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
复活 豆瓣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021年5月22日 已读
2021.04.13 ~ 2021.05.21
比《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都要好,加深了我对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认识,也促使我对很多问题产生了思考。只是聂赫留朵夫最后的发现和列文最终的醒悟一样,都是我难以认同,甚至觉得相当儿戏的。
世界名著 俄罗斯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格列佛游记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乔纳森·斯威夫特 译者: 张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021年4月14日 已读
2021.03.26 ~ 2021.04.13
翻译得不错,非常流畅自然。慧骃国的部分我最不喜欢,画公仔画出肠的感觉,有些过了。前三部的讽刺还算恰到好处。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英国文学
安娜·卡列尼娜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谢素台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2021年3月26日 已读
2021.01.12 ~ 2021.03.25
安娜的悲剧完全是女性社会地位过低造成的。列文真是好作啊。最喜欢关于割草的那几章,令人神往。
俄罗斯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托尔斯泰
莎士比亚全集(上下) 豆瓣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梁实秋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5 - 10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2020.02.12 ~ 2020.09.09
虽然我很喜欢梁实秋的散文,但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得绝对不算好,很粗糙,很随意,别说精心炼字地追求“雅”了,感觉连“信”和“达”做得都不太够。反正如果只读这套《莎士比亚全集》,估计只会觉得:“莎士比亚有什么了不起?”
剧本 名著 外国文学 戏剧 文学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册)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1
作品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公爵的御用乐师,但此时家庭已经败落。老祖父很喜欢小克里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

克里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早熟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断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遣兴》献给了公爵。小克里斯朵夫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孙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里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并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弥娜之间相互产生了好感,但在遭到弥娜母亲的一番奚落后愤然离开。此时,父亲也去世了。克里斯朵夫的童年也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克里斯朵夫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的心绪烦乱,意志更见消沉,整天和一帮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馆里泡。在这个时候,自小就教他安贫乐道、真诚谦虚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有一次,克里斯朵夫去听音乐会,他忽然感觉到观众都是百无聊赖,而演奏也是毫无生气。他回到家里,把他所景仰的几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拿出来看,竟发现其中同样充满了虚伪和造作。桀骜不驯的克里斯朵夫随即发表了对大师们的反面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宠爱,把他所在的乐队和观众也全部得罪了。一个星期日,他在酒馆里借酒浇愁时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帮大兵发生冲突闯下大祸,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难。

在巴黎,克里斯朵夫陷人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后,他终于在一个汽车制造商家里找到了一个教钢琴的工作。制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齐亚对他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克里斯朵夫继续着他的音乐创作,他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一幕音乐剧。然而,他拒绝一个声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员演出自己的音乐剧,又给自己惹了麻烦,演出被人捣乱搞得一团糟糕,他气愤得中途退场。由于这次不成功的音乐会,他教课的几份差事也丢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爱他的葛拉齐亚因无法帮助他而伤心地离开巴黎回到了故乡。

在一个音乐会上,克里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不久,克里斯朵夫创作的《大卫》出版了,他再次赢得了“天才”的称号,生活也出现了转机。但不谙世故的克里斯朵夫仍被人利用,卷人一个又一个是非之争,逐渐身心疲惫,狼狈不堪,幸得葛拉齐亚的暗中帮忙,他才又—次脱身。然而,在一次“五一”节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奥里维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他出于自卫也打死了警察,最后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里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绝。一个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时与丧夫的葛拉齐亚不期而遇,两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然而,由于葛拉齐亚的儿子仇视克里斯朵夫,二人始终无法结合。

岁月流逝,克里斯朵夫老了,葛拉齐亚去世了,充满激情与斗争的生活也遥远了。当克里斯朵夫从瑞士的隐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时。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敌人也和解了,并反过来讥讽像他当年那样反抗社会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意大利,专心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不问世事,完全变成了一个世故老人,进入了所谓“清明高远的境界”。
战争与和平(上下) 豆瓣
Война и миръ
8.7 (6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刘辽逸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 7
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中心主题则是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他自私贪婪、虚伪堕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仍争权夺利、寻欢作乐。在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艾伦则是荡妇。另一类是彼埃尔·别朱霍夫、安行烈·鲍尔康斯基和
2019年9月23日 已读
2019.07.15 ~ 2019.09.22
算是俄国书里比较“读者友好型”的。叙事的部分确实蛮大家风范的,但几个议论的部分就……呃……怎么说呢,文科生的劣势暴露无遗,逻辑性差,颠来倒去抓不住重点,同义反复的段落太多太多。
人性 俄罗斯 历史 名著 外国文学
嘉莉妹妹 豆瓣
Sister Carrie
作者: [美国] 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王艳燕 / 胡莺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 6
《嘉莉妹妹》是美国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她是描写一个美丽的农村姑娘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谋生的故事。她会发生什么事呢?是碰上好人还是遇到了不幸?她的命运如何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如牛毛,可又有谁那么用心去写她们呢?又有谁写得那么真切呢?您手中的这本《嘉莉妹妹》正是一本反映这些农村姑娘的梦想及遭遇的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它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的长篇小说。
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她做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与赫斯渥私奔后,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梦想。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
德莱塞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久盛不衰的社会小说是与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分不开的。他于187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里。他家境贫困,父亲是德国移民、天主教徒,曾经营过毛纺作物。后因失火破了产。随后,全家生活无着落。他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九。四个姐姐都到大都市去找工作了。德莱塞未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中学只读了两年便去芝加哥谋生。十八岁时在一位老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大学,后又去芝加哥找工作,二十一岁时开始了记者生涯。
前夜/父与子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陆肇明/石枕川 译林出版社 1999 - 4
本书收有屠格涅夫的两部代表作。
《前夜》的主人公是热情、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叶连娜,她爱上了一个以解放自己祖国为已任的保加利亚青年。她不管你母反对,嫁给了他。她决心为解放保加利而献身。虽然她的丈夫在他们回保加利亚的路上病故,她忠于自己的信仰,一个人出发到保加利亚去了。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他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专心科学实验,但否定艺术,诗歌和人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爱情,可是他违背了自己的信念,真心实意爱上了贵族妇女奥金佐娃。他企图克制自己浪漫倾向,用心一切力量压制自身的天性而未能成功。他向奥金佐娃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遭到了她的拒绝。巴扎罗夫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带着未遂之志,憾恨地离开了人世。
贵族之家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林出版社 1994 - 7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罗斯贵族阶级趋向没落,农奴制的崩溃已不可挽回。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皇制的腐败,进步知识分子在思考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正是在这个时期酝酿构思和呈献给读者的。
《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
在《贵族之家》中,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
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的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宅邸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住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高老头 欧叶妮・格郎台 豆瓣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韩沪麟 / 李银基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伏盖太太本家姓贡芙朗,是一位老妇人,四十年来,她在巴黎开了一幢平民式的膳食公寓,整幢房子座落在拉丁区和圣马尔萦市郊之间的新圣热纳维也芙街上。这幢名叫“伏盖公寓”的膳宿场所,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接待,公寓里风气淳朴,受人尊重,从未招来什么闲言碎语。
纯真年代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伊迪丝·华顿 译者: 赵兴国 / 赵玲 译林出版社 2002 - 1
《纯真年代》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那是伊迪丝度过童年与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儿长大成人,进入社交界,订婚又解除婚约,最后嫁给波士顿的爱德华·华顿,并度过了婚后的最初几年。时隔40年后,作为小说家的她回顾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那个社会,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亲切的眷恋,又有清醒的针砭。
作家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处在塔顶,真正有贵族血统的只有二三户人家:华盛顿广场的达戈内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卢顿先生是第一任荷兰总督的嫡孙,他家曾与法国和英国的几家贵族联姻;还有与德格拉斯伯爵联姻的拉宁一家。他们是上流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显然已处于日薄西山的衰败阶段。上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以明戈特家族、纽兰家族、奇弗斯家族为代表的名门望族,他们的祖辈都是来自英国或荷兰的富商,早年在殖民地发迹,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纽兰·阿切尔的一位曾外祖父曾参与过独立宣言的签署,还有一位曾在华盛顿部下任将军。正如阿切尔太太所说的,“纽约从来就是个商业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这些殷实的富商。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富有却不显贵的人们,他们多数是内战之后崛起的新富,凭借雄厚的财力,通过联姻而跻身上流社会。
大卫·考坡菲 豆瓣
David Copperfield
作者: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张谷若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 11
《大卫·考坡菲(珍藏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018年3月7日 已读
2018.01.25 ~ 2018.03.06
张谷若的翻译为全书增色不少。狄更斯的书如果译者把控能力不强,很有可能会显得“抖机灵”太过而失之真诚,本书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
亲情 友情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二十年后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傅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大仲马(1802-1870),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二十年后》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三个火枪手》讲述的故事结束后,过了二十年,达尔大尼央、波尔多斯、阿多斯和阿拉密斯虽在巴黎发生投石党运动时,前两位为马萨林首相效劳,后两位则站在投石党一边,双方无法合作,但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忠于友谊,紧密团结,在关键时刻共同营救英王查理一世,接着又挫败了马萨林的阴谋。情节环环相扣,大起大落,紧张曲折。同时,通过一系列险象环生的遭遇,在作家的笔下,老火枪手们的性格特点也愈发鲜明。
2017年1月20日 已读
2017.01.01 ~ 2017.01.19
这个系列算是比较良心的,大仲马没有随便写写“骗”钱。虽然未必是我喜欢的风格,但这种卡通式的冒险故事还是挺有可读性的……不过阿多斯是不是被写得太傻了一点?
冒险 历史 友情 名著 外国文学
京华烟云 豆瓣 Goodread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0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问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列祖国深深的热爱。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2016年10月22日 已读
2016.09.25 ~ 2016.10.21
宏大是蛮宏大的,但文学性很弱好不好,人物塑造也是典型的观念先行!而且老实讲,姚家、曾家的生活史根本丝毫不能代表当时中国、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另外,我真不喜欢姚木兰。
中国 亲情 历史 友情 名著
名利场 豆瓣
Vanity Fair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克雷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双雄记 豆瓣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王振孙 1996 - 11
小说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为历史背景,以旺代叛乱的真人真事为基础,描写两个敌对营垒中各自的“英雄”罗朗与摩冈屡次交锋、斗智斗勇的全部过程。
这是大仲马又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2016年4月6日 已读
2016.03.21 ~ 2016.04.05
基本确定我已经过了欣赏大仲马的年纪了……这本书少女时代曾看过大半,到摩冈快要被捕时,不敢再看下去了。这次重新拾起,从头再看,发现很难真情实感地投入了,大仲马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本身的悲壮非常不协调。
亲情 历史 友情 名著 外国文学
玛尔戈王后 豆瓣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张英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玛尔戈王后》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杰作之一,取材于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宗教战争。可以说它是大仲马为圣巴托缪节惨案撰写的一部精彩无比的史诗,为读者提供的法国宫廷的政治风俗画同样是罕见的佳作。而玛尔戈王后和拉莫尔的恋爱故事尤其被后世传为趣谈。
2016年3月21日 已读
2016.03.01 ~ 2016.03.20
唉,现在已经不习惯看这种插科打诨风格的小说了,感觉一切都好儿戏啊,虽然其实是段多么血雨腥风的历史,是场多么缠绵悱恻的爱恋,是些多么可歌可泣的友情啊……
历史 名著 外国文学 大仲马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