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树大招风 (2016) 豆瓣 TMDB IMDb
樹大招風
8.0 (745 个评分) 导演: Jevons Au / Frank Hui 演员: Richie Jen / Jordan Chan
其它标题: 樹大招風 / Trivisa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1997年初,卓子强、叶国欢、季正雄互不相识,却恰巧在同一家酒楼出现。此后,江湖上便风声四起:香港犯罪史上最恶名昭彰的三大贼王,正密谋合作,做一件惊天大案!众人都以为他们要趁回归前,成就犯罪界的最后辉煌。殊不知,身为主角的三人却懵然不知……子虚乌有的谣言,竟渐渐成真!表面上,彷佛是传闻令他们走在一起;然而,却更像是他们三人在各自的性格、欲望驱使下衍生的必然结局。树大招风,本已全城瞩目的三人渐行渐近,所谓的世纪合作,更似在引火烧身… 是偶然,还是必然?电影改编自1990年代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叶继欢与季炳雄的犯罪经历。
2016年6月29日 看过
吹起风里梦,画面里的《中英联合声明》,稍作探头又消失的80年代江湖图景。失落了三个亡命草莽的命运轨迹,淹没的是世事变幻后的人心忆记。
朋友叹息,林家栋就是不帅没拿影帝,此言不虚。任贤齐比想象中自然,陈小春到位,但我打从心里不喜欢建制派演员。
政治 银河映像 香港
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 豆瓣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 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作者: [阿根廷] 吉列尔莫·奥唐奈 译者: 王欢 / 申明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6
《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南美政治研究》是著名政治学家奥唐奈的代表性著作。这是一本有关威权主义政体民主化的杰出著作,它阐释的“官僚威权主义”模式,是政治发展理论和拉美政治研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探讨了工业化—经济增长与民主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最早突破二者之间简单的因果关系框架的代表性文献之一,在比较政治学中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告別犬儒 豆瓣
作者: 許寶強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7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空間就是權力 豆瓣
作者: 畢恆達 心靈工坊 2001 - 6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為了保護青少年,就該實施青少年宵禁?我們要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中學習成長?馬路的設計為汽車族而服務,行人理應辛苦的上天橋下地下道?同志的愛情理應隱身於公共舞台之後?家園的意義…許多既久成俗的空間規則,其實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回到個人身體與環境的實踐,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與改造空間,在我們認識空間的同時應該嘗試去改善空間,讓空間更適合我們的行動與想像。從周圍的環境做起,改善家庭中的個人空間、消除都市中黑暗危險的死角、創造社區中鄰居聚集相互學習的空間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俗民建築師。改變每日生活空間的行動本身,就是賦予自己界定自我的機會,形塑我們的空間就是在形塑我們的未來。
政治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乔恩·埃尔斯特 译者: 陈秀峰 / 胡勇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4
这本争议性的著作采纳并继续发展了在乔恩•埃尔斯特早期著作中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主题。它有三重目的:首先,埃尔斯特展示了政治王国中的信仰和偏好结构如何被社会和政治制度所塑造;其次,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要对机制与理论进行重要的区分;第三,他通过对三位杰出的政治心理学家的阅读,举例说明了政治心理学的一些普遍原理。这三位政治心理学家是,法国古典史学家保罗•韦纳、苏联政治异议作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和伟大的法国政治理论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潜规则 豆瓣
8.5 (35 个评分) 作者: 吴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 1
相同ISBN的还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39卷)《林语堂作品集》(著名作家精品文丛系列)等,属于一书多号。
2013年7月11日 已读
潜规则文化能在历史长河中延绵不断,生生不息,恐怕是因为,适其生长的制度土壤,千百年来从未有过实质性的改变。
中国历史 吴思 政治 潜规则
V字仇杀队 (2005) IMDb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Min reol
V for Vendetta
8.8 (1891 个评分) 导演: James McTeigue 演员: Natalie Portman / Hugo Weaving
其它标题: V for Vendetta / V煞(港)
未来的英国社会处于极权统治的高压下,不能容许同性恋者、异教徒等社会角色的存在,人民在黑暗政权下苟延残喘。 这晚,年轻女子艾薇身陷险境,幸得V相助。V是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神秘男子,拥有高智商和超凡战斗力。他摧毁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点燃了反政府的熊熊烈火。 艾薇在和V深入接触后,不仅得知了V的神秘使命,还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也注定了自己和V会是同一条阵线的人。
2012年11月13日 看过
这个面具之下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种信念,刀枪不入。
政治
中国之惑 豆瓣
作者: 唐德刚 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1
2012年9月24日 已读
书生意气唐德刚。许多文章现在显得陈旧了,而且内容的编排方式很奇怪。
唐德刚 政治
女权天使 (2004) 豆瓣
Iron Jawed Angels
9.0 (32 个评分) 导演: Katja von Garnier 演员: 希拉里·斯万克 / 帕特里克·德姆西
其它标题: Iron Jawed Angels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女子并没有投票权利,爱丽丝、露西等数位女子为女性积极地争取选举投票权利所经历的重重困阻,以及她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懈斗争。
獄中書-致妻子奧爾嘉 豆瓣
作者: 瓦茨拉夫.哈維爾 译者: 張勇進、陳生洛等 傾向
哈維爾總統是西方國家讚譽「最具人性主義色彩」的領導人。他運用智慧和創造力,與獄方鬥智角力,突破嚴厲審查,深入談論著人的存在、內心世界、信仰的性質、人的責任感等,發掘出沉潛心靈深底的吶喊。

了解哈維爾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閱讀這些寫獄中的信,許多信件中有著對身體狀況和個人心境極其細節化的細緻描述。他那一板一眼的生活要求,他對友人的掛念和對友情的緬懷,他那與生俱來的靦腆,他感嘆著自己「基本上是一個社交型的人,而寫作是一年最孤獨的事..」,他那喜歡的朋友、充滿對朋友的惦念、渴望和友人相聚的天性,都使我們如晤其人地感受到一個真性情的哈維爾,一個看似隨和、實則固執──擇善固執的哈維爾。通過言些信件,我們將深切感受到,對於一個身陷囹圄的人,家人的信件、妻子的探監、友人片言隻語的問候,甚至輾轉抵達的遙遠喜訊,都不可或缺,這一切是多麼的重要。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从“东欧”到“新欧洲”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撰写的文章为基础,修改编订而成,也是之前出版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2004)一书的姊妹篇。
影子写手 (2010) TMDB 豆瓣 Min reol
The Ghost Writer
7.6 (325 个评分)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演员: 伊万·麦克格雷格 / 皮尔斯·布鲁斯南
其它标题: The Ghost Writer / 影子灭杀令(港)
他(伊万·麦格雷戈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幽灵)”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幽灵”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幽灵”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2012年1月31日 看过
不懂为什么最后他把自己发现秘密的事告诉ruth
悬疑 政治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9.0 (2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浪潮 (2008)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Die Welle
8.6 (1214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演员: 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其它标题: Die Welle / 恶魔教室(台)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2011年6月11日 看过
熊培云兄说过: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自由与专制的距离,就如我们生活中光明与阴暗两面之间的距离。
专制 德国 政治 浪潮 独裁
变革之道 豆瓣
作者: 秦晖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分为14讲,收录了《第三部门的成长》、《对人权的多元文化认同》、《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从杰弗逊思想谈起》、《什么是经济民主》等文章。
报道伊斯兰 豆瓣 豆瓣
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Said 译者: 阎纪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2010年4月9日 已读
人类社会的知识有别于自然世界的知识,是诠释的结果。只有不断克服时空的障碍,补完知识诠释的情景,才能接近复杂世界的真实意义。
政治 新闻 社会与文化研究 萨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