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 豆瓣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
作者: 黄亚生 新星出版社 2005 - 9
中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目标国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年份,中国是全球性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接受国。许多人为中国大量引进FDI(外国直接投资)而欢呼,认为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
在本书中,黄亚生提出了一个引发争议的反诘:中国大量引进行FDI,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某些本质弱点的表现。
黄的前提是:FDI——根本上讲——是一个微观经济现象,而非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如市场的扩张或劳动力的成本低下,一个国家获得的FDI多于或少于国内投资,取决于外国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FDI在20世纪90年代涌入中国,是由于中国国内企业不具竞争力。而且,无法为新的商业机会提供资本,外国企业以“向中国投资”作为回应。
黄界定了造成竞争力不足的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企业的体制性主从次序,它将中国的大量经济资源分配给低效率的企业——国有企业,而没有将这些资源分配给有效率的私有企业。其结果就是中国企业的普遍无竞争力。另一个原因是严重的市场分割——这是因国家所有制所致——它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增长及投资选择,而对外资影响较小。
中国的FDI所带来的主要好处与以下方面有关: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私有化功能、提供给受到信用约束的私人企业的风险投资,以及地区间资本流动性的提高。黄认为,尽管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重要好处,但是,人们还是应该追问:为什么国内企业不能提供相同的功能?这个更宽泛的问题需要对中国的改革策略进行评价。中国的局部改革——尽管它成功地扩大了市场范围——但至今却未解决中国经济中与分配无效率有关的许多问题。
在中国经济问题上,黄亚生正迅速成为美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之一。正是这本书,将对学者产生重大的影响,实际上,也将深刻地影响到投资者,甚至影响到中国本身。这本书一定会改变大学里传授和研究当前政治经济的方法。
——威廉·柯尔比,哈佛大学
这是一个研究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的全新、迷人的视角。黄认为较高的外资数量水平——部分地——源自中国未能有效地分配国内储蓄,这与人们在中国问题上大唱赞歌不同。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本书一定会使人们对中国发展模式进行热烈的讨论。
——苏珊·罗斯?阿克曼,耶鲁大学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它对100个更穷的国家的示范作用——的学生,应该研读黄的细致分析,该分析逻辑严密,学术性强,而且,它是目前市面上对中国的外国投资的规模和数量进行了最好的量化分析的书。认为外国投资令人放心的商业经理、银行家和资本经营者应以严肃的态度阅读此书,从而做出更好的准备以获得在中国经济改革下一阶段的成功。中国领导人也应研究这本巨著,但是,他们能够解决黄所说的“常常源自于制度”的问题吗?中国的制度转型——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所给出的答案。
——丹尼尔·罗森,访问学者,国际经济研究所
Selling China 豆瓣
作者: Yasheng Hua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
In this book, Yasheng Huang makes a provocative claim: the large absorp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y China is a sign of some substantial weakness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primary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China's FDI inflow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rivatization functions supplied by foreign firms, venture capital provisions to credit-constrained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motion of interregional capital mobility. Huang argues that one should ask why domestic firms cannot supply the same functions. China's partial reforms, while successful in increasing the scope of the market, have so far failed to address many allocative inefficienci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阅读不死 豆瓣
作者: 小米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1
一位“80后”的涂鸦文字。
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可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却膨胀到没有边际。
那些陌生国家的文字风光被语言的迷雾笼罩,可爱的译文就是乡村站台上我焦急等待的那列火车。想想看,乘上这列能遇到不同的风与光的火车,在全世界无障碍的穿行,这是件多么棒的事情,谁还去管它 的窗子上有没有精致的装饰!
那日天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一辆拉煤的大车迅猛前行,煤烟挥洒在空中,像个粗豪的汉子拖着一头经年未剪的黑发迎风狂奔。我先是愕然,后又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书路无涯,就让我像这辆隆隆的大车一样自在前行,独享一生的风景。
我相信在正确的时间读到一本正确的书是一件能够拯救人生的事情。
忽然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温柔的同类,我才知道自己并不算特别孤独。
我顶风冒雾,千里迢迢赶来,把手机号码和网络ID变成面对面的呼吸,编织一些带着七色光环的真实故事,让你发现滑向生活深渊的斜面上原来布满了惊喜的回转和岔路,有什么不好。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 豆瓣
作者: 罗卫东 / 姚中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变迁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长期而高速增长,法律、政治制度等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些变迁,具有丰富理论资源,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深刻洞见的奥地利学派,完全有能力提供有效的解释。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奥地利学派对于解释这样的变化,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借助丰富的制度比较研究,奥地利学派对于市场、法治、自治、宪政等制度机理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书涉及制度转型的一般理论、经济制度变迁、法律与社会制度变迁等主题,代表了中国的奥地利学派研究者试图解释中国30年转型经验的一次尝试。
本书为中国的奥地利学派学者,就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变迁,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提出有效的解释。这里所收录的论文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乃至历史学领域。全部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作者利用奥地利学派理论及相关理论对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进行了一般性讨论;第二部分论文集中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制度变迁;第三部分论文关注的是法律、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
“不死的中国人” 豆瓣
I CINESE NON MUOIONO MAI
作者: [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 / [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 译者: 邓京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意大利人的,两位记者以数据为依据,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佐证,澄清了西方人对中国移民的许多误解,将事实真相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中文版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欧洲人的视角了解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在意大利生活、创业、做生意,开工厂,改变着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做石匠、种水稻、捡垃圾、做沙发,他们还在意大利罢工……
本书涉及大量中国的民族工业巨头,他们的欧洲据点有很多是在意大利,比如中国远洋、海尔、华为、钱江摩托、中联重科,还有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手机公司H3G。他们很富有同时又很谦虚,他们拯救了许多欧洲老字号。
这本书涉及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各行各业,在山区开采大理石的石匠、稻田里的除草工、垃圾处理厂的工人、沙发加工、皮革作坊、服装工厂、酒吧、餐馆、理发店、中国产品的批发生意,等等;还有浙江人的民间信贷体系、海外华人的宗教信仰,还有意大利的工会组织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的罢工活动。本书还以特别的关注对中国移民的后裔“第二代”做了多方面的调查。
美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玛雅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 8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你在高原(10册精装) 豆瓣
作者: 张炜 作家出版社 2010 - 3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其中除了《家族》等两个单元做了重要修改和重写之外,其余则是第一次正式面世的作品。
从语言到故事,从形式到内容,从韵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几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试验。这种极为罕见的巨大的创造性和神奇变异,很难想象会发生在同一个作者身上。
《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 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我们可以设问,当人们回眸打量二十世纪转型的中国,还有什么会比这部煌煌大书更为丰富、逼真和生动呢?
在中国发现历史 豆瓣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林同奇 中华书局 2002 - 8
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市场的逻辑 豆瓣
作者: 张维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16篇重量级文章,分为解读市场经济、思考改革过程、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四个篇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
摘录
★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这个拐是什么?就是政府对市场的任意干预,就是大量反市场经济的言论。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矛盾,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 金融危机是政府政策的失误所致,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是让市场自发调节。
★ 人为限制房价、物价,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
★ 修建经济适用房不能解决普通人的住房问题。
★ 帮助低收入者的最好办法是直接给他们货币补贴。
★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中国经济已踏上了非国有化的不归路。
★ 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
★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 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如果刺激需求就可以发展经济,我们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 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国民手里。我想,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首先,要考虑实行减税;其次,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
……
经济学通识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薛兆丰 同心出版社 2009 - 5
目录
经济学有什么用?(代序)
贸易自由是财富源泉
愈让步,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交易有别于奴役
怎样减少违法
民族主义的特洛伊木马
谴责西雅图暴乱
韩农为何跳海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自由迁徙的障碍
资本流动并非症结
市场如何显灵
市场从不失灵
市场怎样对付不确定性
炒房有功
定价的一般准则
从侃价策略说起
谁的谈判力更强
市场经济与歧视
为“歧视”正名
企业有菜单成本吗
灾难预报应由保险公司操办
保险机制的演进
好制度使我们致富
自由与繁荣之都
市场经济的胜负
政府管制事与愿违
政府与市场
减少干预才能减少腐化
行医管制才是症结
也谈药品管制
从美国药物管制说起
无处不是价格战
何必阻止机票降价
年夜饭为什么贵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宏观怎么调控
春运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康德未曾出远门
要我写篇《火车票价还不够低》吗
刺激经济是拔苗助长
什么令人丧失信心
扩张财政旧神话,东亚政客新说辞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析“体育经济”
遇袭是祸不是福
爱国要讲方法
失业不是浪费
失业不是浪费
工作不是福利
自由贸易与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贫富与再分配
从加州牛肉面到基尼警戒线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论努力和运气难以区分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法规不能创造福利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英国的最低工资制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美国“社保”进退两难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真实世界需要商业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量度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企业经理的作用
企业市价的莫测
反对反垄断政策
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盗版岂能有理
谁创造了暴利
造作的“自由”竞争
从单双收费之争看反垄断重点
谁不正当竞争
反垄断只要一招
中国产权改革
我的担心
经济改革就是要落实转让权
产权改革需要一条明路
国企争论失了重心
中国需要组建跨国公司吗
中国股市的作用
不必忧虑中国农业
附地而生的代价
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极限
内地可以学香港什么
思考宪政须忘记经济学吗
我们的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
教育市场化
多考试,少知识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
科教应该商业化
中国教育谁埋单
教育者对谁负责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
要教育券还是要民间办学
说说MBA的故事
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利率的原理
利率是微观交易的宏观结果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味
股价不可预测
人民币问题
守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汇率策略的悖论
汇率形成的机制
还会继续加息吗
加息是通胀的结果
货币政策不宜多变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经济谬误
“价值”观的谬误
激情的作用被高估了
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知数据不知情况
区分“合理的”和“满意的”
民意与经济规律的冲突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钞票与选票之争
公共选择与财政赤字
改造寻租社会的困难
没有受害人的违法
理性胡闹
民主不是自由
经济学之能与不能
射不中经济学的箭
经济学不是愿望大杂烩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即使市场不健全也不应该搞价格管制
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经济学的免责声明
后记
书摘插图
愈让步,愈进步!
1999年11月16日
中国正式加入WTO,是以国际协议的形式,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设立明确的标准和时问表,这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酌情式、随意式改革,效果迥然不同。
有人说,即使中国不加入WTO,中国照样改革。这是没有认识到“事前规则”与“酌情处理”的差别了。
当我们泛泛地提问“中国搞自由贸易好不好?”时,大家都不难正确地回答:“好!”——这叫“事前规则”。但是,如果我们就逐个具体问题提问:“中国开放农产品好不好?开放电信市场好不好?开放汽车工业好不好?”那样,答案就往往会五花八门,辩论就会无穷无尽、不胜其烦。——这是“酌情处理”了。
用一句话总结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就是“知易而行难”。要知道计划经济的症结所在?容易。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源自米瑟斯和哈耶克的尖锐批评。要了解市场经济如何运转?也不难。除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从亚当·斯密到弗里德曼的透彻讲解。
知道此岸,也了解彼岸,改革的困难,都是过渡的困难。过渡期内,各种既得利益团体,会用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由,阻碍产权的分配,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改革如果不定下“事前规则”,而靠“酌情处理”来推进,就必然阻力重重,越改越难,越改越慢。
因此,中国加入WTO,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大量无休止的酌情争论。这在对自由贸易认识尚浅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
其实,成功的经济制度,并不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而在于激励人们的行动。你跑到自由经济的典范之地香港,问贩夫走卒“自由经济”的含义,他们是不知道的;但是,“看不见的手”自然会引导他们的行动,在不知不觉之中推动公益。
一旦“开放”成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法律承诺,小团体利益、政治变动、经济学谬误、义和团式的民族激情,就会大失它们往日干扰改革开放的影响力。中国的改革,将会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人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有人支持中国加入WTO,理由是WTO可以刺激出口。这种人不是自由贸易的可靠支持者——因出口而支持WTO的人,同样会因进口而反对WTO。很多人以为出口总比进口好,赚美元总比花掉外汇好。其实,出口我们的廉价商品,与进口国外的廉价商品,对于改善中国人的生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也有人说,中国为了加入WTO,作出了很多让步。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谬论!我没有见过谁可以解释:既然由于开放对中国有利,中国才试图加入WTO,那为什么中国加速开放,就反而是一种让步?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贸易对等”原则完全错误。如果别人对我们施加贸易制裁,那么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口头上扬言报复,行动上则进一步开放,绝不报复!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中国加入WTO,的确会对落后产业造成冲击,产生失业,而失业人员需要救济;但是,仅仅为了补贴一群人,为什么非要撑起一间厂、撑起一个行业呢?让亏损的企业及时关停并转,国家的负担就肯定会减轻,而工人可能拿到的生活费就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不知道需要多少岁月,才能通过传媒让大众明白:尽快改造我们受保护的落后产业,是我们自己的最大改善!让老百姓享受几毛钱的国际长途、让老百姓乘坐5万公里行程后才出毛病的轿车、让中国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城市、让戏迷多看几部美国电影,这难道是让步?
在双边贸易争执中,政治家口头上的“让步”,就是老百姓切身的“实惠”,就是中国的进步。愈让步,就愈进步!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1998年8月2日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这是对的。然而,到了另外某些非常类似的场合,仍然坚持说“不”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最近美国国会又决定延续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其实“最惠”是夸大其辞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在贸易方面给予中国什么额外的“优惠”,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并无二致。所谓“最惠待遇”,充其量只不过是“不刁难待遇”而已。目前只有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叙利亚和苏丹等七个国家得不到这个待遇。即使这样,美国对这些少数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对中国年复一年地议决“刁难”或“不刁难”,仍然是损人害己的做法。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个课题已经不再盛行,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这个课题被冷落的原因并非因为它荒谬,而是因为经过几代经济学大师的雕琢,它已经变得足够稳固和清晰了。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即使在编写程序和烧饭洗碗两方面都干得比他的保姆出色,他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写程序,而把烧饭洗碗的工作让给比他逊色的保姆完成。这样,两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完全不同意自由贸易理论的人是罕见的,但持种种特殊理由推断自由贸易应该缓行的却大有人在。“报复论”是其中一个颇得人心的理由,它声称:“自由贸易虽好,但不切实际。你想公平交易,可人家不干。我们只好如法炮制,以便自卫。”
实际上,以为制裁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制裁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制裁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例如,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雇主,无疑剥夺了黑人工作的机会,但他们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的选择范围窄了,劳动力成本高了,本企业的竞争力弱了。美国禁止本国的企业跟别国做贸易,同样是既损人又害己的。
问题是那些受到美国刁难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禁止贸易好像捣毁道路。别人既然愚蠢地捣毁了贸易道路,对双方都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双方所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还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我们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扬言报复,那是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逼迫对方改弦更张。但是,我们假如没能把对方吓住,就不应该真的实施任何损人害己的报复行动。明智的对策是: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相对优势永不消失
2003年12月22日
一位在攻读理工专业的同学,最近接二连三给我长信,声称自己发现了一个“没学过经济学就能发现、却长期被人忽视的”经济原理。
是的,时不时就会遇上这样的朋友。我以前公司的火头军,业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撰写关于修筑连接深圳和珠海的大坝、藉此增加淡水供应的可行性报告。这几年,又有几个说自己创造了什么经济理论体系的找上门来。这些朋友喜欢闭门造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他们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只是机会不高。
回头说那位理工科的同学。我给他回信说:“读到第二行,我就决定不读下去了,因为你说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会消失。相对优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什么?你随便找本教科书琢磨琢磨,把自己的理解,用一百字写出来再说吧。”
他没理会,继续长篇大论。我倒是出于好奇,自己试了一下,把自己所理解的相对优势原理写出来。果然一百字就够了,没有为难他。是这样:“每个人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用来生产此,就不能生产彼。‘顾此’的成本就是‘失彼’;选择‘失彼’最小的‘顾此’,就是这个人的相对优势。由于这始终是自己跟自己比的结果,所以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这是说,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想来真奇妙: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与自己相比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
成本的概念是要点。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好机会。即使盖茨写程序比我快,做饭也比我香,但只要我跟他住一屋,他就会让我做饭(尽管没他做得香)。并不是因为我做饭比他好,而是因为他做饭的成本是放弃了的程序——他做饭的成本比我的高得多。
……
商业无边界 豆瓣
作者: 薛兆丰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经济具有重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指出了美式(更大程度上是欧式)反垄断法的种种圈套和谬误,而许多国家正在生搬硬套这种反垄断法。只要读完这本著作,你就会奇怪在经济科学当道的年代竟然还有如此错漏百出的东西,而且还会惊叹其它国家竟然还会对这趟混水趋之若骛。
这本书将掀掉读者头上的蒙眼布,把错误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为什么至今还挥之不去解释得一清二楚。任何一个走完这个思想历程的人,都会深深地怀疑反垄断法究竟对社会有什么好处。但是,即使政策制定者出于其自身的原因执迷不悟和一意孤行,我们也至少知道该如何缓解其决策的恶劣效果了。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Edmund S. K. F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9
Edmund Fung examines an important phas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long quest for democracy. The momentum for democracy, he contends, grew strongest between 1929 and 1949 through civil opposition to the one-party rule of the Guomindang. The Nationalist era contained the germs of a reformist, liberal order, the legacy of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of the post-Mao period. This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between May Fourth radicalism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ccession to power.
中国士绅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赵旭东 / 秦志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迟到的间隔年 豆瓣
7.5 (55 个评分) 作者: 孙东纯 中信出版社 2009 - 9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诞生了一批批青年人,他们抵抗社会既有的各种制度和观念,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主流的不满.他们倡导和平非暴力,反对战争;他们提倡”爱”,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主张性开放;他们追求自由,同时也依赖毒品.他们被当时的西方社会称为”颓废的一代”---嬉皮士.到了八十年代,一部分嬉皮士开始回归他们一度反抗唾弃的社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过起正常人的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可能也是嬉皮文化向主流文化妥协的结果.
只是,不管嬉皮文化是多么地非主流,嬉皮士的流浪式生活勾起了青年人对外面未知世界了解的渴望,成为了青年环球旅行的导火索.于是,就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的八十年代, 当一批批的嬉皮士回归社会的时候,另一批欧洲青年背起背包又开始出行,在全球掀起了背包旅行热。甚至,西方的许多大学教育鼓励学生外出旅行,增长见识,拓展眼界。间隔年(The gap year)就在那个时候诞生的,间隔年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社会的生活。在间隔年期间,学生在旅行的同时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一次完全接触到间隔年这个概念,是伊朗一个朋友来中国的时候带给我的一本关于间隔年的书---寂寞星球的<间隔年>.我觉得这个概念很好,很适合我们中国当今的年轻人,虽然我已经太”老”了.
不能说当初要远足的理由是因为间隔年这个概念,当初的出走是因为需要而并非是什么东西触发了我的脑神经.但如果实在要给我的远足套上一个主题,那也非间隔年莫属,因为当初出来之前我已经联系好了印度中南部的一个艾滋病组织,他们同意我到他们那里做两个月的志愿工.
我的上司是个好人,他竟然同意给我三个月的假期让我去远足,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当一切地因素都确定了下来之后,2006年12月1日,我离开我居住了将近7年的城市,开始了我迟到的间隔年---三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我原本的计划是花两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做义工,再花一个月到西藏旅行.
不料到了泰国之后,很多事情预料未及,耽搁了时间,而我的迷你型间隔年也变成了一次辗转亚洲的远足,从东南亚的泰国走到老挝,从老挝到中国云南,进入缅甸,到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尼泊尔,走访了6个国家,一走便是13个月,”间隔年”反而变得名副其实了.
我名副其实地间隔年名副其实地迟了到……
中国好人 豆瓣 Goodreads
8.0 (33 个评分) 作者: 刀尔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 2
邱小刚的第一部历史随笔集,共分“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事·人情”、“以天下为狗任”三辑;在作者的态度是,其实所谓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谓坏人也不是那么坏,中国历来的以道德杀人、以忠压倒孝、以忠压倒仁,以及以所谓大节掩盖小节的评价标准和认识视角是有问题的,“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作者尤其对历史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爱以天下为狗任”的传统抱有深刻的警惕,对海瑞一类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恶痛绝。
来去自由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9 - 6
《来去自由》是备受好评的系列图书《我爱问连岳》的作者连岳在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的再版,减少了两篇文章,但也新增了两篇文章。
收入连岳最早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专栏。第一部分“自以为是”,结合时政表述个人观点;第二部分“连城诀”,是一些比较个人化的文字,个人的成长经历及生活轨迹时有提及;其中一些故事充满幻想性,从文学性上看也属罕见的佳作,这类文字连岳今天写得较少,因而尤其值得珍惜。
连岳的文字观点独特、有趣,想像力丰沛,甚至具备一定的启蒙性。连岳的早期文字虽然较稚嫩,但他的自我形制已经建立了,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偏离过他的观点和道路,他成为了他当初想要成为的人。
独自在13亿人中 豆瓣
作者: 柯立思 译者: 龚迎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内容简介: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
钱锺书传 豆瓣
作者: 张文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钱钟书传:营造巴比塔的智者》主要叙述了作家钱锺书的一生经历及其主要作品。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