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清明上河图密码 豆瓣
7.7 (74 个评分) 作者: 冶文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与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分别以士、农、工、商、兵五大行业为背景,深度描写了北宋末期不同社会阶层的风貌,揭开了埋藏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帝国秘密。
系列1-5部每部一个主题,主角各不相同,故事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汴京五绝:“讼绝”赵不尤、“牙绝”冯赛、“斗绝”梁兴、“作绝”张用、“相绝”陆青依次登场破局。
在第6部大结局中,京城汴京又现怪象,五个紫衣妖人相继出现,以五行妖法杀人,并分别以木遁穿门、火遁升空、金遁撞钟、水遁沉河、土遁隐地妖法当众消失。汴京五绝沿着各自所遇清明谜案留下的线索,不断破解离奇命案,并各自遭遇一妖。最后,“五绝”聚首,共揭终极秘密。
帝国的回忆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编 译者: 李方惠 / 郑曦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5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晚清时期对华报道的选编,起迄年代为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蜕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生活、革命及华侨等方面。
城乡中国(上)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古地图密码 豆瓣
作者: 刘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现身,显示1418年前中国人已完成世界航行。本书由此图出发,层层揭开中国人发现世界之谜。
一幅11世纪古墓中的世界地图痕迹揭示当时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测绘美洲大陆的壮举;数幅马可•波罗遗传的古地图显现出北美的部分轮廓,证明马可•波罗从中国获悉了北美大陆的信息;许多中世纪地图描绘出南极陆地的轮廓线,显示中国古代探险家曾经测绘过南极洲;六百年以前,中国地图以北为上,伊斯兰以南为上,而欧洲却以东为上,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促使中世纪西方地图学家改变了他们的地图朝向,形成以北为上的地图绘制规则……中国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辗转流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指明了方向。全书并配有一百多幅插图,图文并茂,悬念叠出。
加文•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轰动一时,而本书中提出的一些史学观点更加新颖,将会引发广泛论争。
中国人太多了吗 豆瓣
作者: 梁建章 / 李建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4
《中国人太多了吗?》,本书讲述: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 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小孩太少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更是降到了世界最低的水平。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人口过度老化,经济缺乏活力,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稳定以及国力衰落等各类问题。本书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发展的特点,论证中国人口发展政策已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豆瓣
作者: 刘国光 / 张卓元 2006 - 3
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认真回顾和总结了50多年来所制定的十个五年计划和实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都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
——刘国光(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制定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我国在半个多世纪中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认真回顾和总结制定五年计划以及实施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方面的教育,对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我国制定与实施五年计划的历史,可以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大致划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与此相应,第一至第五个五年计划,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而第六至第十个五年计划,则是处于转轨的和市场经济时期。研究和叙述这十个五年计划,自然也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特征。
本书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入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了三年多时间完成书稿。但是,由于这50多年是中国经济、社会以空前规模发展和转型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其间经济体制变动之剧烈、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人口由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规模之庞大,工业化、现代化步伐之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其中有些问题是我们眼界和能力难以准确把握的;有些问题由于发生不久,时间离的较近,也不容易看清楚。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1876-1936 豆瓣
作者: Peter Bu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American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 is an essa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0. It focuse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ideas and organizati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a topic interesting primarily for what it reveals about the social history of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science. The main themes concern how scientific traditions and institution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one setting served as models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ones elsewhere, what modifications were induced by this change of environment, and what these modifications imply abou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ocial life. The book deals with a number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Dr Buck examines their views of science's place among the forces for change in China, describes their efforts to build institutional bases for science, and sets their plans and programs in broad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浴缸里的惊叹 豆瓣
作者: 顾森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7
《浴缸里的惊叹》是一本趣题集,里面的题目全部来自于作者顾森十余年来的精心收集,包括几何、组合、行程、数字、概率、逻辑、博弈、策略等诸多类别,其中既有小学奥数当中的经典题目,又有世界级的著名难题,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作者心目中的“好题”:题目本身简单而不容易,答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解法优雅精巧令人拍案叫绝。作者还有意设置了语言和情境两个类别的问题,希望让完全没有数学背景的读者也能体会到解题的乐趣。
青春万岁 豆瓣
作者: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描写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一群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青春气息。这是一部吟唱着生命之歌、记录特定历史年代精神生活的长篇小说佳作。
朱镕基讲话实录 第四卷 豆瓣
作者: 《朱镕基讲话实录》编辑组 人民出版社 2011 - 9
《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入了朱镕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编入《实录》的文稿,是根据朱镕基同志出席重要会议和到地方、部门考察调研讲话的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编辑而成,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些讲话、谈话、文章等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领导中国经济的历程,内容涉及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问题。
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院总理期间,适逢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朱镕基同志直接主持了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与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有效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扭转了通货紧缩趋势,保持了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实录》翔实反映了朱镕基同志在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工作历程,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不仅是读者深入了解朱镕基经济社会管理思想、领导风格、个人魅力和心路历程最全面的读本,也是读者回顾和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的一部丰富史料。
《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对于了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朱镕基讲话实录》的独有特色:
(1)极强的真实性。
(2)“朱氏风格”的可读性。收录篇目多为朱镕基即席讲话的实录,反映出深刻、简单、直接的“朱氏风格”,有编辑称是继《毛泽东选集》之后最为好读的领导人著作之一。
(3)宝贵的史料价值。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历程的权威总结。
(4)全面反映朱镕基经济思想和心路历程。
(5)全面透露高层领导处理国家和个人事务的真实状况。
(6)全面展示朱镕基直面问题的勇者作风。
(7)全面揭示朱镕基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超艺术。
(8)全面刻画朱镕基有血有肉的总理形象。
洋商史 豆瓣
作者: 王垂芳 2007
外国商人,晚清时称之为洋商。洋商在上海的贸易活动,远可追溯至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即使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算起,他们在上海的贸易活动也长达160余年;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由于解放后几十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导致对洋商研究很冷落,不但研究者寥寥,研究成果也不多。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之在经济、金融、贸易领域,与外商来往频繁,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把对洋商的研究提升为重要课题。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系统、深入地研究上海开埠以来的涉外经济史,可以为推进上海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上海的外向型经济,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从2002年开始编写本书,历时六年,于2007年定稿付梓。全书约100万字,分9篇37章141节(另附录3篇),插图150幅,附表142份,较完整地勾画了上海洋商百年的发展轨迹。
《洋商史》系在我主持编写的《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过程中,积累3000余万字的资料,2100幅历史图照的基础上,又从外贸系统搜集了大量的中外文洋商史料,本书的编撰工作可谓集众人之智慧。《洋商史》所描述的从上海洋商企业的起源到上海解放后洋商企业的逐渐消失;从上海洋商开设进出口贸易洋行起始,发展到创办涵盖各行各业的工业、商业、航运业、公共事业、文化事业;其时间跨度之长,洋商企业行业之齐全,内容之系统、全面,资料之翔实,图片之稀有,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窗口,在与洋商的交往中,是中国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洋商史。它的问世,我想对中国对外贸易史、中国近代史,以及外交史的研究,都是有所裨益的。
中国金融战略2020 豆瓣
作者: 夏斌 / 陈道富 人民出版社 2011 - 1
该书从中国未来经济“四大机遇”与“四大挑战”情景起步,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汇率、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外汇储备、国内金融改革、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策略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从大历史角度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将上述一系列困扰决策者的历史性命题,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思索、梳理,力图按其内在应有的发展逻辑,展现出中国金融的行动纲领。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中华书局 2013
政治地理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在西方学界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中国,政治地理的研究尚未形成气候。周振鹤先生以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的理论修养和敏锐视野,在学界首倡中国政治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周先生主编并撰写总论和秦汉部分等重要篇章的12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即将全部出版,这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开拓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周先生在此时将其20年前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修订增补为《中国政治地理十五讲》一书,打通政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畛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数据之巅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涂子沛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治国之道,论述了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Mapping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Worlds 豆瓣
作者: Hyunhee Pa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8
Long before Vasco da Gama round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en route to India, the peoples of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Asia engaged in vigorous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years 700 to 1500, a period when powerful dynasties governed both regions, to docu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lamic and Chinese worlds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Europeans. Through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maps, geographic accounts, and travelogues compiled by both Chinese and Islamic writers, the book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major contacts between people i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and explores their interactions on matters as varied as diplomacy, commerce, mutual understanding, world geography, navigation, shipbuilding,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hen the Mongols ruled both China and Iran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their ge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society increased markedly. This rich, engaging, and pioneering study offers glimpses into the worlds of Asian geographers and mapmakers, whose accumulated wisdom underpinned the celebrated voyages of European explorers like Vasco da G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