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
洪堡的礼物 豆瓣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二十世纪大师级小说家,作品三获国家图书奖,一获普利策奖并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一九七六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理·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2016年3月1日 已读
2016.01.25 ~ 2016.02.29
书是好书,但大师果然不是我辈能hold住的。不喜欢论文里面夹小说,更不喜欢小说里面夹论文,有什么思想、认识,用故事编排和人物塑造来表现,才算英雄好汉呢。
名著 哲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
米德尔马契(全二册) 豆瓣
Middlemarch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乔治 艾略特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4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爱略特,她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和七部长篇:《亚丹·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罗慕拉》、《费立克斯·霍尔特》、《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龙达》。《米德尔马契》一书出版后,爱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评论界重视。随着后人对爱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她凭借她的创新精神,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2015年12月21日 已读
2015.10.30 ~ 2015.12.21
心理描写异常细腻的小说。(项星耀的翻译很棒,但前言看得让人忍不住呵呵,最后发现写前言的是苏福忠,果然,呵呵。)
亲情 人性 名著 外国文学 女性
豆瓣
Gone with the Wind
9.3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 傅东华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萌芽 豆瓣
Germinal
作者: [法国] 埃米尔·左拉 译者: 符锦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译文名著文库065:萌芽》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斗争的长篇小说,《萌芽》首次以史诗般的气势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双方你死我活的矛盾,以全景图式的画卷再现了煤矿工人罢工的过程,以令人发指的事实控诉了凭借残酷榨取劳苦大众血汗,掠夺社会财富的资产阶级的罪恶,以生动的形象记录了早期工人运动。
2014年12月31日 已读
2014.12.11 ~ 2014.12.31
没有料到竟然还残存着理解、怜悯、克制、宽容和温情,它们的存在显得如此不真实,但又如此美丽。译序的最后一部分简直是对左拉的亵渎,不过想来译者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左拉 文学
杀死一只知更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6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12 - 9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杀死一只知更鸟》获1961年普利策奖。
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美国中学推荐课外读物。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100名银幕英雄与恶人”中,派克主演的芬奇律师名列英雄第一位。
作为史上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杀死一只知更鸟》已获得显赫声誉。它赢得过普利策奖,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并曾被拍成,备受欢迎的电影。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斯塔尔六月对北卡罗来纳州律师协会发表演说时,自比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勇敢的南方白人律师阿蒂克斯•芬奇。斯塔尔凭着他的道德优越感,不把规则、秩序和正直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居然自比为芬奇,实在令我和比尔难以忍受。
——希拉里•克林顿
年轻时看过《梅岗城故事》(即《杀死一只知更鸟》),对片中法律人为弱势者争取权益奋斗,为恶法非法或恶法亦法辩论的故事感到澎湃不已,更加确定要成为法律人的心愿。
——许宗力(台大法学院院长)
2014年11月10日 已读
2014.11.05 ~ 2014.11.10
说教意味如此浓重的文本,很巧妙地用儿童成长中无比纯真的片段串连起来,用孩子天真的眼睛审视那些人、那方土地、那个时代,使得这许多大道理显得这么温柔、动人、有说服力。
kindle 儿童文学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曼斯菲尔德庄园 豆瓣
Mansfield Park
7.5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04 - 11
译 序
孙致礼

我从1983年开始翻译简·奥斯丁的小说,先后出版了《理智与情感》(1984)、《劝导》(1986)、《诺桑觉寺》(1986)、《傲慢与偏见》(1990)、《爱玛》(2000);2003年12月中旬,我又交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译稿,终于实现了上学时萌生的一个梦想——译出被人誉为“无与伦比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杰作。

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1811年存留下来的几封简·奥斯丁信件中,没有一封再提及这本书;而1812年则没有一封简·奥斯丁的信件存留下来。可是到了1813年初,简·奥斯丁曾多次在信中提及《曼斯菲尔德庄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姐姐卡桑德拉已经颇为熟悉小说的内容。作者在1814年3月2日的信中谈到,其四哥亨利已在阅读小说(手稿)。据研究者推断,大约在1813年11、12月间,或1814年1月,作者将该书的版权再次卖给了《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出版人埃杰顿。1814年5 月23日及27日,埃杰顿连续在《记事晨报》上发布出书告示,称该书为“《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作者著”。照此推断,《曼斯菲尔德庄园》应在1814年5 月底面世。虽然该书比《傲慢与偏见》长四分之一,但每本售价却一样:十八先令。第一版的印数很少,据查普曼考查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册,而且纸张、印刷质量都不及《傲慢与偏见》;但是,这一千二百五十册在六个月内即已销售一空,销售速度快于《傲慢与偏见》。尽管如此,埃杰顿一直不肯出第二版,直至1816年,才由《爱玛》(1815)的出版人约翰·默里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有学者考查,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上获得至少三百一十英镑的酬金,这是她生前收益最高的一本书。

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是,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二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二小姐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贵家子弟耶茨私奔。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长年寄住在叔叔克劳福德将军家里,两人一个受叔叔宠爱,一个受婶婶溺爱,因而都给娇惯坏了。特别是将军是个“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养情妇,自然给两个年轻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克劳福德起初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后来居然真心爱上了她,便苦苦地追求了起来,遭到范妮拒绝后,又跟玛丽亚私奔。克劳福德小姐起先有意于埃德蒙,但是当她获悉埃德蒙要当牧师时,热情顿时冷了下来。后来,埃德蒙的哥哥处于病危之际,她马上意识到埃德蒙可能成为伯特伦爵士的继承人,旋即对他又热了起来,不想让埃德蒙看清了她的真面目,最后也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跟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也塑造了一对可爱的青年男女。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她早就看清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自私和轻浮,因而当克劳福德死死纠缠她时,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当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旧情复发”的时候,她告诫表哥不要上她的当。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另外,奥斯丁研究者认为,《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这些都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个“更加成熟”的女作家。

关于奥斯丁的生平,人们迄今掌握的资料尚不充分,还有不少空白、疑点和不确定因素。笔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编写了一份“简·奥斯丁年表”,献给我国的简·奥斯丁读者和研究者。不过,我对简·奥斯丁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紧接着就要投入已经订下合同的《奥斯丁(评传)》的撰写。


2003年12月29日于洛阳
2012年8月18日 已读
2012.06.30 ~ 2012.07.14
这两百年来价值观的变异真是巨大呀!看到后来我还挺希望范妮能接受亨利……这个版本翻译得挺好的。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化 文学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1年2月6日 已读
2011.02.01 ~ 2011.02.06
不愧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是其风格的充分体现。傅惟慈先生的翻译是大家风范,流畅优美,不过有极少数方言的使用似乎有些过于本土化了。编辑同学有些不认真哦,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用都没看出来哦,最离谱的是,译序里用的是《月亮与六便士》,都没有和封面、版权页的书名《月亮和六便士》相统一……要扣工资哦~~
传记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圣诞颂歌 豆瓣
8.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汪倜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狄更斯不工诗,不谈玄,只是把小说的根基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植于人性的大悲大喜、大是大非中:对善的“无尽”潜力始终抱定信心,对恶的危害也“了然于胸”。
狄更斯的好看是写给大众的。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是英国圣诞文学的佳构,罗伯特·布朗宁名诗《圣诞前夜》之类,人气远逊于《圣诞颂歌》。后者让我们认识到:圣诞节不是一道吃鹅还是吃火鸡的客观题,而是一道反省人与人之间——既然都是神的创造——应当如何互相关爱的主观题。当且仅当斯克掳奇、小丁姆和那几只鬼合伙对我们“发明”这道题目的答案时,狄更斯才算“发明”了圣诞节。
中英双语版,特别收入近三十幅十九世纪末绘制的绝版插图,忠实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风貌。
2011年1月14日 已读
2011.01.14 ~ 2011.01.14_x000d_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小故事,每一步都在读者的预料之中,但即便如此,当最后一章里老斯克掳奇呵呵笑着做四处行善的时候,还是有种甜蜜的幸福感在身体里流淌,好神奇!圣诞节之于西方人,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神奇的存在吧。明知道这不现实,可心灵深处依然会有那么个童稚的小人甘愿蒙上理智的双眼,去感受弥漫在空气中的超自然的快乐因子。在圣诞节这天,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它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狄更斯
你往何处去 豆瓣
Quo Vadis
9.0 (1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 译者: 林洪亮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5
《你往何处去》是闪耀于世界文学长廊的璀璨明珠、历史小说领域的巅峰杰作,作者以史家的视角、文学的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基督教兴起与罗马帝国瞬间衰落的历史真相。该书在20世纪末的末世悲凉气息中首次出版,甫一问世便奇迹般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迅速被翻译成英、德、俄、法等40多种文字。《你往何处去》将一对深情男女置于罗马帝国对基督徒残酷镇压的大背景之中,用小说的笔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保罗、彼得、皇帝尼禄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史笔栩栩如生地展现基督教在兴起时期受到世俗力量血腥镇压的历史真相。罗马大火与使徒殉道,既将小说推向了高潮,又深邃地揭示了罗马帝国衰落的历史密码……
2010年11月26日 已读
2010.11.15 ~ 2010.11.26_x000d_
情节节奏把握得很好,但“传教”意味过于明显,对非基督徒来说有些雷人。_x000d_
最爱“风雅裁判官”彼特罗纽斯,顺应自己的本心生活,只崇拜诗与美,给“人的力量”以其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将那些“奇迹”归功于什么神的慈悲。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灵魂!和他相比,虔诚的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简直还是儿童的心智。_x000d_
翻译得还行,流畅通顺,但编辑明显不上心,书中的所有“想象”全写成了“想像”,还有把“伐恩”写成“伐思”的……
传记 历史 名著 外国文学 宗教
诺桑觉寺 劝导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简奥斯丁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诺桑觉寺:劝导》收录了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和《劝导》。 《诺桑觉寺》和《劝导》是在简·奥斯丁去世后,于1818年结集出版的。这两部小说除了写的都是爱情故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诺桑觉寺》讽刺的是风靡一时的哥特小说,《劝导》则讽刺了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
2010年9月27日 已读
2010.09.16 ~ 2010.09.27
我并不是很喜欢简·奥斯丁的小说,但这两本给我的感觉却很奇异地好过更有名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等。翻译也不错。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爱情
印度之行 豆瓣
作者: [英国] E·M·福斯特 译者: 杨自俭 译林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一个看望在那里任殖民官的儿子,另一个则是看望这位未婚夫。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不少人陪同两位客人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爱·摩·福斯特最著名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复杂而神秘,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人物性格和独具一格的散文风格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外,该书呈现了福斯特的实验写作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大英帝国企图控制的外域文化,即印度文化。小说结构看似简单,然而福斯特反复使用的主题和意象都非常深刻。
2010年9月27日 已读
2010.08.31 ~ 2010.09.15
杨自俭先生在后记中关于书籍前言、后记重要性的观点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有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译不好书?恳请译林邀杨先生把被人文社不负责任的译者、编辑毁了的《最漫长的旅程》、《霍华德别业》重译一遍吧……
人性 历史 名著 外国文学 宗教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豆瓣
The Mill on the Floss
作者: [英]乔治·爱略特 译者: 祝庆英 / 郑淑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乔治·爱略特(1819—1880),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是她的代表作。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小镇圣奥格有一位磨坊主塔利弗,他生性善良而固执,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产业全部落人对手威根姆律师的手中,而他心爱的女儿麦琪与哥哥汤姆从小感情深厚,可是同样固执的汤姆却为此事跟妹妹有了隔阂。几年后,刻苦努力的汤姆用攒下的钱买回了父亲生前失去的产业,全家生活有了转机,这时汤姆发现表妹的情人在热烈地追求麦琪。新的变化又在等待他们。
动物农场 豆瓣
Animal Farm
9.5 (3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威尔 译者: 傅惟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
《动物农场》同中国的事务毫无关系,这是不言而喻的。既与中国无关,毋庸讳言,作者撰写这个故事是以苏联斯大林当政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为蓝本的。《动物农场》讲的正是一个革命异化的历程,叫人民提高警惕,防止在革命的名义下出现的极权主义。这本书写成的日子,正值德国法西斯被同盟国打垮,人们对希特勒的种种罪行,记忆犹新。
我是猫 豆瓣
7.5 (7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刘振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被誉为“国民作家”。《我是猫》是他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讽刺。作品通过主人公苦沙弥的生活,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习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Lord of the Flies
8.3 (131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2010年4月26日 已读
2010.04.18 ~ 2010.04.26_x000d_
看得人脊背发凉……翻译的水平比较成问题,读起来很不流畅,但看译序里的文笔还挺通顺的呀,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性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惊悚
一九八四 豆瓣 Goodreads
Nineteen Eighty-Four
9.5 (223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旧地重游 豆瓣
Brideshead Revisited
8.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夫林·沃 译者: 赵隆勷 译林出版社 2009 - 6
梦断白庄——少年十五二十时,徘徊迷惘的年纪,懵懂生涩的人生,这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友伴,共任友谊超越一切、信仰只是虚无飘渺、而实质美感和放纵快感的追求才是唯一的目标。
本书从一对少年的友谊入手,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出身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老马奇梅因侯爵一战后抛下家人长期和情妇在威尼斯居住;他的母亲表面笃信宗教,却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父母的生活丑闻给子女打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在家庭的负累下终日以酒度日,潦倒一生。而长女朱莉娅,年轻美丽有思想,却由于宗教断送了爱情和幸福。
I am not I:thou art not he or she they are not they
作者热衷看齐的作品应该是《追忆逝水年华》,但神经质的中文读者很难不侦察到《红楼梦》的影子。——迈克
黑郁金香 豆瓣
The Black Tulip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大仲马 译者: 郝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黑郁金香》以十七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动荡生活为背景。主人公科尼利厄斯•范•贝莱是个完全不过问政治的青年医生。他爱好培植郁金香,并在试着培育一种没有一点杂色的大黑郁金香,因为第一个培育出黑郁金香的人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奖金。范•贝莱的邻居博克斯特尔为了得到这笔奖金,也想培育出黑郁金香。他对范•贝莱很忌妒,生怕范•贝莱捷足先得。他不择手段地监视规范•贝莱的行动,暗中破坏他培育起来的郁金香。尔后,他又诬告范•贝莱藏着有损于荷兰总督制的信件,致使他无辜锒铛入狱,险些被送上断头台。全书围绕黑郁金香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场景。
2010年3月26日 已读
2010.03.23~2010.03.26
这位高乃里于斯实在没有半分可爱之处,远不如奥兰治亲王!
译文这本书乌龙了,封底内容简介里的译名和书里的完全是两个版本,编辑不认真哦,打PP!
名著 外国文学 大仲马 小说 文学
美妙的新世界 豆瓣
Brave New World
8.9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孙法理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美妙的新世界》是A.赫胥黎著名的幻想小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十分畅销。它1932年出版,到1966年的34年间已经出了哈珀版、新哈珀版、矮脚鸡版、矮脚鸡经典版等57版,共275万册。作者A.赫胥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美妙的新世界》,这本科幻小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安定、无限的 “自由”,却丧失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边远地区。
最漫长的旅程 豆瓣
The Longest Journe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福斯特 译者: 苏福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8
《最漫长的旅程》是福斯特的自传成分最多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学业成功但进入社会后工作和婚姻却均告失败;主人公性格软弱,思想先于行为,复杂的家庭出身拖住了他行走的步伐,一次事故中被火车碾断了双腿,失血而亡。书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成为学者和批评家研究和考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