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雅舍小品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本书为《梁实秋代表作系列》系列之《雅舍小品》,书中收录了:《谈话的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悼齐如山先生》等作品。
梁实秋谈吃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2006 - 10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收录了梁实秋谈吃的全部散文93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外,还找到梁先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
本书不是食谱,不是教人烹饪,不是解析营养,只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让我们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在了解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外,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梁实秋与唐鲁孙、邓云乡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欢吃,并且对吃的感受超过吃的本身,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保证让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梁实秋散文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梁实秋散文:书房厨房》:名典书坊着眼现代大家传世篇什,遴选最具阅读价值也最具人文承载之艺术精品,以作家个人各体创作为单册,拟将陆续分辑推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本社整理出版现代作家集册凡二三百种,曾先后编有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摩登文本等现代作品文库。其间幸赖学界人士悉心襄助,钱理群等。
中国文化史通释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本书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一篇都集中在一个特殊的面相上面。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医学、科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且每一篇论文都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文化史的某一面相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看到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
中国人的精神 豆瓣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作者: 辜鸿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 5
本书原载1914年的《中国评论》,1915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本书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当然,对于我们现在的读者,这首先该是一本极为宝贵的英语读物。
个人尊严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言必称天下,不以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当然,现在我把这样为虚伪提出,已经自外于知识分子。但也有种好处,我找到了自已的个人面目。
兩岸主權論 豆瓣
作者: 張亞中 生智公司 1998
本書為兩岸學術界從法理上專門探討兩岸主權問題的第一本專著,有系統地從國際法、憲法、政治學、國際關係、社會學等各個層面對兩岸間主權問題作深入而清晰的探究。本書並提出「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人國家」(「一中兩國」)應為兩岸主權之合理定位。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三) 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第二章 向左还是向右
(一) 排斥外力的外力作用
(二) 谁主沉浮?
(三) 出乎意料之外
(四) 妥协与冒险的代价
第三章 从“彻底”到不“彻底”
(一) 为苏维埃而战
(二) 世界革命万岁
(三) 失败的战争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四章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兄弟阋于墙”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三)在策略变动的背后
(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第五章 走向新中国
(一)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二) 和与战的抉择
(三) “中间地带”的革命?
后记
中国人的性格 豆瓣
6.9 (8 个评分) 作者: 亚瑟·亨·史密斯 译者: 乐爱国 / 张华玉 学苑出版社 1998 - 4
编辑推荐: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有这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美国作家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排行榜的畅销书,本书从作者理解中的中国人的性格入手,真实的、全面的
明夷待访录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明]黄宗羲 / 段志强译注 译者: 段志强译注 中华书局 2011 - 1
中国古代是否有民主思想?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双方见仁见智,而被引述最广的古人著作就是这部《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书中提出的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学校独立等观点,闪烁着启蒙民主思想的光辉。本次译注作者能综合运用政治学与历史学视角,对书中涉及的儒家传统政治术语进行精要注释,译文也能结合当时历史语境做到准确流畅,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黄宗羲思想,深刻剖析明代历史政治深层问题的优秀经典读物。
一.《明夷待访录》是晚清以来民主革命宣传者最为推崇的一部奇书,总结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民本的精华论述,近现代学者讨论中国传统中是否有民主思想,必首先列举《明夷待访录》为讨论对象。
二.作者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思想三大家”之一,亲历明朝亡国过程,对明代历史与制度的弊端有切肤之痛,有亲身本书创作出于对明朝亡国的痛切反思,是一部亲身经历者写成的“明朝败事沉思录”,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弊端的集中批判反思。
三.作者综合运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视角,对《明夷待访录》书中涉及的民主思想成分进行了谨慎分析,消除了以往对此书的部分误解,使读者能从传统民本思想体系延续性的角度认知本书的真正价值,对思考当前社会治理问题提供切实的历史经验依据。
陈丹青 艾未未:非艺术访谈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宝菊 / 未知 艾未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陈丹青、艾未未,两个当代文艺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现在,主持人王宝菊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访问的内容涉及他们对社会、文化、人生、两性和城市的看法和观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退步集续编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
湘行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湘行散记》,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
沈从文当年远别新婚妻子,返乡途中写出大量家信,画了许多速写,靠这些素材创作出散记。幸存至今的部分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首次与《湘行散记》合集献给读者。
当年湖南远非太平盛世,长沙刚打过仗。在常德等地,作者见到悬赏捉拿毛泽东、朱德的告示;他回到凤凰的几天,百里外铜仁正在打仗,湘西王陈渠珍调来三千援兵集结凤凰,随即投入这场厮杀。作者在书简中故意用轻松笔调写情写景,安慰远方亲人。而在散记里,细心的读者当可看出更多的东西。
城门开 豆瓣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万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 豆瓣
作者: 张鸣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5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主要内容: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文人之脾气,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重臣之分量,张鸣品人,勾勒晚清至民初之人物群像图。
Guanxi 豆瓣
作者: Robert Buderi / Gregory T. Huang Arrow Books Ltd 2007 - 2
In an age of global innovation, could an unlikely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world's most famous capitalist and the world's largest communist nation be helping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Guanxi" is a compelling behind-the-scenes tale of how Bill Gates' software dreams are coming true in China. "Guanxi" (gwan-shee), the Chinese term for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s that are essential to succes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juggernaut research lab that underpins Microsoft's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he gripping narrative moves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Microsoft headquarters in Redmond, WA, and follows the lab's emergence as a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hinese computer science. Microsoft has invested well over 100 million dollars and hired more than 400 of China's best and brightest - what was once an outpost is now at the very heart of software research, creating dramatic payoffs for both Microsoft and China. As pundits rail against the 'China threat' to Western competitiveness and offer passionate (yet often hackneyed) arguments against outsourcing, "Guanxi" explores the true ramifications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and how it can be turned to everyone's advantage. Sprinkled with telling observations, compelling characters and lively anecdotes about the brilliant successes and sometimes painful stumbles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software company, "Guanxi"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business leaders, entrepreneurs and technology workers around the 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