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农政全书(上下) 豆瓣
作者: 徐光启 译者: 陈焕良 注解 / 罗文华 注解 2002 - 10
《农政全书》的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所以他把《农事》三卷放在全书之前。其中《经史典故》引经据典阐明农业立国之本;《诸家杂论》则引诸子百家言证明古来以农为重;此外兼收冯应京《国朝重农考》,其意皆在“重农”。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不但符合泱泱农业大国既往之历史,而且未必无补于今时。当前,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从这一点出发,徐光启的“农本”思想仍有合理素可取用于现时。
《农政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农书,尤如一座含金量很高的富矿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所以,岳麓书社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决定刊行以简体字排版的新校注本《农政全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既便于阅读与研究,又便于收藏的古典名著新版本,为弘扬优秀的优统文化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无疑是有益于社会的事。
薛飞自述 豆瓣
作者: 薛飞 2014 - 1
作者曾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辞职远赴匈牙利,在异国摸爬滚打、艰苦创业十年,如今回首这段蹉跎岁月,令他感慨万千。《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将作者在匈牙利十年的心酸体验与奋斗故事逐一娓娓道来,全方位、多角度地真实呈现了作者别样的处世方式、人生经历与情感之路。是一部披肝沥胆、吐露心声的励志佳作。
政治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8 (30 个评分) 作者: 王沪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政治的人生》是王沪宁的个人日记,如王沪宁所说: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致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丁午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著名漫画家丁午在“文革”中(1969)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在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8岁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由于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还由于他是个漫画家,所以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其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无意中记载了特殊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和一段难忘的历史。
梦粱录 豆瓣
作者: 宋_吴自牧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 2
内容简介:
《梦粱录》二十卷,吴自牧著。
此书叙述整个南宋时代都城临安的情况,举凡山川景物、节序风俗、公廨物产、市肆乐部,无不详载。

宋人吴自牧著有一本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物的书,名曰《梦粱录》,研究宋史的人经常要用到这本书,余在读书时,发现《梦粱录》经常写作成《梦梁录》,这种现象在网上尤其普遍,用GOOGLE搜索“吴自牧”和“梦粱录”,得到296项,而搜索“吴自牧”和“梦梁录”时,得到699项,如果简单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则必然以《梦梁录》为是,如以《梦粱录》为非。近日,余在校对《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时,又遇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地方作“粱”而有的地方作“梁”。余深知音形相近,是导致混乱的根源,但也知梁与粱还是有区别的,并都与科技史有关系。



梁,是个是会意字,从木,从水,刅(chua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梁字的本义为水桥,后来把架设在两个支点上的构件都称为梁,如房梁,横梁之类;粱则是个形声。从米,梁省声。本义:植物名。古代指粟的优良品种,子实也称粱,《说文》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细而粘者谓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粝至于侍御皆言粱也。后来高粱传入中国以后,成为高粱的专用名称。



《梦粱录》,还是《梦梁录》呢?找来古书一翻不就清楚了吗?在所网站“馆藏书目检索”中只能找到二本《梦梁录》,一本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一本便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却找不到《梦粱录》,也似乎《梦梁录》是对的,从书架取来书一看,原来两本名《梦梁录》的书,原名都是《梦粱录》,可能是录入员将《梦粱录》错成《梦梁录》了,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梦梁录》远较《梦粱录》普遍,不能说全是录入错误。



那么,孰是孰非?还是回到原书中去寻找答案吧。《梦粱录·原序》曰:“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名曰:《梦粱录》云,脱有遗阙,识者幸改正之,毋哂。甲戌岁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原来,梦粱录之得名,与成语典故“黄粱梦”确有联系。据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生自叹穷困,翁探囊中枕授之曰:枕此当令子荣适如意。时主人正蒸黄粱,生梦入枕中,享尽富贵荣华。及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本此,《梦梁录》当为《梦粱录》无疑。
王蒙自传(第2部) 豆瓣
作者: 王蒙 花城出版社 2007 - 4
《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真实地表现了王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生活。王蒙复出不久,即进入文化界高级领导层。先是出任皇家刊物《人民文学》主编,继而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文化部部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央委员。
改革年代,风云激荡,各种事件纷至沓来:真理标准讨论、清理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电影《苦恋》、裸体油画展风波、敢不敢开放卡拉OK……当官之初,直上高位,百废待兴,百事待举,面对纷纭复杂的局面和扑朔迷离的人际关系,王蒙既有独到地为官之道,也有他当年难于人言的隐痛,但他终究还是见招拆招,有时游刃有余,有时绕而应对之,表现了应对人生和官场的大智慧。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豆瓣
作者: William J. Dobson Doubleday 2012 - 6
In this riveting portrait of authoritarianism in peril, acclaimed journalist William Dobson takes us inside the relentless battle between dictators and the people challenging their rule.
We are witnessing an incredible moment in the war between dictators and democracy—waves of protests are sweeping Syria and Yemen, and despots have fallen in Egypt, Tunisia, and Libya. But the Arab Spring is only the latest front in a worldwide battle between freedom and repression, a battle that also rages in a dozen other countries from Venezuela to China, Russia to Malaysia. It is a struggle that, until recently, dictators have been winning hands-down. The reason is that today’s authoritarian regimes are nothing like the frozen-in-time government of North Korea. They are ever-morphing, technologically savvy, and internationally connected, and they have replaced more brutal forms of intimidation with seemingly “free” elections and talk of human rights. Facing off against modern dictators is an unlikely army of democracy advocates—students, bloggers, environmentalists, lawyers, activists, and millionaires—who are growing increasingly savvy themselves. The result is a global game of cat-and-mouse, where the future of freedom hangs in the balance. Dobson takes us behind the scenes in both camps, and reveals how each side is honing its strategies for the war that will define our age.
寻访抗战老兵 豆瓣
作者: 《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 2005 - 11
{这些伟大名字背后的默默无闻者,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细节与人性,是我们最堪珍藏的同仇敌忾,是我们最可信赖的历史真实。}
王春芙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在全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南方都市报》以“寻访抗战老兵”为主题,先后推出了60期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60名老战士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便是这60期特别报道的一个结集。
《南方都市报》编辑部从一开始就准确捕捉到了今年抗战纪念报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今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从4月到8月,我们的记者分赴全国20余省市,包括出境采访至今残留在缅甸边境的原中国军人。采访到的这60名老战士的经历,基本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如果将60篇报道连缀起来,便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抗战史。纵观《南方都市报》的这一报道,有着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立足高处,视野广阔,时空跨度大。
与大多数报纸媒体的老兵报道更多呈现本地化倾向不同,南都的“寻访抗战老兵”力图通过老兵的视角,全方位呈现出抗日战争的壮阔与艰苦。因而我们的报道选择对象上是以战役为主轴,力求每一场重大战役都能找到参与过的老兵,因而报道的空间跨度极大,60篇报道完整地构造了抗战的战场态势与战役历程。
二、对于敏感历史题材大胆突破创新,把握分寸得宜。
由于连战访问大陆带来的两岸关系突破,国共两党实现历史性和解,因而今年的抗战纪念活动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评价。许历农等国民党退役将领也获邀参加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并获得了胡锦涛主席颁发的抗战纪念章。8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各次重大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很多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今年对抗战历史的叙述已出现了新的报道空间。
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和报道分寸,坚持以我为主,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使整个报道显得既富有新意,又不失原则。
三、以人为本,贯穿始终的报道切入角度。
《南方都市报》在整个抗战报道中,秉持本报一贯的人文关怀立场,以大历史变动下的个人命运作为贯穿前后的核心报道内容。在老兵报道中,我们选择了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作为报道的主角。以人物为主的叙述角度,使宏大的概念变为有血肉的故事,遥远的历史变为有声音、有呼吸、息息相关的人性。
四、记者全面出击,第一手获取现场资料
《南方都市报》为抗战报道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四个月间,先后派出20多名记者分赴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采访,甚至远至缅甸丛林。由于有大量记者第一手的现场采访,因而我们的报道不是单纯的资料整合,而是有古战场的景物变迁,历史当事人的亲历叙述,散存于民间的乡土记忆,以及各地地方志研究专家的核心材料等等,这就使报道显得采访扎实,资料详尽,叙述角度多元。在巨大的历史价值之外,也具有强烈的新闻价值。
空前的规模,巨大的投入,使得《南方都市报》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公共影响力。寻找60个老兵,寻找的是那场战争里千万个为国献身的将士的缩影,寻找的是一个民族在绝望境地艰难复兴的集体记忆。
网易“寻访抗战老兵”专题 http://news.163.com/918/
中国经济再廿年 豆瓣
作者: 张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争议不少,充满了疑问,张军老师欲以本书对这些人的疑问做一下回答。本书包含10个长篇评论,都无一例外地涉及了中国经济未来10-20年的话题,故结集取名《中国经济再廿年》。
张军教授通过透彻的分析,抨击了发表于各种媒体报端的唱衰中国经济的流行言论,对于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正的能量,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往事不寂寞 豆瓣
作者: 李菁 2009 - 1
《往事不寂寞》是《三联生活周刊》在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编辑的一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走出历史的烟尘 豆瓣
作者: 李菁 东方出版社 2014 - 1
《走出历史的烟尘》为《三联生活周刊》品牌栏目“口述”结集。有历史就有传奇,有人物就有命运。听亲历者说,在笑声泪影中见时代风云。
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
本书提及的文化、历史名人,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均有重大影响,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既有各自性格、际遇的个性,又有大时代下人们命运的共性。
作者并非资料写作,而是采访当事人本人或他们的后代,以口述形式 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事件的原貌,其中不乏独家披露的珍贵史料,并配有诸多老照片。
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豆瓣
作者: 李菁 文汇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李菁最新历史文集,著名媒体人曹景行推荐作序。本书全新披露“四大家族”历史隐情,以及蒋介石日记开放的台前幕后;探秘“九一八”前夜的张学良,和其在台湾的幽居岁月;追寻重返大陆后的“宋氏家族”的命运
首次还原“攻占总统府”的历史瞬间,以及1937年11月5日的“上海沦陷”和1938年7月22日的“深远边缘的汪精卫”。全书分“政坛非政治解读”“是真名士始风流”“定影鲜活的瞬间”三辑
1933,聆听民国 豆瓣
作者: 林语堂 / 梁漱溟 2014 - 3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 豆瓣
作者: 方德万 译者: 胡允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以往欧美学术界在论述抗战前夕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的作用时,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向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本书作者认为应从中国社会本身来寻求答案,为此,在翻阅爬梳了大量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此项课题进行重新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看法,供中国学界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参考。
“在我的分析中强调四个主题。第一,我把战事和军事置于国民党历史的中心,这段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附有武装力量的革命组织的崛起,直到1945年8月随日本投降而终止的抗日战争,到彼时为止,我相信其失败虽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却是可以预见的。……
第二,国民党民族主义的一项内容是驳斥将中国描绘成一种不尚武的文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认为中国不尚武、消极和落后的观点在中国内部被接受了。……
第三,虽然国民党人受到西方军事模式和文化批评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忘记中国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政策采纳了过去的传统。……
第四,我很重视地缘政治。一方面,这要求注意国民党自己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深谋远虑。在这一方面,从1935到1939年,国民党试图利用日本和中国东北有漫长边界的苏联之间的冲突……”
史迪威事件 豆瓣
作者: 梁敬錞 商务印书馆 1973 - 5
《史迪威事件》是一部经蒋介石特许、借“史迪威事件”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蒋矛盾的书,1971年7月在台湾出版。
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将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推荐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1942年2月上任到1944年10月,矛盾积蓄到爆发,终于美国不得不将史迪威撤回,此即所谓“史迪威事件”。
1944衡阳会战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蒋鸿熙 / 王选 西苑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中的衡阳保卫战《47天》是衡阳保卫战中国守军第10军战事记,由笔者和卢华磊根据《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湖南四大会战》(全国政协《湖南会战》编写组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衡阳抗战铸名城》(政协衡阳市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收编的原第10军官兵回忆文章整理编辑,内容包括各部队各阵地的战况,可以作为了解当时战场全貌的背景参考。“战事记”按部队、其防守阵地、发生时间为序编排。从按时间顺序的战事中可以看出,在抵抗日军47天从无间断的攻击中,守军防卫阵地不断缩小,各师部队由分别守备不同阵地,到互相调防,动用预备部队,补充非战斗兵员,到最后,打通编制、整合剩余兵力,做拼死抵抗的过程。
《47天》最后部分,列了数十位第10军官兵亲历回忆中有关他们被俘囚禁期间的情况,以及逃离的经过,虽然有些事情没有具体的日期,但是发生的时期是确定的。
从他们逃离的经过来看,衡阳城外到处都是日军部队,数量很大。他们三三两两,乘黑夜,走小道,经当地人带路,才侥幸穿过了密集的包围圈。
每个人的逃生经过也都很独特,可作为了解当年战时中国社会情况的参考,对了解当时局势下日军发生的变化,包括对待中国俘虏的态度,以及其战场行为、心理等也极具参考价值。
▲蒋鸿熙原为第10军军部参谋,主动要求上前线,衡阳保卫战开始时,任预10师30团2营5连连长,该师负责驻守衡阳城南主阵地。在防守日军第二次全面总攻时,蒋鸿熙带伤作战,战场立功,被晋升为30团3营营长。日军的两次全面总攻被击退后,预10师伤亡达90%,蒋鸿熙本人第三次负伤,因伤势严重,被送往野战医院。
衡阳失陷时,他腿部重伤,行动困难,和其他伤兵一起沦为战俘。同年11月末,在当地政府、游击队、老百姓帮助下,与几名战友逃出俘虏营,拖着伤腿,蹍转于湖南、广东、江西三省各地,以逃避日军的追杀。其间,腿伤几经手术,不得治愈。最后经一医术高明的广东籍军医袁毓万治疗,终于1945年9月末伤口愈合,结束了14个月的病榻生活。此时,战争已经结束。
蒋鸿熙康复后,即开始整理、记录衡阳保卫战的经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为得要纪念我的长官、同事,尤其我那些忠贞的勇敢的子弟般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部下。我怎能不留点逼真的痕迹,做追悼的资料呢?”
《血泪忆衡阳》。作为中国守军一线指挥官留下的亲笔回忆,史料价值难以估量。
中国是部金融史2 豆瓣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九州出版社 2014 - 3
本书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经、金融之战,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与读者从一个全新视角解读历史、理解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