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列维-斯特劳斯传(附卷) 豆瓣
Claude Lévi-Strauss
作者: [法] 德尼·贝多莱 译者: 于秀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6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文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本书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人类学;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说了解结构主义;没有阅读列维-斯特劳斯,你还不能深刻理解法国人的精神。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结构主义大师”。他奇特的个性、充实的人生都能给我们启示和鼓励。愿这篇译著也能使你怦然心动,使你的灵魂受到冲击。来吧,让我们追随列维-斯特劳斯的脚步,进入这位大地丈量者的精神家园之中,去感受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那博大的胸怀,去体悟他对陷入生态困境的人类那深切的关怀!
结构人类学 豆瓣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而且,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美洲印地安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整体中的地位,人类学的教学问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结构人类学(1)目录

第一部分 语言与亲属关系
第一章 绪论:历史学与民族学
第二章 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语言和社会
第四章 语言学与人类学
第五章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跋语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
第六章 民族学中的远古性概念
第七章 巴西中部和东部的社会结构
第八章 有二元组织这回事吗?
第三部分 巫术与宗教
第九章 巫师与巫术
第十章 象征的效力
第十一章 神话的结构
第十二章 结构与辩证法
第四部分 艺术
第十三章 亚洲和美洲艺术中的裂分表现方法
第十四章 一条体内充满鱼的蛇
第五部分 关于方法和教学的问题
第十五章 民族学中的结构概念
第十六章 第十五章的跋语
第十七章 人类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其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插图目录

结构人类学(2)目录
第一部分 展望
第一章 人类学的领域
第二章 关于人的科学的奠基人让雅克·卢梭
第三章 迪尔凯姆对民族学的贡献
第四章 美国民族学研究署的工作和教训
第五章 无文字民族的宗教之比较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
第六章 关于模型的概念:意义和运用
第七章 关于亲属关系的原子的思考
第三部分 神话和仪式
第八章 结构和形式:关于弗·普罗普的一部著作的思考
第九章 阿斯迪瓦尔的武功歌
第十章 温内巴戈神话四则
第十一章 星球的性别
第十二章 文化中的蘑菇
第十三章 相邻民族的仪式和神话之间的对称关系
第十四章 神话是怎样消亡的
第四部分 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
第十五章 对几份问卷调查的答复
一 三种人文主义
二 结构主义和文学批评
三 从一场回顾展谈起
四 1985年的艺术
五 都市文明与精神健康
六 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
第十六章 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科学标准
第十七章 文化的非连续性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 民族志和历史学面临的文化非连续性问题
二 抵制发展的三个原因
第十八章 种族与历史
一 种族与文化
二 文化的多样性
三 种族中心主义
四 远古文化和原始文化
五 进步的概念
六 静止的历史和累积的历史
七 西方文明的地位
八 偶然性与文明
九 文化之间的合作
十 进步的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索引
插图目录
译后记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豆瓣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野性的思维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nde Levi-Strauss)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图腾制度 豆瓣
Le Totemisme Aujourd’Hui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渠敬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作者列维-斯特劳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和最具争议性的人类学家之一,是法国结构主义的鼻祖。
本书是其作品中最具人类学特点的著作,其主题是通过对图腾制度的考察来讨论人类的思维活动类型,作者认为,通过图腾制度,动物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区分系统或曰符号系统,动物的区分系列成为社会区分系列的图示。
甘奈普误解了博厄斯的论题,博厄斯想说的是,在社会的层面上,体系的形态是图腾制度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图腾制度为何把爱斯基摩人排除在外的原因,因为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组织是非体系化的,图腾制度必须以单系继嗣为前提,因为单单这一点就是结构性的。
这样的体系必须得求助于动物和植物的名称,它是采用不同称谓方法的一个特殊情形,无论有何种类型的指称,其性质始终是一样的。
猞猁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庄晨燕 人民大学 2006 - 1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的一种,依据法国Plon出版社1991年版译出。本书同文集中的另外两本书《面具之道》、《嫉妒的制陶女》一起,可以被视为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认为,神话思维是一个中介,通过不同地区流传的互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的神话,探讨了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二元组织模式问题。
作者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一本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扬弃了固有的研究途径和教条,以哥白尼精神寻找新的理论典范,为民族主义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作者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他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作者将民族主义放在比政治史或政治思想史更广阔的“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背景中来理解——民族主义不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政治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美国人与中国人 豆瓣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彭凯平 / 刘文静 华夏出版社 1989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宗族·种姓·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美]许烺光 译者: 薛刚 译 / 尚会鹏 校 华夏出版社 1990
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说:中国人是以情境为中心处世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始终是要有一个依靠的,这种依靠就是宗族。在过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作为一个宗族的成员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利益,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美國夢的挑戰 豆瓣
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单德兴 臺北南天書局 1997
作者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中已經指出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情境中心的模式, 美國人則是一種個人中新的生活方式。本書係《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姊妹著, 作者是圖探討特有的情境中心生活方式的華人進入美國社會後, 所面臨的衝突與調適。作者認為華人為了實現美國夢, 中國文化的傳承事項有利的資產而不是包袱。對於白人, 華人更能輕易運用文化傳承中的觀念與行為模式來彌補美國現實中的若干缺憾, 並促進其進步的理想主義。本書附錄更精闢地解析所謂的美國精神:「粗曠的個人主義」, 並對於粗曠的個人主義之弔詭提出嚴格的批判, 有助於非西方社會了解美國文化。
邊緣人 豆瓣
作者: 许烺光口述 / 徐隆德访问记录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97
『许烺光著作集』共10册,本书为『著作集』中第1册。许烺光院士病中两年以英文口述,由徐隆德博士纪录翻译,并由许夫人和两位女儿亲自整理,校订而成之回忆录。许院士一生走过中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国,东北出生,上海沪江大学读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云南地区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康乃尔与西北大学等校任教,并在印度与日本从事长期田野研究,由曾获得采访越战奖的徐隆德博士执笔,文笔流畅,记录了许先生的成长历程,学术经历,以及各国见闻,实属不可多得之佳作。
物理与人理 豆瓣
作者: 沙伦·特拉维克 2003 - 6
本书是第一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科学共同体的民族志专著。在这一科学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规范作品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高能物理学共同体: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共同体成员科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成员共享的物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工作所建造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通过细腻地描述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分工的人群的差异,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男性和女性,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同类实验室的竞争与合作,物理学家的婚姻和友情,作者清楚地展现了这里的人的社会网。本书关注和提供解释的问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共同体、物理学文化的社会范畴到底在哪里?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本书描述了物理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发展周期、宇宙观和物质文化。
中国士绅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赵旭东 / 秦志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金翼 豆瓣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译者: 庄孔韶 / 林宗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2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信徒与公民 豆瓣
作者: 龚浩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是关于现代国家公民身份建构的人类学研究。关于国家的人类学是政治人类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早期的政治人类学侧重研究无国家社会,随着二战后民族国家的广泛兴起,现代国家当-中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建构问题成为了当代人类学的关注点。《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对于小乘佛教在政治现
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作者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的转换入手,着重探讨了由宗教建构起来的公共性逻辑在现代社会的转化形式。泰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度,在这一大多数民众信仰佛教的社会里其公民身份是如何在制度、认同和实践层面得以表现的呢?特别是在泰国最基层的村落社会这些要素又是如何其体得以体现的呢?这就需要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公民身份的实现形式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进行“深描”,从中发现这一社会人们的思想结构和行动特点。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 豆瓣
Uber den prozeb der zivilisation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4
本书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观察、不断检验以及不断地用以后观察到的东西对以前的看法进行修正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每一部分,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方法。
这本书也对“国家”的社会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其形成的历史,这是一个“权力垄断”的问题。
“自我”中国 豆瓣
作者: [挪威] 贺美德 鲁纳 编著 译者: 许烨芳 上海译文 2011 - 11
当代中国社会从未停止变化,新近在诸多方面的激进变动更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个体的崛起,就是这样一种转型性的变革。
个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结构,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在公共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个体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个人幸福和个体自我的实现无疑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理解正在崛起的个体、及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社会,是否像西方社会一样,正在经历一种个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持续数年的实证合作研究,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社会范畴的事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发展不仅决定了私人领域、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也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就业,以及同样重要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也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这一中国式的个体化进程具有其独特性,它并非是对欧洲个体化路径的单纯复制。
因此,所有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基本构成——包括其两面性、偶然性和矛盾性等——的读者,都必须读一读此书。
Cengage Advantage Books 豆瓣
作者: Serena Nanda / Richard Warm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 2011 - 2
Fram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 Nanda and Warms' brief book shows you how culture matters in driving and explaining human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dynamic nature of culture that interrelates various cultural systems in adaptive (or maladaptive) ways. The text emphasizes why understanding cultur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today, and how we can solve problems and effect positive change. The authors will draw you into the book's concepts via engaging ethnographic storytelling and a conversational writing style that connects you to the topics. You'll focus on contemporary issues, issues of globalization, issues of gender, and issues of equalities and inequalities topics that are important to both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nd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roun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