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1421:中國發現世界 豆瓣
作者: 孟西士 译者: 鮑家慶 遠流 2003 - 11
1421──明成祖永樂十九年
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七十年;
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三百五十年;
中國人解決計算經度的問題,遠遠領先歐洲三個世紀。
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
過去的歷史課本都可以扔了,過去學的也可以遺忘,因為這本書改寫了一切。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時報文化 1989 - 10
作者以「大歷史」的觀點,經由本書,上溯到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一路追根究柢,並部析中世紀以後國家愈著重於內及非競爭性的端倪,然後銜接其成名作「萬歷十五年」未完成的論題,歸結到今。
现实一种 豆瓣 谷歌图书
8.2 (2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睡觉大师 豆瓣
7.9 (20 个评分) 作者: 朱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4
作者不断在西方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与方向。他的这些小说,大多以荒诞的文字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的使人回味无穷,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又什么都不是,但仅仅是他那富有特色的文字本身,就足以吸引读者,这就是所谓“纯文学”之魅力吧——比如那篇《我可怜的女朋友》。
本书从《蒙着眼睛的旅行者》中选出11篇,另有新作17篇。
雷峰塔 豆瓣
The Fall of the Pagoda
7.7 (2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赵丕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4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我爱问连岳Ⅲ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9 - 7
《我爱问连岳3》是连岳的情感问答专栏结集。其它有:《爱情金刚经》、《爱总是从羞愧开始的》、《逻辑自洽的男女关系》、《芥菜籽里的快乐秘密》、《等我,我老婆快死了》、《伦理道德的数学分割法》、《光阴的故事(一)》、《光阴的故事(二)》、《和衣而卧的性爱》、《光阴的故事(三)》、《我们为谁活着?》、《真美呀,时光暂停一下吧》、《爱情不是叫鸡》、《来上一节悲剧课》、《G点深深深几许?》、《我们的死亡教育》。
他乡之税 豆瓣
作者: 田毅 / 赵旭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的程度。
——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
管不住政府的钱,怎能管好政府手中的权?
千年来,财税影响甚至左右着每个国家、每个个体的命运。政府财税关乎国计民生,更与每一个公民的权益休戚相关。国家财政的“阳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体制改革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的财政留下了怎样的轨迹?一个北方小镇,这些年发生的波澜诡谲的变革,又如何折射着一个国家的“隐秘”财政史?
这个普通的北方小镇,三十年间,围绕着政府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国财政的“隐秘”之处。
本书将带你走进这座小镇,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揭开鲜为外界所知的隐秘的税收流动真相。作者历时8年,访问上百人,取得众多第一手账本、档案、私人日记等未公开材料,通过乡镇这个小小的窗口,描绘出一幅国家三十年财政史的宏大画卷。
乡土之税,将是我们重新踏上这三十年当代中国道路的一份独特通行证┉┉
理解中国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 [德] 弗朗克·西伦 2009 - 10
《理解中国》内容简介:1975年,施密特结识了毛泽东。1990年5月,他作为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的第一个欧洲政治家访问了中国,并同邓小平进行了私下谈话。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0多年来,施密特同北京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见交换。没有第二个德国人像施密特那样兴致勃勃、持续不断地跟踪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
施密特在同另一位德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克·西伦的交谈中,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以及他在多次访问中国时有过怎样的经历。
施密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他的分析以清晰的思想和敏锐的判断力令人信服。
云漂 豆瓣
作者: 雷文科 2011 - 3
少年林西远厌倦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和父亲安排的婚姻,心中虽然有着种种厌烦,却始终无力反抗。二战的战火蔓延到易城,这无疑成为林西远逃离乏味生活的一个契机。当他从易城踏上远征缅甸的遥远路途,人生也从此转折。在缅甸支援前线时,林西远真实地体会到了生与死,战后余生,林西远选择留在缅甸,生活因此更加悲喜交加。
父母意外双亡的莉莉一日之间沦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林西远决意收养她,并与餐馆哑女服务员十澜一起,重新组成一个崭新家庭。林西远为了莉莉和十澜,放弃了回易城的机会,留在缅甸成为一个缅甸人。儿子林易城出生后,林西远更是为了这个家倾尽所有,也渐渐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然而林西远付出再多的爱,也阻挡不了莉莉为爱出家为尼、儿子林易城执意陪同人妖表演者柳欢彦度过最后的短暂生命的选择。林西远最终原谅了儿女们的重蹈覆辙。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年迈的林西远回到易城,见到了当初的妻子唐栩桢,明白了“宽恕是真正的传奇”。
《云漂》是雷文科继处女作《沙城》之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仍旧坚持严肃文学的创作之路。他的文字里没有热闹的校园,没有浮躁的青春,却始终贯穿着四两拨千斤的暗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开篇战争的硝烟弥漫,到林西远充满异国风情的经历,再娓娓带入下一代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三代人史诗般的爱恨浮沉及心灵救赎。没有尖锐的矛盾,更没有激烈的冲突。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升华,胸怀得以敞开宽恕。正如他说的那样,宽恕是真正的传奇。
论语今读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3
《论语今读》完成于1989―1994年期间,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世纪新梦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1998 - 10
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是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
中国思想史论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1999
《中国思想史论》收作者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书。《古代》一书提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之贯串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思想的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认为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辨的;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影响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上学具有重要价值,以及明清时期政教合一传统已开始动摇,等等。《近代》、《现代》两书则通过叙说思潮和人物,或明或暗地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改良优于革命、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等等论点,以及对严复、章太炎、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现代新儒家等作了具有作者独特风格的分析评论。本书文本曾不断引起强烈反响,至今未绝。
论语译注 豆瓣 Goodread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6 - 12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这次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心得,欲深入学习、研究《论语》或古代汉语的读者,可参阅繁体字《论语译注》。
只有一个人生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5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一套《周国平散文经典》精选了作者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分为四卷,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最好的”版本。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只有一个人生》
第一辑 活出真性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 《只有一个人生》
第一辑 活出真性情
第二辑 成为你自己
第三辑 丰富的安静
第四辑 都市里的外乡人
第五辑 习惯于失去
第六辑 活着的滋味
第七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第八辑 人生寓言
第九辑 存在之谜
第十辑 迷者的悟
第十一辑 未知死焉知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学的非酒神型特征,与《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史华兹 译者: 程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1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倾向及其相关预设。本书曾荣获Phi Beta Kappa的Ralph WaldoEmerson Award和美国历史学会的James Henry Breasted奖
青春 豆瓣
7.8 (37 个评分) 作者: 韓寒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2010 - 9
他年少、他敢言、他幽默、他堅持--
他是《時代》雜誌2010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他的博客(部落格)每日20萬人次瀏覽,開站至今突破4億
他17歲出版第一本書,創下200萬冊銷售記錄
他是個戰績出色的職業賽車手
他是韓寒,是當今世界青春的代名詞。
《時代》雜誌:「韓寒是中國文壇壞小子。」
韓寒的文字,夠壞。
壞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難言,不假思索、真情實意;
壞在戳破道貌岸然者的虛情假意,一針見血、酣暢淋漓。
韓寒改變了文藝的腔調,
使其具有廣大的庶民性與高度的感染力,
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論述淺顯又犀利。
本書還原韓寒的發言、一字不刪,收錄八年來七十篇最具代表性文章:
◆ 青春韓寒
本該在心中的熱血,它塗在地上。──摘自〈青春〉
作為80後(1980年之後出生)的一位率性敢言的年輕人,韓寒保有真誠,娓娓道出疼惜同輩年輕人的心,大膽說出「不要把上一代與這一代混為一談」的言論。
「青春韓寒」選輯,收錄韓寒的價值觀與愛情觀,暢談自我的叛逆與期許。讓我們把酒言歡,共同品味未滿三十歲的無忌「寒」言。
◆ 創作韓寒
讓他們留在那年代吧。他們都只是那個人物輩出的年代裡的小才情。 --摘自〈說徐志摩〉
國中時期即已在雜誌上發表文章,首部小說《三重門》暢銷至今已破兩百萬冊,主編雜誌《獨唱團》一個月內狂銷一百二十萬冊。
「創作韓寒」選輯,且看韓寒從考試寫作文一事談起,用銳利的筆鋒嬉笑怒罵那些僵化腐朽的教條思想,刺激年輕一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並激發更多的可能。
◆ 公民韓寒
爺爺們,你們請盡興。 ──2010年5月,博客貼文〈孩子們,你們掃了爺爺的興〉被刪之後的回應
「刪文」是韓寒的文章最常遭受的待遇。他犀利而詼諧的真知灼見直戳當局的敏感神經,不但讓爺爺們(政府高層)頭痛不已,更讓平民百姓逐漸萌生新的公民意識。
「公民韓寒」選輯,看韓寒自2008年之後,從庶民的觀點、出自平凡生活的體會,進而對中國社會與世界議題展開評論。
看萬千世事,韓寒這麼說:
● 「七天前有記者問我,你覺得這次北京奧運會會給中國帶來些什麼呢?我告訴他,很多混血兒。」
● 「人民需要的是被服務而不是被管理,而官員最需要的是被管理而不是被服務。」
● 對於世博,「如果我讚美他吧,估計我良心不安,如果我批評他吧,估計我寢食不安」。
● 「我覺得不是世博會會給中國帶來什麼,而是中國會給世博會帶來什麼。因為本來世博會並不是一個  規模如此大的展會,隨著資訊流通便捷,世博會正在漸漸式微,是中國將世博會升格了。有點像某些在國內非常火的品牌,經過了宣傳,你穿在身上覺得牛逼的不行,奢華的不行,出國一打聽,原來是二線的。」
● 「有人擔憂,山寨文化普及以後,中國將徹底淪為一個山寨大國。我認為,這樣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山寨大國,對山寨下手就是一種過河拆橋……任何經濟文化政治的起步,都是從山寨開始的,忘記山寨就是忘本……可以說,沒有山寨就沒有新中國。山寨是歷史發展的必經過程,山寨可以建立新文化,但靠山寨做到有前途就比較困難……其實很好理解的,你的老婆就是壓寨夫人,你的二奶就是山寨夫人,你說怎麼辦。」
● 「我們可憐的中國作家,中國導演,已經被諾貝爾和奧斯卡逼傻了。我建議這兩個獎項特設給中國的獎。如是男藝術家,可給安慰獎,如果女藝術家,可給慰安獎……」
拒绝伪正义 豆瓣
作者: 曹林 2010 - 11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时评文章的结集,作者的文字以尖锐、理性、客观和视角独到见长,信奉改良主义,在批判公权之恶的同时,从未放过对舆论、大众、平民、自我之恶的批判,主张“不放过所有的恶”。评论文本很容易随着热点和时效的过去而过时,而理性却有一种超越时效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读来都能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理性的感召。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8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追寻林昭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许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