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4e
作者: 劳拉·E·伯克 Laura E. Berk 译者: 陈会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是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科书,是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最权威的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著作。作者劳拉•E•伯克既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也是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第4版)》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后半部分的内容。它以真人真事为例,把生理与心理发展知识和理论融为一体,对个体的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以及死亡临终加以详细介绍。特别是对老年期、衰老、临终、死亡、丧亲的阐述,则会使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沉思。 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的图文资料、简练流畅的表达风格,使本书将理论性、科学性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它既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种培训教材。而对于绝大多数不太懂专业心理学的普通读者,尤其是处于人生拐点的青年朋友以及关注生命健康的中老年朋友,它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生命的探问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李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4
在经历创伤后,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传递一个主题:所有危机,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本书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弗兰克尔年轻时经历战争,一家人经历了很长的集中营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不幸在集中营内丧生。
他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恐怖。他经历了人类最悲惨的经历。
他从集中营获救 11 个月后,在维也纳工人区奥托克林的成人教育中心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在讲座中,这位后来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解释了他关于生命意义和韧性的核心思想。
“要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为人类而存在,意味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独特的坚韧。”
本书是弗兰克尔重新被发现的一部杰作,其中所收录的文章是弗兰克尔于1946年发表的三篇演讲的抄本,其内容强大有力,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这些文章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以自己经历的丧失、失去自由、饥饿和对死亡的恐惧等这些痛苦的经历为支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希望、友谊和使命感传达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用毕生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只要活着,凡事都有可能。
1.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遗珠之作,简体中文首次引进出版!
2.由心理学大咖,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协会创立者,李仑老师亲自翻译、导读!
3.弗兰克尔提供了一条寻找希望的路,哪怕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纽约时报》
4.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传递一个主题:所有危机,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
5.“要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为人类而存在,意味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独特的坚韧。”
6.本书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赋权型性教育:给孩子好的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作者提出的赋权型性教育理论,是中国目前唯一本土的性教育理论,受到性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影响日趋扩大。
本书系统论述了赋权型性教育理论、内容、技术,帮助读者全面提升对性教育的认识。
从事性教育,观念很重要。本书对性教育思考独到而深入。
作者是全国“性教育讲师”培训与考核负责人,此书也是性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主课必读参考书第一遍。在课程内容基础上细化了每个重要主张的论述,一些章节提供了相应的学术论据。论证上,与“人的权利与文化情景”相关的部分观点有矛盾之处,我会尝试做更严密、更有效的证成,因为我认同赋权型性教育的整体主张。书本后半部分呈现了许多真实情景中的应对选择,但这部分组稿相对松散。
人权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等 心理学
一句话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 王晓斌(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一句话性教育》选编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关于性教育的经典语录,取材方刚的性教育著作与演讲,涵盖了性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九个方面。书中通过一句句简短精练、轻松又不乏深意的语言,将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脉络与要点清晰介绍出来,有方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方刚博士多年性教育课程与咨询的实践凝结,从意识观念到实操方案,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家长与老师性教育入门的优秀读本,也是引导男孩女孩更好认识自己,拥有健全健康性心理状况的教学指南。
1、性教育入门指南,简单几句说清性教育。告别不做、不会、不敢、不屑,用连珠妙语打破难以启齿的枷锁与边界,教你讲什么、怎么讲。
2、总括赋权型性教育新思路,不只是性生理教育,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提供一种亲子关系新模式。
3、不回避LGBT等敏感话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悦纳自己、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扮演正确角色。
4、每节内容配有性教育主题漫画,辛辣讽刺性教育现状,幽默一笑间,打开心扉重新认识性教育。
妇女与性别(上下) 豆瓣
Women and Gender
作者: 【美】玛丽·克劳福德 / 罗达·昂格尔 译者: 许敏敏 等 中华书局 2009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以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解析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妇女与性别问题。《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是由两位美国知名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写成,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研究基础而在美国女性心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贯穿始终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使这《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的价值超越了研究性别差异和女性经历的手册。
倾听 豆瓣
Listen:Five Simple Tools to Meet Your Everyday Parenting Challenges
作者: [美] 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 / [美]塔莎·肖尔(Tosha Schore) 译者: 陈平俊 / 孙富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五种方法都是经验总结,对着那些“小聪明”一一试验,大多非常奏效。就是倾听伙伴的方法现阶段实践起来有难度。找不到这样的小伙伴啊。其实要做好孩子的内心关怀,核心还是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关怀。
心理学 教育 生活 育儿
洞见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流动的恐惧 豆瓣
作者: 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徐朝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流动的恐惧》内容简介:21世纪初,人类重新又生活在恐惧当中。不论这些恐惧是对于自然灾难的恐惧,对于环境灾害的恐惧,抑或是对于肆无忌惮的恐怖主义袭击的恐惧,今日的我们总是生活在面对各种危险的焦虑当中,而这些危险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不宣而至。我们在面对流动的现代所特有的各种危险时,产生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于威胁是什么一无所知,同时我们对于如何应对这些威胁也同样的无能为力,以上所有我们谓之“恐惧”。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学前教育:从蒙台梭利到瑞吉欧 豆瓣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作者: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 译者: 祝莉丽 / 周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3
乔治•S•莫里森(George S. Morrison),美国最著名的幼儿教育学者,北得克萨斯大学幼儿教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学前儿童课程再设计、混合式学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教育课程开发、早期识字和阅读,以及跨文化民族的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等。曾著有《当代儿童早期教育》(第十一版)、《儿童早期教育基础》(第五版)和《美国教学》(第五版)等书。曾获得宾夕法尼亚州教育部颁发的杰出学术服务奖、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颁发的优秀教学服务奖等。
莫里森教授的课程和项目主要聚焦于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儿童早期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当代儿童学前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他也曾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就儿童学前教育的广泛问题进行巡回讲座。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其实是写给教育从业者看的教材。很系统地梳理了经典教育观念、理论的起源、变化与脉络,让读者透视目下影响甚大的派别的底色,方便读者深入理解一套教育方法背后的含义,同时也提供了实践方案介绍。不过好玩的是,那些打着旗号的从业者大多不知道不认同不会做,那么家长要不要在家去摆弄这些方法和材料?另外教材提到Anti-bias教育这个模块分支,眼看贵朝摆明要反其道而行了,正好由此按图索骥自己找些资料。
儿童 心理学 教育 瑞吉欧 育儿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豆瓣
Brain Rules for Baby: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作者: [美] 约翰·梅迪纳 译者: 王佳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6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继《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后的一部家庭教养力作。全书从科学角度阐明了胎儿和婴幼儿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总结出数十条大脑规则,帮助天下父母在儿童5岁前的黄金成长阶段里,养育出聪明、健康、幸福、快乐、有教养的宝宝。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你可以得到很多重要教养问题的答案,比如:
给孩子买益智玩具是白浪费钱吗?
 爸爸多做家务能让孩子更聪明?
 预测学习成绩的因素难道不是智商吗?
 是赞美孩子努力,还是夸他们聪明更好?
两岁以下的孩子能不能看电视?
 什么样的父母能把孩子培养得出类拔萃?
你相信学习音乐的孩子更善解人意吗?
孩子究竟为什么说谎?
约翰•梅迪纳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弥合了家长教育实践和科研成果之间的裂隙,不但能解决父母育儿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还能告诉你获得家庭幸福的秘密武器。不管你是准备孕育一个宝宝,还是初为父母,本书都能全方位全角度地给你提供育儿资讯,成为你床头必备的指导书籍。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电子书 介绍基础的科学常识扫除了一堆收缴智商税的项目。其后验证了一些已经很有名气的理论学说。从实验研究反过来看,儿童发展研究其实并没有跳出经典理论太远,像维果茨基的社交发展理论,搭建框架的方法论,都获得了很积极的验证结果。更从侧面映照,“教养迷思”搭建那套思路,也不过是传统理论的变形。
家庭教育 心理学 教育 科普 育儿
理解孩子的语言 豆瓣
作者: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 译者: 黄君艳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3 - 9
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大家点亮一盏灯,以便大家能更好地勾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解开一些症结,帮助大家越过一些障碍。作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一位年轻的父亲,他们需要一些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对自己建立信心,也对孩子满怀信心。
本书的主导思想为两个基本公理: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并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他们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机械地自动服从教育条例,不对盲从专家的评判偏听盲从,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面对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自己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书中分析了恐惧、愤怒、喜悦和悲伤几种情绪,通过这些分析来帮助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坚定父母的信心,提高孩子的情商。
2019年11月3日 已读
#电子书 对愤怒、消沉、暴力之间的联系、区别的分析很好。其他部分的分析带着浓厚传统精神分析的色彩。
心理学 育儿
论不服从 豆瓣
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叶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5
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艾里希·弗洛姆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相对于政治上针对专门法规的公民抗命,弗洛姆更着重从人格养成、心理健康层面论述不服从的合理性。他全面陈述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主张,批评资本主义社会抽空了人的身份认同的多面来源,逼迫人在划一化的职业身份中寻找价值,又在普遍的无聊和彷徨中走向迷失,退而只能在无休止的过度消费中暂时麻痹对孤独的感知。不服从就是要反对对人的利用,就是要主张回归对人的关怀。他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形象建构包含对心理成长的回避、消费行为引导,这层洞见发人深省,也让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与想象。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社会主义 公民不服从 哲学 弗洛姆
多向思考者 豆瓣
Je pense trop:Comment canaliser ce mental envahissant
作者: [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 Petitcollin) 译者: 杨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这是一本很有人文情怀的心理辅导书。法国“国民心理师”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在20多年的咨询实践中,与数万名咨询者——“高敏感人群”直接接触和对话,记录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案例生动、鲜活,让读者读来感觉“仿佛就是在写自己”。
本书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和行为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以科学的证据为基础,论证科学、严谨,不仅分析了“多向思考者”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及他们独特的“天赋”,还给出了让他们认识自我、享受生活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有的是朴实的文字和严谨的态度。字里行间撼动了我们曾经自以为稳固的认知,探索了我们应该看待生命的角度,对生命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深刻观点。
本书将帮助你:
深刻了解自己行为的奥秘,让你清楚认识到你生来就是“特别的一个”,你不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找到你独特个性的生理和心理成因,掌握纾解自己心理的方法,重建自信心,不再对人生感到困惑或厌倦。
解决你人际交往的难题。教你学会与上司、下属、客户、朋友及家人等和谐相处,活出完美的人生。
编辑推荐
1.法国“国民心理师”20多年心理咨询手记。与数万名咨询者接触和对话,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获悉珍贵的一手资料和真实案例。
2.向“高敏感人群”内心无限探索的奇书,打开他们“常态”或“非常态”的精神世界,让“高敏感的你”通过本书了解真实的自己。
3.让你我都深受触动和认同的文字,字里行间撼动了我们曾经自以为稳固的认知,探索了我们应该看待生命的新角度。
4.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法语版上市以来持续在Amazon.fr心理类畅销榜上遥遥领先。韩语版迄今销售超过20万本。
5.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苏绚慧暖心力荐。
情商 豆瓣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戈尔曼 译者: 杨春晓 中信出版社 2010 - 11
《情商》一书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智商的天生决定论,更为心理学界探讨已久的“情绪智慧”问题提出关键性的解释。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由于没有考虑到对人类行为产生重大作用的一系列关键能力,我们对人类智力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
《情商》自出版十几年以来,“情商”这一术语现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作者利用大脑与行为科学的突破性研究,说明了高智商的人表现不佳、普通智商的人表现出色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我意识、自律和同理心,它们不是天生固有的,却能为我们提高智力另辟蹊径。情绪智力成形于我们的童年时期,但可在成年时期得到培育和加强——这对我们的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将会产生直接益处。
《情商》10周年纪念版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作者最新的思考认识,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对他在世界各地演讲期间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解答。情商研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增的附录部分,为读者提供情商领域最佳的参考资料。
2013年9月15日 已读
#补标 完全没有记忆点。大约2013年阅于kindle或拇指阅读。
心理学
养育的选择 豆瓣
作者: 陈忻 中信出版版 2016 - 6
如今,各种各样流行的教养迷思从各方面冲击着父母。父母焦虑和困惑的根本都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只看到儿童发展的一个点而看不到全部。
《养育的选择》的作者——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博士、新浪育儿大V——陈忻,历时5年,从百万家长的咨询中挑选出13个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安全感、敏感期、创造力、自控力的培养等,用深厚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做出解释,提供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很多来自咨询的育儿案列,给大家提供实际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追根溯源、科学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让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养育中充满了无数选择。为人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代替父母思考和选择,而是分享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的运用。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父母不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将永远不可能在面对棘手的育儿难题时拨开迷雾,直抵问题本质,进而独立思考与判断,而以儿童发展的全局作为考虑养育问题的基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虽然我对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基础有保留,但书中多数建议都有研究结果支持,而且给予家长实操指引。以此消除不必要的养育焦虑,避让绝大多数的教育智商税,够用了。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毁誉参半。贡献在于实锤揭露教养假设从求证失败到直接“转正”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教养假设错将相关当因果,并引起读者对群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视。但作者尝试理论化的过程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只假设社会到家庭的影响而否定相反的通路,无法为她的性别规则理论提供有力的原因解释,导致一系列倒果为因的错误,还落下鼓吹刻板印象、拒绝进步文明的嫌疑。最终也让她的批判立场弱化了很多。
心理学 教育 美国 育儿
怪诞行为学 豆瓣 Goodreads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7.9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艾瑞里 译者: 赵德亮 / 夏蓓洁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是什么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经济看走了眼?是什么让人们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借贷?非理性是如何驱使我们作出决策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和*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远非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美。
本书是《怪诞行为学》的升级版。书中,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将心理学引经济学的研究中,用实验的方法彻底颠覆了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观,告诉我们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非理性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在增订部分中,针对非理性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并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作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可预测的非理性”提高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制定出摆脱当前经济危机的*政策。学会驾驭非理性,才是理性的始!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按理说,主流经济学指出行为经济学实验范围局限,结论能否推广至全社会的批评是恰当的。只是,在打脸主流经济学“理性人”“市场调节”等迷思假设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成果已然足够。全书某些章节的个别案例有单因素诠释之嫌,但如兴奋状态下决策、预期改变认知、财务安全界线不明确导致目标置换等论述,很能引人深思。末尾剖释次贷危机的文章清晰全面,很有质量。
丹·艾瑞里 心理学 经济学 美国 行为经济学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戴维·迈尔斯 (David G.Myers) 译者: 侯玉波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1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