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不敢止步 豆瓣
作者: 熊节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讲述了一个失学青年凭着满腔热情和刻苦勤奋在IT行业打拼十余年最终仍然一事无成的故事。”——这样一本书你会想看吗?
简单地说,这就是一本流水账,从2000年开始直到2012年,逐年记录我自己在这个行业里折腾的经历。
想看励志书的同学们要失望了,这里没有心灵鸡汤,倒是 有不少狗血。传说中的男猪脚不怕出身贫寒只要够拼就会出人头地,这里的男猪脚出身一般天赋一般经历失学失恋离职离婚身居陋室心怀天下卧薪尝胆刻苦打拼十余年还是籍籍无名没钱没势一无所有可是没法子还得继续前行不敢止步。嗯,这是人生。
一无所有么?起码还在这个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混着,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呢。而且还有一大堆八卦故事可以讲呢。——我设想中讲这些八卦故事的场景,就是下班儿以后坐路边烧烤摊,两瓶啤酒下肚以后开始扯着嗓门神侃“遥想老子当年……哎老板再来三十个串儿”这样的。那么,这样的故事是不是你喜欢听的?
而且,我妈也跟我说,你不是一无所有呀,你还有脸写书呢。
——不靠谱的作者留
China 豆瓣
中国新史
作者: [美国] 费正清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 4
Recognized for decades as the West's doyen on China, John King Fairbank here offers the full and final expression of his lifelong engagement with this vast, ancient civilization. Fairbank's masterwork, China: A New History, is without parallel as a concise, comprehensive, and authoritative account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over four millennia.
国富之道 豆瓣
作者: 傅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一项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其中的理论命题简洁扼要,相关的实证数据横贯中外、穿梭古今。研究显示,世界各国兴衰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制度的经纬逻辑,这不仅涉及政府这个纵向的制度安排,而且涉及市场这个横向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权力和市场之间孰先孰后的关系。其实,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本质首先是基于现代科学理念而设置的现代性制度,然后才是器物层面的东西,并以此循环往复、不断演绎。从思想、制度到物质财富,全书抽丝剥茧,资证磅礴,系统地分析和展示了思想市场、制度进步与财富增长的因果关系。
改革开放口述史 豆瓣
作者: 欧阳淞 / 高永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改革开放口述史》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的有特色的史学著作。它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历者追忆细节,让见证者感悟得失,让思想者升华经验,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该书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研究员、副主任高永中研究员担任主编,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承担具体的采访和选编工作。为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回忆录和口述史,该书编写组成员先后采访了几百位老同志,积累了逾千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梳理、精心选编,形成了现在这部《改革开放口述史》。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豆瓣
作者: 中国科学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2 - 3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内容简介:“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深刻分析了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阐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提出了面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战略思路,对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作了论述,并针对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中国数学史大系(副卷第1卷) 豆瓣
作者: 吴文俊 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关于中国古代数学书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记载了两种书目。后来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和《清史稿》中都包括有数学书目,其他的古书目著作中也常收录数学书目。《算法统宗》末尾有“算经源流”,载宋代刊刻的数学书和明万历年间以前刊刻的数学书目录51种。清初,梅文鼎有《勿庵历算书目》,记录自己的著作。专门的数学书目到清末才出现,计有冯澄《算学考初编》二十卷,刘铎《若水斋古今算学书录》八卷,梁兆铿《天文算学考》十六册,此外还有华世芳、陈澧、丁福保等人各自编写的数学书目,不过所载有限。20世纪初,中国数学书目的编辑工作颇引人注意,先后有裘冲曼、李俨、钱宝琮、严敦杰等学者的工砟,使中算书目渐成规模。其中李俨的“近代中算著述记”和邓衍林的《北平各图书馆所藏中国算学书联合目录》最有代表性。1957年有丁福保、周云青的《四部总录算法编》出版。所谓“四部总录”是指丁福保的《算学书目提要》、刘铎的《若水斋古今算学书录》、冯澄的《算学考初编》和李俨的《中算书录》的数学部分。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见在数学书为收录范围;二是有提要,大部分提到版本,给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出版后颇受欢迎,已多次再版。
中国数学史大系(4) 豆瓣
作者: 李 迪 / 沈康身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8
本卷讲述中国传统数学的继续发展和再发展。本卷复盖面:在历史上,从西晋、东晋、南北朝迄隋、唐、五代;地域上,从中原到辽阔的边疆。《算经十书》除《周髀》、《九章》而外,都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完成的。知名数学家孙子、祖冲之、王孝通、张遂都孕育一过个时期。因此本卷所论时期在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该书反映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书中所述的保墒技术比汉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耕-把-耱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措施。贾思勰根据北方冬季寒冷,不宜农作物生长,只能春夏种植等情况,首选提出了”秋耕欲深,春夏耕欲浅“的理论,这是科学的总结。
数学机械化 豆瓣
作者: 吴文俊 科学出版社 2006
《数学机械化》是围绕作者命名的"数学机械化"这一中心议题而陆续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综述。《数学机械化》试图以构造性与算法化的方式来研究数学,使数学推理机械化以至于自动化,由此减轻繁琐的脑力劳动。《数学机械化》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虑数学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特别强调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给出求解多项式方程组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与特征列方法。作为这一方法的基础,《数学机械化》还论述了构造性代数几何中的若干问题。第三部分给出了特征列方法在几何定理证明与发现、机器人、天体力学、全局优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中的应用。
甲申三百年祭 豆瓣
作者: 郭沫若 人民出版社 2004 - 4
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这篇文章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来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四四年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又说:印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豆瓣
作者: 韩毓海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
马克思的事业 豆瓣
作者: 韩毓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以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为主线,描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超限战 豆瓣
作者: 乔良 / 王湘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 9
20世纪的“全面战争”,开启了新的战争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本书作者提出了“超限战”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超限战”这一崭新的概念涵括了战争与战法两个方面。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方式,因此,它对处于强势和弱势和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本书都值得每个关注战争和全球化问题的人认真一读。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Evolution 豆瓣
作者: Ziheng Ya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e field of molecular evolution has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genetic sequence data,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to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phisticated analytical methods.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large genomic data sets requires powerful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m, generating both computational and conceptual challenges for the field.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Evolution provides an up-to-date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modern statis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used in molecular evolutionary analysis, such as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statistics. Yang describes the models, methods and algorithms that are most useful for analysing the ever-increasing supply of molecular sequence data, with a view to furth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genes and genomes. The book emphasizes essential concepts rather than mathematical proofs. It includes detailed deriv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details, as well as numerous illustrations, worked examples, and exercises. It will be of relevance and use to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researchers (both empiricists and theoreticians) in the fields of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evolutionary biology, population genetics,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Biologists who have used phylogenetic software programs to analyze their own data will find the book particularly rewarding, although it should appeal to anyone seeking an authoritative overview of this exciting area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