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帕格尼尼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德)Werner Fuld 译者: 刘兴华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帕格尼尼的传记,详细叙述了他丰富而跌荡起伏的一生,以详实的资料(包括很多为人遗忘的文献和鲜见的图片)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帕格尼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情节起伏就像观赏西区柯克的悬疑电影。
古斯塔夫·马勒 豆瓣
作者: 布劳科普夫 (Blaukopf) 译者: 高中甫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是一部传记,却有比通常意义上的传记更多的内容。作者将作为人和艺术家的马勒置入所处的时代和所生活的社会中,对马勒的出身、家庭、教育、事业,他的精神生活和心路历程进行考察,介绍了也评述了他的生平、作品及创作道路,从而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马勒。更重要的是,作者突出地指出,作为音乐家的马勒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他远远地走在了他的许多同时代音乐家的前面。马勒的无穷追索、寻觅和探究,他的怀疑和焦虑――这一切使他成了一位未来的同时代人。
你眼前的古典乐坛明星 豆瓣
作者: 刘伟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 8
本书撰收当今世界乐坛老、中、青三代近150位当红古典音乐明星,其范围括及弦乐、管乐、打击乐、钢琴、指挥、声乐几大主要表演领域。内容和文字在强调可读性的同时,力求相关资讯和依据的真实与可靠,兼有工具书的功用。全书目录的排列,没有采取按字母编排的辞典式排法,而是分门别类并依照老、中、青这样一种能多少见出些传承脉络的方法排在一起。全书所选人物的标准,一是声誉显赫、资质深者;二是在其所涉足的那一领域或某一层面表现突出者;三是正式签约在国际知名大唱片公司的艺术家,其所录唱片影响广泛者;再就是青年一代中的当红翘秀。
西贝柳斯画传 豆瓣
作者: 马蒂·胡图宁 译者: 杜钟瀛 2008 - 8
《西贝柳斯画传》讲述7西贝柳斯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海门林纳的童年;就读于赫尔辛基、柏林和维也纳以及在阿依诺拉度过的漫长的作曲家生涯,同时也探讨了西贝柳斯音乐在芬兰争取独立斗争前后多个时期中的重大意义。《西贝柳斯画传》作者马蒂-胡图宁哲学博士是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文献音乐系的教授,是研究西贝柳斯的著名学者。译者杜钟瀛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以及驻芬兰等国使馆和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历任翻译、使馆秘书、处长、参赞和大使等职。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芬兰语翻译。退休后翻译出版了《芬兰童话故事》、《芬兰短篇小说选》等作品。2004年芬兰总统授予他芬兰狮子骑士团一级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对增进中芬两国友好关系和将芬兰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所作出的贡献。2003年被芬兰文学协会聘为通讯会员。扬·西贝柳斯是世界上晚期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2010年4月8日 已读
用音符作乐曲的民族英雄
2010年4月8日 评论 爱戴与崇敬的表达 - 在图书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西贝柳斯”四个字输入查询系统,只有这个这一个结果,于是就果断借来 在豆瓣上看到,关于西贝柳斯的传记不多,很多是国内的音乐研究者收集资料编撰的。这大概是国内第一本由芬兰人自己写的西贝柳斯传,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对西贝柳斯的见解很特色的体现了芬兰人的想法。 芬兰人对西贝柳斯的崇敬并不是像我们一样天天挂在嘴边,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中国的传记作家来写马思聪的传记,关于思乡曲的篇幅恐怕单独占个一到两章。但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芬兰颂却只是在这本画传中提到了几百字,并没有大书特书,倒是第五交响曲占了两章。 尽管思乡曲是如此之著名,马思聪是如此受人之崇敬,但是到了文革,老先生照样被逼的跑了。而即使是“阶级对立”的芬兰内战,红军到了白军立场的老先生家门口,绕路而行不去烦扰。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戴,绝不是喊口号者所能理解的。 时至今日,芬兰人对西贝柳斯的情节依然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于是,当芬兰人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打谱作曲软件时,他们用第五交响曲的开头作为软件的启动音乐,并毫不犹豫地将它命名为:Sibelius。
交响乐 交响曲 爱国主义 芬兰 西贝柳斯
柴科夫斯基评传 豆瓣
作者: 张红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70 - 1
《柴科夫斯基评传》以柴科夫斯基的生活背景、创作思想、音乐理论及创作成就为主线,并结合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探索了他成为一代音乐巨匠的历史文化条件;对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交响乐《f小调第四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等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柴科夫斯基评传》融传记叙述和作品阐述、艺术欣赏于一体,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关于柴科夫斯基的论著,相信不论您是普通读者还是从事音乐专业的工作者,都能从《柴科夫斯基评传》的阅读中获益良多。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 豆瓣
作者: 曼弗雷德·瓦格纳 译者: 付天海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 6
《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旨在使纷繁复杂的资料数据相互关联,深入剖析李斯特其人其作,尽量做到理性探析、以理服人。此外《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还在于昭示人们:无论出于任何原因,人们都应至少尝试重新审视自己的先人之见。没有破除规框、敢于创新的勇气,就无法开启音乐殿堂的大门,无法洞悉音乐创作的奥妙。音乐方面的近距离观察无疑也意味着要认认真真地拜读他作,或者至少须虚怀若谷地侧耳聆听。在此可读可听的作品实在太多,其中截至目前鲜为人知的也不乏其数。探究李斯特作为音乐奇才本身以及他在作曲方面的杰出贡献非常重要,因为回首往昔绵远悠深的音乐岁月不难看出,李斯特的作曲功绩即使对未来的音乐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纽约时报古典乐评精选 豆瓣
作者: [美] 艾伦·科赞 译者: 黄意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你喜欢古典音乐,却不知道如何挑选吗?由《纽约时报》乐评家为100张古典音乐专辑所作的经典评论,不仅是一部丰富的、悠扬的古典音乐编年史,更是实用的音乐收藏指南!
关于古典音乐,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正确的演奏方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方式,或许有些无法引起作曲家、作品与听众之间的共鸣,而又有多少可以让我们对已经存在好几百年的作品激荡出新的体验?
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而言,最有趣刺激的,莫过于指挥家与演奏家为伟大作品所表现出多样性的技巧与情感。但是每年有数以百张的古典音乐唱片发行,因此不管是新手或行家,想要发现其中极品,皆是一项挑战。这100篇《纽约时报》的经典乐评构成一部丰富的古典音乐编年史,更是实用性强的收藏指南,引导我们领略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柴可夫斯基等大师的音乐世界。
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 豆瓣
作者: 池超波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只是关于古典音乐欣赏的随想录,它不涉及古典音乐的全部内容,如专文论述巴赫、莫扎特、海顿等众多古典音乐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许多著名的世界名曲也多有疏漏,没有论及,但其中音乐的主体性、欣赏者的想象力、音乐感都是第一次作为专题进行论述的。
《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是《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的主题论文。它是我长期欣赏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总结。全文论述各种体裁的古典音乐作品以及欣赏者的想象力、音乐感等,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段我观在音乐界的影响和流毒。
关于古典音乐欣赏的论著不少,《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以哲学谈音乐,哲学寓于音乐的论述中,因而有新意,是一本音乐哲学的文集。
《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是《古典音乐欣赏随想录》的主题论文。它是作者长期欣赏古典音乐的理解和总结。全文论述各种体裁的古典音乐作品以及欣赏者的想象力、音乐感等,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斗争史观在音乐界的影响和流毒。
谁杀了古典音乐 豆瓣
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莱布雷希特 译者: 查修杰 / 施壁玉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3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2010年6月2日 已读
此公乃古典界宋祖德。不失为之一读,让我们可以立体地了解音乐的历史,特别是音乐经纪人的历史。有些野史八卦八卦还是蛮有趣的
Music 内幕 历史 古典 古典音乐
吉尼斯古典音乐大师 豆瓣
作者: (英)谢德维克 译者: 沈旋/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 8
本书是英国吉尼斯公司精心编制的音乐系列图书之一。选收自11世纪至今世界范围内具有绝对影响的150位古典音乐大师,以这些大师的详尽评传、大师创作传世作品为背景材料,推荐大师的经典作品目录,涵盖从最早的合唱乐直到20世纪末的整部音乐发展历程。本书读者可以从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成就,有关个人生活的逸事以及对作品的评鉴中,找到对经典曲目的另一种诠释,是音乐专业学生和古典因为爱好者的必备。16开 附图 130幅
莫扎特和大公的外衣 豆瓣
作者: [法]雅克·图尼埃 译者: 顾晓燕 2004 - 4
幼年跟随母亲和姨妈一蹈巡演时,他就想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可是听众不甘心天才的故事过早地落幕甚至连他的母亲也想把他当作莫扎特的替身。他不断地自问:“我又在哪里;难道永远是“莫扎特的儿子”吗7挣扎中遇到一位娴雅的总督夫人” 一路寻访父亲的足迹,最终他发现了一个百丈红尘中哭过、痛过、爱过甚至被遗弃过的真实的莫扎特。他不再逃,不再恨。临终前,地终于坦然地面对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且告诉心爱的人,他爱她,因为只有在她的心里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豆瓣
7.6 (66 个评分) 作者: 《人民音乐》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目录
一种精神腐蚀剂.......................伍雍谊
—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
怎样看待港台“流行歌曲”..............周荫昌
关于“流行音乐”的对话.................瞿维
分清轻音乐与靡靡之音..................丁善德
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王云阶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周大风
——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
还历史本来面目........................南咏
——关于《何日君再来》的答问
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应国靖
《蔷薇处处开》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陆维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伍雍谊
2010年5月31日 已读
荒唐年代一奇书
2010年12月7日 评论 选段,我只看到了socialism的无力挣扎 -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 伍雍谊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我国三十年代 的黄色歌曲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 了解一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 音乐的情况对我们认识我国的黄色音乐是有一定帮助的。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品化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发源地美 国,就称它为Commercial music(即“商品化的音乐”或“商 业化的音乐”)。流行音乐的乐手和歌手、作曲者,大都是受资本家 雇佣的由有些所谓独立经营的流行音乐组织,实际上也是通过经 济合同的方式受资本家的约束和支配.流行音乐一般运用比较简 易通俗的表现手法,大部分以庸俗的、色情的、感官刺激的内容 和情趣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入的力量口 再经过资本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现代化传播工具(广播、电视、 唱片、录音带等等)的推广,以及无数夜总会、酒吧间的表演, 流行音乐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一个流行音乐作品 流传越广,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也就越大。这是流行音乐得以流行 的主要原因。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爵士(Jass)音乐口爵士原是美国黑人用 以自我娱乐的一种即兴演奏、演唱的音乐,本来还具有质朴、明 朗的特点,但后来被资本家看中,把它作为攫取利润的工具,成 为商品化音乐以后,也就变质了。爵士音乐产生子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极盛时期。爵士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又产 生各种不同的类型。如拉格泰姆(Ragtime)、布鲁斯(Blues)、 熱情(Hot)、甜蜜(Sweet)、冷静(Coo)、摇曳(Swing)、可怖 (Boogie_Woogie)、正直(Straight)等等。爵士音乐歌手的代 表人物有阿尔.佐逊(Al Johson)、宾。克罗斯贝(Ding Cros— by)、法兰克.辛那特拉(Frank Sinatra)等人。 现代的流行音乐,虽然和爵士音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它 的表现手法仍然可看出爵士音乐的痕迹。就以现在的港台流行歌 曲来说,它的器乐伴奏以及在演唱上依然吸收了爵士音乐的某些 表现方法。既然爵士音乐是流行音乐的祖宗,并且仍然对流行音 乐的创作、表演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了解一些它的主要特点是有 好处的。 爵士音乐约特点之一,是大量应用切分节奏。它的切分节奏 的应用和一般音乐中的切分法有根本不同的用法。爵士是配合一 种激狂的舞蹈的音乐,舞滔时.拍手、顿足、身体一上一下地颠 跃着.它采用4/4拍子,但并不依照每小节两个重音的节奏规律进 行,而是避开正规的重音,而留待舞昭者动作之后发出。比如一 首名为(苏莎进行曲》的爵士乐曲,它的节奏重音不是在舞蹈者 脚落地时发出,而是在舞蹈者的腿摆动时发出,它狡猾地规避着 人们心理上所希望的重音,而强迫人们接受非心理需要的不正常 的重音.按照这种节奏来跳舞,就像是神经质的痉挛。 为着规避那正常的重音,它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 是延迟或先发5口规律的正常的步行节奏的重音;另一种方法是使 用互相冲突的重音群而暂时地使丟的节奏线条暗晦,但并不真正 地改变它,第三种方法是几乎全部抑制所有的重音,并同时使用 其他两种方法来规避那基本的节奏.爵士音乐的节奏,违反人类 正常的心理要求,它引导人走向反常、近乎癫狂的状态中去。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在曲调与和声进行上造成模糊的、怪诞 的效果。它的曲调,一方面为了模仿黑人音乐的风格,常使用五 声音阶的旋法,但另一方面又经常在旋律进行中降低音阶(大调 式音阶)的三度音和七度音,即所谓“蓝色音”(Blue Note), 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同时产生一些怪僻的音程进行。在和声方 面,使用“混杂和弦”、加六度和弦包括属七和弦在内的各种七和 弦,以造成尖锐的不协和效果。和声进行中也由于“蓝色音”的 使用,更增加了调性模糊的感觉0由于蓝色音在曲调与和声中的 应用,造成一种既非大调也非小调的游移不定的效果,这就是所 谓爵士色彩。 第三个特点、在爵士音乐的配器和乐器演奏方面。一般的爵 士乐队,用一个双簧管、一个短号、一个萨克索风、一个伸缩长 号,还有钢琴和打击乐器。演奏时,管乐器使用弱音器,或将乐 器口塞住,故意造成一种含浓重鼻音的音色、刺耳的炸裂音。伸 缩长号则不断使用滑奏法,发出怪诞的音响。这种种手法,主要 是为了制造一种感官刺激的效果,以适应夜总会之类的色情的、 低级趣味的娱乐场所的需要。 到了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摇摆舞(Rock)音乐,取代了 爵士音乐的地位.这种音乐以疯狂的节奏、嘶叫般的歌唱、 简 单的旋律为其特点。到六十年代,摇摆舞音乐又发展为摇滚 <Rock and Roll)音乐,它是在摇摆舞音乐的基础上加强打击乐 器的演奏, 以激烈的噪音来造成刺激神经的效果。 美国的艾尔维斯.普列斯雷(E]vis.PresLcy工935-一工977)是 风靡资本主义世界的摇摆舞音乐、摇滚音乐的歌手。他的绰号叫 “猫王”o他到哪里表演,哪里的青少年就为主疯狂口他录制的唱 片,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最畅销的。他的演唱能引发听众的潜意 识,以致随着他的演唱而欢笑、号哭、歇斯的里地喊叫。他的摇 滚音乐是一种为青年人提供的宣泄情绪的手段,他们发泄的是一 种迷惘、模糊、盲目冲动的激情。 英国的“曱壳虫”乐队,是六十年代末、七.:一年代初红极一 时的摇滚音乐乐队。许多年青人对他们的演口昌象着了迷一样,并 且模仿他们的服饰、发型, 以此为时髦。后来,瑞典的“艾巴” {Abba)摇滚乐乐队兴起,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热门的流行音 乐乐队。1977年2月,该乐队在伦敦的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出时, 这个拥有一万一千多个座位的音乐厅的五万多张预售门票被一抢 而光。3月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演出时,摇滚乐迷们连续两天冒 着连绵细雨在剧场外排队买票。自1973年至1978年,艾巴乐队 录制的唱片在全世界共售出五千万单张和三千万套,价值达1.29 亿美元。 在资本主义世界,常举行摇滚乐集会。在这种场合,摇滚乐 和酗酒、吸毒、斗殴、同性恋等等相伴而行。一场摇滚乐集会实 际上就是一场疯狂的骚乱,有人甚至在其中丧生.因此,每当有 这种集会举行,警察们就如临大敌,严防出现什么意外事件。流 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 之症日 七十年代末期,又出现了迪斯科(DisCo)音乐, 现正逐渐取 代摇滚乐的地位。迪斯科音乐的特点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 低限度,运用无强弱对比的、呆板而急促的战鼓似的连续重击节 奏。迪斯科舞则是全身不停歇的急速的跳跃或扭动。舞者可以随 意采取任何一种动作形式。实际上就是跳舞者可以釆取最适于发 泄自己内心的狂热情绪的方式。 现代的流行音乐,除了在旋律、节奏、演唱、演奏等的变化 以外,一个新的因素就是电子乐器的应用口流行音乐中使用电子 乐器,并不是要用新的表演工具来进行美好的艺术创造,而是利: 用电子乐器音量、音色变化的优越条件,制造出更具刺激性的以 及种种怪诞的音响效果。 西方的一些评论家认为.青年人热衷于摇滚音乐,是用以发 泄反对父母管教、反对社会的约束的思想感情。他们反对任何的 约束和社会秩序。而迪斯科则为那些幻想破灭了的人们提供一种 逃避现实的手段。 这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代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 主义世界盛行的原区,但它只接触到表面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 给以说明。实际上,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盛行,是由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的、精神的 支柱是自私自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价值 观念。所谓反对任何约束’实际上就是个人主义极端膨胀的结 果。而当在那些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 现实中一旦遭受挫折,就会感到处身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 看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破灭'看不到前途,因此他们想从流行 音乐中寻找自己的悲观消极的精神的寄托。无论是个人主义膨胀 或者是个人主义的追求的破灭,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其 本质是同样的,都是从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是反 映和宣泄个人欲望的一种手段。这是它得以盛行的原因之一。另 一方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为流 行音乐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是流行音乐得以盛行的 又一原因。 从以上介绍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流行音乐总是 不断地花样翻新,并且同一类型的流行音乐的曲目也频繁地更 替,它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它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迎合资本 主义社会人们的消极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资本家们为了赚钱 的需要。 最后,还应该说明,上面说的是对资本主义世界流行音乐的 基本性质的看法。在流行音乐中, 由于一些歌手处于社会的下 层,有时也运用他们所能掌握的音乐手段来表现他们以及他们周 围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揭露某些社会黑暗现 象,创作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作品。但是,这种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针砭,力量是软弱的。这类作品在整个流行音乐中所占分量 很少。同时,它也不是豢养它的资本家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即 使流行音乐中有少量的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戌份,也不可能改变流 行音乐的基本性质。
中国 中国音乐 历史 反人类 奇书
音乐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国]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译者: 马晓晗等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 - 9
《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音乐札记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4
《音乐札记》内容简介:听贝多芬可摆脱心神不安?听施特劳斯圆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调大提琴奏呜曲》能增进胃肠蠕动作用?听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能够催眠?听拉威尔《波莱罗》能令人精神振奋不眠不休?昕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春》能消除疲劳?听瓦格纳《汤豪舍》序曲可让人信心百倍?……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为信念潇洒为文,在生活与古典音乐之间畅游,充满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态悠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献给所有聆听古典音乐自得其乐者的音乐之书。
处处有音乐 豆瓣
作者: 辛丰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1
《处处有音乐》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先生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今日龙钟人共老”,老人依旧隐居在江滨小城中,继续着他钟爱了一生的音乐生活。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
穆索尔斯基传 豆瓣
作者: (英)卡瑞尔・爱默生 译者: 刘昊/秦立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穆索尔斯基传》内容简介:莫戴斯特·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可能是受到最大的误解的艺术家。《穆索尔斯基传》作者力图将真实的穆索尔斯基从“钦定”的神话中解救出来,从那些“牺牲者”、“圣徒”以及“野蛮的天才”的沉重光环下解救出来。如果艺术家的生活是悲剧性的,那不仅是因为他不为时人所理解,而且还由于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他的贫困:农奴解放、亲朋的去世、孤独、不善营生、酗酒等。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的形成呢?《穆索尔斯基传》作者更倾向于从经济和心理的角度出发,解读这位伟大作曲家辉煌的崛起和令人痛惜的早逝——一个天才的故事。
指挥生涯——我的游学随笔 豆瓣
ボクの音楽武者修行
作者: [日] 小泽征尔 译者: 范禹 / 钟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本书系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六十年代初的游学随笔,原作在日本曾连续再版十六次。全书分《离别日本》、《指挥比赛》、《丹谷森林音乐节》、《再见吧!欧洲》、《回到日本》五大部分。用生动、自然、亲切的笔触记叙指挥家年青时期游学欧美、万里寻师的经历。
傅雷家书 豆瓣
作者: 傅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 - 8
1981年8月第一版,268页,定价0.95元。摘编傅雷家书127封,朱梅馥一封。
1984年5月第二版,同一书号,为增补本,399页,定价1.80元。摘编傅雷中文信137封,英文信17封,法文信6封;朱梅馥16封;再有傅雷给傅敏的两封信。全书共收178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