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郁达夫全集(全12卷) 豆瓣
作者:
郁达夫
2007
- 11
《郁达夫全集》(共12卷)是“浙江文献集成”工程中的一套丛书,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重点项目。全集在以往郁达夫文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郁达夫后代提供了郁达夫生前未发表的许多作品,如小说卷的第一篇文章《两夜巢》。该文章为郁达夫早期试作,创作于1919年2月到4月间,原稿一直由郁达夫原配孙荃夫人珍藏于富阳,现由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女士誊清提供。新增加的内容,还有日记、书信、杂文等。本《全集》是目前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郁达夫全集》版本,全部为大三十二开精装本。目前为止最完备、最权威的《郁达夫全集》版本……
新增郁达夫生前未发表的许多作品……
新增日记、书信、杂文等……
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女士誊清提供……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所、浙江富阳郁达夫家族,共同组成《郁达夫全集》编纂委员会
全集分为十二卷:
第一卷 小说(上)
第二卷 小说(下)
第三卷 散文
第四卷 游记 自传
第五卷 日记
第六卷 书信
第七卷 诗词
第八卷 杂文(上)
第九卷 杂文(下)
第十卷 文论(上)
第十一卷 文论(下)
第十二卷 译文
新增郁达夫生前未发表的许多作品……
新增日记、书信、杂文等……
郁达夫长媳郁天民夫人陆费澄女士誊清提供……
——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所、浙江富阳郁达夫家族,共同组成《郁达夫全集》编纂委员会
全集分为十二卷:
第一卷 小说(上)
第二卷 小说(下)
第三卷 散文
第四卷 游记 自传
第五卷 日记
第六卷 书信
第七卷 诗词
第八卷 杂文(上)
第九卷 杂文(下)
第十卷 文论(上)
第十一卷 文论(下)
第十二卷 译文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劳思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本次在大陆出版,一仍其旧,全书共三卷四册,110余万字。
该书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本次在大陆出版,一仍其旧,全书共三卷四册,110余万字。
Die umzingelte Festung. Ein chinesischer Gesellschaftsroman 豆瓣
作者:
Qian Zhongshu
Insel, Frankfurt
1988
中国近代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徐中约
译者:
计秋枫
/
朱庆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1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 豆瓣
作者:
李叔同
2012
- 11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
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是怎么承担责任的?他的处世观是什么?……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集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讲演、日记、作文、书信、格言等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李叔同的思想面貌,为后人景仰和学习提供一个模范。
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是怎么承担责任的?他的处世观是什么?……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集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讲演、日记、作文、书信、格言等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李叔同的思想面貌,为后人景仰和学习提供一个模范。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豆瓣
作者:
Wing Yung
Ayer Co Pub
1979
- 1
This is a reproduction of a book published before 1923. This book may have occasional imperfections such as missing or blurred pages, poor pictures, errant marks, etc. that were either part of the original artifact, or were introduced by the scanning process. We believe this work is culturally important, and despite the imperfections, have elected to bring it back into print as part of our continuing commitment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nted works worldwide. We appreciate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erfections in the preservation process, and hope you enjoy this valuable book
五百年来谁著史 豆瓣
5.0 (6 个评分)
作者:
韩毓海
九州出版社
2009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解读中国经济 豆瓣
中国经济专题
8.5 (8 个评分)
作者:
林毅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解读中国经济》是在首版《中国经济专题》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新变化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增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储备货币与全球治理”的附录。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读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海报:
海报:
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 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豆瓣
作者:
Thomas Taylor Meadows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1
- 1
Digital Dragon 豆瓣
作者:
Jan Krikke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7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豆瓣
作者:
Richard Hugh Solomon
/
Chas W. Freeman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9
- 7
After two decades of hostile confront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ed negotiations in the early 1970s to normalize relations.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Nixon, Ford, Carter, and Reagan administrations had little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 but they soon learned that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were skilled negotiators.
This study of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explores the ways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PRC―Mao Zedong,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others―managed these high-level political negotiations with their new American “old friends.” It follows the negotiating process step by step, and concludes with guidelines for dealing with Chinese official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RAND Corporation, this study was classified because it drew on the official negotiating record. It was subsequently declassified, and RAND published the study in 1995. For this edition, Solomon has added a new introduction, and Chas Freeman has written an interpretive essay describing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has, and has not, changed since the original study. The bibiliography has been updated as well.
This study of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explores the ways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PRC―Mao Zedong,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others―managed these high-level political negotiations with their new American “old friends.” It follows the negotiating process step by step, and concludes with guidelines for dealing with Chinese official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RAND Corporation, this study was classified because it drew on the official negotiating record. It was subsequently declassified, and RAND published the study in 1995. For this edition, Solomon has added a new introduction, and Chas Freeman has written an interpretive essay describing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has, and has not, changed since the original study. The bibiliography has been updated as well.
新食货志 豆瓣 Goodreads
NEW RECORDS OF FOODS AND COMMODITIES
作者:
杜君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9
商品没有腿,却比人走得更远。
文明因交换而出现,世界因商业而诞生。
二十一种商品,从丝绸到石油。
商业革命与现代社会格局之形成。
————————————————
丝绸连起了一个旧世界,
香料促使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鳕鱼将欧洲人带到北美,
毛皮令俄国人征服西伯利亚,
白银改写了中国历史,
郁金香导致世界第一场经济危机,
鸦片引发中英战争,
土豆和玉米带来人口爆炸,
香烟和咖啡颠覆传统文化,
棉花和煤炭催生工业革命,
橡胶和石油塑造了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
每一次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背后,都离不开商业革命。借助流动的商品,不同民族、文明、观念碰撞沟通,现代文化与今日社会之格局终得以形成。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历史,你我皆生活在其中。
历史终结的地方,生活还在继续。
从当下这个消费时代,回看历代商业革命,意义似乎更加深远。
————————————————
◎「食货」二字语出《尚书》,《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班固《汉书》曰:「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其后,历代官方「食货志」主记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等。如今,「食货」二字基本涵盖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取名《新食货志》,意在取历代「食货志」之思想精髓与历史精神,以现代历史观重新审视人类历史。谨以此书向中国历史之「食货志」致敬。
◎从“食”到“货”,是从贫穷到富裕,从短缺到过剩,从农业到工业,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到全球化的历程。杜君立前作《现代的历程》主题是工业革命与现代,《新食货志》的主题则是商业革命与现代。《新食货志》可看作是《现代的历程》前传,二者互相印证,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史和人类文明史。
◎在许多国家,世界史教育比重已超过了本国史,学习世界史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中国公民也应该是世界公民。当代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和物质社会,与农耕的古代中国社会大相径庭。只有了解相应的世界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生活。
◎本书为三十二开本精装书,内文为七十克优选鸿雅轻型纸,七百页的历史著作可以庞大,但不未必要沉重。外封食货图像元素皆取自西方铜版画,内封与环衬则印有百衲本《汉书·食货志》选段,呼应本书“致敬古代食货志”及“一部完整的世界经济史”主题。
————————————————
◎杜先生不是专业史家,但他是个关怀终生的知识分子,因而能比专家关心更大的问题。近年来,中华文化圈内的各处似乎都在警觉世界正亟,各个领域都有人关怀未来,悲欣交集,杜先生同样是关心者,我同意他的许多见解,也盼望他的作品。——许倬云
◎《新食货志》是特别好看的书。它最大的美妙是让我们理解:历史最好的馈赠,莫过于此时此刻的幸福生活本身。一件件微小事物温暖地围绕在身边,养活、滋润、丰富着生活,让辛劳的人生旅途足够多姿多彩,百味无穷,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满足。——陶林
◎两只狗不懂得互相之间交换骨头,是商业让人类不必再将需求完全诉诸暴力。如今,我们所食所用所看所听,无一不是「世界商品」。以今日眼光看待过去的中国与世界,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中国,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历史。读者要进入世界史,不妨选择一些小的入口,从小历史理解大历史,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杜君立
文明因交换而出现,世界因商业而诞生。
二十一种商品,从丝绸到石油。
商业革命与现代社会格局之形成。
————————————————
丝绸连起了一个旧世界,
香料促使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鳕鱼将欧洲人带到北美,
毛皮令俄国人征服西伯利亚,
白银改写了中国历史,
郁金香导致世界第一场经济危机,
鸦片引发中英战争,
土豆和玉米带来人口爆炸,
香烟和咖啡颠覆传统文化,
棉花和煤炭催生工业革命,
橡胶和石油塑造了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
每一次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背后,都离不开商业革命。借助流动的商品,不同民族、文明、观念碰撞沟通,现代文化与今日社会之格局终得以形成。
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历史,你我皆生活在其中。
历史终结的地方,生活还在继续。
从当下这个消费时代,回看历代商业革命,意义似乎更加深远。
————————————————
◎「食货」二字语出《尚书》,《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班固《汉书》曰:「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其后,历代官方「食货志」主记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等。如今,「食货」二字基本涵盖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取名《新食货志》,意在取历代「食货志」之思想精髓与历史精神,以现代历史观重新审视人类历史。谨以此书向中国历史之「食货志」致敬。
◎从“食”到“货”,是从贫穷到富裕,从短缺到过剩,从农业到工业,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家到全球化的历程。杜君立前作《现代的历程》主题是工业革命与现代,《新食货志》的主题则是商业革命与现代。《新食货志》可看作是《现代的历程》前传,二者互相印证,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史和人类文明史。
◎在许多国家,世界史教育比重已超过了本国史,学习世界史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中国公民也应该是世界公民。当代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和物质社会,与农耕的古代中国社会大相径庭。只有了解相应的世界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生活。
◎本书为三十二开本精装书,内文为七十克优选鸿雅轻型纸,七百页的历史著作可以庞大,但不未必要沉重。外封食货图像元素皆取自西方铜版画,内封与环衬则印有百衲本《汉书·食货志》选段,呼应本书“致敬古代食货志”及“一部完整的世界经济史”主题。
————————————————
◎杜先生不是专业史家,但他是个关怀终生的知识分子,因而能比专家关心更大的问题。近年来,中华文化圈内的各处似乎都在警觉世界正亟,各个领域都有人关怀未来,悲欣交集,杜先生同样是关心者,我同意他的许多见解,也盼望他的作品。——许倬云
◎《新食货志》是特别好看的书。它最大的美妙是让我们理解:历史最好的馈赠,莫过于此时此刻的幸福生活本身。一件件微小事物温暖地围绕在身边,养活、滋润、丰富着生活,让辛劳的人生旅途足够多姿多彩,百味无穷,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满足。——陶林
◎两只狗不懂得互相之间交换骨头,是商业让人类不必再将需求完全诉诸暴力。如今,我们所食所用所看所听,无一不是「世界商品」。以今日眼光看待过去的中国与世界,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中国,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历史。读者要进入世界史,不妨选择一些小的入口,从小历史理解大历史,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杜君立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7 (6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