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Goodreads
Flowers for Algernon
8.8 (6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周月玲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8
这一本让人看了内心充满痛苦和温暖,让人微笑和伤感的书。戏剧性的故事,深刻和细腻的笔调是它无数次被搬上各国舞台和银幕的原因。
故事讲述查理·高登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更是受到大环境的不平相待,但纯真善良的他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将面包店欺负他的工作伙伴当作好朋友。他明白自己不聪明,未符母亲的期望,于是他成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高登由弱智逐渐成了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偏狭、猜忌。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他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当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卯尽全力寻找原因,在他顺利完成这项失败实验的研究後,智力也逐步的衰退,再度恢复原来的本质──令人心疼的痴愚!
故事讲述查理·高登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更是受到大环境的不平相待,但纯真善良的他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将面包店欺负他的工作伙伴当作好朋友。他明白自己不聪明,未符母亲的期望,于是他成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高登由弱智逐渐成了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偏狭、猜忌。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他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当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实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卯尽全力寻找原因,在他顺利完成这项失败实验的研究後,智力也逐步的衰退,再度恢复原来的本质──令人心疼的痴愚!
查令十字街84号 豆瓣
84, Charing Cross Road
8.3 (232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莲·汉芙
译者:
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译者陈建铭是台湾一位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被出版方邀作译者之前,便凭着自己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热爱动手开始翻译其中的章节。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第二十二条军规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译者:
扬恝
/
程爱民
…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约瑟夫·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象征,读者也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由于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因此它不仅在西方社会里具有普遍的意义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而且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认识、了解当代美国社会以及由这个社会造就的一代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人生目标的美国人,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非常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唯有这里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后,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在本书中,海勒借虚构的皮亚诺萨小岛作为舞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某飞行大队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内容,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能够看清楚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是如何变得“全疯了”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谷歌图书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8
- 9
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0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围城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围城
9.1 (790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 2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围城》 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崇。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 亲合力 豆瓣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歌德著
/
韩耀成/洪天富/肖声
译林出版社
1998
- 5
《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在一次舞会上与夏绿蒂相逢, 产生爱慕之情,但她已婚。维特内心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去公使馆当了下级官员。然而他仍不得志,便愤然辞职,回到夏绿蒂那儿,以便寻求安慰,但夏绿蒂已结婚,维特多情善感却得不到爱情,终于自杀。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亲合力》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公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爱情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
《亲合力》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公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爱情的冲突之中……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