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Contested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Steven Seidman Wiley-Blackwell 2016 - 11
In the sixth edition of Contested Knowledge, social theorist Steven Seidman presents the latest topics in social theory and addresses the current shift of 'universalist theorists' to networks of clustered debates. Responds to current issues, debates, and new social movements  Reviews sociological theory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Reveals how the universal theorist and the era of rival schools has been replaced by networks of clustered debates that are relatively 'autonomous' and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 updates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f the newest clustered debates in social theory—intimacy, postcolonial nation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the other'  Challenges social scientists to renew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important moral and political role social knowledge plays in public life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这次sisterhood对谈讲了许多历史:婴儿潮世代以前的女性经验、婴儿潮次世代面对toxic mothers、婴儿潮次世代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零开始”这个概念,原来不只是一个给新来者的欢迎语,更是对过往历史扼腕:前代女权主义者的行动和思想没有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后生得重头再来。或许人间世就是如此曲折且不可预料吧。下一世代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抗争手法,她们有自己的路要走。ps“作为男性我感到抱歉”这句话能引起极大的愤怒,千万不能说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sense的话。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川普主义批判 豆瓣
作者: 荣伟 / 张千帆 2021 - 9
《自由主义论丛》在华语世界张扬代表当今文明世界潮流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分析批判逆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极右思潮,在华语世界厘清被一些中国大陆学者有意或无意误读、误导的西方保守主义理念。博登书屋集结、出版海内外几十位学者、教授的深度相关评论文章,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保留了华语世界在为维护当代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理念和价值观贡献的珍贵文献,代表当代华语思想界在推进世界走向进步主义文明大潮中没有缺席!
《自由主义论丛》一、二、三卷囊括了对“川普主义”与华语世界近年来泛滥的极右思潮的各方面的系统批判。第一卷《川普主义批判》,包括川普乱政检讨、美国大选反思、美国制度根基、中美关系问题、川粉思想根源、自由派的分裂等主题。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组稿面向宽广,除个篇目的论述显得大而无当,其他文章的理据论述兼具。愿意思辨者可鉴,组稿列举的事实已足以证明川普乃至众多保守右翼是何等虚伪龌蹉了。但如其所述,对并不在乎事实的人讲事实,其实没有任何扭转力。组稿中让我收获最多的是“美国清教起源迷思”和“华人川粉心理分析”两个篇目。川粉华人折射的是那一代人的教育失败:欠缺事实和观点的甄辨训练,因cr、春夏形成逆反心理,无批判地听信、内化90s涌入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信奉社达主义和丛林法则,对政商权贵的威信偏听偏信,下意识地反感平等权利,艳羡想象一种自身享有特权的等级制度,从而接纳且自觉侍奉白人至上主义、基督教右翼国家主义,鼓吹种族压迫和排外,连自己的同胞也不放过。更吊诡的是,在信息过滤封锁的自媒体中州气候里,川还被别有用心者塑成平民的救世主。
历史 去魅 右翼保守主义 思想史 政治
Taking America Back for God 豆瓣
作者: Andrew L. Whitehead / Samuel L. Per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3
Why do so many conservative Christians continue to support Donald Trump despite his many overt moral failings? Why do many Americans advocate so vehemently for xenophobic policies, such as a border wall with Mexico? Why do many Americans seem so unwilling to acknowledge the injustices that ethnic and racial minorities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y do a sizeable proportion of Americans continue to oppose women's 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in the hom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aking America Back for God points to the phenomenon of "Christian nationalism," the belief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and should be-a Christian nation. Christian ideals and symbols have lo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public life, but Christian nationalism is about far more than whether the phrase "under God" belongs in the pledge of allegiance. At its heart, Christian nationalism demands that we must preserve a particular kind of social order, an order in which everyone-Christians and non-Christians, native-born and immigrants, whites and minorities, men and women recognizes their "proper" place in society.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ristian natio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Taking America Back for God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 nationalism on today's most contentious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Drawing on multiple sources of national survey data as well as in-depth interviews, Andrew Whitehead and Samuel Perry document how Christian nationalism shapes what Americans think about who they are as a people, what their future should look like, and how they should get there. Americans' stance toward Christian nationalism provides powerful insight into what they think about immigration, Islam, gun control, police shootings, atheists, gender roles, and many other political issues-very much including who they want in the White House. Taking America Back for God is a guide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and least understood-forces shaping American politics.
2022年8月7日 已读
几年来一直想不明白美国保守右翼为何非要在控枪问题上冥顽不灵,读完这本关于基右郭嘉主义的调查报告终于有一些基础理解了。报告为读者细致地区分了基右郭嘉主义者和坚诚基督信仰者的价值观念,实在地提供事实参照和思辨可能。该朝豉油派知识分子很少接触这些在地的调查研究,几乎只是凭着30年前学来的右翼立场和社达主义替灯塔现状辩护,竟把别人的苦难夸耀成“武德昌盛”。就早几天,刘瑜博士不还坚称“认识郑智要一定程度远离现实”。真是在为离地而自满自足了。
christian nationalism 右翼保守主义 宗教右翼 政治 政治哲学
川普主义批判 (《自由主义论丛》第 1 卷) 谷歌图书
作者: 荣伟、张千帆主编 Blurb, Incorporated 2021 - 9
《自由主义论丛》在华语世界张扬代表当今文明世界潮流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分析批判逆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极右思潮,在华语世界厘清被一些中国大陆学者有意或无意误读、误导的西方保守主义理念。博登书屋集结、出版海内外几十位学者、教授的深度相关评论文章,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保留了华语世界在为维护当代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理念和价值观贡献的珍贵文献,代表当代华语思想界在推进世界走向进步主义文明大潮中没有缺席! 《自由主义论丛》一、二、三卷囊括了对"川普主义"与华语世界近年来泛滥的极右思潮的各方面的系统批判。第一卷《川普主义批判》,包括川普乱政检讨、美国大选反思、美国制度根基、中美关系问题、川粉思想根源、自由派的分裂等主题。今后,我们还将计划出版后续文集,继续在华语世界高举自由主义大旗,弘扬正确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
2022年8月7日 已读
组稿面向宽广,除个篇目的论述显得大而无当,其他文章的理据论述兼具。愿意思辨者可鉴,组稿列举的事实已足以证明川普乃至众多保守右翼是何等虚伪龌蹉了。但如其所述,对并不在乎事实的人讲事实,其实没有任何扭转力。组稿中让我收获最多的是“美国清教起源迷思”和“华人川粉心理分析”两个篇目。川粉华人折射的是那一代人的教育失败:欠缺真实和观点的甄辨训练,因文革、春夏形成逆反心理,无批判地听信、内化90s涌入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信奉社达主义和丛林法则,对政商权贵的威信偏听偏信,下意识地反感平等权利,艳羡想象一种自身享有特权的等级制度,从而接纳且自觉侍奉白人至上主义、基督教右翼国家主义,鼓吹种族压迫和排外,连自己的同胞也不放过。更吊诡的是,在信息过滤封锁的自媒体天朝气候里,川还被别有用心者塑“讨回公平”、“美国克星”,拉了平民粉丝。
christian nationalism 政治 政治哲学 美国 身份政治
世界哲学史 豆瓣
作者: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译者: 吕叔君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最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这本书的确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全面,更加客观。如果这本书能有一个英语译本,那将是高校哲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想要有个好开头的人来说,本书也是绝佳的读本。
——古斯塔夫·缪勒(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教授)
★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三大问题贯穿了四千年的哲学长河,是每个人在寻找意义和价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我追问。重走人类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极限探索之旅,探寻我们认识、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边界。
★ 写给爱智慧之人的入门宝典,让更多人读懂哲学——任何求知者都是哲学道上的同路人,都有获得高深智慧的潜力。借助通晓易懂而又不失其思想深度的文字,令更多人认识、理解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是哲学史读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 出版六十年、畅销六十万册的经典作品——深受“哲学王国”德国欢迎的哲学史,再版十七次,畅销六十年,并被译成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经典作品。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豆瓣
作者: [英] 马修·阿诺德 译者: 韩敏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7
本书是一本对20世纪英国的社会与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名著。书中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自满、习俗和拜金主义等,提倡文化,“以公正无私”的努力,研究和宣传世界上所知道和想象的最好的东西,从而使新的、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风尚。
民主与领袖 豆瓣
作者: (美) 白璧德 译者: 张源 / 张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白璧德“人文主义”系列著作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该书作为现代情境下“自由”对“民主”的批判,一举将白璧德纳入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并确立了其殿军位置。
作者从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类型入手,重点对比阐述了卢梭一脉的政治思想与柏克一脉的政治思想之间的斗争……当民主日趋堕落,开始走向专制,人们该如何捍卫一向所珍视的自由?或许,西方是时候再次借助东方的智慧来寻求出路了。
分裂的社会世界 豆瓣
Die zerrissene welt des sozialen
作者: (德) 霍耐特 译者: 王晓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分裂的社会世界》是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一部论文集。本文集中的论文都是对现代思想史上许多代表人物的思想的评述。它们之间看似非常松散,但都围绕着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分裂的社会应该如何被整合起来的问题而展开。本书通过对当代思想家的思想的分析说明社会分裂的根源以及把现代分裂社会整合的途径,同时也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
反思進步價值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8 - 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这期几乎所有文章都读了。赖锡三老师对新子学的介绍让人看到本土内对政治新儒家的反响,析论非常精细公允;孙金昱博士文章里提到的伤害原则、说服原则几乎能够回应所有将pc与free speech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叶荫聪老师解读右翼民粹崛起的角度挺新颖的;chun老师对那位施派研究大佬的思想内核抓得很准确,理据充足,有理论应用,论述有力,批评的边界把握得非常专业;典雅闽南语消逝那篇写得很亲近很有画面感。真的很好很好,《思想》就是华语思想类学术期刊的最佳。
pc 历史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与荣誉 豆瓣
Liberalism with Honor
作者: [美国]莎伦•R.克劳斯 译者: 林垚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莎伦•R.克劳斯最新力作,解读“贵族式”荣誉在现代民主社会的作用。】
《自由主义与荣誉》致力探讨自由主义宪政体制下荣誉的含义,及其激发个体能动性的能力。作者认为,由于荣誉将自我关注和个人野心与有原则的崇高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挑战了自利与自我牺牲之间的二元对立,能够很好地适应盛行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
书中追溯了荣誉的谱系,探究了它与凭借良心的拒绝和公民不服从之间的联系,详述了它在美国建国、民主改革和民权运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荣誉是冒险而又艰难的政治行动的一种动机,能够在当今政治能动性低迷的情境下为自由主义提供鼓舞,防范和抵制权力的滥用。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RBG states that Nabokov has heavily influenced her writing by educating her to choose the words carefully and precisely.And that's something we can read and feel in all these passages in this book.The words she chooses are always accurate,explicit,and the sentences she builds are always joyful for reading,showing respect for all perspectives.
RBG 历史 原文 女性 女性主义
Notorious RBG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Irin Carmon / Shana Knizhnik Dey Street Books 2015 - 10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I would regard the depiction of RBG's daily life as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book. Something like she performed two clerks's wedding ceremony,using words'by the power vested in me by the US Consitution',doing gym in Classical music or news.我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她的话,不要让愤怒、憎恨消解了自己心中的力量。Choose your fight!
RBG 传记 历史 原文 哲学
誓言 豆瓣
The Oath:The Obama White House and the Supreme Cour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于霄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奥巴马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
《誓言》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畅销书作者杰弗里·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2012年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治法律精英,讲述剧变时代的美国社会将何去何从。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高院纸牌屋续作依然非常好看。在故事化的叙述里全面呈现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阵营在性别平权、堕胎权、企业“人格”、竞选资金规限、个人强制、贸易条款、政教分离、控枪等政治议题上的短兵相接。保守阵营蓄心积累经营多年,终于收获在最高法院的5:4优势,捅破司法专业主义、司法克制主义最后一层薄纸,拿着原旨主义的名堂贯彻保守派版本的能动主义。联合公民案推翻累积多年的选举金钱规限成果、金尼托马斯竟然有脸让安妮塔希尔道歉,很能说明这些保守派的深层底色了。好看且知识内容很丰富,让我更细致地理解灯塔主义版本的民主、联邦法院体系甚至茶党的种种。最后,替代RBG的是ACB。的确想想都能气晕。
保守主义 历史 司法 宪法 思想史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可从美国最高法院的关键司法判决瞬间透视华府纸牌屋,读下来能对美国的司法体系、政治制度有更细节性的理解。可见这种司法体系让大法官更可能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非法理专业判断去作出判决,liberals是累积了多少努力才换来了一些遗产成果,而今正遭蚕食或未来堪忧。保守派复读机一样提反堕胎、反民权、宗教公共化、联邦主义,虽然在那些年屡遭挫折,但其人群团结意志坚定却是经年不变。相反liberals组织松散得多,为了个人利益蝇营狗苟者不在少数。
何帆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法学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 豆瓣
Hannah Arendt: A Life in Dark Times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C·海勒 译者: 张乐腾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2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最天才又最具挑衅性的声音之一,有人称赞她是智者,有人谴责她是骗子。阿伦特也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女人,纽约著名传记作家安妮·海勒,用快节奏又全面的方式,描述了她内心矛盾的来源和她的最大成就,从混乱的童年,到她所谓“有意识的贱民”阶段——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不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不会为了赢得认可而“不惜一切代价”。
本书是海德格尔《黑色笔记》(2014年)首次爆炸性出版后,他在笔记中大放的厥词,以及他和阿伦特复杂的情人关系,都在本书中做了更新,令读者对阿伦特的认知更多一层晕眩和唏嘘。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她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刺入她的灵魂,生根,孤绝尘封。”—以阿伦特最争议的事件开篇既大胆又直率,文字平实坦荡,一口气读完了。
传记 回忆录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学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 Form Ancient Rom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译者: 徐曦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0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9.9 (12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以“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为主题,重点讨论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通过此书,可以对《正义论》的论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背后的道德基础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回应了对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并提出作者对这一政治理念的思考。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這樣的風景,由我們創造。如果我們看到,並好好珍惜,這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CD disobedience 中国 周保松 哲学
在乎 豆瓣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7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