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经济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王旸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 1
经济的力量就在于其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经济而独善其身。那么,明白经济的逻辑,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肯定是有益的。如果能够愉悦而非痛苦的达到这一目的,想必自然更佳。对有意于此的读者来说,《经济的逻辑》不失为上选。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郭子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 - 10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郭子鹰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沉淀出这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你:
上路吧,寻找那个更可爱、更勇敢、更真实的自己。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
“ 境地”——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
“浮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絮语”——我们都需要一个小小瞬间,让自己的平淡时光显得更值得被回忆一些。
如果,生命终究用来挥霍,最好的时光只能在路上。如果,选择离开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那么,出发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担当,需要放下一切,甚至付出代价。旅行最终会让你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不在此地,就在彼岸。
——《时尚旅游》前主编 廖敏
被都市樊笼禁锢的人们,都应该像这本书倡导的那样,经常踏上“灵魂出窍”的旅程。
——搜狐博客总监 赵牧
在路上的时光,真诚的面对自己,抛却浮光掠影的羁绊,从自我中找到本我。倾注在文字里,凝固在图片中,是你的时光。
——Lonely Planet中国区顾问 李小坚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完美展现了光与影的协调所带来的精神涤荡和他乡客旅对自由灵魂的追求及向往。郭子鹰笔下和镜头中的斯里兰卡,纯真、温暖、艳丽,散发着迷人的热带异域之光彩。
——斯里兰卡旅游推广局中国区代表 单琳
诚挚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出品
2011年秋温暖上市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8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现代著作作家沈从文建国后弃文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史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历时十五年完成,全书共五十四万字、七百余幅图,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一百七十九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三千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在解释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该书内容充实,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且多为珍品,诚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典著作,深受专家赞誉和普通读者欢迎。此次上海书店出版社将此书再版,重新设计的封面美观典雅,别具古典韵味。书价维持五十元不变,以回报广大读者对此书的长久期待。
“自杀时代”的来临? 豆瓣
作者: 海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春秋大义2 豆瓣
9.6 (7 个评分) 作者: 熊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作者力求从春秋的二百多年中的第一年隐公元年入手,配合《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后世学者对《春秋》的形形色色的解读中,阐释圣人的微言大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圣人的本意?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春秋大义”?历代的解读都是与解读者的立场、历史背景、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这部以隐公元年为评述对象而阐发的“春秋大义”,是一部见微知著的中国思想史。
野蛮生长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冯仑 中信出版社 2007
“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纵横生意江湖20年来,第一次系统梳理出书。
三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从前公司时代发展到公司时代,21世纪后又进入创富时代,冯仑是一个亲历者,他所创办的万通公司也伴随着其他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因此,冯仑对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合伙人制度、管理逻辑以及生死存亡等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民营企业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王石为什么成功?牟其中为什么失败?冯仑通过近距离观察给出了颇具特色的企业家素描。此外,关于幸福、关于金钱、关于伟大、关于女人……冯仑均用他鲜活麻辣的语言进行了解读,书中精辟的语言展现了典型的冯式风格:不麻辣、不深刻、不性情,就不是冯仑。
不服从的江湖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怡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 8
本书是新人力作的合集,是网络时代人们的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王怡的杂文取材很广,从武打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及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于用民间的活语言。他对自由主义在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
王怡笔下的杂文,可谓当今杂文中之另类。之所以是另类,不只是因为他的知识面和兴趣很广,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古典名著、影视作品,到中外历史、社会制度乃至当今国际时事,无所不包;也不只是因为他的笔调轻松自如、诙谐幽默,善用民间的活语言,杜绝一副天真的学生腔;而且是因为他的杂文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并且一以贯之,这一点难能可贵。作者对自由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因而在评论人和事时有自己的主导立场,而不是人云亦云,左右摇摆。
这里收录的就是王怡近年在媒体上发表的一些杂感,根据大致内容而编成五辑。其中第一辑的主要题材取自金庸、古龙和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借古而谈今日之时风和道德。
这是一部新人力作的合集,也是网络时代人们传播和表达方式深刻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必将回报于作者所深爱的人民。
曾国藩(共三册)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7
《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杨度(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唐浩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2
《杨度》(上中下)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袁克定、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把整个波澜起伏的世纪初中国人救国之路,描绘得淋漓尽致。杨度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到他晚年,又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种种错综尖锐的矛盾。有救国之心而所托非人、空怀博学宏识而把握不到时代脉搏,杨度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艰难崛起之路的一个缩影。
中国钱庄史 豆瓣
作者: 黄鉴晖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中国钱庄史》主要内容:中国钱庄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其间由小到大,由货币兑换商发展为银钱业,即由商业资本转变为生息资本,它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成为中国银行业中分布最广泛的一业,凡是没有银行的城镇差不多都有钱庄。
长期以来,对于钱庄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资本性质,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诸如,在钱庄产生的时代上,有的说唐代的“柜房”就是钱庄,宋代的“交子”是由钱庄发行的,或者说钱庄是由钱铺发展的,甚至说钱庄和银号是产生在清代咸丰年间的。尽管也有人说钱庄产生在明代中叶,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产生在明代中叶。至于钱.庄绎营的业务和性质也说法各异,有说唐宋、明末清初的钱庄是经营存放款业务的,也有说钱庄在清末还是商业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的。诸如此类,众说纷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庄同其他私营银行业一样,被改造成为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银行,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律被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后,私营钱庄曾萌发,但又被取缔。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改革放后,是否私营钱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研究,写成《中国钱庄史》这《中国钱庄史》,以期读者对钱庄有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并希望与史学界诸专家和爱好者共同来讨论钱庄这个与国民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事物的产生,衍变及其发展的过程,从中找到历史的规律,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同时,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中国人的修养 豆瓣
作者: 蔡元培 译者: 李铁谊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必备条件。当下的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却几尽崩溃。民众个人道德素养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极大担忧。面向大众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有力引导,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道德危机下的良心承诺——民族企业、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必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市前副市长、新教育实验领袖 朱永新 专文推荐。
百岁老人、北京大学伦理学泰斗 周辅成教授 鼎力支持。
一部被遗忘60年的国民修身经典 一部百年罕见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
城管来了 豆瓣
作者: 随风打酱油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城管来了》内容简介:一位曾经混迹网络的80后愤青,警校毕业后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发蔫、暴躁,甚至还失去了女朋友。然而,他最终进入了角色,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城管队员。这其间,他心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书讲述的是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者在执法生活中的日常见闻,比如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路边小吃摊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还有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囧人囧事……文笔幽默,犀利麻辣,足以颠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视角敏感,内容狗血,于是乎,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红遍天涯。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
他身边的人如是说:
——海淀分队1米82的小帅哥
——警校毕业,公安大学进修,现为人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
——就是吃饭没出息,他就爱吃……
——他这人特没六儿,指导员教育他,他能把指导员教育了
——跟生人话不多
媒体说:
——有魅力的草根网络发言人
“酱油哥”做了什么:
——在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理解。
——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认同。
——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尊重。
中国货币史 豆瓣
作者: 彭信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货币史》主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学术研究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提倡双百方针,形成了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大量的古钱币陆续出土,大量货币资料陆续被发掘、整理出来。钱币工作者也提高了认识,扩大了眼界,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为古老钱币学向新的学科的转变,把旧的钱币学发展成为放在现代的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范围等)、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同多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验手段的先进的社会主义钱币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历史过程,目前这个转变正在开始,没有完成。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经过很多学者创造性的、艰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备了这些出色的学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中国经济史 豆瓣
作者: 侯家驹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本书作者花费11年的时间撰写本书,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说到本书有七八十万字,可能有人问到,写本国经济史何必花这么大篇幅?答案乃是本书系采“大历史”的写法,即除经济事务外,尚论述政治、社会的背景。所以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中国土地制度史 豆瓣
作者: 赵冈 / 陈钟毅 新星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目录: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耕地面积之变动
一 度量衡之变动
二 土地清丈与地籍
三 鱼鳞图册之研究
四 土地丈量的方法
五 整理历代耕地统计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
一 历史上的人中统计
二 人口循环的成因
三 人口与耕地的比率
第四章 耕地的分配
一 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
二 历代耕地分配实况
第五章 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
第六章 历史上的经营地主
一 经营地主的演变
二 奴婢、部曲、雇农的身份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之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分与生活
第八章 结语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豆瓣
作者: 赵冈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城市发展及都市化的问题已成为学界热点,地上地下“文献”涌现,中西文化比较蔚然成风。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研究有悠久的传统,除《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名著外,更有大量的地方志乃至“坊巷志”流传至今。但却没有留下一部综合性的城市史著作,而且所论多偏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方面。如今,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又多以欧洲城市为范本,甚至以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工业革命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未免隔靴掻痒。
相比之下,本书有两大独到之处。其一: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上来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与特殊问题。其二:充分体认中国这个具有广博文化和独特文明的国家的高度复杂性,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城市发展史。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 豆瓣
作者: 傅衣凌 中华书局 2007
本书由《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两部分组成,《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从商人和商业资本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规律问题。《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则着重讨论明代的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江南市民经济,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豆瓣
作者: 赵冈 译者: 李弘祺 新星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讲堂遗录 豆瓣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0 - 1
《中国思想史六讲、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为钱穆先生讲堂记录稿,包括《中国思想史六讲》与《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两部分。《中国思想史六讲》起自上古,从最基本的宇宙论与人生论问题人手,追本溯源,阐述中国思想异于西方哲学之特性。继之探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学派的源流与根本意旨。篇幅虽短,实为对先秦思想的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论。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汇集了钱先生对先秦、秦汉、明清三个时期学术思想的研究综述。着眼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特征,从先秦诸子到明清王阳明、王夫之诸儒,探源溯流,系统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