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曾国藩家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陈书凯 蓝天出版社 2006 - 4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1
作为一种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本书系统汇集了1980年代至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水准和最新向度。所选论文均经过严格筛选,内中既有关于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十七年文学”等命题的重新评价,也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的潜在写作”等论题的全面观照,既有文学内部问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类及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审视,也有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都市、文学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既有对鲁迅、茅盾、曹禺等大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家》、《骆驼祥子》、《白毛女》等名作的精细分析。从单篇看,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鲜,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而荟萃成书从整体看,则基本包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和体式,足以学科方法论上给人以充分的启迪和感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0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系统地汇聚了八十年代以来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由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第一卷,分四辑收录22
篇文章。第一辑为总论部分,计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观念、研
究范畴、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概念;第二、三辑研究了清末民初和五
四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思潮流变;第四辑为鲁迅研究专辑,集中
展示了在鲁迅的小说、散文、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后期思想研究等方面
的成果。
古代诗文选 豆瓣
作者: 本书编写组 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 6
《高等学校教材:古代诗文选(增订版)》包括自先秦至清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文)一百六十余篇。所选作品力求内容积极健康,兼顾不同的风格流派,多为久经传诵的名家名篇。学习这些作品,既有助于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文的水平,也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学好外语以及今后从事翻译和外事工作都会有所帮助。
可爱的洪水猛兽 豆瓣 Goodreads
8.2 (79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8
继《杂的文》后再次推出韩寒2008-2009最新博客文的精选。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把最率性的品格,最出彩的观点,最犀利的言语,最有趣的内容,一一奉献给读者。
国破山河在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萨苏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7
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赫本啊赫本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蒋一谈 新星出版社 2011 - 5
短篇小说鬼才、值得一谈再谈的短篇小说家(著名小说家李洱语)蒋一谈最新力作
献给落入凡间的天使奥黛丽•赫本的致敬之作
——————————————————————————————
本书包括八篇主题各异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用灵动、细腻的笔法讲述我们这个时代小人物的真实人生,切近到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或亲朋好友。
书中各篇小说有的描写80后年轻女性新锐生活,直击在不同身份中游走的当下年轻人内心的爱与痛(《七个你》);有的描写文艺青年的恋爱在掺杂了两位艺术大师的旧事之后的百转千回(《马克•吕布或吴冠中先生》);有的描写小煤窑工人、黑车司机、成人情趣用品店经营者、农民工子女等底层人群为更好的生活而挣扎的失落(《芭比娃娃》);压轴之作《赫本啊赫本》描写一对父女因父亲到瑞士进行爱乐死的愿望而打开了回忆与沟通之门,共同追忆与奥黛丽赫本的邂逅如何改写了他们的人生。
中国封建社会 豆瓣
作者: 瞿同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作者始终以封建社会的全部社会现象为讨论的对象,注意其整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不论我们以为封建社会发生于何时代,崩溃于何时代,此文都不失为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概括的描写。详细内容因时代不同或有变更,特征或一般的现象却是不会变的。从这一点来看。这篇论文,是对于研究我国封建制度不无参考价值的。
汉代社会结构 豆瓣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邱立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作者对汉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学术最佳成就的一个主要范例”。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汉代的家族、婚姻、妇女地位、社会阶级以及豪族等问题的专门分析和讨论。第二部分是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有关资料的汇编。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五四运动史 豆瓣 Goodread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等 岳麓书社 1999 - 8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hidden order: the dismantling of historical chess Board (Paperback)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吴思 海南出版社 2004 - 4 其它标题: 隐蔽的秩序
此书为中国学者吳思的一本作品集,包含了作者前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正编的大部分文章,个别文章有所修改。此外,本书亦加入了五篇其外的文章。在本书末尾制作了相关概念索引,作者将自己两个时期提出的一些术语、名词联系在了一起。目录选编说明第一编 潜规则:平民与官吏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硬伙企业第二编 潜规则:皇帝与官吏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当贪官的理由正义的边界总要老第三编 潜规则:官吏与官吏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刘瑾潜流第四编 策略选择:官吏和平民的武库身怀利器灰牢考略庶人用暗器洋旗的价值第五编 隐身份:主体的演变新官堕落定律晏氏转型县官的隐身份白员的胜局我认出了一个小物种第六编 血酬和元规则:生命与生存资源交换的逻辑匪变:血酬定律及其推想命价考略地霸发迹的历程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切换的秘密出售英雄崇祯死弯第七编 观念:营造心目中的利害理解“迷信”笑话天道官场传统的心传真实的难题与梦幻的解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统论(代)血酬定律与历史弈局后记: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附录一《潜规则》自序《血酬定律》自序附录二本书关键词语解释(兼索引)
祖国的陌生人 豆瓣
7.2 (24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在你的国家,你却是个陌生人”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通过一次穿越中国的旅行(爱辉-腾冲)来了解这个国家,但看到的事实却并非如其所想象,这在作者行走三峡和陕西以及其他地方时,似乎也是一样,传统已经断裂,混乱的价值观无处不在,他既看到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国家的巨变,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像是无根之萍,他们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失落,却也蕴涵着无尽的能量——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
这本书在形态上或许杂糅,游记、人物、评论,都混合其中,但是其主题仍很清晰,它试图展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深刻的断裂感。
公民心事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官员是什么?公务场合是“公仆”,下班以后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
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本书所收妙文是2008年以来易中天陆续写作和发表的。公民关心社会,天经地义——矿难,城管,三聚氰胺,糊涂的拆迁,心酸的理想,绿丝带与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以及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中国梦与中国之套,仇官仇富,三俗非俗,又有《三国演义》的“性之病”,曹操变脸,关羽成神,孙权下课,诸葛升坛,还有逝者柏杨、吴冠中、蔡定剑等远去的雷声……
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都是本书要说的。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比如自由、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愿不用再说。
Country Driv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4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Harper 2010 - 2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Oracle Bones and River Town comes the final book in his award-winning trilogy, on the human sid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1, Peter Hessler, the longtim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 acquired his Chinese driver's license.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he traveled the country, tracking how the automobile and improved roads were transforming China. Hessler writes movingly of the average people—farmers,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who have reshaped the nation dur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in its modern history. Country Driving begins with Hessler's 7,000-mile trip across northern China, following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the Tibetan plateau. He investigates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rural region being abandoned, as young people migrate to jobs in the southeast. Next Hessler spends six years in Sancha, a small farming village in the mountains north of Beijing, which changes dramatically after the local road is paved and the capital's auto boom brings new tourism. Finally, 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urban China,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o years in Lishui, a small southeastern city where officials hope that a new government-built expressway will transform a farm region into a major industrial center. Peter Hessler, wh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lls "one of the Western world's most thoughtful writers on modern China," deftly illuminates the vast, shifting landscape of a traditionally rural nation that, having once built walls against foreigners, is now building roads and factory towns that look to the outside world.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Factory Girls 豆瓣
作者: Leslie T. Chang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9 - 8
An eye-opening and previously untold story, Factory Girls is the first look into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migrant factory population in China.
China has 13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 In Factory Girls , Leslie T. Chang, a former correspondent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Beijing, tells the story of these workers primarily through the lives of two young women, whom she follows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years as they attempt to rise from the assembly lines of Dongguan, an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As she tracks their lives, Chang paints a never-before-seen picture of migrant life—a world where nearly everyone is under thirty; where you can lose your boyfriend and your friends with the loss of a mobile phone; where a few computer or English lessons can catapult you in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ocial class. Chang takes us inside a sneaker factory so large that it has its own hospital, movie theater, and fire department; to posh karaoke bars that are fronts for prostitution; to makeshift English classes where students shave their heads in monklike devotion and sit day after day in front of machines watching English words flash by; and back to a farming villag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revealing the poverty and idleness of rural life that drive young girls to leave home in the first place. Throughout this riveting portrait, Chang also interweaves the story of her own family’s migrations, within China and to the West, providing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her investigation.
A book of global significance that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China, Factory Girls demonstrates how the mass movement from rural villages to cities is remaking individual lives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society, much as immigration to America’s shores remade our own country a century ago.
停滞的帝国 豆瓣
L'empire immobile ou le choc des mondes
作者: [法] 佩雷菲特 译者: 王国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与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
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从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英国此举意图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而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不同,认为英国里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臣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之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Amy Chua Penguin Press HC, The 2011 - 1
An awe-inspiring, often hilarious, and unerringly honest story of one mother's exercise in extreme parenting, revealing the rewards-and the costs-of raising her children the Chinese way.
All decent parents want to do what's best for their children. What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reveals is that the Chinese just have a totally different idea of how to do that. Western parents try to respect their children's individuality,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true passions and providing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your children is by preparing them for the future and arming them with skills, strong work habits, and inner confidenc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chronicles Chua's iron-willed decision to raise her daughters, Sophia and Lulu, her way-the Chinese way-and the remarkable results her choice inspires.
Here are some things Amy Chua would never allow her daughters to do:
have a playdate
be in a school play
complain about not being in a school play
not be the #1 student in every subject except gym and drama
play any instrument other than the piano or violin
not play the piano or violin
The truth is Lulu and Sophia would never have had time for a playdate. They were too busy practicing their instruments (two to three hours a day and double sessions on the weekend) and perfecting their Mandarin.
Of course no one is perfect, including Chua herself. Witness this scene:
"According to Sophia, here are three things I actually said to her at the piano as I supervised her practicing:
1. Oh my God, you're just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2. I'm going to count to three, then I want musicality.
3. If the next time's not PERFECT, I'm going to take all your stuffed animals and burn them!"
But Chua demands as much of herself as she does of her daughters. And in her sacrifices-the exacting attention spent studying her daughters' performances, the office hours lost shuttling the girls to lessons-the depth of her love for her children becomes clear.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is an eye-opening explo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arenting- and the lessons parents and children everywhere teach one another.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
中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日本] 加藤嘉一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加藤嘉一系列:中国逻辑+日本逻辑(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中国的逻辑》: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到重要话语权。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
他以20岁的狂气扎根草根,用40岁的视野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城市、经济、改革、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妇女、帅男、地震、学费、网论、世博、成功、地铁、服务、民工、礼让、红包……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加藤嘉一系列:中国逻辑+日本逻辑(套装共2册)》还包括《日本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