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爱是一种选择 豆瓣
Love is a Choice
7.4 (5 个评分) 作者: 汉姆菲特 译者: 王英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 3
《爱是一种选择》帮助你认识拖累症的成因、运作方式、危害性,最后会带你从拖累症中得康复。“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你,是这样的人吗?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当你提供的帮助或者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横生。设想别人需要你;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怨气丛生。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如果你有以上特征,你,就是患了“拖累症”!
2013年5月15日 已读
本书全面的分析拖累症(或者是病态的内在关系向外投射)起因,维持及患者的关系症状,系统,针对性的提出了康复建议.所谓知易行难,用在心理治疗之上,真是再适合不过.读罢更加由衷的感谢武志红,他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为我理解这本系统的分析著述带来了很大的助益.
人际关系 心理学 心理治疗 爱是一种选择 精神分析
社会认知 豆瓣
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作者: 齐瓦·孔达 译者: 周治金 / 朱新秤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 2013 - 2
《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内容简介:我们如何洞悉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对于他们以及当时的情境了解多少?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预测和记忆他们的行为的?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完全由我们的社会知识决定的,还是也会受到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认知革命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里,齐瓦•孔达深入而广泛地回顾了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前瞻性地系统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启发法理论,而且开创性地总结了以往社会认知研究中容易忽视的暖认知。《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条理清晰,富于思辨,论述严谨,引人启发,不仅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书,也可供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 豆瓣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 保罗·斯洛维奇 译者: 方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被誉为“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研究领域的圣经。  本书含有35篇经典论文,分成10个部分,汇集了有关判断和推理研究的经典作品,基本囊括了目前所有关于判断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文献,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本书所代表的有关判断的研究综合了各个相关领域的成果:临床预测、统计预测、有关主观概率的研究、有关因果归因和常人心理解释的研究,以及心理学中有关推理启发式和策略的研究等。
普鲁斯特与乌贼 豆瓣
Proust and the Squid
作者: [美]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 译者: 王惟芬 / 杨仕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普鲁斯特与乌贼》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的奥秘。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人类在阅读时,大脑在生理及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沃尔夫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将其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进行对照,探索“阅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了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的繁复之美。本书从苏美尔人、苏格拉底,探讨到阅读障碍的各个面向,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惊叹于大脑如此珍贵的进化奇迹。
It Will Never Happen to Me 豆瓣
作者: Black, Claudia Hci 2002 - 3
First published 20 years ago, It Will Never Happen to Me is the definitive book/workbook for adult children of alcoholics. With her reassuring and informative approach, Claudia Black expertly identifies common issues faced by children who grew up in alcoholic families--shame, neglect, unreasonable role expectations, and physical abuse. Using narratives and profiles, she describes survival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raised in alcoholic families, including the unspoken laws of don't talk, don't trust, and don't feel. First explaining how such learned responses cause difficulties in adulthood, Black carefully guides readers in identifying self-defeating, destructive behaviors and finding a healthier, happier way to live. Key features and benefits a proven seller by a respected recovery author contains easy-to-follow, useful exercises can be used by individuals or in a therapeutic setting
魅力何来 豆瓣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译者: 寇彧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7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内容简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吸引,同时也在吸引着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有着强烈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归属需要,而人际吸引正是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那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魅力来自于何处呢?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心理学中对此已经有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摘编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这本在国外大学的心理学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同时国内大学心理学系采用率最高的书,集合了当今与我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社会心理学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节选了其中关于吸引力和亲密关系的一部分,配以大量插图,并且修改了原书中过于学术性的语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吸引力产生的四个要素,即现实空间上的接近性、外表、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发展、维持和促进与朋友、亲人和爱人的亲密关系。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背景,而且由于其贴近生活,还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每一个希望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渴望建立和维持长久的友情和爱情的人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不诚实的诚实真相 豆瓣
作者: [美] 丹·艾瑞里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新作
彻底颠覆我们对于不诚实行为的传统认知
督促我们重新诚实地认识自我
★★★★★
★ 编辑推荐: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2》作者丹•艾瑞里携新作《不诚实的诚实真相》震撼来袭,即将掀起新一轮“非理性”的阅读狂潮!怪诞的粉丝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的作者在他的新书《不诚实的诚实真相》继续聚焦非理性决策,尝试揭开不诚实行为的神秘面纱,并探讨制止不诚实行为的本质。
通过多个行为实验,艾瑞里有力地证明:我们都想让自己看起来诚实可信;我们都有为一己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本能,但同时还会给自己贴上“诚实的好人”的标签;我们擅长将自己的不理性行为合理化,并将其归咎于缺乏意志力、“管他呢”效应作祟、独创性、公然的报复等因素,为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找借口。
艾瑞里认为这样的做法会鼓励更多的不诚实行为,并使其在人群中“泛滥”,致使一个小的不诚实行为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恶果,比如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艾瑞里的论证向来清晰准确,他在书中将不诚实行为的主要原因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帮助人们避免不诚实行为的发生。
★★★★★
★ 内容简介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携新作卷土重来,彻底颠覆我们对于不诚实行为的传统认知,督促我们重新诚实地认识自我。
你会心安理得地把办公室的铅笔拿回家给孩子用吗?“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这样的借口是否常挂在你的嘴边?穿戴冒牌服饰会不知不觉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吗?面对金钱的诱惑,医生、专家、的意见还有几分可信?我们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会让我们更诚实还是更不诚实?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诚实的,但实际上,从华盛顿到华尔街,从教室到办公室,不诚实的行为处处存在。无论是怕招惹麻烦而说出口的善意的谎言,还是出于贪婪而虚报公款开销,每一个人都无法对谎言免疫。继《怪诞行为学》后,作者继续用他独到的视角和新颖的行为心理实验,告诉我们关于不诚实行为的最诚实的真相。
传统观念认为,欺骗跟我们所做的其他决策一样,都是基于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的。但作者用真人行为实验证明,非理性才是决定我们诚实或不诚实的根本力量,并深入剖析了在个人身上、职场中和政治世界里,不诚实行为是如何发生和产生影响的,即使我们一直自诩自己的道德水准很高。
小谎言的蝴蝶效应不容忽视,华尔街金融危机、安然破产皆源自小谎言。但好在一切还不算太晚,作者帮我们找到了保持诚实和良好的道德水准的方法。
本书一定会彻底改变你看待自身、自身行为以及其他人的方式。
★★★★★
★ 专家媒体热评:
艾瑞里在这本书中揭示了:相较于赤裸裸的大骗局,不容易察觉的小谎言更普遍,日积月累后的危害性更大。这个观点让我感到很震惊。它是艾瑞里写得最有趣也是最有用的一本书。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在解释和分析人类行为的奥秘方面,无人能比丹•艾瑞里解析得更有趣的了。他用有意思的趣闻轶事和有启迪意义的行为实验,让我们窥见了真正的自己,这种乐趣你无法抵挡。
——克里斯•安德森,《连线》杂志主编、《长尾理论》作者
艾瑞里作为世界上最有独创性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设计了众多有趣的行为实验来分析人们的不诚实行为和其背后的原因。艾瑞里指出,我们的行为决策更多的是受道德感驱使,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模型能够说明的。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作者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问,通过大量的实验,艾瑞里证明了,人的不诚实行为不是与正统经济学的理性原则相关,而是与社会风气、不诚实行为的形式、监督的严格与放松、个人的道德水平等因素相关。
——梁小民,经济学家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它是最有效的企业诚信教材,读了之后员工欺骗虚报会减少一半以上。它是最有效的官员廉政教材,官员读了之后贪污受贿会减少一半以上。它也是最有效的学术诚信教材,学生与老师读了之后弄虚作假、抄袭作弊会减少一半以上。
——刘建位,投资专家
在这个谎言肆虐的时代,我们依然追求真实。在这本书里,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为你解读谎言背后的真相。一方面,谎言似乎是种本能,连热带雨林的青蛙都会发出跟自己身量不相符的声音来虚张声势。另一方面,说实话才是与生俱来的冲动,脑成像研究发现撒谎需要高级的脑区发出抑制冲动的信号。小孩子没有办法撒谎,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跟撒谎相关的高级脑区来抑制说实话的本能。每一个人的肩膀上,都站着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你不必每时每刻都做天使,但你总得了解你心中的恶魔。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
本书不愧是“不诚实的诚实真相”,没绕弯子,不兜圈子,开篇就说出了如何检验一个人是否诚实。丹•艾瑞里关于人不诚实理论的核心是: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正是这两种冲突动因的博弈决定了我们是否说谎或者不诚实到什么程度。
——汪冰,积极心理学家
金融危机之后,主流经济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丹•艾瑞里无疑是“挑战军团”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怪诞行为学》和《怪诞行为学2》两本畅销书取得巨大成功后,作者推出了新著:《不诚实的诚实真相》。在大量设计精巧的行为实验的基础上,丹得出了和加里•贝克尔不同的结论。为什么奶奶在期末考试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19倍?国家间的欺骗程度是否相同?银行家抑或政治家欺骗程度更高?丹让寻找这些答案的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杨燕青,《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这是一本讲述谎言的书,但它道出了真是。
——于困困,《纽约时报》中文版主编
集使命感与风趣于一身,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正是这样的人。他的研究围绕着形形色色的怪诞行为展开,却不含丝毫愤世嫉俗的成分。在新著《不诚实的诚实真相》中,艾瑞里专注于探讨普通人是如何行骗的,尤其是怎样欺骗自身的,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欺骗一旦开始,就会像瘟疫般蔓延,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是极强的。这就是我们绝不能容忍轻率之举的原因——它降低了欺骗的门槛。
——《青年参考》
在大众认知科学和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背景下,艾瑞里在这本新书中实现了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不可思议的融合。
——《华盛顿邮报》
在《怪诞行为学》中,杜克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就向我们揭示出,人类的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没有逻辑性。在这本新书中,他带领我们走近不诚实行为的真相,并告诉我们,虽然每当看到关于运动员、明星、银行家的欺骗行为的新闻时,我们都不免会震惊,甚至还有些幸灾乐祸,但其实只要有机会,我们自己也可能做出同样的欺骗行为,而且原因也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时代》杂志
在本书中,艾瑞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们欺骗行为的动因。他驳斥了欺骗动因源自得失分析的论断,同时,他也反对决策制定过程中内因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并举出了有些公司的文化会诱使员工采取有悖诚信原则的行为的例子,比如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公司等,以此表明外因也是诱发人们不诚实行为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要识别安然公司的“掘墓人”肯尼斯•雷这样的大诈骗犯很容易,但是却无法解释安然公司的数百名员工——这其中不可能每个人都罪大恶极、试图危害更多人的财务安全——为何也会一起参与这起举世震惊的欺诈案。艾瑞里认为,日益向无现金经济模式的转变削弱了道德的影响力,让一些人认为欺骗行为没那么严重,但这样会导致更巨大的损失。作者分析了学校、家庭、办公室以及各行各业中的欺骗行为,并审视了相关社会制度和措施的有效系数。
——《柯克斯书评》
具备创造力的人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成员中出类拔萃的人,毕竟《犯罪调查》中要找的罪犯不大可能是艺术家、作曲家、小说家一类人。但是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创造力和不诚实之前确实有联系。
研究者之一的丹•艾瑞里将这项研究写入了他的新书《不诚实的诚实真相》中,并给出了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观点,即只要能够为自己的负面行为找到借口,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实施欺骗行为。
选择的悖论 豆瓣
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Barry Schwartz 译者: 梁嘉歆 / 黄子威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3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究其原因,作者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豆瓣
作者: David E. Scharff 译者: 闻锦玉 / 徐建琴 轻工 2011 - 8
“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感染”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传染”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李孟潮
为何爱会伤人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真正解决婚恋难题的心理学读本!
为何爱会伤人?
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为何爱会伤人?
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其实,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何爱会伤人?
武志红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答案:爱情是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2013年5月2日 已读
一切情感伤害的源头,都可能来自内在关系的向外投射.至于接受事实,知道是不够的,学会消除怨气,理解完美的不可能,才能破除幻象执迷,珍惜就在咫尺之间的幸福.---我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去理解,去和解.
心理学 成长 武志红 爱情
自体的重建 豆瓣
作者: 海因茨·科胡特 译者: 许豪冲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自体心理学最后终将证明不仅是有价值的,且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关于如今的驱力与防御心理学所适用的领域。
——科胡特
在《自体的重建》这本书中,科胡特对于他在《自体的分析》这本先驱之作中所提出的理论,不仅加以扩展,同时也加以澄清。在古典的精神分析传统中,专业地耕耘了一辈子之后,科胡特已经认知到古典分析理论的某些限制。如今他无畏地增加一个新次元,以补古典理论的不足。
自恋,在科胡特的用语中,不是贬抑的字眼。健康的自恋相对於自恋型人格障碍来说,好比一个可以提升我们的生命享受与能力的发挥,而另一个则反之。自恋在发展上来说,不只是为了通往客体爱而必须克服的暂时阶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单独发展,与客体爱的发展并肩前进且彼此纠缠。如今科胡特勾勒出自体心理学的大纲。他以这个新的心理学来解释症状与症候群。他把自体摆在人格的最中心,检视它在健康与疾病中的起源、成分与发展;并引以为跳板,来讨论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愈与结案阶段的概念。
科胡特以丰富的临床资料细心地支撑其综合论述,因而对于传统既定的理论所无法充分含括的临床观察,他不惜与传统决裂。《自体的重建》这本书中,包含了很多具挑战性的想法。自体心理学与冲突理论的关系究竟如何?与自我心理学呢?与俄狄浦斯情结呢?精确地说,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师如何知道,何时他的病人已经被“治愈”了?这些只是作者所回应的问题中之一部分。
这本书是为了那些不满意其临床治疗结果的人而写的。这样一本书证明了,自体心理学观点的应用如何让分析师在与其病人的沟通中,发现新的与常常想不到的意义,因而提供其诠释全新的治疗支点。这本书尤其是为了那些有这样理解的人所写的:科学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须维持其开放的心态。
我与你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丁·布伯 译者: 陈维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我与你》是作者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书中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灵魂的黑夜 豆瓣
作者: 托马斯·摩尔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 7
带引您走出生命的“黑夜”
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充满了情感的地道: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人,结束了一段关系,年老多病,事业挫折,或者只是有种对生活的不满之感,匀人把这些称为生命的“黑夜”,把它们看成是需要尽快克服的障碍。然而,托马斯·摩尔身为昼学家的广博阅历却告诉他:要尊崇这些脆弱的时期,并把它们看作是孕育期和探究灵魂最深层需求的机会,这样我们的创伤便可愈合,对生活的意义也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摩尔因其抚慰亲切的语气成了一位深受全世界读者爱戴的作家,《灵魂的黑夜》同样以这种娓娓抒怀的口吻把这些比喻意义上的黑夜刻画为了激发转变的通过仪式。摩尔在本书中就下列几个主题提出了一种有力的观点:
·忧虑与不安全感
·创造力、精神性与情感挣扎的相互联系
·治愈忧郁的净化
·性之黑夜
·婚姻的奥秘
·在黑夜中寻找意义与美
为何越爱越孤独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在本书中,作者武志红从一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打破人际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密游戏,让自由与支持重新回到家人之间、爱人之间。通过放弃权力与控制,使自恋变成真爱。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孤独感的根本原因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身上(投射),压制对方的存在感,导致对方远离,损害关系."---跳出内在关系向外投射(ABC逻辑),避免分裂与控制,避免"消极心想事成",跳出"反向执着"...与自己和解,温柔的爱自己的所爱,任重道远.
心理学 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5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很多伤痛与悲伤都源自于那个温暖的家.学会认识事实,才可以走出与自己,家人和解的第一步.但所谓知易行难,许多事情,还是要一点点的练习,进步.
家庭 心理学 武志红
不要用爱控制我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萃丝·埃文斯 译者: 郑春蕾 / 梅子 京华出版社 2012 - 2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不要用爱控制我》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其实本书主题很简单---人有四种能力,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很可怜,由于什么原因丧失掉了感觉直觉知觉三种,恰巧从小习惯了一种外部定义的方式认识自我,到了长大之后就下意识认为任何人和事的意义都是由他来定义的,于是出现逆向关系,这种关系深入就会产生控制行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回复感知,看到他人真实存在.---结果这本书罗哩罗嗦扯了很多篇目,表意重复之处太多.直接影响了我读下一部的动力.
不要用爱控制我 心理学
拖延心理學 豆瓣
Procrastination: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作者: [美] 简·博克 / 萊諾拉.袁 译者: 洪慧芳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10
25年經典研究╳最新科學證據:拖延,其實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更不是品格缺失--拖延,有時候反而是害怕成功!拖延,其實是你害怕被人看穿的煙幕彈!拖延,已經變成你刻意反抗權威的手段!愛拖延的人,常常是完美主義者!你對時間的主觀感覺,是不是與別人不同?為什麼你什麼都願意做,就是不願做這件事?真的有「拖延基因」嗎?拖延,就像是個不離不棄的麻煩精,但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世上任何的實用方法都幫不了你。讓頂尖心理學專家幫助你,克服拖延的痼疾,邁向心理成長、自我接納、付諸行動!從學生到科學家,從祕書到總裁,從家庭主婦到業務員,拖延問題幾乎影響了每個人。本書由兩位傑出心理學家以他們備受好評與創新的拖延治療課程為基礎,擷取他們豐富的諮詢經驗,以詳盡且幽默的方式,深入檢視與探索拖延的心理,並找出讓我們擱著事情不做的真正原因,像是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依賴的恐懼,以及我們的時間觀念和大腦神經科學等因素,教我們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如何以全新的方式採取行動。而本書第二單元,則以一整套經過驗證的實用課程,教人如何達成目標、管理時間、尋求支援、應付壓力,從而克服拖延的心理。本書並提供不少實用的建議,教大家如何與拖延者共事和生活。本書內容實用有效,是想避免拖延的人當下就該閱讀的好書。千萬別拖到改天才讀!為什麼你總是擺脫不了拖延的壞習慣?趕快檢查一下,你是否有以下的「拖延心理」:我每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與其冒險而失敗,我不如什麼都不做還比較安全。如果我積極求表現,很可能會讓別人受傷。萬一我這次表現非常好,代表以後每次都要表現得一樣好。我為什麼要按照你的要求準時完成?我喜歡自己掌控!如果我展現真實的自我,大家一定不會喜歡我。每件事我都一定要找到正確作法才開始。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拖延并非道德或智力问题,其本身亦非绝对有害.学会认识拖延行为背后的复杂缘由,是与自己达成和解,勉力前行的重要一步.
心理学 拖延症 萊諾拉.袁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豆瓣
作者: [美]Sheldon Cashdan 译者: 鲁小华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特色:系统梳理客体关系理论,全面呈现其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作者基于其大量临床实践,归纳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四阶段,对不同取向心理治疗师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个案,分别详述个案病理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心理职师采取的不同干预手段。
把妹達人之謎男方法 豆瓣 Goodreads
6.4 (14 个评分) 作者: 迷男 译者: 李建興 大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2
★ 《把妹達人》暢銷作者尼爾‧史特勞斯專文推薦!
★ 這回,輪到《把妹達人》作者尼爾‧史特勞斯的教練現身說法!
歡迎光臨謎男(Mystery)的把妹教室,有了這本書,你可以省下一套課程要價2000美金的學費(沒錯,學費漲價了!),因為,所有的課程精華,謎男都寫全在這本書裡!
看過《把妹達人》這本書的人,一定對謎男這號人物不陌生,因為他就是帶領作者尼爾‧史特勞斯(Neil Strauss)進入把妹世界,並且成為一方之霸的靈魂人物。如果《把妹達人》這本書是宅男學習把妹的心路歷程,那麼《謎男方法》就是揭露把妹實際操作面的超強工具書!
看看締造傳奇記錄、被視為把妹心靈導師的謎男,如何將他在各地搭訕、與正妹互動的成果,以及如何瓦解女人心防,並將這些方法條列化、規則化、圖表畫,讓眾家宅男、拙男有所依循。
★ 謎男的公開信
如果你無法吸引女人,按照字典定義,你等於沒有生殖能力!──謎男
如果現在你不採取行動學著如何吸引女人,大自然便會毫不留情地殲滅你的基因,知道嚴重性了吧?因為吸引女人是件很嚴肅的事情。你也同意這個說法,否則你根本不會拿起這本書。然而,這件生死攸關的大事,並不表示吸引女人的過程不能很好玩啊!
如果你想當億萬富翁,你需要經過嚴密的計畫來累積財富,是吧?如果你變成美男子,你也需要一份外型改造計畫。那麼,如果你想讓雜誌拉頁或電視MV上的那些美女,躺在你的懷裡或床上呢?這時候,我發明的《謎男方法》就是你最需要的遊戲計畫。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當你的私人教練,確保你徹底學會把妹絕活!
★各方佳評如潮!
‧ 謎男是世界上最強的把妹達人!──《週末夜》雜誌
‧ 他獨創的把妹技巧和術語,嘉惠全球男性同胞!──《紐約時報》
‧ 妙就妙在它真的有效!──《美麗佳人》雜誌
‧ 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說:「本書解析愛情各階段的要領。男 人就是敗在沒有確實執行求愛的步驟,若要有效,一定要按部就班!」──《Elle》雜誌
‧ 快告訴我這是幻覺!他不是在把我的馬子吧?──加拿大《Maclean's》雜誌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迷男自己最后都发现了,他那一套根本没办法获得最让他满足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
非暴力沟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8.1 (2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 阮胤华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