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文化史通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 1
余英時教授著作等身,2006 年11 月16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余英時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實在實至名歸。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豆瓣
作者: 陈旭麓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 7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匀、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选择了明清嬗代过程为论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帝国秩序崩解与重建的过程等。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
大清帝國的衰亡 豆瓣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作者: 魏斐德 / Frederic Wakeman 译者: 廖彥博 時報文化 2011 - 10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梁禾 东方出版社 2008 - 6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豆瓣
作者: 何·皮特 (Peter Ho) 何培生 译者: 林韵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9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所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6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5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100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7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74第六章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1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54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1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74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7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80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83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86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88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89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91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92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93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95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300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302
走到人生边上 豆瓣
7.5 (63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豆瓣
作者: 李婉薇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4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今天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
追溯晚清時期香港的方言文學生產和寫作活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由此可見,香港粵語創作,以至香港文學的發生,其實可以推前至清末民初時期。
海客述奇 豆瓣
作者: 吴以义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触。又十年,有几个读书人竟因为种种机缘,或出使或游历,或避祸或考察,漂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了颇长的时间,对西洋作了较为近切的观察。他们的见闻,或者可以说是中国人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们留下的记叙这些经验的文字,因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不同,常见参差;但其中的种种赞叹种种困惑,却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触时的复杂情形。
这本书不正是想讨论这种复杂情形的一个方面,即利用这些登陆瀛洲的海客的日记看看他们对维多利亚科学观念和技术成就的反应,看看科学技术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认识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过程。主要是描述,间有感慨;主要是谈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对今时今地亦有深切的意义。
非常与正常 豆瓣
作者: 金大陆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4
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
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 豆瓣
作者: 吕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五四運動後十年,中國的政治、社會發生急遽的變化,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但相關的學術研究,至今仍深感不足。「一代的政治培養出一代的學運,一 代的學運反映出一代的政治」,從這階段的學生運動史,一方面可以看出富理想色彩的學生「以極無責任之人,辦極有責任之事」,學運不能不遭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另一方面新興具有動員性的政黨,逐步與學生接近,終於使學生運動變成了運動學生。二○年代學生運動的歷史或許可以提供當代學運 一些啟示。
萬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許倬雲 漢聲出版社 2006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且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許倬雲耗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大著作,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者在書中闡釋了上百個一般讀者想知道,但又不曉得到哪裡去問的文化議題,例如:台灣為什麼晚至近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麼、《金瓶梅》為什麼是有反叛精神的創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何差異、孔子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代西方的工業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本書,即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所撰寫的歷史。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照。
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周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职业化管理,由此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试,以求胜出。恰如短跑竞赛,在预设的鸣枪“砰”之后,跑道上的选手风驰电掣,但最终谁能折桂,有很多变数就在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我们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不仅激励更多的历史学者投身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会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对历史发生兴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责编推荐
比艰深史学研究更浅显,
比管理理论更生动,
史学与管理学互动,
生动而到位的阐释,
相信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为各位读者提炼的管理智慧将使您受益匪浅。
历史大脉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为补充一般历史教科书而撰写了这样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读物。本书是关乎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比如文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以全球的视角,纵横交错,颠覆你对历史常识的刻板印象。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沧浪之水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0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