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4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允晨文化 1987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辦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 (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 (historical truth) 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者的理解也常常跟作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豆瓣
作者: 叶启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文收集了作者近二十年间公开发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12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理论本土化探索的过程。文章首先结合社会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本身以及当代诸多相关的社会现象(诸如生产、消费、科技与大众传媒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检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论点,认为社会学理论如果不走本土化之路,就永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对社会理论本土化探索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汇集,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反省、从生产到消费、传播与科技四篇,适合社会学研究者阅读。
大河盡頭 (上卷:溯流)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麥田 2008 - 8
無人曉得在陰曆鬼月,從婆羅洲島上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西加里曼丹省,荷屬西婆羅洲首府坤甸市出發,沿著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一路溯流而上,航向大河盡頭、天盡頭──達雅克人的聖山峇都帝坂,會發生什麼事,會看見什麼景象?因為在遙遠的卡江流域中,原住民達雅克人相信那裡潛藏一座神祕的冥府,既屬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盡頭!
莽莽蒼蒼的熱帶叢林、深入群獸群鳥出沒的巢穴、熱情好客的長屋大屋長、獵人頭的英勇戰士、神出鬼沒的原住民少女、半人半神的叢林之魔、陰森詭譎的奇風異俗……婆羅洲之心──白骨墩、紅毛城、失落的伊甸園、紅色迷城,在著名小說家、翻譯家、學者李永平的豪邁筆鋒下,盡情揮灑遍覽無遺。
吉陵春秋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洪範書店 1986 - 4
罪惡之城 吉陵鎮是一個罪惡之城。中國底層文化的道德傳統置淫於萬惡之首,萬福巷的妓院正是萬惡之淵。劉老實的棺材店偏偏開在妓院的中間,像是死亡對生命之大慾的嘲弄。劉老實跨在棺材板上刨木的姿勢,與嫖客的姿勢互為蒙太奇。他的年輕妻子長笙,白嫩的身軀裹著白衣,在這萬惡之巷裡成為污泥中的白蓮,卻逃不過被染的命運。
強姦,正是暴力施之於性的罪惡,吉陵鎮的罪惡以此為焦點。這件事竟然發生在觀音生辰的慶典,實在是神人不容,尤其因為長笙的形象與觀音暗暗疊合。
郁老道士的自戕,眾妓女的自甘被轎夫踐踏,都是贖罪的儀式。劉邵銘說「吉陵春秋」的故事是表現「男人的受性與純良之脆弱無助」。純良的長笙在生前確實是無助,但借了死亡之力她卻為自己的貞操復仇,成為強者。 觀音假她之手來懲戒孫四房,並警告鎮民:孫四房竟然敢打棺材店老闆的主意,真是跟死亡開玩笑了。「吉陵春秋」實在是一本意象豐富對比無窮的小說,相信未來的評論家當會在這方面繼續探討。
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 豆瓣
作者: 江勇振 聯經出版社 2011 - 1
胡適這位超級名人,是近代史上的閃耀巨星
無數的人想要窺探他
也有無數的人誤解他
《璞玉成璧》
是《舍我其誰:胡適》這套傳記五部中的第一部
從胡適1891年出生,細數到1917年他學成歸國
本套書是胡適研究者的寶書
保存了幾乎所有的日記、回憶和信件
胡適是中國近代史上著述最多、範圍最廣,自傳、傳記資料收藏最豐的一個名人;同時,他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最被人顧盼、窺伺、又最被人所誤解的一個名人。他最對外公開,可是又最嚴守他個人的隱私。他所蒐集、保存下來的大量的日記、回憶、以及來往信件,其實等於是已經是由他篩選過後的自傳檔案,是他已經替未來要幫他立傳的人所先打好了的一個模本。
面對胡適的這個傳記模本,研究者必須要能取其所用,而不為其所制;要能不落入那「浮士德式的交易」的窠臼;要能不為了換取些許資料,卻賠去了自己的靈魂。換句話說,研究者必須要能入胡適的寶山,得其寶,而且能全身而出,不被寶山主人收編為其推銷員。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豆瓣
作者: 朱敬一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 11
調皮搗蛋當然不是什麼值得誇讚的正面特質,但卻也不是十惡不赦。年輕朋友若問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與研究題材,我猜是與自己調皮的個性有關。調皮搗蛋以及不受傳統拘束的性格,經常會想出人意表、別出心裁,這或許就是點子與創新的源頭。
有一本英文字典,把研究二字定義為study or investigation of facts not readily available,譯成中文就是「對未知事實的探索與檢證」。所有的法則、規矩,都是代表已知世界劃定的範疇。越是調皮的人,越傾向將這些法則與規矩視為無物,也就越有可能另闢蹊徑,想出一些與傳統思維不同的見解。
自然與生命科學尋找新的題材,可能是要研讀文獻、觀察實驗、電腦模擬、紙上推演;但由於社會學門的知識是源自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所以點子一定是由社會觀察而來。如何從觀察紛亂無緒的日常生活中激發知識創新的構思,我無以名狀其過程,只能列舉一些實例,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例中所謂的觀察,未必是自己日常生活之體驗,也包括雜誌閱讀、期刊檢索之所見。
站在進入大學等嚴肅學術體制前,許多年輕人惶恐無助。成為一位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是許多大學生曾經想過的生涯。看著台上教授展露著豐富學識涵養及精湛的觀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位為社會盡力的學術研究人,進入學術研究機構,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選擇。《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絕對足以成為畢生目標為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準則手冊。
什麼是研究?社會科學的知識探索是什麼過程?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研究者究竟在追求什麼?由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朱敬一院士來解釋學術這個生涯,成為引導此一生涯方向的重要指標。針對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都有直接並且詳細的探討,例如如何爭取教職、如何面對國際論文評論壓力、如何找到研究方向……等。
「在這本書中,朱教授帶我們走到後台,讓我們分享做學問的『秘訣』。」
--林南(美國杜克大學社會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顯現了作為一個社會科學學者治學之外,最應該有的行動力和好奇心。」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一本分享研究過程中的第一手經驗與有趣故事的觀點行書籍!」
--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朱院士的文章一向犀利、風趣,帶有一點調皮,很扼要也很吸引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院士)
「這十封信對一位稍有年資的研究者仍是很有助益的。」
--陳東升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台大社會系教授)
朱敬一講社會科學 豆瓣
作者: 朱敬一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08
本書目錄
推薦序 社會科學應該這樣學習/黃榮村
引言
第一講 社會科學是什麼?
第二講 百萬年人類發展史
第三講 社會科學的邊界與跨界
第四講 憲政主義--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第五講 平等自由主義及其挑戰
媒體推薦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句,貫通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核心觀念,對於提升公民的基本素養及批判思考的能力頗有助益。」
--鄭瑞城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句,貫通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核心觀念,對於提升公民的基本素養及批判思考的能力頗有助益。」
--教育部部長、前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
「朱敬一院士學貫中西,以提攜年輕學習者多接觸社會科學的精要為己志,更難得的是他經常觸類旁通,從經濟學原理出發,兼顧各種當代學理,總是能針對各種切身問題,講出一套『為什麼』的道理,吸引大家的興趣。這一次他將歷次系統化的演講,集成一套介紹『社會科學是什麼』的書,深入淺出地探討:1.「是什麼」和『為什麼』;2.社會科學的跨界研究;3.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學問是不分疆界的,祇要你/妳心中有『問題』,每種學問都在旁邊等著替你/妳服務。敬一兄的書,很漂亮地闡述了這個道理。」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部長/黃榮村
◎聯合推薦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方萬全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考試院考試委員/何寄澎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何澤恆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奇英
景美女中校長/林麗華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張蓓蓓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梅家玲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志柔
台中一中設備組長/陳孟宏
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東升
北一女中人文社會資優班召集人/彭自強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
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劉淑霞
臺灣大學教務長/蔣丙煌
蘭陽女中教務主任、國文科教師/蔡玫玲
建國高中校長/蔡炳坤
政治大學教務長/蔡連康
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蔡熊山
台中女中地理科教師/戴彩霞
學貫中西的朱敬一博士,薈萃三十年學術功力,
為青年讀者寫成《朱敬一講社會科學》--
上冊《社會科學的源起背景》
中冊《法政經社的核心內容》
下冊《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
引領你紮穩馬步,打通任督二脈,
融會貫通社會科學,從此開始!
現代社會比以往要複雜許多,社會科學的通識內涵都是現代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一個人在二十一世紀如果不太理解人權的精神、權力分立的原理、市場運作的邏輯、社會運動的本質,難免會對社會整體運作方式產生極為謬誤的見解,而容易受到操弄,甚至淹沒在全球化與知識衝擊的浪潮中。
有鑑於此,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特地為青年學生及一般讀者撰寫一套社會科學入門書籍,分三冊介紹其核心要義:
上冊《社會科學的源起背景》討論社會科學的源起,對於社會科學的內涵邊界、歷史與哲學背景皆有相當完整的闡述,幫助讀者奠定社會科學的知識基礎。
中冊《法政經社的核心內容》介紹法政經社四大領域的核心內容,透過政治、家庭、學校、市場與治理這五個主題,來說明現代社會科學的重要觀念。
下冊《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探討社會科學的新議題,諸如知識經濟、網絡、全球化、永續發展與國際貿易等新世紀的關鍵發展,進一步引領讀者思考台灣社會如何因應當前與未來的挑戰。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豆瓣
作者: 陳師孟 / 林忠正 翰蘆圖書 1997 - 1
本書為澄社報告編號1,出版當年轟動各界,是了解台灣黨國資本主義的入門書,即使今日,本書所揭露或彰顯的觀點,仍具時代意義。
本書摘引傅正於《自由中國》發表文章:「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大量收集珍貴資料,一一分析,以證據印證,對於了解國民黨的「黨國一體」的作為,相當深入而且具體。
本書序言指出,「解構」實為相關論述之語,一則含有解析黨國資本主義的結構以深入理解其特徵與運作的意思,另則點出在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下,黨國資本主義必須解組或解體而加以民營化。
本書實為理性之作,不從政治角度看,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史料。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豆瓣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为父亲编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共分两卷,上卷《父亲与民国》(1893—1949),下卷《台湾岁月》(1949—1966)。
全书以白崇禧戎马生涯为主线,涵盖北伐、蒋桂战争、建设广西、抗日、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后赴台宣慰……记录从1927年至1949年白崇禧前半生的军政活动,大起大落,澄清白崇禧与蒋介石、李宗仁等人分分合合的历史误区,以及1949年后在台湾十七年的交游、信仰、弈棋、狩猎等暮年活动,淡泊自适,表露白崇禧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生活点滴。
精选珍贵照片五百余幅,记录诸多历史关键时刻。其中,白崇禧作为历史上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最后完成北伐大业的一组影像,更是弥足珍贵。
上卷看点——关系北伐成败的龙潭之役,直鲁军残败之后的奉军易帜,未被采纳的建议西北国防电文,最不应该发生的蒋桂战争,声名大噪的“三自三寓”政策和“三民主义模范省”,给予日军“近代史上最惨烈之挫败”的台儿庄大捷,“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日最高战略,中日战史上最惨烈的攻坚之战昆仑关大捷,抱憾终身的东北四平街会战,渡江战前促请蒋介石下野的《亥敬》与《亥全》电报,等等。
下卷看点——台湾岁月,包括二二八事件后衔命赴台宣慰,与本地族群的交流;作为协会理事长,鼓励回教改革要受现代教育;嗜好围棋,资助林海峰成就“世界棋王”¬¬;喜爱狩猎,与“理论狩猎者”叶公超惺惺相惜;受情治人员长期监控,跟胡适、宋子文、“飞虎将军”陈纳德、邵氏老牌明星洪波等人交游。家族亲情,讲述马太夫人九十大寿,父亲母亲患难相敬,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还有大姐先智、二姐先慧、三姐先明、大哥先道、二哥先德、三哥先诚、四哥先忠、六弟先刚、七弟先敬以及先勇,十个兄弟姐妹的照片故事。
原乡人 豆瓣
作者: 钟理和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系列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为钟理和之代表作。
呂赫若小說全集(下) 豆瓣
作者: 呂赫若 译者: 林至潔 印刻出版社 2006
呂赫若給我們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幅歷史性繪卷。
──葉石濤

面對他的小說,彷彿是在細看一幀泛黃的、有著時間色澤的相片,歷史感與臨場感特別濃郁。正是依照這樣的感覺,呂赫若有意無意牽引著讀者走向他的時代,投以深情的回眸。
──陳芳明

呂赫若的小說見證了台灣庶民生活的實際狀態,呈現被殖民者「淚的寫實」;他更大的浪漫則是加入了實踐行動,成為「血的浪漫」的典範。
──林燿德

在青年小說家呂赫若如熾閃的曳光彈匆匆劃過台灣的戰爭年代前後或者焰紅或者慘灰天際的短暫人生中,雖然僅為汲養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故事,然而他所創造出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竟遠遠超過同輩的作家;字裡行間處處盡是騷亂社會中底層人們艱困的生活實相、渴望為知識份子與土地尋找出路的善念,更鍛鑄著充滿詩般美感與情思的動盪歷史記憶。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本书探讨了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一百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了一些研究。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旧典范的危机”,作者考察了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太谷学派等各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变化,以描绘出晚清内部的思潮变动,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细察说明“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以此为张本,作者在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和反传统的复杂关系,在第三部分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中,讨论了后科举时代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些知识分子建立新“学术社会”的努力以及这个新“学术社会”的命运……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豆瓣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作者: 王汎森 译者: 王晓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先生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及值得商榷之处;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作者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矛盾心态,指出傅斯年在反对传统的道德内省哲学时与清代考据派学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为参照系和武器,对中国的内省的道德传统进行驳斥。傅斯年集中地对“性”、“命”、“令”、“心”这几个关键概念作了详细的辨证,写成《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负》,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兴起、专制政治下民主与独裁辩论的高涨、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个人主义、反传统、倡导纯学术等成为一种负担,并阐述这种转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时代人所受的影响;第六章,《中央集权的统治与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将蒋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国领导人,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满,因此他对蒋的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渐渐缓解了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张力。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与1895年后的知识思潮》、《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书前附有傅斯年年表,书后附有两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讽刺顾颉刚推翻中国古代史真实性的方法论的小说片段,另一篇是傅与当时的国民党参谋长陈布雷关于蒋介石的为人的谈话——这两篇短文再次为书的标题作下注释: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开的干戈。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文章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而尚未来得及仔细分析在新史学甚嚣尘上之时,旧史本身的风貌。
陈映真自选集 豆瓣
作者: 陈映真 三联书店 2000 - 3
本书是专门写陈映真的事情,从属于“三地葵”文学系列。书中从从容不迫的道出了陈映直的在生活中的心绪。特别是在写怀念他弟弟康雄的一章节中,内容感人肺腑、短短几笔就将他当时想念弟弟又从此无法再见到弟弟的痛苦心情刻划的淋漓尽致。全书包括:我的弟弟康雄、文书、将军族、凄惨的无言的嘴、 一绿色之候鸟、最后的夏日、唐倩的喜剧、上班族的一日、云、铃铛花、赵南栋、夜行货车、后街、陈映真写作年表、陈映真小传
父親 豆瓣
作者: 陳映真 洪範書店 2004 - 9
刻意將印象中深沈內斂的陳映真忘掉,將那個惦念著老左派如何不合時宜的抗拒台灣民粹主義式情緒鼓弄的反感的堅毅的面容忘掉,順著讀《父親》裏那幾篇回憶過往的徐緩步調,慢慢走進溫情浪漫的國度。那不是熟悉的陳映真,不過也不以為意。總歸是生澀慣了的對人間的留戀,老把智性的沈重包袱背在老邁的背上,如果真能溫情點看這紛擾人間,該是遲到的幸福。

真多虧了葉步榮的堅持,陳映真才能露出半邊寫散文的臉,不只單讓人看到寫小說的陳映真及寫評論的許南村。對陳映真而言,絕對有一貫理解人世間雜務瑣事的邏輯,尤其對年少時故世的孿生哥哥的心靈相繫,人們早忘了如今存活在世上受許多同輩文人景仰的小說家的本名,反倒是記得如今早不在人世的哥哥的名字。「我只是想,這樣,我們就一起活著。」小說家是這麼以為的,所以陳生善和陳映真一起活下來,大家幾乎同時記得兩個名字。

只是,堅毅活過風雨動盪的許多日子,倒也看盡人情冷暖,昔日站在同一陣線的戰友,如今一一離棄,筆下悼念那一個個英靈,卻是再老不過的老靈魂。讀《父親》,就像讀著陳映真僅有的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