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一个都不正经 豆瓣 Goodreads
6.3 (25 个评分) 作者: 张发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张学良有个情人是贝聿铭的继母,俩人在美国打得火热。赵四小姐生气,但对象不是张少爷反而是唐德刚!原因是这关系是唐先生帮忙联系上的。
蒋经国的情人章亚若的第一个老公是他表哥。她给表哥一封信就休了他,他看完信就自杀了。我想说的是——请相信文字的力量。
武昌起义跟孙中山黄兴没啥关系,跟同盟会更没关系。造反的主要骨干都是“共进会”和“文学社”的,会员和社员几乎都是黑社会。
洪秀全不知道圣诞节,太平天国也从来不过圣诞节。他创立了一些独有的节日,“爷降节”、“东王升天节”、“哥降节”。过节就放鞭炮,整得挺热闹。
洪秀全从吃到拉的器皿全是黄金的,李鸿章攻陷南京后惊呆了,说:“噢卖糕的,跟洪逆比,陛下算个哪根葱啊!”
民国22年一两银子和一块银元的汇率是0.715:1。郁达夫一部2万字的小说卖了1000块大洋合715两白银,换人民币大约是30万左右,在上海买了栋别野,就这样还在文章里哭穷。所以千万别信文人的鬼话。
……
本书是这些历史段子的合集,一部分来源于他的微博,一部分是他最新的创作。
全书分为:“搞、雷、囧、牛、衰、扯、邪、装”等等八个章节。
这本书有腰封,出版社不同意不加,腰封上写的是:
本书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读者生理或心理不适,阅读前请准医嘱
建议阅读场所:马上,厕上……不推荐枕上,以防过度兴奋导致失眠或影响夫妻生活
极度狂热 豆瓣
Fever Pitch
7.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霍恩比 译者: 沙迎风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9
1991年夏季,在看心理医生的尼克·霍恩比,开始写下他的足球迷回忆录《极度狂热》以条列编年记事的结构巨细靡遗的描写一个足球迷的个人心路历程,而本书正像是他的心理治疗书。此书出版后,出乎意料之外的成为畅销书,并成为足球书的经典,随后霍恩比还帮忙编辑了两本运动文学年鉴。本书于1997年被改编为角色虚构的电影,由《BJ单身日记》的男演员科林·伍斯(Colin Firth)主演,霍恩比编剧。到2005年改编成电影的美国新版,由珠儿·巴莉摩和吉米·法伦主演,英国海布里兵工厂足球队转而变成波士顿红袜棒球队,台湾发行的片名为《爱情全垒打》。
胭脂醉 豆瓣
作者: 水合 2010 - 9
她俩原是无忧无虑的小狐妖, 却因偷食魅丹,被卷入狐族与皇室的恩怨。 金屋宝帐,芙蓉宝台。 昔日的黄鼠狼与小狐狸, 摇身变成大明宫最神秘骄矜的舞姬。 皇权动荡,风起云涌。 未待二人布局,两位皇帝已先后毙命! 新帝即位仪式上, 邂逅那位腥风血雨中沉静接受命运巨变的苍白少年—— 她,黄轻凤,第一次尝到爱情的目眩神迷。 无奈他目光所至,却是她懵懂的小姐妹——胡飞鸾。 …… 沾染了人间的露水,逃不过红尘的情劫。 半移出凡间的脚步,又悄悄寰转。 他们的故事,此刻才刚刚开始……
美与暴烈 豆瓣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8.9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译者: 于是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由美国记者亨利·斯各特所撰,详细回顾了日本文坛名匠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亨利是三岛生前的好友,也是在他意外身亡后唯一列席他葬礼的一名外国记者,因此对于三岛的生平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翔实可信,对于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传记资料。书中还对三岛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名作家,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进行横向对比,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略窥日本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国民精神。
在这部三岛由纪夫传记中,斯托克斯用深入、动情的笔调,梳理了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文学成就,也刻画出他那颗深受煎熬、躁动的心灵。作者是三岛的好友,也是唯一见证三岛率领政治团体进行军事训练、并参加三岛死后对其追随者法庭审判的外国人。
阿特拉斯耸耸肩(上下) 豆瓣
Atlas Shrugged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安·兰德 译者: 杨格 重庆出版社 2007 - 10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兰德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在她看来,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妨碍竞争、扼杀创意、执意维护既得垄断利益的资本家是可耻的;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赚取的金钱则值得尊重。
作为一部乌托邦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描绘了一个由自私而精明的商人、科学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组成的世外桃源,有着田园诗般的诗意和现实社会中的欲望的满足。在这里,维系着一切的不是道德而是金钱,金钱被视作为崇拜的偶像,是自由交换和公平正义的象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创造者和思考者。小说结尾,由于强者罢工、抛弃了弱者,世界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而乌托邦里则是一片和谐幸福。同时,兰德借书中主人公约翰·高尔特之口来说明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
财富观——财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金钱是社会美德的气压计,远离告诉你钱是万恶之源的人。
历史观——文明就是一个逐步将个人解放出来的过程。人天生便会思考,让那些叫嚣说人的思想自由在创建工业文明后便毫无用处的吃人者从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他们拿起弓箭,穿起兽皮。每个独裁者都是神秘论者,每个神秘论者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道德观——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让自己得到快乐便是他的最高道德目标。“牺牲”就是为了你并不在乎的东西而放弃你所看重的。人的生命是道德的标准,在生命里,快乐是成功的状态,痛苦则通向死亡。正如你不能对大自然进行伪装一样,你同样也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假造。武力与头脑是截然对立的;枪声一响,道德无存。
价值观——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人不应该为他人而活,也不应该要求他人为自己而活。思考是人的唯一最根本的美德,其它的一切皆因它而生。自豪就是承认你是自己的最高价值,这和一个人所有的价值一样,需要去赢得。
哲学观——A就是A,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存在是特性,意识是鉴明。存在是存在着的。每个问题都有两面,一面是正确,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2006年,好莱坞明星安吉妮亚·朱莉爆出希望出演即将拍摄的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并自称是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的粉丝,还希望男友布莱恩·匹特出演男主角,顿时吸引了不少眼球,也使得这部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又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2007年,这条消息已经得到证实,影片《阿特拉斯耸耸肩》最后确定的男、女主角为布莱恩·匹特、安吉妮亚·朱莉。
对于所有发现了《源泉》,并且就进一步扩展它的思想向我提出许多问题的读者们,我想说,我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源泉》只是《耸肩的阿特拉斯神》的序曲而已。
—— 安· 兰德
城邦暴力團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時報出版 1999
“金庸之後,最精采的武俠小說“ - 倪匡

向在文壇以「頑童」著稱的小說家張大春,近年創作形式轉向「武俠」類型.這部全書字數長達36 萬字的《城邦暴力團》以其磅礡浩瀚的氣勢、繁複迷離的小說迷宮方式,將成為張大春近年來最具爆炸性的代表作。此书集結現代與武俠、現實與傳奇、暴力與愛情,
以繁複迷離的線索,構成一部空前絕後的奇異武林史。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张元:有种 豆瓣
作者: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石文化/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10
《有种》的构思起源于《北京杂种》,当时我在这个城市中看到了年轻人肆意宣泄的力量,歌手崔健、窦唯和何勇的音乐,架构一些模糊不清的故事线索。二十年后,那一代人年华已去,新一代年轻人在做什么?在这个巨大的城市中,那些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如何生活?
三天时间面对两百多个年轻人,在北京他们艰难地谋生,每一个坐在摄影机前面的人都按捺不住地去表述他们的生活,畅想他们的未来……经常使我们忍俊不禁,也经常使我们泪流满面……
恰好是北京的冬季,我认为应该是最美的时候。黑、白、灰——它更衬托了这个城市的力量。
———张元
----------------------------
崔健(《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北京杂种》),王小波(《东宫西宫》),李阳(《疯狂英语》),金星(《金星小姐》)……张元最新的电影艺术项目《有种》,承续了这一传统,这一次他将视线投向了十组“80后”北漂青年,听他们心灵的倾诉,看他们年轻的面容。
“有种”是一种生活状态,在整个社会越来越犬儒主义化的今天,
“你有种吗?”
这是一个关乎尊严的问题。
全书特别收录大量珍贵的张元早期文字与影像资料。
--------------------------
张元对社会有种敏锐的观察能力,他把视角放在了不被大众所关注的青年文化和社会边缘人群中,并且带着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和批判性。他的电影和摄影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周遭生活的社会。
——杰罗姆•桑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馆长)
回忆录 豆瓣
Recollections: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848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周炽湛 / 曾晓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是一本关于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回忆录,《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作者以当事人、曾任第二共和国外交部长的身分回忆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后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政界人士发表评论,对其间许多人物(比如路易·菲力浦、路易·拿破仑、阿道夫·梯也尔、路易·勃朗等)的评述十分尖锐,用语几近刻薄。可能由于这个原因,该书在作者死后34年(1893年)才首次出版。
Into Thin Air 豆瓣
作者: Jon Krakauer Villard Books 1997 - 4
When Jon Krakauer reached the summit of Mt. Everest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May 10, 1996, he hadn't slept in fifty-seven hours and was reeling from the brain-altering effects of oxygen depletion. As he turned to begin his long, dangerous descent from 29,028 feet, twenty other climbers were still pushing doggedly toward the top.  No one had noticed that the sky had begun to fill with clouds. Six hours later and 3,000 feet lower, in 70-knot winds and blinding snow, Krakauer collapsed in his tent, freezing, hallucinating from exhaustion and hypoxia, but safe. The following morning, he learned that six of his fellow climbers hadn't made it back to their camp and were desperately struggling for their lives. When the storm finally passed, five of them would be dead, and the sixth so horribly frostbitten that his right hand would have to be amputated.
Into Thin Air i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deadliest season in the history of Everest by the acclaimed journalist and author of the bestseller Into the Wild. On assignment for Outside Magazine to report on the grow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mountain, Krakauer, an accomplished climber, went to the Himalayas as a client of Rob Hall, the most respected high-altitude guide in the world.  A rangy, thirty-five-year-old New Zealander, Hall had summited Everest four times between 1990 and 1995 and had led thirty-nine climbers to the top. Ascending the mountain in close proximity to Hall's team was a guided expedition led by Scott Fischer, a forty-year-old American with legendary strength and drive who had climbed the peak without supplemental oxygen in 1994. But neither Hall nor Fischer survived the rogue storm that struck in May 1996.
Krakauer examines what it is about Everest that has compelled so many people -- including himself -- to throw caution to the wind, ignore the concerns of loved ones, and willingly subject themselves to such risk, hardship, and expense. Written with emotional clarity and supported by his unimpeachable reporting, Krakauer's eyewitness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is a singular achievement.
Into the Wild is available on audio, read by actor Campbell Scott.
政治的正义性 豆瓣
作者: (德)奥特弗利德・赫费 译者: 庞学铨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政治的正义性》是赫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和国家理论,指出哲学的法和国家伦理学核心思想是政治的正义性。政治的正义性是非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正义性,交换涉及人的(行为)自由,“对自由的限制换得了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放弃回报以对自由的权利“。这的确是一种值得人们思考的既具理论价值又富实践意义的观点。
Against Natur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ris-Karl Huysmans 译者: Brendan King Dedalus Books 2008 - 5
Against Nature is Huysmans's great fin-de-siècle novel anticipating many of the strains of modernism in its appreciation of Baudelaire, Moreau, Redon, Mallarmé and Poe. 'It will be the biggest fiasco of the year - but I don't care a damn! It will be something nobody has ever done before, and I shall have said what I had to say.' As J -K Huysmans announced in 1884, Against Nature was fated to be a novel like no other.
The hero, des Esseintes, is a neurasthenic aristocrat who has turned his back on the vulgarity of modern life and retreated to an isolated country villa. Here, accompanied only by a couple of silent servants, he pursues his obsessions with exotic flowers, rare gems, and complex perfumes and embarks on a series of increasingly strange aesthetic experiments, starting with the decision to give his giant pet tortoise a jewel-encrusted shell...
夏山学校 豆瓣
作者: [英] 尼尔 译者: 王克难 南海出版社 2006 - 11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本书中夏山学校校长尼尔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教育个案,为家长和老师逐一解开种种教育难题。本书于1960年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夏山热潮”,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儿童纷纷前往夏山就读。本书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并被600多所大学指定为教育必读书。已经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经典之一。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2010年8月15日 想读 没看完,估计会场时间拖下去……
传记 回忆录
荒野侦探 豆瓣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8.2 (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饮酒、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最后他们是否找到了失踪的女诗人,还是让自己也成了失踪者?
见证 豆瓣 谷歌图书
9.4 (9 个评分) 作者: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译者: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 - 1
《见证》内容简介:这不是关于我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关于他人的回忆录。别人会写到我们,而且自然会撒谎——但那是他们的事。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
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我是许多事件的目击者,而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我认识很多名人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