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豆瓣 Goodreads
8.4 (336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日本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戴季陶 九州出版社 2005 - 4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中华书局 2007 - 7
在知识分子研究中,作者特别喜欢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整体研究的基础,整体研究假如缺乏个案研究的基础,通常会流于“知性化”、教条化,无法处理各种很复杂的问题,而个案里面通常各种复杂的思潮、观念、心态交织在一起,更有一种逼真感,更能达到某种分析的深度,历史的还原性更好。
本书是关于研究“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对:曾国藩、梁漱溟、林同济、周作人、翁文灏、丁文江、蒋廷黻、叶公超、傅斯年、陈布雷、朱自清、顾城、史铁生等知识分子的评论文章。 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适合高中以上年龄层次阅读。
启蒙的自我瓦解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罗岗 / 许纪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 9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本书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褐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20世纪的美国 豆瓣
作者: 资中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20世纪以来,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
《冷眼向洋》书系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讲述百年间美国、欧洲、俄罗斯走过的不同道路,这三块地区的经验,都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时期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书系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单纯叙述,而是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入手,透过沉浮兴衰的现象,深入探讨对20世纪历史走向起重大影响的精神、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增补修订版添加了许多重要内容,既有对历史的进一步追溯,又有当代新的发展,但初版的基本取向不变。
“全球化”在20世纪浮出了水面,但它绝不是一片芳草蓝天;在这看不到尽头的进程中,到处都是荆棘丛生——人类还远没有达到有能力“自治”的境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眼看世界,心想中国,作者没有须臾离开对中国命运的关注,让历史告诉当代,让世界映照中国,作为参照,引人深思。
重读近代史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中西书局 2010 - 8
多年来我重读近代史,便尝试似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这就是我明知将碰壁仍要期待袪疑的由来。我不敢说我重读近代史的短书小文能够恢复历史实相,但至少表明历史实相有待恢复。
求索真文明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 4
学术与政治似乎是一对孪生子,政治的没落必然带来学术的没落,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独具只眼的黑格尔却说:常识虽然令人尊敬,对于历史研究却未必适用。著名学者朱维铮教授通过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研究,同样为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腐朽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使学术走向没落。晚清的学术,属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发生近代意义交往以后的过程延续,它的资源,固然时时取自先秦至明清不断变异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取自异域。
此间的少年 豆瓣
8.1 (199 个评分) 作者: 江南 华文出版社 2004 - 1
《此间的少年》讲述的是让人熟悉的大学生活的故事。小说以宋代嘉佑年为时间背景,地点在以北大为模版的“汴京大学”,登场的人物是乔峰、郭靖、令狐冲等大侠,不过在大学里,他们和当代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早上要跑圈儿,初进校门的时候要扫舞盲,有睡不完的懒觉,站在远处默默注视自己心爱的姑娘……
在这个学校里,郭靖和黄蓉是因为一场自行车的事故认识的,而这辆自行车是化学系的老师丘处机淘汰下来的,杨康和穆念慈则从中学起就是同学,念慈对杨康的单恋多年无果,最后选择的人却是彭连虎。
脑中存着金庸小说先前的印象,再徜徉于这样全新的故事中,是一种双重的温习,而这双重的回忆最后归结为一点,便是几乎每个人都经过过或正在经历的轻狂无畏的少年时光。
鸦片政权 豆瓣
Opium Regimes
作者: [加] 卜正民 / [加] 若林正 编 黄山书社 2009 - 9
卜正民将体制与意识的综合考察作为本书史论结合的主线,文中十八篇文章组成一段以鸦片为核心的连贯历史。勾勒了跨越一百三十年,焦点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下的东亚地区的鸦片贸易。第一部分介绍了十九世纪鸦片贸易的基础;第二部分考察鸦片在中国如何被分运和消耗;第三部分研究国家与地方努力控制鸦片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政府的统一与权力渗透;第四部分分析日本利用鸦片对现有鸦片政权的冲击。
细说汉字 豆瓣
作者: 左民安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漢字的故事 豆瓣
作者: Cecilia Lindqvist / 林西莉 译者: 李之義 貓頭鷹 2006 - 3
◎最富閱讀趣味的圖解版「說文解字」,帶你認識漢字深遠的文化淵源
◎外國人愛讀:原書出版後獲得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很快就譯為英、法、德、挪威、芬蘭文等版本,發行量高達八十五萬冊,長踞外國人學漢字的推薦書單
◎漢語世界也暢銷:一九九八年簡體版在大陸問世,立刻成為北京幾家大書店暢銷書
◎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季旭昇專文推薦;季旭昇教授校訂
◎42位作家、各界學者、教育名家聯合背書推薦:小野、朱天心、余光中、林良、洪蘭、張大春、張曼娟、張曉風、黃春明、羅智成……

【給台灣讀者的話】──《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
「透過『原體字』,你可以和充滿智慧的造字祖先面對面,接觸到科技、藝術、建築及文化等璀璨的中華文化傳統,當然,也能讓人一窺古老中國的地理景觀與市井小民的生活面貌。《漢字的故事》就是試著探討上述內容,如今拙作即將在台灣以『原體字』出版,我誠摯希望能與所有讀者分享,我對漢字及中華文化的熱愛。」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尤其在國語文程度日益低落的這個當兒。」──師大國文系教授季旭昇

「經由作者細膩的描述,每一個漢字都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發展中鮮活的圖像,不但讓世人透過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文字,驚豔於中華文明的瑰麗璀璨,而且更能感受到漢字形體龍飛鳳舞,多采多姿的造字之美。」──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

「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打從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第一天開始學中文,這個問題就吸引她一步步挖掘漢字背後的故事。對於每個字為何這麼寫,我們思考過多少?身為漢字的日常使用者,我們能認出多少現代漢字的甲骨前身呢?

《漢字的故事》是林西莉女士以八年時間寫成的力作,書中她不僅從個人的體驗出發來說故事,也用一幅幅生動的圖片,述說一個個漢字的源遠流長。她親自踏訪中國鄉鎮考查、拍攝古文物,也拍攝現代漢語文化裡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了圖片搭配解說,變得輕鬆易懂,也讓我們一再驚訝,象形字和實物的關聯多麼密切。

因為天天用,我們好像失去了對每個漢字的意義和造字之美的感受力。透過林西莉這位瑞典人(她也是漢學大師高本漢的高足)的眼光,正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些一筆一畫,原來背後都有故事。書中介紹了與漢人生活各層面有關的漢字,例如交通工具、環境地景、農耕、日用工具等等,我們會從這三○四個最貼近生活的基礎象形字,感受到與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牽連。

《漢字的故事》自出版以來,即受到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本書是首次根據近代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核心部分的象形字起源;加上林西莉不採學院式的嚴肅論述筆調,而以其獨特的觀點,用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引介一部漢字的文化史──也是精彩的中華文明史。

資料來源:貓頭鷹知識網
http://www.owl.com.tw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豆瓣
作者: 天儿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10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逸舟认为《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同类作品里最好的一本,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由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希望读者秉持“兼听则明”的精神,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的读者,都能以开放纳谏的态度阅读此书。天儿惠教授认为:“日中间的最大问题是相互误解”。他的书通篇主题就是如何减少这种误解。但愿我们中国的读者能给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豆瓣
作者: [日] 野村浩一 译者: 张学锋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 1
本丛书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本丛书值得一读。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部
第一章 近代日本国民的使命观,其诸类型及特质――大隈重信、内村�三、北一辉
一 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 日英同盟和大隈的东西文明融合论
三 内村钅监三
四 北一辉
五 结 语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大陆问题”的构想
及其实态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国权主义空想家――以内田良平为中心
三 支那学者内藤湖南世界里的“中国”
四 开放性的中国认识――吉野作造
五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洞察――北一辉的眼睛
六 大正知识分子周围的“中国”
七 社会主义者与中国革命运动
八 尾 声
第二部
第一章 走向亚洲的航踪――宫崎滔天的思想和行动
一 问题的所在――滔天的悔恨
二 宫崎家的人――混沌的能量
三 滔天的出发――前进与诀别
四 世界革命与社会革命
五 对近代文明的控诉
六 滔天的“欣慕”与“悔恨”
七 从辛亥革命到大正时代
八 愤怒与警告
九 “支那革命”与日本的改造
十 日本的改造与民藏的轨迹――日中两国的关
系性构造
十一 情念的亢进――亚细亚主义与翻译社会主义
十二 滔天的回归
第二章 尾崎秀实与中国
一 序 言
二 中国研究的方法论
三 日中全面战争的爆发――亚细亚与日本的构想
四 日中关系的夹缝之间――日本、中国、世界
第三章 橘朴――亚细亚主义的彷徨
一 序 言
二 问题的所在――橘朴与中国
三 走向中国研究――来自民众世界的观点
四 从“中国社会论”到“中国革命论”
五 对“国民革命”动态的分析――其高涨与结论
六 “国民革命”的冲击
七 “方向转换”――向亚细亚主义的转折
八 “日中战争”――光与影
九 亚细亚主义的彷徨与寿终――代结尾
后记
译后记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中央民族大学版社 1999 - 9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篇著名杰作。其主要论点可概括为: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跌荡一百年(下) 豆瓣
8.4 (17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