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The Mind of the Market 豆瓣
作者: Michael Shermer Times Books 2007
Bestselling author Michael Shermer explains how evolution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and why people are so irrational about money How did we make the leap from ancient hunter-gatherers to modern consumers and traders? Why do people get so emotional and irrational about bottom-line financial and business decisions? Is the capitalist marketplace a sort of Darwinian organism, evolved through natural selection as the fittest way to satisfy our needs? In this eye-opening exploration, author and psychologist Michael Shermer uncovers the evolutionary roots of our economic behavior. Drawing on the new field of neuroeconomics, Shermer investigates what brain scans reveal about bargaining, snap purchases, and establishing trust in business. He scrutinizes experiment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to understand why people hang on to losing stocks, why negotiations disintegrate into tit-for-tat disputes, and why money does not make us happy. He brings together astonishing findings from psychology, biology, and other sciences to describe how our tribal ancestry makes us suckers for brands, why researchers believe cooperation unleashes biochemicals similar to those released during sex, why free trade promises to build alliances between nations, and how even capuchin monkeys get indignant if they don't get a fair reward for their work.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3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Purity and Danger 豆瓣
作者: Mary Douglas Routledge 2002 - 11
在线阅读本书
Mary Douglas is a central figure within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Studying under Evans-Pritchard at Oxford immediately after the war, she formed part of the group of anthropologists who established social anthropology's 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scholarship. Her works, spann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ve been widely read and her theories applied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豆瓣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以习性、场、象征暴力等概念为中心,创立了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致力于分析社会等级的再生产机制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文化花象征因素。本书是阐明作者的“哲学”思想的著作,但这不是一种脱离社会生活的经院式哲学,而是实践的哲学,关于强力、习惯、身体、想像、偶然的哲学。
国家的兴衰 豆瓣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李增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这部伟大著作的主题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耕地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奥尔森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一一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同时,他对国家衰落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奥尔森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存在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不存在大量分利集团却似乎不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繁荣的充分条件,充其量它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食物 豆瓣
作者: (美)尤金·N·安德森 译者: 马孆、刘东译 / 刘东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石器时代经济学 豆瓣
Stone Age Economics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历史之岛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蓝达居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历史之岛》以夏威夷群岛历史史料为根基,以“库克船长”和“毛利人的英雄人物霍尼海克的神话”等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文化、社会变革、政治制度等。《历史之岛》忠实、详尽地考察了南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毛利人、斐济人、波利尼西亚人的生活、社会、王权、宗教、禁忌等观念与现象,并具体描述了欧洲入侵者进入夏威夷诸岛后所发生的抵抗、冲突、交往、贸易、政治等各重大事件。
西方作为他者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0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非中国”,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若要成其社会,成其文化,则都必定有其超越自我且内在于自我的他者存在。
本书是一篇扩大式论文,虽带有人文色彩但系属社会科学反思之作,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世界活动与他者观念,触古及今,去非考证或史学之作。
本书又可谓某种学术史,但又致力于呈现中国古代“西方学”的演变阶段。
文化模式 豆瓣
Patterns of Culture
作者: [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 译者: 王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皇帝和祖宗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卜永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豆瓣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无边的恐惧 豆瓣
Landscapes of Fear
作者: [美国] 段义孚 译者: 徐文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恐惧的景观”为主题,探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的恐惧景观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人的心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作者所开创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方面的一本代表作。
礼物的流动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私人生活的变革》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马丁·盖尔归来 豆瓣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9.2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奈杰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种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以一种英国式幽默风趣的笔调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将隐匿于严肃人类学专著背后的鲜活经历与感触一一呈现给读者。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豆瓣 Goodreads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 王海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人们通常把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相割裂,而“新文化史”的旗手之一,彼得·伯克却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伯克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欧洲1500至1800年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那种对立,在某种意义上,精英在独享精英文化的同时也分享着大众文化:“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可能会有一个来自农村的仆人。她将唱着民谣将你送入梦乡。因此,大众文化是每个人的文化,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文化。精英同样有另一种文化,主要是对上层社会成年男人开放的文化。……尽管存在两种文化,但不是一边是大众文化,另一边是精英文化,而是一边是所有人的文化,另一边是部分人的文化。”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豆瓣
作者: Alan S. Miller / Satoshi Kanazawa Perigee Trade 2007 - 9
A lively and provocative look at how evolution shapes our behavior and our lives. <br/><br/>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our brains and bodies are hardwired to carry out an evolutionary mission that determines much of what we do, from life plans to everyday decisions. <br/><br/> With an accessible tone and a healthy disregard for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is lively and eminently readable book popul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in a cutting-edge field of study-one that turns much of what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human nature upside-down. <br/><br/> Every time we fall in love, fight with our spouse, enjoy watching a favorite TV show, or feel scared--walking alone at night, we are in part behaving as a human animal with its own unique nature-a nature that essentially stopped evolving 10,000 years ago. Alan S. Miller and Satoshi Kanazawa re-examine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topics of modern life-and shed a whole new light o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do. <br/><br/> Reader beware: You may never look at human nature the same wa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