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豆瓣
作者:
[美国] 巫鸿
文物出版社
2003
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 豆瓣
作者:
丁长清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主要讲述了:有的外国学者把中国人称做历史的民族。可是就是这么一门、渊源悠久、根柢深厚的学问,在近若千年竟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和曲折,“史学危机”之说在高校里和社会上却很流行。历史学怎样适应社会的要求,怎样摆脫困境而重新振兴,成了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The Chinese Economy 豆瓣
作者:
Barry J. Naughton
The MIT Press
2006
- 10
This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by a noted exper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fers a quality and breadth of coverage not found in any other English-language tex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Barry Naughton provides both an engaging, broadly focused introduction to China's economy since 1949 and original insights based on his own extensive research. The book will be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students, teachers, scholars, business people, and policymakers. It is suitable for classroom use for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courses.After presenting background material on the pre-1949 econom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reform, and market transition that have taken place since, the book examines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It analyzes pattern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one-child family policy; the rural economy, includ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re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investment; macroeconomic trends and cycles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largely unaddressed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owth.The text is notable also for placing China's economy in interesting comparative contexts, discussing it in relation to other transitional or developing economies and to such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t provides both a broad historical and macro perspective as well as a focused examination of the actual workings of China's complex and dynami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only grow as China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on the world's stage. This book will be the standard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about 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 豆瓣
作者:
黄亚生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在30年举世瞩目的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通过“大政府+宏观调控”是否能够走出一条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在本书中,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印对比,通过中国与拉美经济的腾飞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比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而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法治”等要素。
在本书中,黄亚生教授通过中印对比,通过中国与拉美经济的腾飞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比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脱离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成功经验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国家的经历中找到印证。而未来的持续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法治”等要素。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及探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文集,收录论文有《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等。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豆瓣
作者:
張朋園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主政治思潮衝擊中國,中國人亦嚮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國民政府時期(1908-1948),先後四次舉辦國會選舉,希冀實現代議政治。本書敘述各次選舉的制度與經過,包括選民人口、候選資格、投票過程等相關涵數,並運用精英觀念,分析當選議員的背景、年齡及新舊知識等,最後討論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內外在因素,是一本開創性的論著。
目次
黎序
自序
緒論: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 諮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屆國會選舉:安福系與研究系
第四章 國民大會選舉:國民黨與威權主義
結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圖
附錄:議員名錄
參考書目
目次
黎序
自序
緒論: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 諮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屆國會選舉:安福系與研究系
第四章 國民大會選舉:國民黨與威權主義
結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圖
附錄:議員名錄
參考書目
中国思想史 豆瓣 谷歌图书
8.7 (7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导论》上下;原来分别放置在第一卷与第二卷前面,题为《思想史的写法》和《续思想史的写法》,目的是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在重印,把它们合在一卷,统称《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成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本卷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
本卷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论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 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从此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
传家 豆瓣
作者:
任祥
/
刘振祥
大元教育基金会
2010
《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是一本「美的百科全書」,任祥說:「祈望我們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傳。」這讓我想起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怎樣讓一滴水不乾涸?把它丟入大海裡。」文化大河因諸多善念與創意匯聚而成,而我們都是大河裡的一顆顆小水珠,因為大河,所以我們不乾涸。
《傳家》結合文字、影像與生活,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套生活鉅著,以創新的手法整理了我們的文化資產,以誠懇的心意宣揚家庭價值與環保養生,她描繪了一張嶄新的生活地圖送給中華兒女;任祥從女兒、妻子、母親的三重角度,串連全套書的內容架構;於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的嘆服」。
《傳家》結合文字、影像與生活,分別以春、夏、秋、冬四冊呈現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套生活鉅著,以創新的手法整理了我們的文化資產,以誠懇的心意宣揚家庭價值與環保養生,她描繪了一張嶄新的生活地圖送給中華兒女;任祥從女兒、妻子、母親的三重角度,串連全套書的內容架構;於是讓讀者明白「我們的精緻生活並不只留存於博物館」,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珍貴血液感到驕傲、對我們厚實的文化底蘊深深的嘆服」。
湘军崛起 豆瓣
作者:
谭伯牛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008年初,作者在湖南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中,连续作了45集的“湘军传奇”讲座。本书就是在讲座的基础上精心裁剪、补充润色而成。虽然是讲故事,但处处又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对湘军事迹及人物的“误解、误读”,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书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譬如湘军转战南北,前后期的领袖有什么风格上的差异;胡林翼、曾国藩的独特风格对湘军的影响又如何。同时,作者也在通过事实和合理的逻辑推理澄清一些个人的逸事流言。还有一些重要事件,作者详细加以证明,将真相揭示出来。湘军在朝廷的奥援是什么情形,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他们;湘军统帅与权势集团——譬如“肃党”的关系,又是怎样。上述所谓的“揭秘”,既能满足“讲坛学”的需求,也是考验一位严肃的史学作家搜罗史料和分析能力的关键。
书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譬如湘军转战南北,前后期的领袖有什么风格上的差异;胡林翼、曾国藩的独特风格对湘军的影响又如何。同时,作者也在通过事实和合理的逻辑推理澄清一些个人的逸事流言。还有一些重要事件,作者详细加以证明,将真相揭示出来。湘军在朝廷的奥援是什么情形,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他们;湘军统帅与权势集团——譬如“肃党”的关系,又是怎样。上述所谓的“揭秘”,既能满足“讲坛学”的需求,也是考验一位严肃的史学作家搜罗史料和分析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