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性的政治 豆瓣
作者: (美)凯特・米利特 译者: 钟良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 1
1969年,一篇旨在“剖析文学和政治哲学如何精心地合谋着反对性的平等”的博士论文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一版就销售了8万册。从此,这部书成为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经典,作者米利特一举成为名作家、全美妇女运动的代言人和领袖人物。这就是这本洋洋几十万字的《性的政治》。从1970年至1990年,仅在美国就再版8次。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 豆瓣
作者: [美] 阿莉森·贾格尔 译者: 孟鑫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4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讲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当前女权主义理论的四个主要流派。区分这些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主张,并且抽象出这些女权主义流派的主张中关于性别平等的设想和暗示,尤其是对四个典型的涉及人类本质的女权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女权主义理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努力用批判的视角审视每一种女权主义理论,并分析这种理论作为一种女性解放理论的优势和弱点,这些内容将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女权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中的女性解放思想具有优于其他女性解放理论的特点。讨论政治理论的逻辑地位,尤其是关注科学和哲学之间区别的有效性问题也非常重要。因为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政治哲学和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且这样的理论必然具有标准性和实验性的特点,因此,把政治哲学和生命科学完全分割开来,认为二者是分离的和完全独立的学科领域,是错误的。对四种主要当代女性解放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进行区分,同时追溯人的本质与每一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理论代表者对女性问题的批判,尤其关注这种理论关于社会变革的建议对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因为人们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将会影响到人们定义社会现实的方式,所以,人们理解和经历现实的方式将会影响其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因此,把女权主义理论看做是富于想象力的、经验性的和方法论的主张的网络体系,比把这种理论作为一种演绎的系统更符合实际。每一种女权主义理论都包括其自身的理论合理性,而且都是按照其自己的标准判断其自身。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提出了最为恰当的理论,即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提出了相对中立的、客观的、全面的、实际的和有用的女权主义理论,所以,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在已有的明确表述出来的女权主义理论中是最令人满意的。
女权与教育 豆瓣
作者: 高惠蓉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9
《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内容简介: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从19世纪发端并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历程。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铸就了美国女性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美国社会工业化的影响、生育率的明显下降以及对青少年开始进行的正规教育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将女性从传统的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和男性相比,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唤醒了女性的反抗意识,因为教育赋予了女性家庭以外的身份。虽然教育女性的做法逐渐被社会接受,但是,人们对女性可能放弃传统角色的担忧并没有消失。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女性个人的努力都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也记录了美国女性对教育的要求以及她们遭遇到的阻力。对女性获得学术培养的公开反对充斥着女性进入高等教育每一步,当然,美国各界对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也没有停止过,支持的很大原因在于事实表明女子受教育对社会有利。教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女性的生活轨迹,妇女受教育也对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受过教育的女性无论在教育领域内部,还是在教育领域以外都没有实现和男性享有完全平等地位的权力。《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将试图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寻求这一未完成的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女权与教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除导言和结语外,共有五章。导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全书的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将从宏观层面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整体勾勒和概括。第二章至第五章将从微观层面对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与挖掘。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男女同校制教育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第三章主要研究大学自由教育现代化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互动。第四章主要论述黑人和土著妇女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关系。
女权先驱 豆瓣
2012 - 1
《非常人物之非常记忆•女权先驱:董竹君》内容简介:董竹君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绝非杜撰出来的传奇:一个旧上海滩洋车夫的女儿,沦为青楼卖唱女;14岁逃出火坑嫁与革命党人成为都督夫人;29岁不堪忍受封建大家庭和夫权统治,毅然抛弃都督夫人的名头,选择离开;两手空空的带着四个儿女回到上海打拼,历尽艰辛,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名噪一时……她的一生,开始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1900年,结束于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经历了近代中国的政权更迭,战乱饥荒,也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和走向富强。她的世纪人生,是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的百年缩影,更是一个女人不可多得的真实传奇。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豆瓣
作者: 安吉拉•默克罗比 译者: 张岩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女权主义的未来 豆瓣
作者: [英] 西尔维亚·沃尔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3
在《女权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西尔维亚•沃尔拜对“女权主义已经终结”的观念进行了尖锐的反击,驳斥了女权主义不复存在、已经消失或变得无关紧要的观点。在她看来,当代女权主义无论在市民社会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充满了活力。
本书探讨了女权主义新型的和多样的运动、女权主义的目标、联盟以及组织形式,还深刻探讨了全球性女权主义浪潮。女权主义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重要领域,本书通过经济、政治、暴力和市民社会这四个领域来描述女权主义运动。
成功的女权主义运动未必被冠以女权主义称号,有时它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人权运动等主流运动相结合。目前,女权主义的全球性的,尽管有时也以地方性形式呈现,这些新的联盟形式是未来女权主义的基础。女权主义的未来不仅会关系到性别不平等的未来,甚至对更大范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会有一定影响。
越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今日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力。”文集的女权主义分析框架为读者提供了解构男性中心文化密码的棱镜。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政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这本论文集是对“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个总结——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部分与会学者的文章未能收入本书,但就全书所收26篇文章而言,集中了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诸多学者之力——从功底深厚的学界前辈,到后生可畏的研究生。这些文章多由基本的史料、话语、文本分析入手,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界钟》面世以来,百年中国女权历程和女权思潮展开全新的历史诠释。
这本论文集是历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交叉冲撞的成果,是对近年来中国近代妇女史和女权主义研究的一次小结。在编辑过程中,文稿基本按9个专题组织,但专题的名称未必与相应的每一篇文稿内容相符,所有文稿的排序也与大会交流的顺序有所不同,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王政、高彦颐和刘禾三教授的“铿锵三人谈”作为代序,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思考与继续研究的新观点、新视角和新领域。鉴于论文集无法反映大会全貌,书本所附大会综述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包括论文的基本观点、评论者和其他与会学者的即兴发言。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在上海召开,其中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殊属不易。2004年6月,来自10个国家与地区的120余位海内外学者共襄盛会,令大会成为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准的关于中国女权主义研究和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我们得到福特基金会和香港乐施会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最应感谢密西很大学王政教授,她多年来无私地奔波于大洋两岸,为了推动中国的社会性别研究,她对本次大会的每一个环节——发起、募款、组织、主持、评估和总结,都倾注了大量的心力,可以说没有她的执著与努力就没有这次盛会和这本论文集。
还应感谢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系和系主任吴景平教授。吴老师对在复旦推动跨学科的社会性别研究眼光独具、身体力行,给予我很多实际的帮助与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学妹大力支持、高效工作,我的研究生唐春辉同学协助编辑、统稿,在此一并致谢。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豆瓣
作者: [日本] 上野千鹤子 译者: 吴咏梅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本书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支,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6年9月30日 已读
上野在社会男女不对称关系中引入主客体分析,详细拆解女性歧视、同性恋憎恶甚至男性身体厌恶的心理来由,透视了性欲的社会文化意味。性别歧视来自男权制的主体概念(控制),甄别这种逻辑或是消解歧视的起点。论证稍显散漫,也没有及时讨论部分新现象。分析不讨喜不温软,对读者不友好,上野招招见血,甚至让人怀疑人类的喜乐欢愉,是如何低劣可怜。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女性主义》作者李银河,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
2016年9月18日 已读
极好的教科书式入门读物。面对制度化的舆论曲解,李银河为读者提供了充全面的女权主义认知空间。从不同流派主张到核心问题论争,清晰的理路让妖魔化中伤无从入手,评述结合的表达为入门阅读挖掘兴趣方向,读者无需闷读《第二性》等分支专著,漫无目的又苦无进境。当今,“女性回家”论潮再起尘嚣,面对偏见、政治、制度的多重夹攻,中国性别平等事业仍旧任重道远。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李银河 社会学
性别政治 豆瓣
作者: 王逢振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
1.清白的终结
2.战斗的身体,战斗的文字:强奸防范的一种理论和政治
3.暂时的基础: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4.重温法国女权主义:伦理与政治
5.提倡一种争胜性女性主义:汉娜・阿伦特和身份政治
6.法律“之前”的妇女
女权主义 豆瓣
Feminism
作者: [英]简·弗里德曼 译者: 雷艳红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是关于女权主义的概念探讨,但相比概念,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女权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为了剖析女权主义的复杂性,作者并未驻足于女权主义的不同流派以及女权主义思想,而是重点探讨女权主义者对与妇女有关的问题所做的各种分析。这一做法既承认了当代女权主义讨论的分裂与多样性,又超越了不同的女权主义思想流派简单对立的立场。尽管作者相信女权主义可以成为 拥有独立思想、历史和实践的领域,但作者也认识到,女权主义的思想、历史和实践远非统一的,而是有待于不断的、更深入的讨论。
奥兰多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译者: 林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奥兰多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庭。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豆瓣
Beyond Exemplar Tales: 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
作者: 曼素恩(Susan Mann) / 賀蕭(Gail Hershatter) 五南圖書 2011 - 7
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
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線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歷史,重新梳理兩千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中國女性傳記構成一個歷史傳統的領域,其重要性逐漸浮現。本書著手發掘這一豐富的傳統,是為了對中國女性歷史瞭解更多。然而我們發現,廣泛流播、歷史悠久的女子傳記,幾乎總是捲入到當時強有力的巨大意識形態議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諾會進入內在生活的文類,諸如私人傳記概略和口頭訪問,也常常用當時流行的話語來講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國女子的典範故事以一種截然不同於現代西方模式的傳記概念而構成了挑戰。為了理解這些中國女子的生平故事,為了切實體會她們所做的選擇,必須認識到中國傳記傳統的文化特徵。「真實」的中國女子並非位於產生她們的、更大的文化規劃「之下、背後或之上」;她們就在這些規劃「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她們自己的生產,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適應、質疑、討價還價和偷樑換柱的挪用等種種痕跡,從而介入到對自身生平的敘述之中,並最終介入到歷史的寫作之中。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歷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
本書彙集了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兩千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了多個不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致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歷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歷史趨勢的理解。這對中國女性歷史、甚至對整體的中國歷史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除了發掘出一些女性傳統及非正統的「傳記」文類外,還考察了大量其他體裁的傳記紀錄,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供了洞見。無論是單篇文章,還是全書整體,都可為女性主義研究增添新的維度、提出關於歷史研究方法及材料的創新性問題,並深化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女性主義經典 豆瓣
作者: 顧燕翎 / 鄭至慧 女書 1999 - 10
本書試圖整理介紹十八世紀以來西方女性主義經典與重要議題,同時呈現晚近本土之相關論述,全書分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性別角色的反思)、(父權體系中的女體)、(開發女性情慾)等篇章,引導讀者多方探究女性主義議題,並深入了解兩百年來女性主義思想及婦女運動發展的脈絡。繼《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書之後,本書是女書文化再度精心策劃出版之女性主義基礎讀本。前者旨在介紹女性主義的歷史淵源與理論架構,本書則進一步在其理論骨架上添加血肉,並賦予靈魂。兩書搭配閱讀,有助於讀者一窺女性主義完整豐富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