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是《相遇》的增补本,当然中州版该没的还是没有的。新增的《独一无二的松子》、纪念高锟校长、总结学术思路的文章极好,让我希望记住一些句子。当中读到中大学生的感言批判和社会参与,感知到历史与现实对照,很感动。是的,政治哲学是公共的学问,追问权力的正当性,理论家都应心怀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努力谨慎地在公共讨论中为论证寻找理性依据。“观念只能由观念来击倒。”
周保松 政治哲学 教育 文化 生命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从南来新儒家钱唐牟看到陈特先生,再到周保松先生一代,又想起钱穆先生当年应邀编写中史课本,凭着一份保国保种的责任自觉建构一个“文化概念上的中国”。想来这种“最高的学问在做人”的宗旨,的确传承、反映于中大三代学人的行止之间。回头再看周先生回溯中大的历史,更感叹学人风骨、大学精神的边缘式微。新移民史那篇很好,很直观地呈现了这座城市多数人在殖民统治、新自由主义宰制下如何幸存、艰难地拼凑出一份身份认同。周先生对诺齐克老师的纪念也让我非常受用。
周保松 哲学 成長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小王子的领悟 豆瓣 Goodreads
7.6 (69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 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2020年8月12日 已读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人的限制,也意识到每个个体都各有独特且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我们更要对那些我们在乎却未必能够好好理解的人,给予更多的体谅与关怀。”—— 周保松先生的驯服我接受了,但我真只能好好记住,目前还做不到。这番话也是他日常为人处事的注脚。世间多些如先生一般平和温润的人就好啦。
亲密关系 周保松 哲学 小王子 平等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少数表述细处、有关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宗教内容对照了一下译文。对比过更加觉得:能够直接读懂读透原文真是福气。
人类学 历史 学术史 思想史 政治
重構台灣 豆瓣
作者: 蕭阿勤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1980、199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
文化本土化或台灣化關鍵的二十年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蕭阿勤以《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一書
做了深入清楚的描述與分析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全書共分七章,及兩篇附錄,分析焦點從討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所出現的一些文學和語言的爭議、改革運動,到戰後的三十年台灣社會變遷,包括台灣文化民族主義在文學領域的發展、台語(福佬話)復興運動、台灣集體記憶、政治反對運動人士等。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
是台灣政治與文化的「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
在這二十年中,台灣民族主義對文化界的改變,
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歷史這三個領域。
台灣文學的成立、台灣本土語言運動的興起、台灣史觀的發展等,是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領頭羊,是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主要部分。
《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紀錄1980、1990年代台灣重大的文化政治變遷,
關注這二十年間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
研究本省籍「人文知識分子」在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構中的角色與作用,
探討他們所從事的文化活動如何成為台灣民族主義政治的重要部分,
又如何成為塑造「台灣性」(Taiwaneseness)或台灣國族特性的重要力量。
內文試閱
(節錄)
一、概述:台灣的人民、語言與歷史
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於遠古時期的台灣歷史仍然所知無幾。學者們也不確定中國大陸的居民是何時得知這個島嶼的存在,並且渡海來台(Hsu 1980: 3, 5)。零星的歷史紀錄告訴我們,自十六世紀後半葉起,漁民、販夫走卒與探險者從中國東南邊靠近台灣的福建省遷徙來台(陳紹馨 1979a [1966]: 452)。在那之前,不少源自亞洲東南部、使用馬來─波里尼西亞語(Malayo-Polynesian family)語言的原住民,早就定居於此。中國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在過去四個多世紀以來,在不同統治政權同化政策的影響下,加上原住民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地位持續低落,使得原住民的語言逐漸式微。
到了十七世紀末,來自中國的漢人移民才開始在台灣占據主導的地位。漢人人口自此以後便持續增加(陳紹馨 1979a [1966]: 453)。為了掃蕩明朝滅亡後敗逃來台的殘存效忠者,滿清帝國於1683年入侵台灣,並統治台灣至1895年。清朝統治期間,雖然滿清帝國曾禁絕合法遷徙的管道,唯恐台灣再度成為反抗者的藏身之地,但是貧困的漢人仍然不斷移入,爭奪土地。幾乎所有落腳台灣的移民,都來自中國南方兩個省份:福建和廣東。來自福建的移民,依據其故鄉所在地,可區分為「漳州人」與「泉州人」。儘管這兩群人說的是不同腔調的「閩南語」,但他們都被統稱為「福佬人」或「河洛人」,他們的語言也被稱為「福佬話」或「河洛話」。第三種漢人移民是客家人,他們主要從廣東遷徙而來並講客家話。
到了十九世紀,大約80%的漢人移民來自漳泉兩地,福佬話因此成為台灣的主要語言。相對的,廣東移民則約占總人口的15%,客家話在社會上處於較為邊緣的地位。清朝統治時期,漳州、泉州與廣東移民彼此都將對方看成異於自己的人群。他們之間經常基於這種不同的集體認同,競爭土地或其他經濟資源。從十七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期,這些資源競奪,造成這三群移民之間頻繁劇烈的武裝衝突(黃秀政 1992: 52-54)。
滿清帝國在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於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勝利者。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台灣的漢人主要以「福建人」、「廣東人」、「漳州人」、「府城人」、「鹿港人」等以地域為主的方式自稱或相稱。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主要由於被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的對立,才產生了所謂「台灣人」、「台語」或「台灣話」的概念範疇。「台灣人」指的是漢人,而不管他們在中國大陸的原鄉是不是有所不同。「台語」或「台灣話」則指稱台灣本地主要的語言,亦即福佬話。某些情形下,「台灣話」也包含客家話。對於漢人來說,這些分類方式代表著在外來統治者底下所萌生的認同感(許極燉 1993: 40-43)。
日本從1895年到1945年統治台灣。由於殖民統治時期前二十年的軍事鎮壓,台灣人的武力反抗運動遭到全面瓦解。到了1920年代,則出現了受民主、社會主義、與民族自決等當代政治思潮所影響的台灣人非武力的反殖民運動。然而二○年代末,所有台灣人激進的、左翼的反殖民組織──他們大致都追求台灣人從殖民統治的全面解放──完全被殖民政府壓制。至於選擇溫和的改良主義路線的反殖民運動,則持續低調地追求台灣在殖民統治下的自治。但是1937年當日本與中國再度開戰後,這一類溫和的運動也被迫終止(見第二章的討論)。
在此同時,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滿人主宰的大清帝國,建立了中華民國。1919年,中國國民黨(以下簡稱為國民黨)成立,它由孫中山所組織的幾個政治團體演變而來,並且在孫中山過世之後,由蔣介石領導而統治全中國。就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而言,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的對台政策仍舊十分模糊。在1943年12月的開羅宣言中,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與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明白宣布「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雖然在前一年,中國外交部曾經做過類似的宣稱,但中國收復失土的立場,卻是在開羅會議上才首次獲得國際承認(鄭梓 1991: 218-219)。
後來隨著日本戰敗,蔣介石的軍隊在1945年秋天接收台灣,台灣也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省。一般而言,台灣民眾相當歡迎國民黨政府官員與軍隊的到來。不過沒有多久,台灣人便因國民黨統治下的政治壓迫、經濟混亂,和政策上對台灣人的歧視而大失所望。1947年春天發生一連串激烈反抗國民黨的事件,擴及全島,最終導致血腥鎮壓,這就是「二二八事件」。這個事件使得台灣人,或者說「本省人」,與剛從大陸來台的「外省人」的關係明顯惡化。事件引起的猜忌氣氛,從此形塑著台灣的省籍政治。事實上,二二八事件正是台灣民族主義的重要源頭。
1949年12月,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敗給中國共產黨,因而撤退到台灣。從五○到六○年代,美國根據雙方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確保台海的安定,從而提供了台灣政局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安全保證,而國民黨則仍然不斷重申要「消滅共匪、反攻大陸」的決心。國民黨的政治體系基本上是效法列寧黨國體制的一黨專政、集權統治。蔣中正是國民黨主席,也是中華民國總統和三軍統帥,握有所有重大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國民黨在地方政治層次引入民主選舉制度,讓台灣人只能以有限的管道參與政治,而這並沒有改變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基本特質。在這樣的情形下,政治反對勢力幾乎被全面壓制;公民權與政治權在戒嚴法與「動員戡亂」的戰時法規管制下,也處處受限(見第三章的討論)。
經過二十年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七○年代初台灣遭逢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國民黨政府所面對的外交挑戰中,最重大的莫過於美國開始試圖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而逐漸減弱它對台灣保有聯合國席次的支持。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准許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並排斥台灣,使得台灣在宣稱合法代表全中國的鬥爭中,宣告失敗。
1975年4月蔣介石過世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為總統。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則於1976年11月出任國民黨黨主席,並於1978年當選為總統。儘管國民黨曾推動溫和有限的改革,但蔣經國主政初期的政治獨裁本質並無太大改變。台灣人的政治反對運動,則在這段期間開始顯著地發展。1979年開始,美國終於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表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主張,有所認知。在這個外交鉅變帶來的政治紛亂中,台灣的政治反對運動者繼續在全島積極組織動員,以爭取民眾支持。然而1979年在南台灣第一大城市高雄所舉行的世界人權日遊行,最後使得許多全國性的反對運動領袖與地方的政治反對運動者遭到逮捕。這次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導致八○年代前半葉政治反對運動的激進化。反對運動中角色愈來愈重要的激進人士,開始採取升高衝突的方式推動台灣民族主義。他們的動員策略和意識形態,啟發越來越多的台灣作家、文學評論家、語言學家與歷史學者等,逐漸激起他們的民族主義情感。台灣文化民族主義正在這個階段逐漸浮現成形。1986年9月,戰後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終於成立,並於1987年戒嚴解除後獲得合法地位。民進黨的成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容忍,這預示了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面對反對者的挑戰,國民黨被迫必須進行的一連串政治改革。這些改革,營造了比以往更有利於反國民黨人士從事政治競爭的環境。
絕大多數的民進黨支持者是本省人,反對運動的領導核心也幾乎都由本省人組成。自從民進黨成立以來,它便不斷推動台灣獨立,挑戰國民黨政府的中國民族主義。對民進黨及其支持者而言,中國民族主義被用來正當化外省人對台灣的宰制,也使得國民黨以反共動員戡亂為藉口來壓制公民權與政治權利,看起來順理成章。民進黨的政治綱領主張台灣重返聯合國,並且由台灣住民自決,以選擇台灣未來的政治方向。儘管國民黨政府仍然壓制,但是在八○年代的後半葉,追求台灣獨立的運動迅速地發展。整體來說,在這段期間,國民黨的政治控制確實逐漸放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姿態,在國際政治領域愈來愈活躍,民進黨除了挑戰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之外,也強調他們拒絕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宣稱。在這段期間,主張台獨的人文知識分子更熱烈地投身政治,也推動一波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論述風潮。由於言論日漸自由開放,加上台灣民族主義顯著發展,在九○年代初期,傾向於主張台灣與中國統一、以及支持台灣獨立的民眾之間,形成嚴重的緊張關係。從此之後,兩種不同的國族認同相互衝突帶來的緊張,一直深刻影響著台灣各種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議題。
1970年代初期,為了回應外交挫敗連帶而來的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危機,蔣經國曾提拔支持國民黨的台籍菁英進入黨政高層。技術官僚出身的本省人李登輝,在1984年成為蔣經國的副總統,並且在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後,繼任為國民黨主席與中華民國總統。而伴隨著政治自由化與反對運動的發展,執政的國民黨也大幅邁向「台灣化」,亦即有越來越多的本省人在李登輝掌權後,被指派擔任黨內與政府要職,因此決策核心內的本省籍人數,也開始超過外省人。此外,在1991年,三個中央民意代表機構(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裡所有終身職委員(絕大多數為外省籍)全部退職,新的中央民意代表也由選舉產生。
國民黨內反對台灣獨立或支持兩岸統一的外省籍菁英,對於民進黨與國民黨內本省籍對手的挑戰,都倍感威脅,因此他們開始集結組織,於1993年成立「新黨」。1993至1995年間,新黨與民進黨各自動員其支持者,而國民黨本身仍繼續台灣化。主張統一與主張獨立的民眾之間的衝突,達到頂點。不過自1990年代初以來,雖然在更趨自由開放的政治氣氛中,民眾的政治關懷與利益日漸複雜,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相當顯著地增加,而自認是中國人的民眾人數則急遽下降。在此同時,民進黨的政策變得更加重視實際(見第四章的討論)。為了吸引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這個最主要的反對黨開始以較不強烈的方式處理台灣獨立問題。相較之下,台灣文化民族主義自從八○年代上半葉受到反國民黨的政治人士(他們許多後來成為民進黨的創黨成員)啟發而形成以來,逐漸獲得本身發展的動力。在諸如文學作家、文學評論家、台語復興運動者、業餘與專業歷史學者、民俗研究者等人文知識分子之間,台灣民族主義發展快速。本章一開始所提到1996年春第一次總統大選後,「建國會」為一些堅定的台獨理念支持者發出不滿民進黨的聲音。這些堅定的台獨理念支持者,正包括許多我們所討論的那些人文知識分子。建國會在1996年10月成立的六個月之後,一部分幹部組織了「建國黨」。該黨黨綱要求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並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企圖以入侵台灣來壓制台灣的獨立建國。正當民進黨緩和對這個議題的態度時,建國黨則和建國會一樣,成為明白堅定地倡議台灣獨立的人士所集結的重心。
二、當代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研究
當代學術界研究民族主義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企圖闡明國族的現代性。雖然學者們對於現代民族主義源起的確切時間仍眾說紛紜,但大致都同意應該不會早於十七世紀英國反抗君主政體的時期(Calhoun 1993: 212)。為了解釋現代民族主義的出現,學者們各自看重不同的解釋因素,例如:現代國家的興起,這可視為在國家間相互競爭的脈絡下,一種行政權力向中央集中的過程(Giddens 1985;Tilly 1990;Mann 1992);現代國家的發展,它造成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差異(Breuilly 1982);工業化,它需要流動的、識字的、並且具有文化同質性的民眾(Gellner 1983); 報紙與小說的「印刷資本主義」(print-capitalism),它讓在一個特定行政統治領域內原先沒有人際接觸與社會交集的個人,能夠發展出彼此間的連帶感,最後則形成一種「想像的」國族共同體(Anderson 1983); 另外的一個解釋因素,是一種渴望歸屬於某個既同質又穩定之群體的需求心理,因為這種群體已經因為家族、社區與宗教的連帶關係削弱而支離破碎了(Kedourie 1993 [1960])。儘管學者們對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素的重要性看法不同,但他們大多數仍同意民族主義是特別屬於當代的現象。一些學者清楚指出,唯有現代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科技、與其他社會發展條件的匯聚下,民族主義與國族認同才有可能出現(Hobsbawm 1990: 9-10;Eriksen 1993: 101-107;Calhoun 1994: 315)。
強調民族主義的現代性的理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將民族視為一種集體認同,它基本上依賴文化建構而發展,而這種文化建構由那些追求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民族主義者,或者由已經存在的國家所推動。「是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而非民族創造了民族主義」(Gellner 1983: 55),或者「民族並沒有創造國家與民族主義,而是國家與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Hobsbawm 1990: 10)之類的說法,都已經成為老生常談。這種論點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反對「演化決定論」(認為民族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的高峰(Smith 1993: 10)。
非演化決定論觀點的典型代表,即為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社群」或「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理論。對Anderson來說,任何種類的社群認同都是想像力所建構的。他寫道:
事實上,所有的社群,只要其規模大於人們可以面對面接觸的原始村落,都是想像出來的(甚至即使原始村落本身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的社群,靠的不是他們的虛假/真實性,而是他們被想像的方式。(Anderson 1983: 6)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一書,將民族定義為「一個想像的政治社群」,而這本名著的主要目的,正在於解釋民族如何被想像與如何誕生。為了詳細說明民族為何、且如何被想像成「本質上既有限,而又具有主權」,Anderson首先提到一些普遍的條件,例如一些主要宗教的地位日漸低落、君主王朝政體的式微、以及同質的、空洞的時間觀念的形成。更具體地說,他關注1776至1836年間美洲一些新國家的建國經驗,認為這些國家提供了民族做為一種想像的社群的最早模式。根據Anderson的說法,由於三種社會歷史因素的結合,才促成這種新穎的意識的出現。第一,這些南美洲每一個新誕生的共和政體,好幾世紀以來都曾經是殖民地的行政單位,而這個事實,使它們具備獨立自主的性格。第二,美洲出生的歐裔(creole)官員在一個殖民行政區內的「朝聖之旅」(pilgrimage),亦即他們被限制在特定行政單位內的生涯經歷,有助於這些官員之間產生彼此互相連結的感受。第三,報紙的「印刷資本主義」(print-capitalism)讓一個行政區內閱讀相同報紙的讀者群之間,創造出一種社群意識(Anderson 1983: 9-36, 47-65)。Anderson強調,這個民族模型一旦在南美洲被建立起來,世界各地便有人跟隨仿效。「『民族』因此變成某種能夠讓人們從一開始就有意追求的東西,而不是一個慢慢才變得清楚的視野架構」(Anderson 1983: 67)。
確切來說,Anderson的核心關懷在於為何這種新的集體認同類型會呈現為這種形式(form),以及這種想像的方式究竟如何出現,但比較不在於關注「這是誰的民族主義」等更具體的問題。他研究焦點所在的民族與民族主義,是做為「某種關於社群、以及社群應當如何被組織起來之新觀念」(Breuilly 1996 [1994]: 159),亦即關注的是民族與民族主義一般普遍的性質。雖然Anderson的分析主要基於南美洲的實際例子,但他的研究重點,不在於特定社會所出現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特徵與內涵。 一如Anthony Smith所評論的,Anderson的理論忽略了下列問題:「民族指的是誰?為何是這些民族、而不是指其他民族?」(Smith 1993: 20)從目前對台灣民族主義起源的相關研究來看,Smith對Anderson的研究取向的批評可以說是恰當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討論這些研究。
許多對台灣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的相關研究,都受到作者本身的政治立場所左右,而這些作者都提倡特定的政策(例如蕭行易 1990;馬起華 1992;林勁 1993;黃昭堂 1994)。這類的著作,事實上經常可以歸類為政治評論。除此之外,關於這個議題,僅有少數問題意識清楚、而且具有理論旨趣的研究。整體來說,這些少數的研究可分為兩類:其一筆者稱之為「想像的共同體」研究取向,其二是「政治競爭」的研究取向。
採取「想像的共同體」取向的研究,都受到Anderson的理論所啟發。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最早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台灣民族主義,是這個研究取向的開拓者。為了解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民族」概念的形成,以及19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社會內部台灣獨立運動的快速發展,這個取向的研究主要強調兩個因素。第一,做為台灣第一個現代的國家機器,日本殖民政府全力推行的交通運輸、傳播、行政體系、以及教育的現代化,滲透傳統的地方社群。在一定的程度上,現代化模糊了漢人內部福佬人與客家人的界線。因此地方的與族群的社群,都被整合融入一個以全島嶼為範圍、剛剛萌芽的「想像的政治社群」。 按照若林正丈的論點,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是1920年代初期在日本留學的台灣學生所開始組織的反殖民運動。他們的組織發行的刊物,成為台灣「印刷資本主義」的先鋒。若林正丈強調,由於這些刊物的宣傳與二○年代許多的反殖民抗爭,使得傳統的漢人民族意識政治化。傳統的漢人民族意識因此轉變成一種對立於殖民者的台灣人認同感。台灣的漢人,因此經歷了逐漸歸屬於台灣人「想像共同體」的經驗(吳密察、若林正丈 1989: 186-187;若林正丈 1994: 50, 52-55)。
「想像的共同體」研究取向用來解釋台灣民族認同浮現的第二個因素,是戰後國民黨的統治。這個取向的研究,強調國民黨的統治對於台灣民眾反抗中國認同、形成台灣人認同來說,相當重要。一直到198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以「統合主義的威權體制」(corporatist authoritarian)方式控制各種社會的力量,這使得它既能在台灣立足,又得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鬥爭。在1987年台灣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之前,官方禁止海峽兩岸人民有所接觸。若林正丈認為,儘管事實上國民黨政府不斷宣傳「中國民族主義」,也就是Anderson分類下的一種「官方民族主義」(official nationalism),但台灣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政治社群,這種在日本殖民時期形成的觀念,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若林正丈 1994: 55-56)。此外,若林正丈也應用Anderson的「朝聖之旅」概念來解釋台灣民族主義的興起。他認為,日本的殖民統治、以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立,兩者皆有助於創造出以台灣為範圍的朝聖區域,亦即讓台灣民族主義得以形成的社會母體。
「想像的共同體」研究取向的優點,是對於民眾將台灣視為獨立政治體的廣泛認同感在發展時所處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脈絡,提供了很好的描述。 但是,一如John Breuilly曾經指出的,「民族主義信條與民族主義政治,經常出現於那些大多數民眾沒有任何強烈或獨特的民族認同的社會與地區」。我們也能找到一些例子,「在那些地方即便擁有普遍共享的民族情操,但卻未與民族主義信條的充分發展,或與重要的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出現有所關聯」(Breuilly 1996 [1994]: 147-148)。民族主義信條與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發展,通常有賴文化知識分子與政治運動人士的動員、以及被動員的特定政治變遷情形而定。換句話說,「想像的共同體」研究取向所指出的浮現中的國族認同,顯得有如鐵板一塊般地過於整體單一,而它所依賴的社會能動性(social agency)究竟是什麼,則顯得非常模糊。台灣民族主義被視為唱出民族之歌的單一聲音。關於「這是誰的台灣民族主義」此一問題,「想像的共同體」研究取向只能給出相當有限的答案。相較之下,從「政治競爭」角度來探討台灣民族主義,則對民族主義發展的社會能動性問題,提供更多令人滿意的解釋。
「政治競爭」研究取向的典型之一,是王甫昌(1996)的傑出研究成果。他指出,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的首要目標,是在中華民國現有的政治架構下追求政治民主化。不過令人出乎意料的,1980年代初期反對運動開始往民族主義的方向發展。王甫昌解釋了這個重大轉變發生的原因,也說明了政治反對運動者如何訴諸民族主義,以做為替代的政治策略。他指出,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省籍平等,是反對運動者追求政治自由化的核心議題,而美麗島事件代表這種追求的重大挫敗。反對運動者的強烈挫折感,以及八○年代上半葉國民黨政府的嚴厲壓制,使得反對運動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動員策略變得更加激進。台灣的政治反對運動者認識到,國民黨統治的基礎,正是官方所宣傳、具有相當沙文主義色彩的中國意識。他們認為,這種官方的中國民族主義正當化既有的社會政治形態,導致外省人與本省人在省籍關係上的不平等。為了挑戰這種意識形態,政治反對運動者開始發展一套台灣民族主義論述。此外,王甫昌也指出,1986年之後集結在新成立的民進黨下的反對運動者,發起了許多群眾集會與街頭抗議,以動員社會的支持。在這種過程中,台灣民族主義成為社會動員的重要訴求,進而使得民進黨的支持度顯著增加(王甫昌 1996)。
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確實是國民黨政府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長期以來對抗的結果。「政治競爭」研究取向的長處就在於告訴我們,民族認同並非理所當然之事。相反的,它是逐漸浮現形成的,而政治鬥爭則常常是讓族群性(ethnicity)蛻變為民族性(nationality)的催化劑。由於聚焦於政治衝突,這個研究取向顯示特定的政治行動者如何建構台灣民族認同,以動員民眾的支持,追求新國家的建立。這個研究取向闡明了台灣人做為一個受宰制的族群,如何運用民族主義以挑戰統治他們的國家。因此以下我們有必要討論被宰制的族群及其知識分子與民族主義的關係。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6 - 9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第二個專輯是「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歷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本期發表分別來自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四篇論文。第三個專輯是「思想訪談」,一篇訪談和一篇紀念本尼迪克.安德森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了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没想到白永瑞老师这么客气,客气得让我更加想看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同为韩国学者的金由美老师的批评更直接,她和罗贵祥老师都指明,《何为》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尝试在纵横两面都有缺陷,文化认同的普遍性、连续性是可疑的;这些讨论与钱穆老师那代人在教科书中建构的文化国度刚好相互映照;相比之下,黄纪苏老师学养深广程度可能不如高全喜老师,但前者在对话中显得更坦诚。后者先是对左翼做了毫无必要的人格嘲讽和观点假设,随后提供的论述框架也是复读机一样没新意,论及实质自由缺失的现实还是回避了事。
共同体 历史 思想 思想史 政治哲学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豆瓣
作者: Perry Anderson Verso 1976 - 9
This synoptic essay considers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that developed in Western Europe,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proletarian rebellions in the West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the East in the early 1920s. It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Luk cs, Korsch and Gramsci; Adorno, Marcuse and Benjamin; Sartre and Althusser; and Della Volpe and Colletti, together with other figures within Western Marxism from 1920 to 1975. The theoretical production of each of these thinkers is related simultaneously to the practical fate of working-class struggles and to the cultural mutations of bourgeois thought in their time. The philosophical anteced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 within this tradition--Luk csian, Gramscian, Frankfurt, Sartrean, Althusserian and Della Volpean--are compared, and the specific innova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systems surveyed. The structural unity of 'Western Marxism', beyond the diversity of its individual thinkers, is then assessed, in a balance-sheet that contrasts its heritage with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Marxism that preceded it, and with the commanding problems which will confront an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succeed it.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士人风骨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2020年7月3日 已读
资中筠先生总能引征恰当的历史理据,辅以平白的语言将社会现象背后的缘由剖析得淋漓尽致。先生指出,从极端重文到唯利是图的转向,内里其实都缺乏了对求知求真的纯粹热情,这个论述真是说尽了多少世间人事。先生又以简练直接的笔锋回应文化保守主义的诘问,为五四的历史内涵正名,字句间真存风骨侠气。
中国 五四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Why We Can't Wait 豆瓣
作者: King Jr., Martin Luther 2011 - 1
Dr. King’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Birmingham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63

On April 16, 1963, as the violent events of the Birmingham campaign unfolded in the city’s streets,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composed a letter from his prison cell in response to local religious leaders’ criticism of the campaign. The resulting piece of extraordinary protest writing,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was widely circulated and published in numerous periodical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ampaign and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 in 1963, King further developed the ideas introduced in the letter in Why We Can’t Wait,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 activism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63. During this time, Birmingham, Alabama, was perhaps the most racially segregated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campaign launched by King, Fred Shuttlesworth, and others 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the power of nonviolent direct action.

Often applauded as King’s most incisive and eloquent book, Why We Can’t Wait recounts the Birmingham campaign in vivid detail, while underscoring why 1963 was such a crucial year fo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Disappointed by the slow pac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nd civil rights legislation, King observed that by 1963—during which the country celebrated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Asia and Africa were “moving with jetlike speed toward gaining political independence but we still creep at a horse-and-buggy pace.”

King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noting tasks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must accomplish to bring about full equality, and asserts that African Americans have already waited over three centuries for civil rights and that it is time to be proactive: “For years now, I have heard the word ‘Wait!’ It rings in the ear of every Negro with piercing familiarity. This ‘Wait’ 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 We must come to see, with one of our distinguished jurists, that ‘justice too long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MLK’ writing shows us a textbook of how to give people inspiration,courage,faith and motivation. I can conclude some of his principle here:when addressing the feelings of the oppressed,do not just put out words,but also the vivid details that a real person are facing day by day. 论述抽象概念目标时要善用形象比喻,要牢牢把握行动在当下的意义论述。今天再看他的精神宗旨,很是感叹。现实已远离了他的初衷,但战斗仍在延续。
MLK disobedience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原文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
作者: Leszek Kolakowski 译者: 馬元德 / 孫均島 聯經 2018 - 1
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為什麼在這個時刻讀馬克思?因為人類永遠都應該讀馬克思!
馬克思《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流變及其影響,
是過去150年來世界史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無法被取代,也不能被取代!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當代波蘭文化中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經典、震撼世界力作!
「生產與生產關係」,這就是哲學家馬克思用以剖析歷史的工具,一種全新的洞見。150年來,許多人深受他的洞見所啟發,衍生出自己的思辨論述,這許許多多思想流派共同形塑成「馬克思主義」的系譜。科拉科夫斯基挑選這套系譜中的主要枝幹,寫成了《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像是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但它絕不僅止於此。出身共產波蘭的科拉科夫斯基,是無庸置疑的馬克思主義權威,他曾經深信馬克思主義,見證過這套思想如何被後人在國家的場域中運作、如何以之形塑社會體制,科拉科夫斯基對於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的批判和剖析,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也是一套遠遠超越西方觀點的馬克思主義批判性鉅作,科拉科夫斯基展示了人類的心智如何以馬克思為基礎在不同的社會脈絡和歷史階段下衍生發育,展示了人類如何期盼以馬克思思想為工具去解決什麼樣的現實困境,展示了這150年來人類為天堂而掙扎奮鬥的軌跡。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 各界推薦
科拉科夫斯基這三本剖析馬克思主義的書被公認為是這個主題最好的作品。
──莎拉‧萊爾,《紐約時報》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無可比擬的百科全書。
──約翰‧葛雷,《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無疑是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最完整也最具智慧的研究。
──米洛拉德‧德奇高維奇,《聽眾》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檢視整個馬克思傳統,並予以清晰正確而詳盡的解釋,長時間且高素質的分析。無論在詮釋或分析時,都熱誠地投入……不扭曲的視角。
──史蒂芬‧路克斯,《紐約書評》
其他任何大部頭書籍都無法企及的完整與清晰,這套書……呈現了馬克思主義自出現以來直至20世紀的發展、實踐,以及學者觀點。
──《圖書館期刊》
這是一部擁有卓越洞察力道的作品,對其所處理的素材進行嚴厲而敏銳的評判,與同類型作品相比更是出色。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傑作。
──傑佛瑞‧霍桑,《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必定可為馬克思主義評論開啟一個新世代。
──悉尼‧胡克,《美國學人》
《馬克思主義》令人激賞的不只是馬克思主義歷史,還有其評論與易讀性……只要思想對歷史與人類行為還能產生影響,我們就可以放心說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的作品將持續有其重要性,並受人讚賞。
──保羅‧霍蘭德,《紐約太陽報》
這本書無人能超越……《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流的馬克思主義報導,也是目前為止最具有野心的……讀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獲益良多。
──東尼‧賈德,《紐約書評》
這部作品中充滿知識分子的誠信,以及學者曖曖內含光的特質。
──Antioch Review
※ 譯者
第一卷:奠基者譯者 馬元德
第二卷:黃金時期譯者 孫均島、劉本鑒、劉旭文
第三卷:解體譯者 張金言、高銛、吳永福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正义的前沿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陈文娟 / 谢惠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Frontiers of Justice 豆瓣
作者: Martha C. Nussbaum Belknap Press 2007 - 4
Theories of social justice are necessarily abstract, reaching beyond the particular and the immediate to the general and the timeless. Yet such theories, addressing the world and its problems, must respond to the real and changing dilemmas of the day. A brilliant work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Justice" is dedicated to this proposition. Taking up three urgent problems of social justice neglected by current theories and thus harder to tackle in practical terms and everyday life, Martha Nussbaum seeks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that can guide us to a richer, more responsive approach to social cooperation. The idea of the social contract--especially as developed in the work of John Rawls--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pproaches to social justic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But as Nussbaum demonstrates, even Rawls's theory, suggesting a contract for mutual advantage among approximate equals, cannot address questions of social justice posed by unequal parties. How, for instance, can we extend the equal rights of citizenship--education, health care, political rights and liberties--to thos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How can we extend justice and dignified life conditions to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how, finally, can we bring our treatment of nonhuman animals into our notions of social justice? Explor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n these three areas, Nussbaum devises an alternative theory based on the idea of "capabilities." She helps us to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the purposes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principles--and to look to a future of greater justice for all.
新天下主义 豆瓣
作者: 许纪霖、刘擎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本书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3辑。
【中国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在今天要实现的不仅是民族与国家的复兴梦想,还应包括民族精神的世界转向。】
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超克。它抛弃传统天下主义的中心化和等级化倾向,又克服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狭隘立场。
在世俗化时代,以“承认的政治”为原则,新天下主义将建立一种新的天下之普遍性。
------------------------
中华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国特殊的价值与利益为皈依。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是天下主义,到了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天下主义如何转型为与普世文明相结合的世界主义,这应是一个文明大国的目标所在。
——许纪霖
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国的思想资源,正如欧洲的理性主义和民主已经不只是西方的思想资源。在这个时代,我们处在同一文化地平线上。这部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同质化”的文化,而是意味着我们看得见别样的、同样丰富的风景,我们彼此看见。
——刘 擎
2020年5月26日 已读
“新天下主义”是应对一种现实焦虑而生:民族国家作为制度建构在对内(边陲少数)对外(唯利是图与威胁紧张)的处理应对上未能交出令自由派知识分子满意的答案,急需另一套概念逻辑去作精神内核的补充。这些自由派尝试在帝国的天下观念中找寻能对接如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的话语、史实资源,却未能有力证明当传统天下观念被那些普遍共识价值革新了之后,借用“天下”话语还是否必要,这样的诉求与政治自由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研讨中新儒家那些接近空想的论述同样没有成功应对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崇明等保守的自由主义建制派反而显得更能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问题。无论如何,与论者全部将问题局限于传统建制构想的框架下考虑,多元主义下的新趋势、新可能依旧被他们华丽丽地无视了。
合法性 天下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从“新天下主义”的论述回望许纪霖老师对“新启蒙年代”的总结反思,的确能窥见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焦灼:贵朝是要以何种文明再临世界?80s转入90s那段社会、思潮的变迁经过,真是看一次感叹一次。当时许纪霖老师忧心价值虚无的状态正在抽空古典自由主义建制安排的吻合度,但由此诉诸对更丰富的整全性价值的回溯却缺乏说服力:如果那些一揽子价值本身就历经水土不服导致了“启蒙”的分裂,为什么要想象人们在一种更加价值虚无、更加丛林的状态下会突然接受那些价值?更不论合流的regime论述正在鼓吹完全对立的另一套价值体系。由此来看,正义与公共理性并不如他所言那样“吸引力不足”。而就从这些论述来看,许纪霖老师的关怀基本只聚焦在建制构想之上,对于承认政治、身份政治的潮流,很缺乏合力的想象。
中国 历史 启蒙 国家主义 思想史
德国的历史观 豆瓣
作者: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彭刚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梁治平教授那篇“天下”意识形态长文做得概要纵览,让读者看到论述话语的分野,也见其间的对碰往还。只是他自己的分析没有给我太多启发,最后引述的意见也是持重有余但解释力欠奉。顺着这份地图去爬葛兆光教授和许纪霖教授的组织论述,连带出身份建构、知识分子等议题,应该会很有意思。不熟悉法理学,郑琪那篇对高全喜的批评力度难以定断,不过他借助孟德斯鸠的理论论述party members的优越身份想象,确实对应上了我的日常感知。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