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黄金时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黄金时代
9.0 (16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其它标题:
黄金时代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红玫瑰与白玫瑰 豆瓣
8.3 (37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我们仨 豆瓣
8.6 (612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革命年代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豆瓣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7
- 4
跟着许知远,再一次梳理这个混乱的世界
本书作为许知远任职于《经济观察报》期间写的国际时政评论文集,其中的激情和理智总是在不经意中契合着
作为《许知远文集》的第二部,本书的文字充满诱惑力和无尽的想像,内容则理智而充满智慧。里面不无精辟的分析,还有许氏风格的幽默。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专栏作家的努力,其中很大一部分谈论的是政治人物,这些文字大多完成于 2002—2004年。那时候,许知远任职于一家报纸,他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在整整3年时间里,他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用许知远的话说:“它也是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它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这些经常故作铿镪、端庄的文字,是我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的努力。但其结果常常相反,它们增添了新的混乱,尽管一些人慷慨而热情的人安慰我说这种混乱也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
在整整3年时间里,我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它也是我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其中过分明显的表现了我渴望进入历史进程的强烈愿望。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是的,我们正处于后现代世界之中,牛顿世界中的稳定、均衡的结构正让位于混乱、随机与不可测。但在此刻,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创造了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一生厌恶“测不准原则”的量子力学,一直到去世前,他都在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场论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他在致量子力学大师玻尔的信中说:“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世界存在着完整的规律和结构……”面对混乱的今日世界,我们要提醒自己,此情此景并非从未上演过。1910年代的人们感受的惊愕可能远胜我们,所谓的“后现代世界”也仍处于人类传统之中。最可怕的危险在于,我们丢弃了“驾驭混乱”的信心。
本书作为许知远任职于《经济观察报》期间写的国际时政评论文集,其中的激情和理智总是在不经意中契合着
作为《许知远文集》的第二部,本书的文字充满诱惑力和无尽的想像,内容则理智而充满智慧。里面不无精辟的分析,还有许氏风格的幽默。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专栏作家的努力,其中很大一部分谈论的是政治人物,这些文字大多完成于 2002—2004年。那时候,许知远任职于一家报纸,他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在整整3年时间里,他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用许知远的话说:“它也是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它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这些经常故作铿镪、端庄的文字,是我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的努力。但其结果常常相反,它们增添了新的混乱,尽管一些人慷慨而热情的人安慰我说这种混乱也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
在整整3年时间里,我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它也是我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其中过分明显的表现了我渴望进入历史进程的强烈愿望。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是的,我们正处于后现代世界之中,牛顿世界中的稳定、均衡的结构正让位于混乱、随机与不可测。但在此刻,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创造了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一生厌恶“测不准原则”的量子力学,一直到去世前,他都在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场论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他在致量子力学大师玻尔的信中说:“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世界存在着完整的规律和结构……”面对混乱的今日世界,我们要提醒自己,此情此景并非从未上演过。1910年代的人们感受的惊愕可能远胜我们,所谓的“后现代世界”也仍处于人类传统之中。最可怕的危险在于,我们丢弃了“驾驭混乱”的信心。
千年沉重 豆瓣
作者:
胡平
1998
- 7
全书由“千年”、“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莫忘沉重”三大部分组成。在客观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作者以他敏锐的感悟与笔触,纵横捭阖,谈古论今,“上穷碧落下黄泉”,对一个个重大的历史谜团、现实困窘、文人心态作了深层的剖析与解读。在“千年”中,作者以一个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内陆省区为标本,充满深情地揭示了其沧桑更迭、白云苍狗、兴衰荣枯、长恨浩歌,其间所表现的桑梓情、赤子心,无不令人潸然。“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以儿子致父亲书信的形式,通过四十余年来父亲命运的跌宕起伏、悲欢相续,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贲张,凸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那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与人格情怀。“莫忘沉重”乃作者十多年来一贯坚持文学要介入生活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不信春天唤不回”的炽热情怀,具体而真切地表露了一个时代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拒绝沉重,可总得有百分之一的人守望并解读沉重。否则,社会便是一只轻飘飘的舢板,极易在风浪中倾覆。如此滚烫的关切之情与拳拳之心,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大文化的蕴藉、大视野的格局,还有是文学又跨文学的表现,是本书的显著特色,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这一切对正处于世纪之交而又欢呼更深层改革的当代读者来说,皆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同时也不无启迪意义。
大文化的蕴藉、大视野的格局,还有是文学又跨文学的表现,是本书的显著特色,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这一切对正处于世纪之交而又欢呼更深层改革的当代读者来说,皆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同时也不无启迪意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我生有涯愿无尽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诸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绿色黄金 豆瓣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
作者:
(英)艾瑞丝·麦克法兰
/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杨淑玲
/
沈桂凤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
这是一部伟大的茶叶历史,充满了有趣的事实和数据!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
从一本关于茶叶的故事,来看价值胜过黄金的茶,如何流传数千年,在无数个地区承载人类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者艾伦和艾瑞丝·麦克法兰是英国国饮——“茶”的最佳诠释者。——《文学书评》
这本书的精彩只能用我手中这杯茶来描述。——《伦敦金融时报》
最富于阅读乐趣的一本书。——《最佳英国人》
一本丰富的茶叶历史专书。——《今日历史》
茶叶最非凡的事实,便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有医学疗效的物质。一片茶叶内含有超过500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假如全球茶树遭到真菌侵袭而枯萎,假如住在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的人们,亦即全世界2/3的人口,霎时间失去茶水,死亡率将急遽升高,很多城市会瓦解,婴儿大量死亡,这闺怨是一场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