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她來了 豆瓣
作者: 柯惠鈴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8 - 9
全面梳理1920年代婦女運動,
海峽兩岸女權與婦女地位的關鍵研究!
革命尚未成功,「她」們仍須努力。
1920~1930,激烈昂揚卻又埋藏殞滅的十年,
是近代中國由「女權」走向「婦女運動」的重要年代,
即使隔著百年的距離,
「她」——女性,將繼續撼動這個時代
激越時代,女權依附革命積極奮生,大起大落之際留下未竟的遺憾,
中國女權思想,究竟導引一代又一代的「她」走向何方?
歷史記憶隨著時代再一次翻騰,
提醒我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她」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議各式各樣的「女權」,但無論哪種女權隨後都因迫害,一一宣告幻滅。女界領袖們越來越清楚,如果沒有團體做後盾,單憑知識分子紙上談兵,任何女權都不可能實現。一九二○年,聯省自治運動助長婦女組織團體,跨省域的婦女合作初現端倪。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婦運領袖逐漸嶄露頭角,這是過去五四新文化運動未曾出現的新契機。
一九二○年代,是五四與後五四時期接榫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近代中國婦女史的角度來看,更是「女權」倡議演變為「婦女運動」的重要時期。諸多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的作品,幾乎都一致認為一九二○年代是中國婦女運動聲勢最高漲、席捲範圍最廣的階段。婦運高漲意味著後來的低落,但以往的研究對這中間的起伏多缺乏解釋。
本書內容含括了後五四時期,中國女權、婦女解放從風起雲湧的高潮跌到低谷,乃至受政治撥弄的歷史變化過程。
綜觀一九二○年代激進時代的婦運,從後五四時期國共合作始,兩黨隱約有兩條路線之爭。一個走改良、溫和的改革方式;一個走激進道路。不論溫和或激進,一路走來日見個體女權隱沒,集體黨派利益至上的變化軌跡。這樣的婦運,歷經險阻,一路崎嶇。
一九二○年代遭遇「解放」,又迎向「革命」,包括婦女運動在內的群眾運動,大多命運多舛。婦女的主體性在哪?婦運還需要嗎?只有等待激越年代的歷史沉澱之後的反省,才有意義。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 豆瓣
女書文化 2015
台灣正面臨著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嚴峻困境,但政黨輪來替去,並未能找到對策。在這當兒,青年貧窮有如海嘯襲來,挾帶著世代正義的怒號,令整個社會幾乎束手無策,開始了解到少子女化是因為青年低薪、失業,窮得無法(多)生養小孩。
而北歐國家的育幼扶老與就業政策,是舉世公認的典範。
本書作者群對於北歐經驗的省思,沉澱為「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政策」(簡稱「三合一照顧政策」)建言,反覆琢磨相關大數據,事理邏輯,人性國情,以及國內、外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預設為未來二、三十年間我國育幼養老的棘手問題(按,以目前的生育率估計,台灣將於十五年後到達日本今天的高齡人口比例)提供錦囊妙計,作為按圖索驥之用,希望有助於建立良善的永續托育和長照制度,並藉著同步提振就業和生育,而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困境,意圖將解決難題化為讓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是一個正向面對難題的策略。
性別、認同與地方 豆瓣
作者: 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ell) 译者: 徐苔玲 / 王志弘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5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The Gender Knot 豆瓣
作者: Allan Johnson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The Gender Knot, Allan Johnson's response to the pain and confusion that men and women experience by living with gender inequality, explains what patriarchy is and isn't, how it works, and what gets i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doing something about it. Johnson's simple yet powerful approach avoids the paralyzing trap of guilt, blame, anger, and defensive denial that often results from conversations about gender.
This edition features:
• Updated references, data, resources, and example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e.g., gay marriage, transgender/cisgender)
• A glossary of terms
• A new chapter, "What Changes and What Does Not: Manhood and Violence," that provides an extend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en's violence as a patriarchal phenomenon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18年11月5日 已读
终局的下笔技巧让人惊叹,“坦白”一种“故事中的故事”的讲述口吻,狡猾地删除了有关最后细节的确定性。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爱恨交缠的友谊,最终让莉拉走出局限了吗?真相很缥缈,感动却很真实。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女性主义 意大利 文艺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18年10月23日 已读
莉拉的悲剧显而易见,而莱诺的伤痛则深掩藏不露。她们一个留下,一个离开,但彼此命运却相互连结,互为映照。“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以为你能活出我的幸福,但你其实只是个白痴”。莉拉没有走出自己的局限,但总是清醒地语出惊人。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女性主义 意大利 文艺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2018年9月2日 已读
对身体的感知、心理变化的刻画很细致、自然,而且融汇在紧凑的情节起伏、克制的社会描绘之中。这是一种具体的、向内的女性主义表述。
女性 女性主义 意大利 文艺
时时刻刻 (2002) 豆瓣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The Hours
8.8 (778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朱丽安·摩尔
其它标题: The Hours / 此时·此刻(港)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我的一个世纪(增订版) 豆瓣
作者: 董竹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百年传奇: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她的风雨人生,正当得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走近西樵自梳女 豆瓣
作者: 徐靖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共分为:“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独身女子;西樵自梳女口述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梳女”的研究取向、“迟落家”与“金兰会”等。
2018年5月8日 已读
以访谈方式再现第二代西樵自梳女的生活实况,对一个业已消失的人群而言确有“抢救”意义。但非常可惜的是,可能源于价值立场、知识结构的局限,作者多处下意识抗拒探讨自梳女风俗的进步涵义,更主动放弃对她们的情感、性事经历的探问。鉴于两代自梳女多数已不在人世,她们的情爱哀乐,终如逝水一般消散无痕。
女性 女性主义 徐靖捷 自梳
罪恶之家 (2015) TMDB 豆瓣
An Inspector Calls
8.1 (410 个评分) 导演: 艾斯林·沃什 演员: 大卫·休里斯 / 米兰达·理查森
其它标题: An Inspector Calls / 探长来访
亚瑟(肯·斯托特 Ken Stott 饰)是一位成功的资本家,在不久之后即将加官进爵。希拉(克洛伊·皮里 Chloe Pirrie 饰)是亚瑟的女儿,这位单纯善良的千金小姐在家宴中接受了男友杰拉德(凯尔·索列尔 Kyle Soller 饰)的求婚,两人喜结连理,亚瑟和妻子对这门亲事显然十分满意,而希拉的弟弟艾瑞克(芬恩·科尔 Finn Cole 饰)却显然并不怎么高兴。
就在一家人欢聚一堂之时,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五人倍感警惕。来人自称警局的探长(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前来为一起女工自杀的案件调查取证,而这位名为伊娃(苏菲·兰道尔 Sophie Rundle 饰)的可怜姑娘曾经在亚瑟手下的工厂里干过活,并且因为领导罢工而被亚瑟开除。亚瑟并不认为自己应该为伊娃的死负什么责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渐渐发现,在这间狭小的房间里,无论是有意或无心,每一个人都是罪人。
2018年3月20日 看过
故事推演的方式很简单,但内容丰富。经济放任自由的邪恶、道貌岸然的成功“阶层”、双重标准的两性道德、女性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厌女症、反堕胎保守伦理霸权、强奸...EVA反复企求的是“运气”,想想多少战役以前的年代,千千万万的EVA是如何凄惨。表演、音乐都极具戏剧美感。
BBC 女性 女性主义 英国
Half the Sky 豆瓣
作者: Nicholas D. Kristof / Sheryl WuDunn Vintage 2010 - 6
From two of our most fiercely moral voices, a passionate call to arms against our era’s most pervasive human rights violation: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and girl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ith Pulitzer Prize winners Nicholas D. Kristof and Sheryl WuDunn as our guides, we undertake an odyssey through Africa and Asia to meet the extraordinary women struggling there, among them a Cambodian teenager sold into sex slavery and an Ethiopian woman who suffered devastating injuries in childbirth. Drawing on the breadth of their combined reporting experience, Kristof and WuDunn depict our world with anger, sadness, clarity, and, ultimately, hope.
They show how a little help can transform the lives of women and girls abroad. That Cambodian girl eventually escaped from her brothel and, with assistance from an aid group, built a thriving retail business that supports her family. The Ethiopian woman had her injuries repaired and in time became a surgeon. A Zimbabwean mother of five, counseled to return to school, earned her doctorate and became an expert on AIDS.
Through these stories, Kristof and WuDunn help us see that the key to economic progress lies in unleashing women’s potential. They make clear how so many people have helped to do just that, and how we can each do our part.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orld, the greatest unexploited economic resource is the female half of the population.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have prospered precisely because they emancipated women and brought them into the formal economy. Unleashing that process globally is not only the right thing to do; it’s also the best strategy for fighting poverty.
Deeply felt, pragmatic, and inspirational, Half the Sky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every global citizen.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7年7月9日 已读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政治哲学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豆瓣
9.7 (10 个评分) 作者: Wang Zh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7
Centering on five life stories by Chinese women activists born just after the turn of this century, this first history of Chinese May Fourth feminism disrup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master narrative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reconfigure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and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how feminism engendered social change cross-culturally.
In this multilayered book,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s are complemented by a history of the discursive process and the author's sophisticated intertextual readings. Together, the parts form a fascinating historical portrait of how educated Chinese men and women actively deployed and appropriated ideologies from the West in their pursuit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elf-emancipation. As Wang demonstrates, feminism was embraced by men as instrumental to China's modernity and by women as pointing to a new way of life.
性别与视觉 豆瓣
作者: 王政 / 吕新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9
由王政和吕新雨所共同编*的本辑《性别与视觉(百年中国影像研究)/纪录影像海外与中国》一书中吕新雨的文章介绍了纪录片导演季丹、冯艳和徐童并讨论了他们的作品《危巢》《秉爱》和《麦收》,其中《麦收》因为以性工作者为主人公成为争议的焦点,也是本次会议引发激辩的导火索。吕新雨讨论了独立纪录片导演力图呈现被主流社会遮蔽的、有时是非法的底层人生经历(让底层发声以抵抗主流霸权话语)的非凡努力,及其与保护纪录片主人公个人隐私之间的伦理冲突,也回溯和检讨了在大会围绕《麦收》展开的辩论和由此延伸的相关讨论,指出中国女权主义*迫切的任务是重新反思中国的现实与女权主义的关系,重新与这个社会中各种批判性力量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在中国百年以来女权主义发展的历史视野中,性别与女性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各种社会与政治运动互相激荡着向前推进,需要重新检讨这份历史的遗产,并与反思第二波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新思潮呼应与联合,来面对中国今天的问题与危机。
贝蒂·弗里丹:个人即政治 豆瓣
作者: 苏珊·奥利弗 译者: 钱亚楠 / 黄诗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 8
“美国传记”选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女权运动的急先锋,或是自由主义的倡导人,或是种族独立的维护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美国这个独特的国家。
《女性的奥秘》作为一本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女权运动的畅销书,它的作者却一直极为低调、不为人所知。本书以细腻的文笔,为读者们描绘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权”生命。
相信没有一个美国女性不知道《女性的奥秘》,这本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非小说类作品。但是,此书作者贝蒂·弗里丹的生活却鲜为人知。在本书中,苏珊·奥利弗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这位学者、记者和活动家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并清楚地解释了第二波女权运动中的复杂命题。此外,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弗里丹终其一生都未能摆脱她的成名作给她带来的负累,但本书作者却注意到了弗里丹为突破已有成就所作出的努力:她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为女性争取平等,在80年代研究老龄化问题,在90年代调查公共政策。奥利弗给予了贝蒂·弗里丹充分的审视和肯定。
個人就是政治 豆瓣
作者: 江瓊珠 素葉出版社 1997
江瓊珠在《華僑日報》一個專欄的結集,記錄了她某個時刻對身邊環境的觀察與雜想,題材有時巨大有時細碎。《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專欄無以為繼。作者於是覺得,出一本書,留個紀念也不錯。
「個人就是政治」是江瓊珠第一句學會的婦女運動口號,於此領悟了私人與公眾的辯證關係,並深感認同。
涉渡之舟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本书是一本深刻而富有见解的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的研究专著,非常彻底而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观点对新时期代表性女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富有创新的研究(包括张洁、戴厚英、宗璞、谌容、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刘西鸿,方方、池莉等重要作家),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提出了女性写作的“花木兰式境遇”——化妆为超越性别的“人”而写作的追求,在撞击男性文化与写作规范的同时,难免与女性成为文化、话语主体的机遇失之交臂,并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女性经验的丰富庞杂及这些经验自身可能构成的对男权文化的颠覆与冲击。本书是国内研究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奠基性著作。
本书作者戴锦华最早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成功地再解读中国重要女作家的创作,成为今天的一种范式。 戴锦华的强大和缜密超越了简单的女性立场。她有理论,但保着敏感和热情。她有视野与深度,不流于一声叹息。更可贵的是,她的视野穿越了学院,来到了广阔的社会中间,她看到繁华表象下遮蔽的另一种叙事。她是一个真正的思想精英。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陈顺馨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就今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命题而言,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跨越昔日民族国家的疆界,改写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其中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自我”的“他者”,女性主义作家解构与建构性的思想资源的意义,正在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凸现出新的突围与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