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豆瓣
作者: 顧燕翎 女書
本書旨在介紹十八世紀末以來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改善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內容包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由九位本地女性主義學者通力合作完成。她們皆對台灣婦運議題及女性主義論述有著長期的投入與深刻的省思,書中,她們亦提出諸多有待台灣婦運繼續努力的課題。
女太监 豆瓣
The Female Eunuch
8.8 (8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杰梅茵·格里尔 译者: 欧阳昱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6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声音。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被建构的女性 豆瓣
7.7 (9 个评分) 作者: 沈奕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问题
第一部分 社会性别综述
第一章 社会性别概述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角色塑造
第三节 社会性别制度
第二章 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
第一节 性别歧视的存在
第二节 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
第三节 性别平等理论
第四节 中国的性别平等历程
第三章 理论之源:女性主义
第一节 女性主义实践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
第三节 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
第四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 社会性别:研究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方法论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图景
第五章 阅读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女性气质的再现
第二节 规训身体的力量
第三节 健康中的性别问题
第六章 性政治
第一节 性的建构
第二节 性的等级和性解放
第三节 女性情欲
第七章 家庭中的社会性别制度
第一节 公与私的划分与性别分工
第二节 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
第三节 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第八章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第一节 重新思考工作的本质
第二节 两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部分 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
第九章 知识、语言和空间
第一节 纯真知识的终结
第二节 语言与主体建构
第三节 性别化的空间
第十章 社会理念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惯习和风俗
第二节 宗教与性别系统
第三节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第四节 媒体与再现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
第一节 从社会性别角度审视社会制度
第二节 以性别分类公共政策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主流化
第四部分 理想中的社会性别
第十二章 社会性别与发展
第一节 妇女议题和发展问题
第二节 妇女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参考书目
有关女性和社会性别研究的部分网站
后记
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 豆瓣
作者: (澳)薇尔·普鲁姆德 重庆出版社 2007 - 4
《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主要内容包括:正如地壳运动一样,理论界最富戏剧性的演进与巨变往往发生在某些方面几大理论板块交汇与碰撞的边界。当“四大解放”——对性别压迫、种族压迫、阶级压迫与自然压迫的解放——理论终于走到一起时,其震撼力足于掀翻压迫赖以存在的整个理念基础。女性主义理论试图阐释对自然的主宰时,也将自己推向了一个必要而艰难的全新前沿。
在过去20年里,生态女性主义不仅对社会运动贡献良多,而且也将妇女所受的压迫与自然所受支配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化。在不同的版本中,它涉及了所有四种形式的压迫——性别、种族、阶级与自然。与此同时,生态女性主义也被刻板地认为是差劲的理论,被投以怀疑的眼光,并总是与现在被称为文化女性主义的流派相联系。在书中作者试图展现的,是一条逃脱女性主义和环境伦理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顿的崭新路径。该书直接从二元论入手,进行了一番外科手术似的解剖,试图挖出深藏在所有困扰与问题之下的病灶。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 孟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浮出历史地表》是第一部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作家论形式深人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著名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消解性别 豆瓣
Undoing Gender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郭劼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1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本书中,她考察了乱伦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第二性Ⅰ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1 (1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 [英]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译者: 王蓁 / 汪溪 商务印书馆 1995 - 8
《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是由两部为女权辩护的著作组成的,其中一部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以争取妇女教育平等和社会平等而闻名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撰著的《女权辩护》;另一部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述的《妇女的屈从地位》。这两部著作虽然出版的年代不同,前者为1792年,后者为1869年,相隔半个多世纪,但是它们论述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即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为当时英国妇女所处的无权地位大声疾呼,批评和抨击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要求给予妇女同男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和选举权。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 豆瓣
作者: (加)巴巴拉·阿内尔 译者: 郭夏娟 东方出版社 2005 - 9
女权主义、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是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新鲜事,甚至被一些人当作时髦的东西来谈论。然而,这些思潮,批评和运动中所包含的,决不只是名词、概念和术语之争,而是严肃的权利之争。为此,我们特选择这本比较通俗全面地介绍和讨论女性主义与政治、政治学关系的著作,以供读者查阅。
女性的视角是本书的鲜明特色。作者从女性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男性主导的现象,体育领域甚至更为顽固。因而作者以十分突出的方式向世人发出了警示:人的解放是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解决因种族、民族、阶级和地位的差别而造成的社会不公时,不要忘记性别差异上的社会不公,广大妇女的真正解放同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女性/性别研究的启蒙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论证"有性的"人的基本规定,由"性沟"的历史生成切入当代社会生活,从女性的历史性"缺席"谈起。论述了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沿革与异同。详尽分析了女性/性别研究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女人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女人:跨文化对话》在当代中国妇女学及性别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李小江教授与海外学者对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作者坚持本土的和民间的致思路向,沿袭和革新中国传统,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另一种道路,因此在她与亚洲、美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中,既满足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通过“女人”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也顺应了中国学者借助妇女话题让外部世界进一步接纳和理解“中国”的现实需求,在开阔的视野和叙事结构中,展示出跨文化人类社会研究的独特景观。
女人读书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代表作的导读,也是作者对全球范围女性/性别研究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清理。妇女研究作为一个新拓的学术领域,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是作者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苦心探索的主要领域。书中所涉及作品以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主线,却也有来自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声音:从近代女权主义的开篇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奠基作,到晚近的诸多新论,不仅展示出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女性/性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也使读者领略到这一领域的多元视角和多个方向上的社会作为,对任何一种强势学派可能出现的话语霸权都是必要的校正和补充。

《女人读书》
——女性/性别研究导读

李小江

目录

前言

1.“女权主义基石”及其奠基人…………………………………………………………… 2
——读[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1792)

2.重理“宗师”遗产 …………………………………………………………………… 7
——读[德]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及其他(1840s-1880s)

3.规范两性平等的社会关系 ………………………………—…………………………… 14
——读[英]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妇女的屈从地位》(1869)

4.阶级与性别:女工运动指南 ………………………………………………………… 19
——读[德]奥古斯特•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

5.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起源” ………………………………………………………… 24
——读[德]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

6.是这个男人敲响了中国“女界钟” ………………………………………………… 30
——读金一的《女界钟》(1903)

7.精神分析学说百年纪 …………………………………………………………………… 35
——读[奥]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1905)及其他

8.女性主义的别样立场 …………………………………………………………………… 41
——读[瑞典]爱伦•凯的《妇女运动》(1909)

9.世间还会笑谁不道德? ………………………………………………………………… 48
——读[日]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1915)

10.我们的解放从这里起步 …………………………………………………………… 51
——读[俄]列宁《论妇女》(1895-1922)

11.并非只是历史的回音 ………………………………………………………………… 56
——读[俄]柯伦泰的《新妇女论》(1922)

12. 为中国妇女解放鸣锣开道 ………………………………………………………… 66
——读陈独秀、李大钊等的《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1917-1922)

13. “她世纪”的预言人和先行者 …………………………………………………… 74
——读[法]罗曼•罗兰的《母与子》序(1922-1934)

14.有一间屋,又当何如? ……………………………………………………………… 79
——读[英]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15.另类人生中的另一种声音 …………………………………………………………… 85
——读周作人的《女性的发现》(1918-1952)

16.性别教育的破冰之旅 …………………………………………………………………… 91
——读[英]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33)

17.气质与人格的选择空间 ……………………………………………………………… 96
——读[美]玛格丽特•米德的《性别与气质》(1935)

18.“种族绵续”的社会学思考 …………………………………………………………… 101
——读费孝通的《生育制度》(1947)

19.世纪末看“第二性” ………………………………………………………………… 107
——读[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

20.你的奥秘中是否有我? ……………………………………………………………… 114
——读[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1963)

21.在解放的女人中为男人“窃”自由 ……………………………………………… 119
——读[美]渥伦•法若的《男性解放》(1969)

22.“性革命”的启动与终结 …………………………………………………………… 125
——读[美]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1970)

23.犹疑在进退之间的男性“真言”…………………………………………………… 131
——读[日]池田大作的《女性箴言》(1971)

2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137
——读[法]福柯的《性经验史》(1976-1984)及其他

25.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宣言 …………………………………………………………… 143
——读[美]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1979)

26.在女人的声音里听出了什么?……………………………………………………… 148
——读[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1982)

27. 迟到的启蒙:走向女人……………………………………………………………… 153
——重读李小江的《夏娃的探索》(1982-1986)

28.女权主义者的 “新启示录” ………………………………………………………… 162
——读[美]葛罗莉亚•斯坦能的《内在革命》(1994)

29.健康身心、健康人生 ………………………………………………………………… 167
——读[美]《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1973-1998)


跋: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 174
——读[美]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2002)

附录:
李小江主编书目及其相关著作(1986-2005) ……………………………………………… 179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所收集是从西方当代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最具代表性、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论述中精选出来的。所选文章有的是女权主义理论的经典,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曾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是从某个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论述妇女相关问题的精华之作。当此妇女理论研究热潮兴起之际,为提高我国妇女研究的总体水平,也为了促进中国妇女研究与世界学界的交流,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女权主义文献中精选出十二篇翻译汇编成书。本书的出版,将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关心当代西方社会状况与女性问题的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大门,了解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的研究正在何种层面上进行,以及我们同她们的差别或差距。
持不同性见者 豆瓣
作者: 张念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本书着重在当下文化热点的分析、阐释和批评,关键词集中在身体、欲望、资本、消费、商业化、权利。女性主义批评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中国文化经验出发,对男权文化中心以及男权文化的权力结构,做了深入细致地阐释,充分展现了一个女性主义批评家锐利、准确、有力的批评风度。同时作者还将眼光投向大众文化领域,挟裹具体、零散、混乱、感性的文化经验向思想的深度挺进。
整部作品呈现为先锋理论和经验表达的和谐织体,将本土经验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或者将先锋理论还原成我们紧张的现实感,冷峻而富有激情,希望这本主题性很鲜明的批评文集,给你带来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赖特 (WrightElizabeth) 译者: 王文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雅克·拉康,世称“法国的弗洛伊德”,后现代心理分析的关键人物,批评界对他的评价颇有分岐,褒贬不一,有的对其大加挞伐,有的则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弗洛伊德之后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家。“后女性主义”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其意义既可以指大众媒体对传统女性主义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所做的一种回击,也可以指另外一个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即女性主义针对顽固的男权主义以及女性被边缘化这一倾向对自身所做的重要定位。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均常被人误解,但除此之外它们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这个问题的中心议题即是“身份”问题。拉康首当其冲极力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性别身份具有“相互作用”(transaction)的性质,完全不受生物本性的影响。因此关键就要看女性主义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肯定性(affirmative)身份。在这个问题上拉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为女性确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位置,而且在批评肯定性性别身份的同时,他并没有完全消除或者说解构肯定性性别身份本身。本书作者伊里莎白 赖特就是希望在拉康思想的指引下对此过程作一清晰阐述。
性政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米利特 译者: 宋文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作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