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m Takt der Zeit 1963 / 卡拉扬:1963年新柏林爱乐音乐厅落成典礼贝九现场版录音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年10月15日,新的柏林愛樂音樂廳 ( Berlin Philarmonie )開幕,為慶祝新據點的落成,由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見5月6日網誌)。這場音樂會由Memories發售立體聲版,這幾天CD入手,Memories很妙,在封底資訊欄寫著Kind Permission: Herbert von Karajan Club,CD則在台灣壓片,可惜台灣無管道可買。
以1960年非正規錄音的品質來看,此碟的音質算相當好。
Gundula Janowitz (S) , Sieglinde Wagner (A) , Luigi Alva (T) ,Otto Wiener (Bs)
St.Hedwig Cathedrale Chor ,RIAS Kammer Chor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5:02
2.Molto vivace 10:06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15:58
4.Presto Allegro assai 24:10
中提琴作品集:贝多芬《夜曲》Op.42;门德尔松:C大调中提琴奏鸣曲;舒曼:《童话插图》Op.113 豆瓣
Paul Coletti / Leslie Howar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8月12日 出版发行: Hyperion UK
The Op. 42 Notturno for viola and piano is an arrangement of the 1796-97 Serenade in D, Op. 8, which was scored for violin, viola and cello. But it was not the composer who reduced it to piano and viola here. F. X. Kleinheinz did the arrangement and presented it to Beethoven, who corrected it and approved it for publication in 1804. In the same year Kleinheinz also fashioned an arrangement of Beethoven's Op. 25 Serenade for flute (or violin) and piano, with the composer once more making emendations he deemed necessary for publication, at which time he assigned the opus number 41. There were other instances where Beethoven allowed another hand to transcribe his music: the Op. 104 String Quintet (1817) was an arrangement (now attributed to Kaufmann) of the Op. 1 Trio, No. 3, and the Op. 64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was an arrangement by an unknown party of the Op. 3 String Trio. And there are more such instances.
--------------------------------------
Felix Mendelssohn composed three violin sonatas (two of which have only in the last 50 years been re-discovered and published) and, as he moved toward and into his thirties, a pair of cello sonatas. Three-quarters of the members of a standard string quartet are thus satisfied; and the other quarter will quickly tell you that Mendelssohn also, in fact, satisfied, or at least tried to satisfy, them -- for in 1824 he composed something most remarkable for the time: a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in C minor.
Mendelssohn's Viola Sonata is not actually unique for its day -- other composers had applied, were applying, and would apply the instrument to the genre. But still there certainly aren't many Classical or early-Romantic viola sonatas. The sonata is by date early Mendelssohn; Mendelssohn was 15 when he signed his name to the piece on February 14, 1824 (he was in fact just a week and a half past his 15th birthday). There is, however, nothing juvenile about the music it contains, and if in his adulthood he wrote superior music, that is a comment not regarding the Viola Sonata's shortcomings, but rather Mendelssohn's own outstanding -- if not always fully used -- gifts.
The composer was himself a keen violinist and violist in his youth (it is well-known that he played one of the viola parts in an early performance of his Octet in E flat), and he clearly understands all of the difficulties that come hand-in-hand with composing for viola. He is sure to keep the piano writing transparent and lean so that the viola and its musically unwieldy register can shine through at any moment.
There are three movements. 1. Adagio -- Allegro, in the usual sonata-allegro form; 2. Menuetto (Allegro molto), with a slightly slower, chorale-like trio section; and 3. Andante con Variazioni, in which the violist occasionally drops out so that the pianist might let loose a bit and draw some thicker, more opaque sounds from the instrument.
-----------------------------------
Robert Schumann's little-known Märchenbilder (Fairytale Pictures) for viola and piano (alternately for violin and piano, by the composer's own indication) were composed during March of 1851, during his brief and relatively unhappy tenure as conductor at Düsseldorf. Chronologically, these four fantasy pieces occupy the space between the two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 though they can hardly be said to inhabit the same emotionally conflicted world. Instead, they draw the listener into that same glistening world of fantasy and childlike imagination that, many years earlier, drew from him some of the most beloved piano music in the repertory. However, twenty years of further experience and the first signs of approaching madness grant to these seemingly simple portraits an almost desperate sense of escapism lacking in the earlier piano works.
The first of the four Märchenbilder, marked Nicht schnell (Not fast), features a somber melody in D minor that recurs throughout the piece in a variety of guises. Lebhaft (spirited), which follows, is a kind of truncated rondo that contrasts its main, exuberant, theme with two much gentler digressions, while pitting the violin and piano against one another in friendly competition. Rasch (swift or brisk), a vehement moto perpetuo, follows. A secondary motive, announced by the piano in the fifth bar of the piece, is of rhythmic interest and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he final piece of the group is set in the traditionally happy key of D major, but is nevertheless marked Langsam, mit melancholischem Ausdruck (Slowly, with melancholy expression). Its sonorous texture seems to presage the Adagio of Johannes Brahms' D minor violin sonata.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Christoph Eschenba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9月30日 出版发行: DG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品完成于1798 年,并于当年在布拉格首演。虽名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副部主题优雅柔美。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
---------------------------------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 (作品56号) 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当时愤世嫉俗的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又要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 以示回报.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即《C大调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埃格蒙特序曲 豆瓣
恩斯特·黑夫林格
发布日期 2005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
《必备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贝九”乃交响乐的巅峰作品之一,《爱格蒙特》序曲则是贝多芬最成功的序曲。指挥奇才费伦茨·弗里乔伊与柏林爱乐珍稀合作,重现贝多芬伟大作品中的精神火花,录音版本中的稀世珍宝! 柏林爱乐于DG的第一张立体声录音唱片,DG二战后首张以黄色商标发行的立体声录音唱片!推荐曲目——“爱格蒙特”序曲、“D 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具有深邃思想、宏伟构思、富有哲理性的宏篇巨著,是所有交响曲中的最高成就。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首伟大的交响曲列为人类文化遗产。“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于1809-1810年为同时代诗人哥德的一个历史悲剧“爱格蒙特”所创作的序曲及戏剧配乐,剧中的佛兰德贵族爱格蒙特反抗西班牙的暴力统治,于1567年被斩首。其序曲成为受欢迎的音乐会曲目,后经常单独上演。



颇具传奇色彩的匈牙利指挥大师弗里乔伊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1958年录制的这张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是比卡拉扬的1960年代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更早的DG立体声录音,亦是柏林爱乐乐团在DG公司的第一张立体声录音,更是DG唱片公司在二战后首张以“黄色商标”发行的立体声录音唱片,此版唱片在1992年曾经以“档案”系列再版发行。由于弗里乔伊的录音作品弥足珍贵,这两首贝多芬重头作品的录音更是其中翘楚。弗里乔伊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匈牙利指挥家,他指挥柏林爱乐的诠释的第九交响曲完全摒弃了德国乐团常有的缺点,将这首宏大的作品处理得波澜壮阔,注入了理性的思考与浪漫的激情,惊心策动了高潮迭起的气势,处处闪烁着“人类精神的火花”。而费舍尔-迪斯考、泽弗里德,黑弗里格三人则构成了弗里乔伊合唱阵容的中流砥柱,精彩的演唱、特别是合唱进入前的一段男中音引子宣叙调,著名歌唱家费舍尔-迪斯考的气魄使人为之一振。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
Overture "Egmont" Op.84 《爱格蒙特》序曲作品84号 8:58
01 Sostenuto ma non troppo-Allegro 不过分的绵延-快板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D小调第九交响曲 作品125号 68:24
02 Ⅰ.Allegro ma non troppo,un poco maestoso 第一乐章:快板,但不太快,稍庄严的 16:42
03 Ⅱ.Molto vivace 第二乐章:十分活泼的 10:31
04 Ⅲ.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第三乐章:如歌而很慢的柔板 18:00
05 Ⅳ.Presto- 第四乐章:急板- 06:13
06 Presto-"O Freunde,nicht diese tone!"-Allegro assai 急板-“啊,朋友,不要这种声音”-很快的快板 16:58
(末乐章的合唱选自席勒《欢乐颂》)
女高音:伊姆格莱德·泽弗里德
女中音:莫琳·福里斯特
男高音:恩斯特·黑夫林格
男中音: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
合唱指挥:卡尔·福里斯特
圣赫德维格大教堂合唱团演唱
指挥:弗里乔伊/柏林爱乐乐团
2010年6月1日 听过
2010年6月1日 评论 费伦克·弗里乔伊的贝多芬 -          1957年新年之夜柏林爱乐乐团照传统惯例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此作为一年里最后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由乐团经理杰哈德·冯·维斯特曼组织,地点在音乐学院音乐厅,三年来,西柏林所有的管弦乐团都在此演出。柏林每日镜报的首席音乐评论员对这次音乐会有如下评价: 很久没听到以如此直接的视角对这部作品自然和自发的演奏了:这部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里很多在以前让我们困惑的、模糊不清的、未消化的东西现在以令人惊奇的清晰解释出来,即便是里面的原始性——巨人般的规模——总之,所有从前未演奏出来的东西被开发出来,成为鼓舞人心、活力热情的军乐。费舍尔-迪斯考以巨大的冲击力冲进那个代表人类的声音进入纯粹的音乐世界的乐章,表达出人性急切的呼唤、雄辩的风格使得这一乐章力度强劲。杰出的独唱家谢弗莱德、弗雷斯特、哈弗里格,再加上热情的圣赫德维奇教堂合唱团,一起为演奏的成功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在席勒的《欢乐颂》里面,他们保持了交响曲的整体性,这要归功于永不自我满足的、依然坚决也许有点悲剧性的指挥家。他正处在春风得意的时期,被认为是现代的真正的贝多芬的演绎者。 这个录音可以称作是同样的奇迹。从1957年12月28日一直到1958年1月2日,在加上1958年4月的其中两天,分成六个录音日完成。录音地点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这是柏林爱乐在DG公司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费里乔伊当年43岁,是他任巴伐利亚歌剧院音乐总监的第二个演出季。当年夏天他在慕尼黑和巴伐利亚管弦乐团录制了《费德里奥》,这是DG在战后的黄标厂牌中的第一个录音,1992年在DG的“文献”系列中重新发行。在这个录音中,谢弗莱德、哈弗里格、费舍尔-迪斯考也是台柱。 费里乔伊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就会回到贝多芬。对他的演绎反复思考。他在早期的所受的决定性的影响来自布达佩斯的音乐学院,因此他深深根植于欧洲的音乐传统,特别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传统,也正是在这里,他建立了20世纪音乐的联系。他的老师包括巴托克、柯达伊、恩斯特·冯·多赫南伊、里奥·维纳、根据约瑟夫·拉夫的说法,这对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老师让他感受到音乐的脉搏,教给他作曲的创作过程必须在演绎中得到体现,演绎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要深入到作品本身的含义和内在的规律。对艺术的责任感构成了费里乔伊的第二天性,并成为他音乐指挥的基石。 这也是费里乔伊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方式的精神。贝多芬在费里乔伊的指挥生涯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从1933年开始,他在赛格德(匈牙利南部城市)指挥当地的一支军乐队和镇上的交响乐团,后来他在当地市立歌剧院任指挥。为了吸引喜欢轻松音乐的听众去听古典音乐和歌剧,他改编贝多芬的交响曲用他的管乐队演奏。他和柏林爱乐的第一次演奏会是在1948年12月16日,他代替因害怕柏林封锁而未能前来的欧根·约胡姆,当时他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开场。汉斯·海因茨·斯图肯施密特在《新日报》上评论道: “先生们,不要把这当做戏剧,把它当作喜剧”,费里乔伊在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排练时对乐手们说。你必须看过他的排练才能知道这位匈牙利指挥家对音乐和技术的要求有多严格。弦乐组的每一个弓法、管乐组的每一次呼吸、力度的细微的变化都经过仔细的分析。对于他灵敏的耳朵来说,三角铁从上敲击和从下敲击的音色有着天壤之别。对费里乔伊而言,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能创造不同寻常的高度统一。戏剧性和室内乐性是费里乔伊指挥中的两极,他借此获得客观的力量。 斯图肯施密特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费里乔伊卓越的贝多芬演绎,同时也适用于他的整体指挥风格。斯图肯施密特指出的优秀素质在5年之后的同一作品的录音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个录音室费里乔伊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计划的第一步,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清楚表达他的作曲家的观点的方法。现在这个贝九的录音标志着新的开始,9个月后他录制了贝三“英雄”。在1948年成功指挥柏林市立歌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之后,1949年6月5日他指挥了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这次演出和前者一样在费里乔伊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费德里奥》和贝九是他短暂的指挥生涯中经常演奏的曲目。无论是在RIAS乐团还在市立歌剧院,没有一个音乐季他会遗漏贝多芬的作品。1959年他重新执掌RIAS乐团(这时已经改名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又是以贝多芬的作品——《艾格蒙特》——作为演出季的开始。1960年10月他指挥柏林爱乐在达莱姆区的耶稣基督教堂录制了贝七,1961年录制了贝五。由于长期的病患,他的交响曲全集以及《艾格蒙特》全曲录制计划就此搁浅。虽然1961年9月24日他在新建的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指挥了莫扎特的《唐璜》,但是计划中的《费德里奥》的重录还是不得不交给阿图尔·罗特。他计划在1963年维也纳音乐节开幕式上指挥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和贝九也难以实现。他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是1961年11月16日在波恩,演奏的全是贝多芬的作品,这次音乐会是替代一次外交官和记者的舞会,舞会因为几周前柏林墙的修建而取消了。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61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指挥伦敦爱乐演奏贝七。这之后,经历了长久的病痛和超过十次的手术,他于1963年2月20日在巴塞尔去世。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但在音乐世界充分展示指挥家的天赋,费里乔伊的去世拥有让人怀念。 Norbert Horning (翻译:李林)
Beethoven Fricsay 弗里乔伊 贝多芬
卡拉扬:贝多芬序曲集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DG
CD
2010年6月1日 听过
其实我没觉得有什么好的,特别莱昂诺拉三,前面跟喝醉酒一样,最后突然一下子醒了~~~不过费德里奥,BPO的圆号手不负盛名
Beethoven DG Karajan orchestral overture
贝多芬:帝皇钢琴协奏曲 豆瓣
卢比杰拉电台交响乐团 / 伦敦交响乐团
出版发行: 雨果唱片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帝皇》,本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帝皇”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帝皇”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帝皇”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平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
弗里乔伊:贝多芬第三、五、七、八交响曲 豆瓣
Ferenc Fricsay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2010年6月28日 听过
从意气风发到垂死之人,四首交响曲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弗里乔伊的心路历程。这里的贝五是我听过的最富寓情感的命运,这里的英雄就是弗里乔伊自己,那个与病魔不屈斗争的人
2010年12月14日 评论 比“悲怆”更悲怆的命运 - 和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知道弗里乔伊这个名字是源自那张“第一个立体声贝九”(也有说是DG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或者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一个立体声录音)。这个贝九与我听过的其他弗里乔伊早期的录音一样,表现了弗里乔伊一贯的有力和激情,费舍尔-迪斯考的男中音也表现的很不错。虽然它的名气更多地是因为那个“第一个立体声”,但是从音乐本身来说这其实一个相当不错的录音。 这一张合辑的贝三和贝八都是弗氏50年代初的单声道录音,和第一贝九的风格相去不远。但是最吸引我的,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因却是这里的贝五。 这里的贝五恐怕是我听过的最压抑的贝五,我也听过卡拉扬,小克莱伯,富特文格勒等人的多个贝五版本。但是没有哪个版本的命运动机“梆梆梆梆”会像弗里乔伊的贝五那样,不是排山倒海的气势,而是一种恐怖、绝望的压抑从四周涌上你的身体。即使后段的大调旋律也是那么的无力和渺小,与其说这一段是命运交响曲,倒不如说是悲怆交响曲。整个第一乐章就是一个人类无力的被命运之神蹂躏的过程。听完第一乐章后我看了一下手册,原来这是弗氏1961年的录音,众所周知弗里乔伊1963年因白血病去世。大概50年代末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绝症,风格也变得日趋沉稳和伤感。1961年差不多是他在舞台上活动的最后一年,之后他就只能专心养病,直至去世。这个贝五的开头正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有谁能比一个横遭噩运的人更深刻地理解命运的动机呢?也就是这一刻起,我对弗里乔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第二和第三乐章,悲凉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其中第三乐章颇有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末乐章(或者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那种心如止水的死亡宁静。第四乐章作为贝多芬的本意大概是要做人生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弗里乔伊的表达更像是“在烈火中永生”的情境,哪怕明天就要死去,今天也要把自己的生命燃烧的更旺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反正自己要死了,就把生命彻底的挥霍一把,即使是夕阳也要在天边留下最绚烂的晚霞。 在这之后我才知道了弗里乔伊那个著名的“最撕心裂肺的柴六”(orfeo公司的),虽然也让人倍感悲凉,但是却总不如这一版命运给我的触动更深,大概是命运听的多了而悲怆相对较少的缘故吧。我个人认为这一版贝五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贝五。
BPO Beethoven DG Fricsay symphony
EVA 交响乐 豆瓣
9.2 (19 个评分) Derrick Inouye / 日本新交响乐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2月22日 出版发行: キングレコード
昨年おおいに話題になったアニメ「エヴァ」中のクラシック曲を新日本フィルでライブ録音。マニアには曲間MCを担当する主要声優のトークが重要かもしれないが,やはりベートーヴェン・第九のダイナミズム,カノンの美しい旋律を堪能してほしい好録音盤。
Gunter Wand:Beethoven Symphony No.3/Schubert Symphony No.8 豆瓣
Gunter Wand / NDR Sinfonie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7日 出版发行: BMG JAPAN
《贝多芬"英雄"舒伯特"未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到处洋溢着战斗的气息和自由的理念,是贝多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乐曲本来要呈献给拿破仑,却因拿破仑即位称帝,贝多芬便愤而改了原题为“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题词,重写了“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的扉页。
通常被人们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的《第八交响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绝世佳作。独特的作曲手法是它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德奥传统指挥大师旺德领衔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为这两部伟大作品做出了经典的诠释,他们的演奏沉稳流畅,使这张唱片成为当今最富德国厚重音色的唯一名演名版,也成为《日本唱片艺术》特选版本。
●贝多芬“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和舒伯特完美无缺的“未完成”交响曲
●当今最富德国厚重音色的唯一版本,绝对睥睨现有任何版本
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 《日本唱片艺术》特选。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君特·旺德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