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豆瓣
作者: [清] 曾国藩 原著 / 唐浩明 评点 岳麓书社 2002 - 9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读者将可以从中了解曾氏终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却比祖父整整大7岁,母亲又比父亲整整大5岁。他的两个儿子都短命,五个女婿几乎都不争气,至于接续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却是他的二儿媳。
《评点》交代了所选家书的时代背景。曾氏所办的许多事都与当时的时代密切相关,勾勒出其时代背景,将有助于读者对家书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军围攻长沙的情况,为什么团练最先会在湖南出现。又如慈禧太后为什么会特别重用曾氏。还有,十几年的战争给当时百姓带来的灾难:富庶的皖南居然公开卖人肉,每斤标价120文。
《评点》讲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点到,而读者又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慈禧与恭王的矛盾,撤湘军的内幕,淮军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体状况,他最后死于什么病等等。
《评点》介绍了晚清的官场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级的官制、官员的月薪、年终奖、年终考核等。还有,一个教师当时可以赚多少钱,一个医生的出诊费多少,一个丫环值多少钱。当时的物价怎样,一两银子究竟是个什么概念等等。此外,针对家书中所常见的经史引文,《评点》将说明出处,笺释其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增加国学知识。
曾氏湘乡老家典藏的家书中在清末付刻时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则删去某些段落。这里面有哪些外人或后人不知的原因?《评点》会在相关的家书后面告诉读者:有的是为了顾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为了顾及李鸿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曾氏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外交极有影响,《评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曾氏的言行对蔡锷、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等人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并通过他们而影响中国近代政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一个人的呐喊 豆瓣
作者: 朱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11
《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不但是反映了我当时的水平,也是反映了当时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当时所允许达到的水平。它在几个月之内印了两次,共计37500册。因为我被划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现在看来倒是件应该庆幸的事情。
鲁迅回忆录正误 豆瓣
作者: 朱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0
《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是作者在鲁迅的学生、朋友,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的冯雪峰的指导和帮助下写成的。1979年出版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书中的一些结论被鲁迅的传记作者们普遍接受。胡乔木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现在作者又根据成书后发现的新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内容更加充实。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重读鲁迅 豆瓣
作者: 朱正 / 邵燕祥 2006 - 11
鲁迅几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有—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鲁迅传 豆瓣
作者: 朱正 香港三联书店 2008 - 1
魯迅雖然已經離世大半個世紀了,但他無疑仍是今天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德、法、俄、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
魯迅的文章如匕首,似投槍,既解剖歷史,又批判現實。他對中國人精神的拷問,對國民性的鞭撻,提出「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大聲疾呼改變「國民性」「救救孩子!」等,無不振聾發聵。魯迅創作的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給我們似曾相識的感受,並時刻提醒我們作深切的自我觀照。
本書作者朱正研究魯迅五十多年,是魯迅研究領域中的專家,文獻基礎紮實,考證功夫精深。過往的“魯迅”,總是脫不了被“捧”與被“罵”的宿命,時而“旗手”時而“過時”,被人按照意識形態的需要烙上不同的印記,可以說,魯迅“被尊崇的程度就是他被歪曲的程度”。但朱正先生不同。
朱正在書中大量引用魯迅及其同時代人的文章和書信,結合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把魯迅的一生置於歷史大環境中,更將國際及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大事件,與魯迅個人的生活及其作品的背景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立場持平,讓歷史再現,讓同時代人説話,使我們對魯迅、魯迅的作品以及那時代有更深入的理解。書中雖然引用了大量歷史資料,但因爲都是選用魯迅、周作人等文學大家的文字,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適合中文科師生閲讀。
1957年的夏季 豆瓣
作者: 朱正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 - 5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灵魂与心 豆瓣
作者: 钱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系钱穆先生关于宇宙人生之重要论著。作者既涵咏中国古先圣哲遗言旧训,又体察西方诸端学说明其大要,剖切人生生死、魂灵、性命、心灵诸问题,发明文化传统中深奥蒙昧难以言传者,藉以修养心性,培正精神,导往光明与康坦之途。作者博通群籍,出入中学西学,以极浅近语言条分缕析,平和而中正,通透而不失坚实。
湘阴春秋 豆瓣
何文俊 陈宏伟 邓建新 兰剑
作者: 何文俊 / 陈宏伟 香港天马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3 - 9
有关岳阳市湘阴县的介绍
万物生长 豆瓣
7.5 (84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7
“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而第三部是正在热卖的《北京,北京》。
《万物生长》记录了一位医科学生秋水八年的成长经历。主人公秋水是北京一所著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从与两个女人的关系中获得了关于成长的秘密。秋水在学校有一个女友,但他又认识了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人柳青,在帮助她堕胎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感情,……书中有大量对生活现实的议论与描写,充满机智、幽默和尖锐,尤其表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正统价值观和伪善的生活习惯的颠覆上。本书有很强的文学性与鲜明的新人类视角。作为一部堪称上乘的成长小说,本书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一种不合俗流的幽默感。
由青春步入成熟,从萌动收获迷惘,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有一点王小波,有一点王朔。《万物生长》是我们青春的镜子。
俞平伯论古诗词 豆瓣
作者: 俞平伯 2006 - 10
文学大师写给大众的启蒙读物,名家经典,历久弥新。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本书收录了“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三个部分,记录了俞平伯对古诗词的见解。
文学大师写给大众的启蒙读物,名家经典,历久弥新。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本书收录了“读诗札记”、“读词偶得”、“清真词释”三个部分,记录了俞平伯对古诗词的见解。
锦绣华服 豆瓣
作者: 赵丰 / 徐铮 文物出版社 2008 - 7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先人们植桑养蚕结茧,取蚕丝巧织经纬,后来发明提花机织出灿烂文锦,还通过印花刺绣锦上添花。
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它为中国文明写下了灿烂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辉煌的篇章。正是丝绸搭起了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金桥,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道。 本书介绍了丝绸的由来,踏板织机的发明,各种绫罗锦缎的起源和变化,刺绣的历史文化,丝绸艺术,丝绸与中国文化以及丝绸之路等,为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的高超技术。
替人读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吕大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畅销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几位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歧义相与析》、《〈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等则是作者对《帕梅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中译本译文的商榷、探讨之作。作者知识渊博,文字清透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批评和研究,完全能让没有读过的人看明白,就像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真正尽到“替人读书”的责任。
李约瑟 豆瓣
Man who loved China
作者: [英] 文思淼 译者: 姜诚 / 蔡庆慧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 4
《李约瑟:一个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充满了史诗色彩,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作者行云流水的笔触,展示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促生了这位伟人和一个伟大的民族,乃至伟大的人类本身,那精彩绝伦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同胞,请淡定 豆瓣
作者: 许骥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 11
曾經,我們見面,親切地問:吃了嗎?
現在,我們見面,急迫地問:買房了嗎?又跳槽了嗎?找到合適結婚的了嗎?
是甚麼讓現在成為現在?我們認識到了焦慮和浮躁,又該用甚麼心態去面對?
高房價、就業難、節奏過快、剩男剩女等現實問題充斥著當前中國人的生活,人們漸漸發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付出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之外,也犧牲了原本相對平和的心態。
而這些情況在經濟方面先行一步的香港地區也都曾出現過,在很多方面可以說今日之內地就是昨日之香港。本書邀請香港中青代文化名人講述他們作為過來人的經歷和感受,讓內地讀者在瞭解那些有趣卻不熟悉的香港歷史片段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當前的生活,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擺正心態,或許平和的心態才能讓我們更快樂。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焦慮,需要的只是“淡定”而已、坦然面對,生活依舊是生活。
哲学迷宫的深处 豆瓣
作者: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4
本书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九月刊的访谈、特稿、书评、笔记、随笔文章62篇,约25万字。本期访谈有:查建英谈三十年的“阅读狂欢”、陈冠中谈奥运•世博•城市、朱天文与毛尖关于《巫言》的对话、何兆武回忆谢国桢先生片断、葛剑雄谈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书评有乔纳森《奥巴马的肤色与美国大选》、止庵《历史的复杂之处》、吴晓波《做正直、诚实的记者,你能吗?》、恺蒂《谁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庄家?》等等。包括董桥、陆谷孙、黄裳、张大春、郑培凯、刘绍铭等全球百位华文写作名家阵容,为读者呈上大陆、港台、海外最新的学术或观念,思想性与时代性俱强的独立书评和随笔。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译者: 程嫩生 / 罗群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1
此书为《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之一种,由19篇论文组成,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古代的轴心期突破、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对十七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戴震与朱熹传统、戴震的选择、章学诚对抗戴震、、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二十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中国史学思想反思等。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吉林出版集团 2008 - 4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
情懷中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0 - 3
作者為海內外著名人文學者,對中外文化有深刻了解。並對中國當代歷史、政治現實、文化問題的剖析,具真知灼見。文學典雅厚重,觀點引人省思。
本書收集作者近年散文作品,分為「故國篇」、「懷舊篇」、「坐隱篇」和「母校篇」。談個人情懷、家國文化、師友憶往等。
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零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一九九一至九二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零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零零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