具支持戰鬥、戰鬥支持戰術、戰術又支持戰略地徹底打贏了這場仗的話,可能聯合國濟弱扶傾、人道救援的政策;美國世界警察、武力干預的聲望;索馬利亞政權重建、飢民得養的美名自此又將是另外的一番光景了。
孫子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戰術在本作戰中差一點就幾乎被全然否定,能以小型驅動車登路上火星的美國當時在天空的直昇機總數計有十九架、地面車輛十二輛、突擊隊員總計一六○員,協同「空地作戰」之糟糕程度居然在摩加迪修首府走不過五條街的距離,雖有其戲劇性,也簡直就是鬧劇一場,實值我遂行「空地作戰」戰術人員深自一讀。究其原委,不外乎過於信賴生疏之「空地作戰」戰術,遑論會曾知悉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之利。」而忘記了美國當年早於其西部作戰時即曾經帶領過印地安人來打印地安人的手法。
突襲作戰的本質就是在於其秘密與迅速,本戰鬥既然要在光天化日之下於鬧市中進行突襲,「迅速」的要素即相形更為重要,美軍固然已經知道要掌握「迅雷不及掩耳」的要旨,然而在信心大於能力,以及因為戰具、戰技優勢而造成輕敵,卻打了一場「知己不願知彼」、與「自以為是的不對稱作戰」之單方面作戰,使該突襲作戰超過了其作戰之極限而大為失色。本來於本次作戰發起前即曾有過一架黑鷹機招致索馬利亞人之擊落,機員亦暴屍於市過,現場指揮官卻不知警惕仍然隨隨便便就將年輕無知、血氣方剛的部隊再次投入戰場來接受血的洗禮,從而形成「訓練與領導」不能匹配的狀況。
半岛战争:拿破仑大军伊比利亚覆师记 豆瓣
作者: 金重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半岛战争”是西班牙人那里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独立战争”。事实也确是如此,1807年拿破仑首先入侵葡萄牙,随后又试图吞并整个西班牙,这样葡萄牙人民和西班牙人民都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即是否能保持住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在写作本书时所遵循的是以下3个原则,即资料的准确性、叙述的连续性和文字的流畅性,也是就是要努力使这部书稿的内容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而在阐述上则力求首尾呼应,生动具体,能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既完整、又清晰的画面。
在全书的开端和每章的前面,都精心安排了一个个小插曲,它们均来自史书的各种记载,而在我的笔下却在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可能会给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感觉。文学和历史本来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历史的背景,何业文学;同样,历史如无文学陪衬,又如何生得起来。在这方面,史学家和文学家完全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创作。
最后一道命令 豆瓣
Das Letzte Kommando
作者: (德)霍夫曼 译者: 王建政 海南出版社 2001 - 6
东德末任军职国防部长及国家人民军总司令,从个人的角度描述了两个历史性日期――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之日和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日――间的日日夜夜。
这是一个政治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形势和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霍夫曼将军以其特殊的身份,位居特殊的岗位,直接目击了一系列极其特殊的历史事件。如今,他记录了两支德意志军队合并的全过程。
他的描述比较客观,尽管难免带有个人的情绪。将军在描述这一切的同时,也认真地反思了东德崩溃的历史原因,字里行间充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的回忆,为这页特殊的历史篇章作出了精彩的背景注释。
谁杀了古典音乐 豆瓣
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莱布雷希特 译者: 查修杰 / 施壁玉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3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2010年6月2日 已读
此公乃古典界宋祖德。不失为之一读,让我们可以立体地了解音乐的历史,特别是音乐经纪人的历史。有些野史八卦八卦还是蛮有趣的
Music 内幕 历史 古典 古典音乐
世界海军史探奇 豆瓣
作者: 萨苏 / 章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
《世界海军史探奇》内容简介:海军和海战之所以有其魅力,首先是由于在海洋上作战,在战胜敌手之前,还必须跨越大自然给人类造就的天然障碍,必须征服汹涌的大海,仅仅这一点就充满了冒险和浪漫,可以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在大海上,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小说更加传奇。
亮剑 豆瓣
8.7 (68 个评分) 作者: 都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3
李云龙是一个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是一个一生都在血与火中搏斗的名将。他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与和平的时空转换中,他的命运注定要充满悲欢离合—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婚姻、爱情。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豆瓣
7.6 (66 个评分) 作者: 《人民音乐》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目录
一种精神腐蚀剂.......................伍雍谊
—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
怎样看待港台“流行歌曲”..............周荫昌
关于“流行音乐”的对话.................瞿维
分清轻音乐与靡靡之音..................丁善德
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王云阶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周大风
——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
还历史本来面目........................南咏
——关于《何日君再来》的答问
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应国靖
《蔷薇处处开》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陆维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伍雍谊
2010年5月31日 已读
荒唐年代一奇书
2010年12月7日 评论 选段,我只看到了socialism的无力挣扎 -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 伍雍谊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我国三十年代 的黄色歌曲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 了解一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 音乐的情况对我们认识我国的黄色音乐是有一定帮助的。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化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发源地美 国,就称它为Commercial music(即“商品化的音乐”或“商 业化的音乐”)。流行音乐的乐手和歌手、作曲者,大都是受资本家 雇佣的由有些所谓独立经营的流行音乐组织,实际上也是通过经 济合同的方式受资本家的约束和支配.流行音乐一般运用比较简 易通俗的表现手法,大部分以庸俗的、色情的、感官刺激的内容 和情趣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入的力量口 再经过资本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现代化传播工具(广播、电视、 唱片、录音带等等)的推广,以及无数夜总会、酒吧间的表演, 流行音乐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一个流行音乐作品 流传越广,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大。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 的主要原因。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爵士(Jass)音乐口爵士原是美国黑人用 以自我娱乐的一种即兴演奏、演唱的音乐,本来还具有质朴、明 朗的特点,但后来被资本家看中,把它作为攫取利润的工具,成 为商品化音乐以后,也就变质了。爵士音乐产生子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极盛时期。爵士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又产 生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拉格泰姆(Ragtime)、布鲁斯(Blues)、 熱情(Hot)、甜蜜(Sweet)、冷静(Coo)、摇曳(Swing)、可怖 (Boogie_Woogie)、正直(Straight)等等。爵士音乐歌手的代 表人物有阿尔.佐逊(Al Johson)、宾。克罗斯贝(Ding Cros— by)、法兰克.辛那特拉(Frank Sinatra)等人。 现代的流行音乐,虽然和爵士音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它 的表现手法仍然可看出爵士音乐的痕迹。就以现在的港台流行歌 曲来说,它的器乐伴奏以及在演唱上依然吸收了爵士音乐的某些 表现方法。既然爵士音乐是流行音乐的祖宗,并且仍然对流行音 乐的创作、表演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了解一些它的主要特点是有 好处的。 爵士音乐约特点之一,是大量应用切分节奏。它的切分节奏 的应用和一般音乐中的切分法有根本不同的用法。爵士是配合一 种激狂的舞蹈的音乐,舞滔时.拍手、顿足、身体一上一下地颠 跃着.它采用4/4拍子,但并不依照每小节两个重音的节奏规律进 行,而是避开正规的重音,而留待舞昭者动作之后发出。比如一 首名为(苏莎进行曲》的爵士乐曲,它的节奏重音不是在舞蹈者 脚落地时发出,而是在舞蹈者的腿摆动时发出,它狡猾地规避着 人们心理上所希望的重音,而强迫人们接受非心理需要的不正常 的重音.按照这种节奏来跳舞,就像是神经质的痉挛。 为着规避那正常的重音,它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 是延迟或先发5口规律的正常的步行节奏的重音;另一种方法是使 用互相冲突的重音群而暂时地使丟的节奏线条暗晦,但并不真正 地改变它,第三种方法是几乎全部抑制所有的重音,并同时使用 其他两种方法来规避那基本的节奏.爵士音乐的节奏,违反人类 正常的心理要求,它引导人走向反常、近乎癫狂的状态中去。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在曲调与和声进行上造成模糊的、怪诞 的效果。它的曲调,一方面为了模仿黑人音乐的风格,常使用五 声音阶的旋法,但另一方面又经常在旋律进行中降低音阶(大调 式音阶)的三度音和七度音,即所谓“蓝色音”(Blue Note), 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同时产生一些怪僻的音程进行。在和声方 面,使用“混杂和弦”、加六度和弦包括属七和弦在内的各种七和 弦,以造成尖锐的不协和效果。和声进行中也由于“蓝色音”的 使用,更增加了调性模糊的感觉0由于蓝色音在曲调与和声中的 应用,造成一种既非大调也非小调的游移不定的效果,这就是所 谓爵士色彩。 第三个特点、在爵士音乐的配器和乐器演奏方面。一般的爵 士乐队,用一个双簧管、一个短号、一个萨克索风、一个伸缩长 号,还有钢琴和打击乐器。演奏时,管乐器使用弱音器,或将乐 器口塞住,故意造成一种含浓重鼻音的音色、刺耳的炸裂音。伸 缩长号则不断使用滑奏法,发出怪诞的音响。这种种手法,主要 是为了制造一种感官刺激的效果,以适应夜总会之类的色情的、 低级趣味的娱乐场所的需要。 到了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摇摆舞(Rock)音乐,取代了 爵士音乐的地位.这种音乐以疯狂的节奏、嘶叫般的歌唱、 简 单的旋律为其特点。到六十年代,摇摆舞音乐又发展为摇滚 <Rock and Roll)音乐,它是在摇摆舞音乐的基础上加强打击乐 器的演奏, 以激烈的噪音来造成刺激神经的效果。 美国的艾尔维斯.普列斯雷(E]vis.PresLcy工935-一工977)是 风靡资本主义世界的摇摆舞音乐、摇滚音乐的歌手。他的绰号叫 “猫王”o他到哪里表演,哪里的青少年就为主疯狂口他录制的唱 片,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最畅销的。他的演唱能引发听众的潜意 识,以致随着他的演唱而欢笑、号哭、歇斯的里地喊叫。他的摇 滚音乐是一种为青年人提供的宣泄情绪的手段,他们发泄的是一 种迷惘、模糊、盲目冲动的激情。 英国的“曱壳虫”乐队,是六十年代末、七.:一年代初红极一 时的摇滚音乐乐队。许多年青人对他们的演口昌象着了迷一样,并 且模仿他们的服饰、发型, 以此为时髦。后来,瑞典的“艾巴” {Abba)摇滚乐乐队兴起,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热门的流行音 乐乐队。1977年2月,该乐队在伦敦的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出时, 这个拥有一万一千多个座位的音乐厅的五万多张预售门票被一抢 而光。3月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演出时,摇滚乐迷们连续两天冒 着连绵细雨在剧场外排队买票。自1973年至1978年,艾巴乐队 录制的唱片在全世界共售出五千万单张和三千万套,价值达1.29 亿美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常举行摇滚乐集会。在这种场合,摇滚乐 和酗酒、吸毒、斗殴、同性恋等等相伴而行。一场摇滚乐集会实 际上就是一场疯狂的骚乱,有人甚至在其中丧生.因此,每当有 这种集会举行,警察们就如临大敌,严防出现什么意外事件。流 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 之症日 七十年代末期,又出现了迪斯科(DisCo)音乐, 现正逐渐取 代摇滚乐的地位。迪斯科音乐的特点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 低限度,运用无强弱对比的、呆板而急促的战鼓似的连续重击节 奏。迪斯科舞则是全身不停歇的急速的跳跃或扭动。舞者可以随 意采取任何一种动作形式。实际上就是跳舞者可以釆取最适于发 泄自己内心的狂热情绪的方式。 现代的流行音乐,除了在旋律、节奏、演唱、演奏等的变化 以外,一个新的因素就是电子乐器的应用口流行音乐中使用电子 乐器,并不是要用新的表演工具来进行美好的艺术创造,而是利: 用电子乐器音量、音色变化的优越条件,制造出更具刺激性的以 及种种怪诞的音响效果。 西方的一些评论家认为.青年人热衷于摇滚音乐,是用以发 泄反对父母管教、反对社会的约束的思想感情。他们反对任何的 约束和社会秩序。而迪斯科则为那些幻想破灭了的人们提供一种 逃避现实的手段。 这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代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 主义世界盛行的原区,但它只接触到表面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 给以说明。实际上,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盛行,是由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的、精神的 支柱是自私自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价值 观念。所谓反对任何约束’实际上就是个人主义极端膨胀的结 果。而当在那些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 现实中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感到处身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 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破灭'看不到前途,因此他们想从流行 音乐中寻找自己的悲观消极的精神的寄托。无论是个人主义膨胀 或者是个人主义的追求的破灭,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其 本质是同样的,都是从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是反 映和宣泄个人欲望的一种手段。这是它得以盛行的原因之一。另 一方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为流 行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是流行音乐得以盛行的 又一原因。 从以上介绍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流行音乐总是 不断地花样翻新,并且同一类型的流行音乐的曲目也频繁地更 替,它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它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迎合资本 主义社会人们的消极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资本家们为了赚钱 的需要。 最后,还应该说明,上面说的是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音乐的 基本性质的看法。在流行音乐中, 由于一些歌手处于社会的下 层,有时也运用他们所能掌握的音乐手段来表现他们以及他们周 围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揭露某些社会黑暗现 象,创作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作品。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针砭,力量是软弱的。这类作品在整个流行音乐中所占分量 很少。同时,它也不是豢养它的资本家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即 使流行音乐中有少量的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戌份,也不可能改变流 行音乐的基本性质。
中国 中国音乐 历史 反人类 奇书
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 豆瓣
作者: E.B.斯莱奇 译者: 张志刚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二战中参加贝里琉和冲绳战役时训练和战斗的经历。珍珠港事件后,斯莱奇进入亚拉巴马的马里恩军事学院就读。1943年,作者违抗父命,执意加入海军陆战队,因为“晚了就赶不上参战了”。作为一名迫击炮手,斯莱奇亲历了贝里琉和冲绳战役,虽然此前经过了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但贝里琉登陆仍让他感受到了强烈震撼。战争间隙,他在随身携带的一本《新约》上做了大量笔记,后整理成本书。战后斯莱奇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海德格尔与纳粹 豆瓣
Heidegger and The Nazis
作者: Jeff Collins / 傑夫.柯林斯 译者: 赵成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3
马丁·海德格尔一度热烈拥抱纳粹主义,因而在后现代性的政治文化中留下不和谐的轨迹。作为一名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旨在“克服”西方哲学的异乎寻常的思想。他的著作作为后现代时代中诸种反哲学、反本质解构运动的主要源泉,对福柯、拉康、德里达、德勒兹和鲍德里亚等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批评者看来,这些思想家的作品中存在某些任和判断上的危险疏漏,他们对海德格尔的颂扬似乎极大地表明了这一点。
本书重新评估围绕海德格尔政治问题的事实与争论,并把它们放置于迈向21世纪的重大政治争论的北景中。理性、现代性、主体性、身份认同以及未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等正是其中的议题。此中的关键,不仅关乎哲学的声誉,还事关我们能否成功抵御当今诸种借尸还魂的纳粹主义。
音乐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国]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译者: 马晓晗等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 - 9
《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我的诺曼底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7
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 这本书有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与以往的“战场写真”截然不同,这本书一扫艰深生涩、枯燥乏味,以灵动鲜活的文思趣谈世界、戏说正史。不经意间,让对战争毫无兴趣的读者成为情趣盎然的“战俘”。丘吉尔、隆美尔、希特勒……这些提起二战便不得不涉及的著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唐师曾以诙谐的手笔,在广为人知的事件中融入亲近熟悉的人情、人性,大大消除了60年的时空距离。庄则栋与日本太太佐佐木敦子、英格丽·褒曼、海明威、毕加索、崔永元、姜文、张越……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竟也衍生出诸多故事,与那场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异端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英譯名:The Right to Heresy)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晓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 7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如果不读茨威格的这本书,加尔文在人们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谁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新兴资产阶级,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些人根本没有丝毫觊觎他的权势的念头,不过想就几个纯学术问题与他商榷――货真价实的商榷,因为文稿是在未发表之前,就寄给了“亲爱的兄弟”敬请指正的。
随笔 豆瓣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此外,在《随笔》的创刊号上,也没有杂志第几期的标志。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1979年实在是个值得一提再提的年份。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全国上下一片沸腾,解放思想的口号深入人心,于是,一大批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当时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了13种刊物,包括至今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随笔》。
处于初创时期的《随笔》,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然而,以文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定下来的。在当时,“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多文章的言论也保留有相当“文革”时期的痕迹,而文史知识类的文章,在无意中开了一扇让人们思考的窗口,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以其轻松、随和的文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笔》经过不断的探索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许多在《随笔》上发表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文革”、反右、胡风案件等事件,通过当事者的回顾,形成了以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主的一个园地,并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自我品格。包括巴金、聂绀弩、杨绛、季羡林等人,都曾经在《随笔》上发表文章,他们的名字与文章,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并喜欢上了《随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第一次正式全文发表,就是在1983年的《随笔》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划破黑夜的陨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遇罗克,而当时的《随笔》冒着一定的风险,将这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出身论》正式发表,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烈士、思想解放战士遇罗克的形象。
这一时期,也是《随笔》逐渐走向全国的阶段。
进入到90年代,《随笔》在全国知识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1993年,《随笔》对办刊宗旨作了一些调整,提出要把《随笔》办成“广义性大散文”的口号,逐渐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刊物上的地位。而国内媒体对《随笔》也保持了相当的关注,中新社在1993年7月的报道中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而《人民日报》与《中华读书报》也在同年的报道中说:“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人凭借读书人的性情和良知,撑起了一隅传统知识分子的空间。”也就在此时,中国知识界有了“北有《读书》,南有《随笔》”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