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
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一部“历久弥坚”的著作
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2019年1月20日 已读
因新古典自由主义观念传播而遭遮蔽一时的名著。追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起源、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变迁。以扎实的史学、人类学依据证明“理性人”、自由市场等理论假设不符合人类社会的事实经历,揭示经济经由观念塑造,从社会事实中分离出来的经过。波兰尼全面拆解有关自由市场的所有神话,甚至驱散了产业革命带来民主的幻想。当然,他的金本位自律市场带来战争的指控也存在单要素归因的嫌疑,但此处存疑不能取消其他论述的效力。作为一个60年代离世的人,波兰尼明确论述,现代复杂社会的自由诠释,应更着道德层面的平等普及,这样的识见让人佩服而感动。
卡尔·波兰尼 历史 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政治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英国] 昆廷·斯金纳 译者: 奚瑞森 / 亚方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共两卷,分别探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政治思想流派的思想渊源和政治主张,时间跨度自13世纪后期至16世纪末,是研究中世纪后期到现代早期西方政治思想演变的经典著作。作者还阐述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与知识背景,展示了在历史环境之中研究历史文本的独到的研究方法,并对重要的政治词汇和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
当代政治哲学 豆瓣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9.7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译者: 刘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当代政治哲学》一书正是对这种理论场景的呈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考察了活跃在当代政治哲学舞台上的各派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它们对于平等、自由以及建立在两者之基础上的正义社会的各不相同的论证和诠释,不仅阐明了各派理论产生的复杂背景、它们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原点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澄清了各种扑朔迷离的正义理念背后的不同利益指归。阅读本书不仅能让读者领略我们生活的时代最有头脑的理论家在社会建制问题上所勾勒的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获得精神的历练,而且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时代的种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向导.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真正的论辩,不是从虚构出发挖脑洞,不是在概念自定义上原地转圈,而是怀着坦诚、耐心,为共同认可的公共生活目标提出原则方案,并为此提供具备公共合理性的理据支撑。金里卡对各种方案提出批评,摆脱同类作品中立平铺的写法,以其高水准的论辩参与说明价值原则并非平行的利益偏好,论者必须证明其方案在公平意义上具备说服力。此外,他在写作中展现全面的综述,又能为读者的延伸阅读提供足够多的优质文本、便捷的学习渠道。以兴趣出发能够相遇金里卡,对所有初学者而言都应是一种幸福。
公民资格 功利主义 哲学 多元主义 女权主义
政治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亚当·斯威夫特 译者: 萧韶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政治家面临着社会正义、自由、平等、共同体等概念的困扰与争论。这些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政治家该如何对待同样的价值观之上的各种分歧?《政治哲学导论》对以上重要问题作出了回答。《政治哲学导论》既是一本写给学生看的导论,更把世界顶尖政治哲学家的代表性论述呈现给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助于读者理解构成政治生活核心的概念。当政治家与选民不再玩弄辞令,清晰而仔细地思考整个社会应该遵从的政治原则时,民主才能发挥出最佳效能。但在既有的权威半途而废时,要想清晰地思考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政治哲学导论》把政治哲学由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走近大众,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政治学,为民主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论辩的几个核心理念展开探讨,能为初学者描绘比较全面的讨论现场。该书并不如某些读者所言有失偏颇,全面论述政治哲学的关怀论述,并不等于要毫无立场的平铺直叙。斯威夫特的许多直接批评,值得读者参考。但本书的翻译非常糟糕,初学者都能甄别出多处翻译错误,将重读原文版。
亚当斯威夫特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学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 豆瓣
作者: 张亮 江苏人民 2010 - 9
1956年以后,一些欧美国家陆续爆发新左派运动。这其中思想成就最丰硕的要属英国新左派。在该运动实际存在的四分之一世纪(1956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里,英国涌现出一批新左派思想家。他们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理论自贫困”面貌的同时,将英国打造为一个堪与德法比肩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输出国。即便在该运动已经终结3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
作为英国战后最重要的思想运动。新左派运动为当代英国思想留下了一笔巨大遗产。即便是在已经被消耗了30年后的今天,这笔遗产依旧显得价值不菲。首先。活跃在当代英国思想舞台上的重要左派思想家都出身于新左派运动,他们的思想都以各种方式受到新左派运动的深刻影响。其次,新左派运动提出了许多重大观念,如今它们已经演变成文化研究、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主题。最后,新左派运动为英国左派政治想象引入了一些新的主题(如英国治理的非集权化、强大的市民社会的重要性等).今天它们再一次成为左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关注焦点。
后/殖民知识状况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富国的伪善 豆瓣
Rich Nations, Poor Policies & The Threat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 [英] 张夏准 译者: 严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富国的伪善》准确地预言了当下的危机,那是不太合乎事实的,但是这次危机的确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所提出的两个中心命题。首先,这场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批判的对象。《富国的伪善》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不过,这场危机表明,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危机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其次,这场危机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最富戏剧性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讨论到的。在书中,我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疏于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却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因为这些都是“坏”的政策。这种伪善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比如,我在《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第七章中指出,富国为了使发展中国家“量人为出”,强迫它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预算盈余,但是每当富国自己经历金融危机之时,却总是诉诸“寅吃卯粮”的赤字开支政策。
Sovereign Virtue 豆瓣
作者: Ronald Dwork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3
Equality is the endangered species of political ideas. Even left-of-centre politicians reject equality as an ideal: government must combat poverty, they say, but need not strive that its citizens be equal in any dimension. In this new book the author insists, to the contrary, that equality is the indispensable virtue of democratic sovereignty. A legitimate government must treat all its citizens as equals, that is, with 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and, since the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at any society achieves is mainly the consequence of its system of law and policy, that requirement imposes serious egalitarian constraints on that distribution. What distribution of a nation's wealth is demanded by equal concern for all? Dworkin draws upon two fundamental humanist principles - first, it is of equal objective importance that all human lives flourish, and second, each person is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achieving the flourishing of his or her own life - to ground his well-known thesis that true equality means equality in the value of the resources that each person commands, not in the success he or she achieves. Equality, freedom,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re therefore not in conflict, but flow from and into one another as facets of the same humanist conception of life and politics. Since no abstract political theory can be understood except in the context of actual and complex political issues, the author develops his thesis by applying it to heated contemporary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health care, unemployment benefits, campaign finance reform, affirmative action, assisted suicide,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至上的美德 豆瓣
Sovereign Virtue
作者: [美] 罗纳德·德沃金 译者: 冯克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罗纳德•德沃金。《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收录德沃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思考政治哲学理论问题与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十四篇,关于道德价值的多元与共同体生活的相容性的论述,是《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亮点。
性別、認同與地方 豆瓣
作者: 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ell) 译者: 徐苔玲 / 王志弘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 5
地理學怎麼會和性別扯上關係?難不成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如果性別屬性是社會建構的,那麼,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隨著時空不同又有什麼變化?女男社會關係能有多大的變異範圍?地理學家對這些議題有什麼意見?

這些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的核心議題。作者由各種地方開始,接著將視野擴大至全球的流動與遷徙,討論在其中性別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和反映了這些空間的性質,以及人們對女男言行舉止的共同期待。本書結合各種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論,除了質疑二元對立的性別框架外,也更積極探討性別的多樣性,及其與空間的各種關係。

本書巧妙地結合了理論與個案研究,並於每一章文末,大量羅列相關著作,提供讀者參考。對於空間與性別的關係,無論是初探式的了解,或者希望更深入的研究,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精彩讀物。
The Gender Knot 豆瓣
作者: Allan Johnson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The Gender Knot, Allan Johnson's response to the pain and confusion that men and women experience by living with gender inequality, explains what patriarchy is and isn't, how it works, and what gets i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doing something about it. Johnson's simple yet powerful approach avoids the paralyzing trap of guilt, blame, anger, and defensive denial that often results from conversations about gender.
This edition features:
• Updated references, data, resources, and example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e.g., gay marriage, transgender/cisgender)
• A glossary of terms
• A new chapter, "What Changes and What Does Not: Manhood and Violence," that provides an extend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en's violence as a patriarchal phenomenon
正义的理念 豆瓣
The Idea of Justice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王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正义是人类无法掌控的一种理想,还是能够指导人们做出决策、提升人们生活水准?在这本内容丰富的作品中,阿马蒂亚·森教授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主流理论的正义论。书中探索了欧洲启蒙运动滋生出来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霍布斯等人的社会契约理论,主张在一个限定的社会环境里,诸如在一个主权国家境内建立理想社会。第二种是亚当·斯密、孔多赛侯爵、玛丽·斯通克拉夫特等人的主张。这些人竭尽全力消除社会里各种看得到、摸得着的不正义现象。作者赞成第二种模式。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公共理性能够减少社会中的不公正。现代的正义原则必须避免狭隘化,从而解决全球普遍存在的不公正问题。这本出色的著作展示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远见卓识。
分配正义论 豆瓣
作者: (美) 罗默 译者: 张晋华 / 吴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2
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约翰·罗默的著作都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不但从哲学视角评判了经济学家们所理解的正义观,还从经济学角度透视了哲学中的分配正义理论。在本书中罗默还讨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公理化谈判理论、功利主义、平等主义和新洛克学派,并吸纳了诸如罗尔斯、森、诺齐克及德沃金等思想大家著作中的观点。他这一综合性作品将会使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在研究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取得累累硕果。
Political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Adam Swift Polity 2006 - 8
Politicians invoke grand ideas: social justice, democracy, liberty, equality,community. But what do these ideas really mean? How can politicians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ppeal to the same values?
Thi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 Beginner's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oliticians, answers these important questions. Accessible and lively, the book is an ideal student text, but it also brings the insights of the world's l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ers to a wide general audience. Using plenty of examples, it equips reader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bout the ideas that shape political life.
Democracy works best when both politicians and voters move beyond rhetoric to think clearly and carefully about the political principles that should govern their society. But clear thinking is difficult in an age when established orthodoxies have fallen by the wayside. Bringing political philosophy out of the ivory tower and within the reach of all, this book provides us with tools to cut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modern politics. In so doing, it make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mocratic process.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豆瓣
Political Philosophy
8.6 (7 个评分) 作者: David Miller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 - 1
序 言
顾 肃
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哲学几乎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宠儿,一门显学。此事决非偶然。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本来人们以为,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上当会更加明智、理性、仁慈,但大战的结果却是以更先进的武器进行更大规模的搏斗、杀戮,甚至像德国纳粹那样公然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于是,当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志士仁人们就已经在审判战犯的德国纽伦堡法庭上开始思考人类的根本道义准则,包括最普遍的自然法的律令。而罗尔斯划时代的巨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则代表了战后人们反省正义原则问题的最重要哲学成果。从此,理论家们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风云际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乏不同流派的激烈辩论,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百家争鸣、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
冷战后的政治哲学则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自由民主大前提下的政治多样化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可以说,面对一个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任何有知识和理智判断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头脑,了解国内外大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对方向、走对路,做有道德、正义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这就需要对于政治哲学有所了解,因为政治哲学主要探讨基本政治概念、原则的规范意义和道义基础,对于政治的基本是非有清醒的把握。当然,要掌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流派,并非易事。如今专门著作浩如烟海,令初涉者望而生畏。
正因如此,我的同行相识、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戴维·米勒所写的这本简短导论,成了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是作者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通识教材系列丛书所撰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指导书,目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思想和方法,以使之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米勒教授是当代政治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独到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正义原则》即是为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写的一本名著。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所言,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政治哲学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它的人变得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读懂,所以努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解释某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不致陷入专门的圈内语言,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但作者确实做到了。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首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一幅名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的油画开始,生动地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其实这就是对于包括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别、权力、权威、正义、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是非问答。政治哲学提供了支持自由民主、捍卫人权,要求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基础之上等等基本原理的正当理由,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观点之不能成立的道理。本书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对主要概念的学理分析,介绍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有对立的主要观点,并且由此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讨论。当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是非,而且对各个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比如民主,作者指出,以民主的方式构建政治权威的做法渐成趋势,它依赖的是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无人天生比他人优越,因而需要证明两者间的任何权威关系;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尽管民主具有这样的道义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包括公民们对于政治过程和知识的了解有限,因而作出的决定也许并不都合理,故公民们也乐于选择一支领导者队伍来代表自己。结果就出现了作为代表的政府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当政府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时,如何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民主体制下的公民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知识表现出惊人的冷淡和无知,这就说明决不应该忽视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宪政体制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少数派的权利而设计和运作的,它是民主的多数人决定原则的必要补充。但是,宪政民主体系还不止如此,它还必须保证多数人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充分考虑少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这并不涉及基本权利问题。这就需要民主制度本身拥有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机制,以及就公共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因此,尽管民主与专制相比是一个更合理和优越的制度,但也决不应该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民主的这些方面以后,无论是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于民主体制本身的运作才会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极端的情况发生。
作为著名的研究学者,本书作者本人显然对基本政治哲学问题持有自己的基本倾向和立场,包括在不少方面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但是,作者却没有以介绍自己的观点为主,而是讲透基本问题,并且简要地联系从古代希腊至今的相关经典论述,相当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和论据,总结了相关的争论,提纲挈领,概括准确,给读者以鲜明的总体把握。好比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某人只是提供给你某个街道的细节,细致到连商号及其经理的名字都有,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幅脉络清晰、方位明确、标明主要街道和代表性建筑的全景图,那你在该城行走时仍然会迷失方向,不知置身何处。本书就是提供了一幅当代政治哲学方位明确、概念清晰、原理表述准确、代表性论点介绍精辟的全景图。
本书以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来安排论述,但在此过程中,也穿插了对不同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论。总的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此进行相当一段时期论争的社群主义是一个带有集体和社群倾向的流派,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马克思主义则是长期以来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另外一个激进的政治哲学思潮,此外,近年还有女性主义,以及世界主义和全球正义论者,这些流派之间互有争论。本书不可能一一细述各个流派,但在讨论各个基本问题时对相关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均有所总结。读者可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阅读一些专门著作,以便对相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
生动形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插图和形象描述,加上对寓言画的仔细分析,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开头的油画以外,作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也仔细分析了另外一幅有关公正的寓言画。所作的解析生动精辟,让人对于政治哲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轰炸。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经验主义,从基本经验事实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和原则,加上概念分析的逻辑工具,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与经验世界密切结合,而不是只满足于发明新名词新概念,用自我臆想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掩盖思维严重脱离实际的致命伤,以致许多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毫无贡献(当然,这里并无全盘否认形而上学的意思,关键是看研究者本人的根本态度是以实践为依归,还是逃避现实、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甚至自欺欺人)。本书论述中处处体现出的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值得称道。
本书中译本文句通顺,表达准确,加上有英文对照,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大有裨益。因此,我愿在此大力推荐这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2007年10月
写于南京秦淮河畔曲水文华苑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 豆瓣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
作者: [美国] 保罗·克鲁格曼 译者: 刘波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克鲁格曼在这本书中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从镀金年代的政治经济,直到布什时代的经济停滞。他认为,这是保守主义运动掌控美国政府的必然结果。
克鲁格曼指出,这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都是由组织化的政治运动所引导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
他在书中深入地探讨了美国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呼吁重新展开社会政策的公共辩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的作用,同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济不平等议题,以致错失改革良机。
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 豆瓣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作者: (加)威尔・金里卡 译者: 应奇 / 葛水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金里卡集中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辩护并加以修正之作,内容分为:
一、从学理上对自由主义传统精神进行梳理(如从穆勒到罗尔斯),并区别和探察了自由主义思潮内部的各种主要争论(如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诺齐克、德沃金等人同罗尔斯之争等等)。
二、以个人与社群、国家间基本关系的论述为框架,引出自由主义的主要对手社群主义(如泰勒、马克思等人)的种种责难,一一加以明晰、辨别,从而在政治道德哲学的范围内,为自由主义思想之内核进行辩驳。
三、将这种政治道德哲学的论辩放诸一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下,即当代多元文化社会与民族国家中,以考察处于弱势的少数文化群体的政治地位及法权状况(具体为对美加两国土著民和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分析),从而提出“文化成员身份“这一新概念、新视点,对先前的自由主义理论加以调整和补充,以应对政治实践所引发的道德哲学问题的挑战。
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著名哲学教授,1984年获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哲学和政治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教授。
金里卡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1989)、《当代政治哲学》(1990)、《多元文化公民》(1995)、《探索之路:反思加拿大的族裔文化关系》(1998)、《少数的权利》(2001)。另外,他还是《政治哲学的公正》(1992)、《少数群体文化的权利》(1995)等著作的主编。其中一些著作已被翻译成21国文字。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Goodin, Robert E.; Goodin, Robert E.; Pettit, Philip Wiley-Blackwell 2012 - 3
This new edition of 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been extended significantly to include 55 chapters across two volumes written by some of today's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New contributors include some of today's most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mong them Thomas Pogge, Charles Beitz, and Michael Doyle Provides in-depth coverag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debate in all major related disciplines, such as economics, history, law, polit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ociology Presents analysis of key political ideologies, including new chapters on Cosmopolitanism and Fundamentalism Includes detailed discussions of major concept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cluding virtue, power, human rights, and just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