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Lianda 豆瓣
作者: John Israe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
In the summer of 1937, Japanese troops occupied the campuses of Beijing’s two leading universities, Beida and Qinghua, and reduced Nankai, in Tianjin, to rubble. These were China's leading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un by men educated in the West and committed to modern liberal education. The three universities first moved to Changsha, 900 miles southwest of Beijing, where they joined forces. But with the fall of Nanjing in mid-December, many students left to fight the Japanese, who soon began bombing Changsha.In February 1938, the 800 remaining students and faculty made the thousand-mile trek to Kunming, in China’s remote, mountainous southwest, where they formed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Lianda). In makeshift quarters, subject to sporadic bombing by the Japanese and shortages of food, books, and clothing,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did their best to conduct a modern university. In the next eight years, many of China’s most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taught or studied at Lianda. 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their lives and work under extraordinary conditions.Lianda’s wartime saga crystallized the experience of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beginning with epic journeys, followed by years of privation and endurance, and concluding with politicization, polarization, and radicalization, as China moved from a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a foreign foe to a civil war pitting brother against brother. The Lianda community, which had entered the war fiercely loyal to the government of Chiang Kai-shek, emerged in 1946 as a bastion of criticism of China’s ruling Guomindang party. Within three 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Lianda community, now returned to its north China campus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was prepared to accept Communist rule.In addition to struggling for physical survival, Lianda’s faculty and students spent the war years striving to uphold a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which modern universities, based in large part on the American model, sought to preserve liberal education, political autonomy, and academic freedom. Successful in the face of wartime privations, enemy air raids, and Guomindang pressure, Lianda’s constituent universities eventually succumbed to Communist control. By 1952, the Lianda ideal had been replaced with a politicized and technocratic model borrowed from the Soviet Union.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豆瓣
8.9 (16 个评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商务印书馆 2005 - 6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来,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社会的重视,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要使词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修订,使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后,曾于1983年和1996年出版过两次修订本,2002年出版了增补本。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收词,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
这次修订在原有词语中删去了2000余条,另增加了6000余条,全书收词约65000条,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能够满足广大读者查考的需要。
在词典中标注词类,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希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汉语词典》过去只对部分虚词和常见的代词、量词等注明词类,这次修订则对所收的现代汉语的词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文言虚词有些原来已注明词类,现在也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现代汉语中,区分词与非词,划分词类,是很繁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一刀切”。我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但注意吸收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取得的成果,而且还兼顾多年来语法教学的经验,尽可能地做得科学、稳妥,希望能给读者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这部词典是遵照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而编写的,因此,全面正确地执行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是本书的重要原则。这次修订,在进一步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国家语委的重要课题《规范汉字表》正在研制,原有的一些有关汉字字形、字音等方面的规范标准也正在修订之中。为了跟即将出台的新标准相一致,我们在修订工作中始终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之前,对原有规范尽可能做到既全面贯彻执行,又对其中学界公认的不妥之处作适当处理,同时争取做到尽量符合即将出台的新的规范标准。有的字形、字音暂时保持原有的处理办法,俟新的规范标准出台后再作改动。
这次修订还对原有的释义、例句作了全面审视,使之更加完善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体例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凡例中已作具体说明。
点击链接进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唐诗的唯美主义 豆瓣
作者: 毛晓雯 / 苏缨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 11
《唐诗的唯美门义》内容简介:诗是通往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包括生与死。
在本书中,作者用绸缎般精致细腻的文字,以超越常人的丰富想象,贯通中外,融合古今,用最通俗华丽的笔法解析了唐诗的美感。其文笔优雅灵动,其风格姿肆纵横,其神韵悠远绵长,其思想深邃博奥。
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什么都不得也会有个阅读快乐。诗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空间、时间与心灵。一次哭泣、一团云烟、一枚手印皆因诗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你的阅读,从触碰卷首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收集的,大部分是我1995年回国到北大任教以后为报章杂志陆续写下的文章。回头一看,时间过得很快。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收在“另眼看垄断”栏目下的文章,其实差不多都是我参加水工研究的“副产品”。作为一个“电信经济问题专家”我是1998年秋“卷入”电信开放市场的论战的,大部分有关文章已经收入了三联书店出版的《数网竞争》一书:我对网络产业经济问题的认识全部来自“I水工”。更一般而论,大凡在所谓“自然垄断”、“规模经济”之上加上了“国家行政垄断”的行为,经济逻辑如出一辙。《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的一些文章,放胆去“碰”教育、邮政、股市,分析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只是各业的具体约束不同,“碰”起来多彩多姿,各有各的意思。
民國乃敵國也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林志宏 聯經出版公司 2009 - 3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 豆瓣
作者: 徐晋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目 录
序 一……………………………………………………………………………李汝伦
序 二……………………………………………………………………………黄坤尧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诗人与诗心…………………………………………………………………………3
诗经并非三代之民歌,而是贵族创制——诗国的辉煌是士大夫创造出来的——学习
诗词就是要继承中国古代士大夫高贵的人文精神与高雅的审美情趣——高贵灵魂的
三个基本特征——什么是真正的诗
第二章 器识与胸襟…………………………………………………………………………10
情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器识胸襟是文艺创作的根基——胸襟就是诗人的主体意识、
历史感与使命感——民粹主义、专制主义:两种伪胸襟——自由与权力的分野
第三章 体性与门径…………………………………………………………………………15
诗词体性的三个特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穷理析义,须资象喻——竟体空
灵,馀意不尽——学诗的门径:先学五律,次学七律,次学七绝——学诗词不可只
盯唐宋,必须学习晚清
第二编 诗说
第四章 声韵与格律…………………………………………………………………………25
什么是近体诗——平上去入四声分辨方法——教你十分钟掌握近体诗格律——规则
以外的特例:近体诗的拗体
第五章 五律作法一:炼句与字眼…………………………………………………………33
诗不同于散文的句法特征——语序错综、成分省略——十字格与流水对——最出彩
的字:五言诗句字眼的安排
第六章 五律作法二:对仗与谋篇…………………………………………………………39
对仗的基本原则:宁粗毋弱,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对仗的技巧——五律的起承
转合——中间二联不是起传统所认为的承转作用——中间二联的经营
第七章 七律作法举隅………………………………………………………………………46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在体性上的差别——七言律诗不同于五言律诗的句法特点——
以几首律诗为例,谈几种七律的章法
第八章 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52
绝句的起源——古绝与近体绝——五言绝句的作法——从王渔洋七言绝句归纳出十
二种作法
第九章 五言古诗的作法……………………………………………………………………61
古体诗并非古代的自由诗——近体诗产生后古体诗的平仄安排——古体诗的用
韵——五古短制与长篇的体性——五古短制的作法——五古长篇的作法
第十章 七言古诗的作法……………………………………………………………………66
七言古诗与七言歌行的区别——七言歌行的作法——长庆体、梅村体——
《秦妇吟》作法分析——七言古诗的作法——韩愈、李商隐七言古诗作法分析
第三编 词说
第十一章 填词概说…………………………………………………………………………75
词的起源——词与音乐的关系——词调与词谱——词的艺术风格不止于豪放婉
约——词不同于诗的四个特征
第十二章 词的句法、韵位和炼句…………………………………………………………83
长短句:词的基本句法——尖头句:词的特殊句法——词的用韵:转韵、协
韵、短韵——词用代字设色秾丽
第十三章 词的用笔与章法…………………………………………………………………93
词的九种笔法——词的起笔的写法——词的上片的结法——词的下片的结
法——词的过片的写法
第十四章 常见词调作法举隅………………………………………………………………105
如何选择词调——八声甘州的作法——满庭芳的作法——蓦山溪的作法——浣
溪沙的作法——临江仙的作法——蝶恋花的作法——菩萨蛮的作法——减字木
兰花的作法
第十五章 词的修辞与作风…………………………………………………………………112
柳永词的风格与作法——张炎词的风格与作法——吴文英词的风格与作法——晏
几道词的风格与作法
第十六章 檃括与寄托………………………………………………………………………120
檃括:化用诗语入词——苏轼和周邦彦的例子——寄托:用比兴的手法使词境更
深——苏轼《水调歌头》、《蝶恋花》——辛弃疾《摸鱼儿》、《汉宫春》
——王沂孙《齐天乐》——姜夔《暗香》、《疏影》——张炎《解连环》——
蒋春霖《踏莎行》
第四编 结语
第十七章 诗词的当代命运…………………………………………………………………129
诗词的定义——诗词能否用白话——诗词能否用今声今韵——诗词可以不用典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时代气息——鲁迅、陈独秀、陈寅恪、丁宁的例子——
新诗与诗词:民族诗歌的两条路径
附录一:入声字表
附录二:格律诗十六式
附录三:词范
附录四:诗词写作工具书提要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豆瓣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6
金觀濤、劉青峰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曾合作出版《興盛與危機》(1984)、《開放中的變遷》(1993)等著作。作為該系列的第三本著作,本書從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假說出發,著重討論中國歷代政治文化特點及其演化機制。本書的切入點十分有趣,通過比較魏晉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及近代西方文明這兩次重大外來文化衝擊,探討中國文化融合消化外來文化具有的共同模式;並進而揭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思想和共產革命起源。本書結構嚴謹,立足於中西比較,提出不少有創見的觀點,對中國歷史、思想史的研究者和學生,是一本具有啟發性 的重要參考書。
云雀叫了一整天 豆瓣
8.4 (67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在法兰克福,木心写道,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机组人员没发任何表格,心里有点痒兮兮。登录一个不设防的国家……画廊主、餐馆老板、咖啡厅领班都一口流利英语。坐在枫树下的木头长凳上,喝微甜的苹果酒,将香香的腊肠送入口中……木心决意在此结束这部诗及俳句集,并题名为《云雀叫了一整天》。
宋史(全四十册) 豆瓣
作者: [元] 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 1985 - 6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包括:《宋史 纪一》、《宋史 纪二》、《宋史 纪一》、《宋史 纪四》、《宋史 纪五》、《宋史 纪六》、《宋史 纪七》、《宋史 纪八》、《宋史 纪九》、《宋史 纪十》、《宋史 纪十一》、《宋史 纪十二》、《宋史 纪十三》……、《宋史傅一 》、《宋史傅二》……等。《宋史 表一》、《宋史 表二》……等。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内容简介: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诸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易被忽视的方面,阐发了汉代循吏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魏晋士风的演变同传统儒、道思想的复杂关系,并在此背景之下,重点论述了明清以来商人阶层兴起的渐变过程。
编程之美 豆瓣 Goodread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编程之美》小组 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 3
这本书收集了约60道算法和程序设计题目,这些题目大部分在近年的笔试、面试中出现过,或者是被微软员工热烈讨论过。作者试图从书中各种有趣的问题出发,引导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更优的解法。本书的内容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1)游戏之乐:从游戏和其他有趣问题出发,化繁为简,分析总结。
(2)数字之魅:编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数字及字符打交道的过程。这一部分收集了一些好玩的对数字进行处理的题目。
(3)结构之法:汇集了常见的对字符串、链表、队列,以及树等进行操作的题目。
(4)数学之趣:列举了一些不需要写具体程序的数学问题,锻炼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
书中绝大部分题目都提供了详细的解说。 每道题目后面还有一至两道扩展问题,供读者进一步钻研。
书中还讲述了面试的各种小故事,告诉读者微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重视什么样的能力,如何甄别人才。回答读者关于IT业面试,招聘,职业发展的疑问。这本书的很多题目会出现在IT 行业的各种笔试、面试中,但这本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思考,和读者共享思考之乐,编程之美。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豆瓣
9.1 (21 个评分) 作者: 俞甲子 / 石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主要介绍系统软件的运行机制和原理,涉及在Windows和Linux两个系统平台上,一个应用程序在编译、链接和运行时刻所发生的各种事项,包括:代码指令是如何保存的,库文件如何与应用程序代码静态链接,应用程序如何被装载到内存中并开始运行,动态链接如何实现,C/C++运行库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服务是如何被调用的。每个技术专题都配备了大量图、表和代码实例,力求将复杂的机制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本书最后还提供了一个小巧且跨平台的C/C++运行库MiniCRT,综合展示了与运行库相关的各种技术。
对装载、链接和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且辅以大量的例子和图表,可以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深入学习系统软件的参考书。同时,还可作为各行业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系统软件实现机制和技术感兴趣者的自学教材。
人间词话 豆瓣
8.7 (169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论语今读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和认识,而且他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之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商君书 豆瓣
作者: 石磊 译注 中华书局 2009 - 10
内容简介:
【商君书】记录变法家商鞅言行的重要著作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建议上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 豆瓣
作者: 张岱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力作,是关于中国哲学颇具特色的著作。本书以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展示中国哲学整个的条理系统,阐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
本书将中国哲人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分为三类: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在每一问题下,按时间顺序,分述从先秦至清中期诸家学说,并析其传承流变,因而也可以看做是一本中国哲学问题史。
国文老课本 豆瓣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作者: 庄俞、沈颐编纂 译者: 高凤谦、张元济校订 2011 - 5
《国文老课本(套装全4辑)》初版于1912年的这套国文课本,立意高远,语言生动,内容精粹凝练,反映出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时期语文教学的朴实风貌。课文中的插图精美雅致,贴近生活,与文字相得益彰,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在内容的选取上,涵盖道德、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涉及书信、日记、收条、请假条、票据、账簿、演讲稿等实用文体。不骛远,注重趣味和常识,着眼于立身、处世及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课文中的生字多少、字句长短、笔画繁简、意义深浅,均依照学年制循序渐进;甚至所述花草景物,也根据就读学期的时间顺序排列,便于让学生随时观察学习。
本套《国文老课本》经过重新整理编辑,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原书手写体、一课一图的风貌和全部内容,还附有生字词的注音释义、简体对照和现代汉语译文,力求让学生领略汉字和国学的传统底蕴,感受百年传承的务实教育,学习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知识和胸怀,堪称一部佳美的课外读本。
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知识分子论丛: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对中国崛起问题作了个性化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以下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奥秘何在?崛起的成功背后又支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代价?崛起的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模式?
梁启超传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解玺璋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9
★83年来最客观、最详实的梁启超传记
★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
★刘再复作序,雷颐、止庵、吴思阅后推荐
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 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堪称梁启超辞世83年来最为详尽、客观的传记。
名家推荐:
★解著的好处恰恰在于它远离本质化即简单化,而把力气用于对史实的考证与描述,在对待近代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真实地叙述历史人物为中国的进步做了哪些实事。——学者 刘再复
★梁启超是百科全书般的人物,如同大海汪洋,一本书“把握”其一生,委实不易。玺璋文史兼修,对梁启超研究有素,此书清晰、全面把握、分析了梁的一生,确实难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局面最大的学者,也曾是影响至巨的思想家和举足轻重的政治家。现在我们终于有一部配得上他并不漫长但是精彩非凡的一生的传记了。——学者 止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