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豆瓣
Social Psychology (11e)
作者: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1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是英文第11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错误”的行为 豆瓣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作者: [美] 理查德·塞勒 译者: 王晋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准备好改变你对经济学的看法了吗?
纵观理查德·塞勒的职业生涯,我们发现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在本书中,塞勒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研究伊始,塞勒就意识到人类与像《星际迷航》中的斯波克那样没有情感的理性人完全不同。不管是购买闹钟、转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抵押贷款,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起初,经济学家并不屑于研究人们的错误判断及其对市场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引人发笑的“小伎俩”,无足轻重。不过,如今这些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却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本书点缀着塞勒与传统经济学思想激烈交锋的有趣故事,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探索了人类深层次的弱点。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和富有启发性的影响。
性心理学 豆瓣
Psychology of Sex
作者: [英] 霭理士 译者: 潘光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4
英国性心理学鼻祖霭理士,被誉为“最文明的英国人”。
他的经典代表作《性心理学》,是与《梦的解析》齐名的心理学里程碑式巨著,自1933年问世以来,风靡全球,畅销85年,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全球读者喜爱。
翻开本书,你将了解关于性心理的一切知识:性冲动、性早熟、性梦、恋物癖、性虐待、性教育、恋爱的艺术……了解性心理,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性心理,读这本就够!
消费心理学 豆瓣
Consumer Behavior in Fashion
作者: 迈克尔·R·所罗门 / 南希·J·拉博尔特 译者: 王广新 / 王艳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系统阐述了时尚领域中与消费心理、消费者行为相关的概念,消费者人格特征和时尚内涵,时尚沟通和决策,以及伦理和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将消费与时尚相结合,探讨时尚对人们消费的影响,这种分析的视角对于学习消费心理学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同时也适合那些热衷时尚的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亲密行为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Behaviour: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8.2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收缩范围,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
《亲密行为》与《裸猿》和《人类动物园》不同,其突出特点是:(1)微观的视角而不是宏观的视角;(2)集中研究亲密行为,很少涉及其他行为模式;(3)集中研究现代人,罕有古今裸猿的比较;(4)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消失的搭车客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布鲁范德 译者: 李扬 / 王珏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洞悉美国社会与都市人心灵的哈哈镜!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的著述。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本书可以给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嬉皮读者提供说不尽的故事素材,是最好的培养和刺激读者幽默感的教材。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真人实事——的著述。 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诚如作者所指出,人们花时间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其奇异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它们真实地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知识和行为规范系统。
2017年6月20日 已读
人们愿意相信的事物,深深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无论对具体的都市传说的心理诠释是否到位,对于都市传说传播者、听者、及其中关切,本书研究具备明晰之功。不难发现,美国的都市传说夹杂社会、宗教的训诫意图,当他们希望传递价值观时,事实很难挡住“好故事”的散布。
布鲁范德 心理学 怪谈 民俗学 社会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豆瓣 Goodreads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Daniel T. Willingham 译者: 赵萌 /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豆瓣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作者: [美] 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 译者: 安燕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11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将帮助你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该书在美国畅销300多万册,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世界各地的父母和专家热情洋溢地赞誉两位作者,她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的这套语言是那样行之有效,的的确确能缓解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的紧张关系,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带来父母和孩子的合作。
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 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3、代替惩罚的方法;4、鼓励孩子自立;5、恰当地赞赏孩子;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 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 豆瓣
作者: [美]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译者: 邹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以其准确简洁的文字和生动详尽的内容,成为美国广受欢迎的发展心理学教材。书中系统地阐连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重要研究,并着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作者预期到读者的疑问和关注点,把读者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读者一起共同探索人类发展的过程。
女人到底想要什么? 豆瓣
作者: 尼尔·伯格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被称为“波伏瓦第二”的本书作者——丹尼尔•伯格纳,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围绕“女人到底想要什么?”这个话题,深度剖析了女人的欲望世界,让人们看到女性“神话”外的真实内心,揭示女性性欲对其行为意识的影响。从而让女人全方位地了解自己,让男人更清晰地看懂女人。
魔鬼约会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魔鬼咨询师 同心出版社 2014 - 4
你脸皮够厚,你嘴巴够甜,可还是换不来女孩的回眸一笑。使尽浑身解数的献媚堆笑,讨来的却是一句“你去死吧”。但是你死一万次都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别埋怨你命苦,也别责怪女孩子冷艳高贵,其实问题都在你身上,你真的会搭讪吗?方法,方法懂吗?方法不对,只能是撸的命。本书教你从搭讪一步跨越到约会,让你的1314不再是梦!
2016年10月26日 已读
去年早就读完了。基本原则清晰明瞭,但细节差异需要实践中去体会感知。其实纯粹的pua很难当(多种吸引要素兼备),但这些原则提示人际社交界限的建立,这是国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非常缺失的一环。教你追女孩,首先让你成为一个具备恰当社交意识的人。这是阮琦区别与其他怪力乱神的核心价值。
人际交往 心理学 魔鬼咨询师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6年9月30日 已读
上野在社会男女不对称关系中引入主客体分析,详细拆解女性歧视、同性恋憎恶甚至男性身体厌恶的心理来由,透视了性欲的社会文化意味。性别歧视来自男权制的主体概念(控制),甄别这种逻辑或是消解歧视的起点。论证稍显散漫,也没有及时讨论部分新现象。分析不讨喜不温软,对读者不友好,上野招招见血,甚至让人怀疑人类的喜乐欢愉,是如何低劣可怜。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女性研究 女权主义 心理学
草食系男子的恋爱学 豆瓣
作者: [日] 森冈正博 译者: 崔姗姗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一本让“好人”变成“好情人”的恋爱生存指南。草食系男子要如何摆脱“好心人”,变身为一个主动去爱、也被对方所爱的人?温柔、认真、诚实、对恋爱不积极的草食系男子,如何让从小就有公主梦的女性了解他们对女性的尊重及恋爱观?其实,很多“草食男”的“食草”状态只是一种“休眠”,一旦遇到“爆发点”,他们也会做出改变……
草食系男子说明书:他们是新时代的温柔男性,表现出来的是腼腆和不自信;他们像食草动物一般友善温和,在感情关系和人际交往上缺乏主动性,内心深处惧怕或不愿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用情专一、无微不至,一旦认定便值得托付终身。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9.3 (55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存在主义心理咨询 豆瓣
作者: Durezen 译者: 罗震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 3
存在主义不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哲学思潮。
本书的主旨是将存在主义思想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它主要介绍了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本书是为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人,以及正在接受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的人而写的。
就广义而言,本书还为那些关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途径。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豆瓣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作者: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译者: 曹晓慧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4 - 7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 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心理学大师的角度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思考过的问题,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大师的思想魅力,还能通过大师的哲学观点来解决个人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如何管理创造性人才等。
希望我们精心策划和编辑的这本“人性指导书”,能为迷茫中的人在寻找存在意义的路上指明方向。更希望通过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为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提供参考。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纽约时报》评论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豆瓣
作者: 戴晓阳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 7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收集了国内70多个常用的心理评估量表,所评估的心理特征涉及心理卫生、家庭与人际关系、人生价值,学习动机、职业态度等方面,量表经研究证实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可以作为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学生的工具书,也可为心理学专业研究提供帮助。
焦虑症和恐惧症 豆瓣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作者: (美)艾伦•T.贝克/ Aaron T. Beck 等 译者: 张旭东 等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本书被誉为:治疗焦虑的“黄金标准”
权威的分析。
——《时尚》
既精于理论又富有实践……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马文•R.戈德菲尔德 博士 《当代心理学》
作者成功地把重要的认知理论融入到我们对焦虑症的理解中……强烈推荐。
——南希•C.安德里亚逊 医学博士 《美国精神病杂志》
(对于专业人士和学生)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汉斯•斯特鲁普 博士 心理治疗研究先驱
贝克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事介绍了认知疗法的基本概念,认知疗法多年来在抑郁症治疗方面成功,以及在治疗焦虑症和恐惧症方面的非凡效果。贝克特别为这本被誉为治疗焦虑症“黄金标准”的书写了新的序言。
Nonsense 豆瓣
作者: Jamie Holmes Crown 2015 - 10
An illuminating look at the surprising upside of ambiguity—and how, properly harnessed, it can inspire learning, creativity, even empathy
Life today feels more overwhelming and chaotic than ever. Whether it’s a confounding work problem or a faltering relationship or an unclear medical diagnosis, we face constant uncertainty. And we’re continually bombarded with information, much of it contradictory.
Managing ambiguity—in our jobs, our relationships, and daily lives—is quickly becoming an essential skill. Yet most of us don’t know where to begin.
As Jamie Holmes shows in Nonsense, being confused is unpleasant, so we tend to shutter our minds as we grasp for meaning and stability, especially in stressful circumstances. We’re hard-wired to resolve contradictions quickly and extinguish anomalies. This can be useful, of course. When a tiger is chasing you, you can’t be indecisive. But as Nonsense reveals, our need for closure has its own dangers. It makes us stick to our first answer, which is not always the best, and it makes us search for meaning in the wrong places. When we latch onto fast and easy truths, we lose a vital opportunity to learn something new, solve a hard problem, or see the world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In other words, confusion—that uncomfortable mental place—has a hidden upside. We just need to know how to use it. This lively and original book points the wa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new insight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have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mbiguity in our lives and Holmes brings this research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showing how we can use uncertainty to our advantage. Filled with illuminating stories—from spy games and doomsday cults to Absolut Vodka’s ad campaign and the creation of Mad Libs—Nonsense promises to transform the way we conduct business, educate our children, and make decisions.
In an increasingly unpredictable, complex world, it turns out that what matters most isn’t IQ, willpower, or confidence in what we know. It’s how we deal with what we don’t understand.
社会如何记忆 豆瓣
How Societies Remember
8.2 (8 个评分) 作者: 保罗·康纳顿 / Paul Connerton 译者: 纳日碧力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属于个体官能,不过,有些思想家一致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东西,它叫做集体记亿或者社会记忆,于是,本书涉及的问题是:群体的记亿如何传播和保持? 作者在短短十多万字的篇幅中,为读者论证了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亿性知识,是在 (或多或少是仪式的) 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作者见解独到地关注于这类社会记忆中的体化实践而非刻写实践,这对研究社会、政治和人类学的学者来说,不无理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