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從自由到壟斷(全2書) 豆瓣
作者: 朱嘉明 遠流出版 2012 - 1
凱恩斯在《貨幣論》裡頭有一句話:「如果以貨幣為主線,重新撰寫經濟史,那將是相當激動人心的。」這部《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兩千年》就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對中國歷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讀。
在這部耗時十年完成的著作,朱嘉明不僅思考當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之後,人民幣如何從沒有「含金量」、同時也不具備一般貨幣功能的通貨,走向市場經濟、進而發生通貨膨漲的過程,他更從歷史的脈絡,去看待貨幣在中國過去兩千年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許多新的見解。
秦始皇滅六國,中國從此走入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但其中當時的統治技術還不足以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因而貨幣經濟這一塊,向來是歷朝歷代鞭長莫及的,也因此,中國的貨幣經濟向來表現出濃厚的自由經濟色彩。而秦朝本身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統一幣制,造成通貨緊縮,「錢貴物賤」。
中國向來是以政治力量的強弱來評判一個朝代的表現。所以像南宋,一般認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看南宋,由於南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所積累的財富足以支撐與蒙古長達三十年的軍事對抗,甚至,在蒙古滅宋之後,宋朝的貴金屬財富成為蒙古維持一個橫跨歐亞帝國的資本。
像這樣不同於一般看待歷史的見解,在書中處處都是。而這本書就現實層面最重要的關注在於: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法幣改革以失敗告終,且為人民幣登場鋪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幣是法幣的一種延續,而其基本想法都與凱因斯的貨幣思想相關。
目前的人民幣是一種「雙重」壟斷的貨幣,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和對支持人民幣的物資資源的壟斷。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
在這樣的情形下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貨膨脹,都存在許多變數,本書在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觀照。
原鄉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德威 /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11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
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 豆瓣
作者: 齊邦媛 / 王德威 麥田出版公司 2004 - 2
內容簡介
本書為齊邦媛、王德威教授主編,收入與老兵、眷村、探親有關的散文/小說。入選文章之作者包括:孫瑋芒、朱天心、張啟彊、蕭颯、白先勇、桑品載、李黎、王幼華、張曉風、戴文采、遠人、李渝、袁瓊瓊等當代名作家。本書完整體現了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譬如少小離家的老兵、眷村族群、海峽兩岸開放大陸探親的感人故事、偉人將軍的歿落、外省人兩代之間的代溝問題、外省人來台的心境等。本書也將台灣歷史上這一頁長期被爭論的議題給予適當的文學定位,將之予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本書並有齊邦媛、王德威教授的序,清楚交代編纂此書的心路。本書堪稱二OO四年度台灣總統大選時的台灣人應該重新反省自己的必讀書,也是泛藍軍、綠陣營應予以重視的預言書。本書英譯本已於二OO四年初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被压抑的现代性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译者: 宋伟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里,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小说所显现的尖力及复杂面向,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尤其对治现代文学者而言,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是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端。
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与域辩难,呈现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本书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当代小说二十家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1996年春,我应邀为台北麦田出版公司策划一套书系:"当代小说家"。尽管80年代以来小说所曾享有的盛况不再,我个人却以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精彩纷呈,较之以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希望推荐华人各个社群的杰作,引起对话,并借以扩充跨世纪华文文学的版图。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卷首,我都写下一篇序论;不仅介绍作家个别的特色,也将其纳入文学史的脉络里,加以讨论。这一系列的文字到了2002年暂告一段落。承蒙三联书店的邀请,现在重新整理在大陆出版。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由“除魅”到“招魂”,《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借这一论式叩问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还乡团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
茅盾,老舍,沈從文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麥田 2009 - 7
從魯迅以降,茅盾、老舍、沈從文等開拓了現代中文小說中的寫實主義精神,他們的文學成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代中國的汪曾祺、賈平凹、戴厚英、劉賓雁、馮驥才、阿城、韓少功、古華、余華、莫言等作家,甚至台灣的司馬中原、王文興、黃春明、王禎和、黃凡、林雙不、李喬、宋澤萊、李永平等,編造成現當代中文小說的最大規模寫實文學地圖。
本書是是王德威重要的論著之一,提出現代中國寫實主義體現了六個讀者耳熟能詳的敘事模式:歷史演義、政治小說、煽情悲喜劇、鬧劇、抒情表述、鄉土寫作。
中國現代小說流派紛呈,但以內容的繁複和影響的深遠而言,首推寫實主義。本書對1930年代寫實主義小說全盛時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從文做出研究。茅盾參與共產革命,對一代革命者獻身和陷身政治有深刻的體驗;老舍從庶民生活裡看出傳統和現代價值的劇烈交錯;沈從文則刻意藉城與鄉的對比投射烏托邦式的心靈圖景。
這三位作者的不同不僅在於風格和題材的差異,更在於他們對「寫實」和「小說」的意義和功能各有獨到的解釋。茅盾藉小說和官方「大敘事」抗衡,並且探索書寫和革命相輔相成的關係。老舍的作品儘管幽默動人,卻總也不能隱藏對生命深處最虛無的惶惑。而在沈從文的原鄉寫作盡頭,是對歷史暴力的感喟,和對「抒情」做爲一種救贖形式的召喚。
由此本書指出寫實或現實主義不只意味單純的觀察生命百態、模擬世路人情而已。比起其他文學流派,寫實主義更訴諸書寫形式與情境的自覺,也同時提醒我們所謂現實,其實包括了文學典律的轉換、文化場域的變遷、政治信念、道德信條、審美技巧的取捨,還有更重要的,認識論上對知識和權力,真實和虛構的持續思考辯難。
2009年是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後的90週年紀念,在白話文運動發起迄今,除了魯迅的名字,最讓讀者難以忘記的,就是寫作《子夜》的茅盾、《駱駝祥子》的老舍和《邊城》的沈從文。
1999年《亞洲週刊》舉辦「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茅盾的《子夜》高踞榜上的第二、第三及第六名。沈從文和老舍的成就遠勝於第四名的張愛玲之《傳奇》,甚至老舍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擬頒獎的得主,沈從文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之一。
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研究、重新閱讀這些重要的現代中國小說。
王德威獨具洞見指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小說為中國現代小說開發全新的閱讀視野;他們的影響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都還在現代小說界發揮力量。茅盾、老舍、沈從文的成就證明了在魯迅「之後」,為二十世紀中國的寫實主義,下了全新的定義,也為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拓開燦爛多姿的廣闊視野。
本書提出各種強而有力的論述辯證,引經據典,例如膾炙人口的《蝕》、《子夜》、《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湘行散記》、《湘西》、《邊城》等,顯示出作者的批評視野寬闊深度;不是理論狂想或文學史空談,而是注重與文學對象之間的對話,為批評如何重返文學現場建立了有效的典範。
更重要的是,本書提出茅盾、老舍和沈從文的獨特影響在中國文壇上仍在在可見,他們的寫實模式仍主導著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作家的寫實觀念;1970、80年代以來的中國作家如何承續這三位作家的成就,形成新舊世代之間,文學精神上的相互對話。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公寓导游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公寓导游》与《四喜忧国》为张大春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张大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创作。这些小说多发表于八〇年代,震撼了当时的台湾文坛,是张大春最初的小说经典。简体字版重新编目,包括了获联合报第九届小说奖的《墙》、读后余味无穷的乡野童趣小说《蛤蟆王》、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公寓导游》、获科幻小说首奖的《伤逝者》等十六个短篇,另附有新版代序《书写的原罪是漫无目的的流徙》。
四喜忧国 豆瓣
7.3 (2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四喜忧国》的出版是张大春真正意义上被大陆引进的第一本小说。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不但包含台湾版的所有7篇小说,另外还增添了6篇小说,基本囊括了他初期的成名代表作:1975年得到第九届时报小说甄选首奖的《将军碑》、当年题材大胆“犯禁”的《四喜忧国》、早期的《悬荡》、《鸡翎图》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此外,张大春还专门为大陆版撰写了一篇精彩的序言《偶然之必要》。
最初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时报文化 2002 - 6
「最初的张大春三本经典选集 」,囊括了他初期成名代表作: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 、忧国的外省荣民写下「告全国军民同胞书」的 、科幻小说首奖的 、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 等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此外休息了近两年的张大春,还为这套书写了短篇小说 代序,今年阅读张大春当然要从「最初」三本经典选集系列开始。
忘言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书名忘言,指的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事物、随生随灭的想法、“欲辩已忘言”的感慨。全书从作者的宿舍后院讲起,一直到院子里的花木菜竹,猫雨苔蝉,及至艺术感想、旧人往事,配以作者所画的简单、灵动的插图,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经济思想史的趣味 豆瓣
作者: 赖建诚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这本《趣味》的1-3章是第1部分:「邀请与导览:笑着脸谈经济思想史的功用与趣味」。4-24章是第2部分:「人物与派别:开着心讲经济思想史的人物与见解」。第3部分的主题是「观念与辩驳:凝着神辩经济思想史的洞见与疑惑」,介绍思想史的对立性概念与见解。第3部分的性质和《趣味》很不相同,需要另写一本《经济思想史的争辩》,内分(1)微观篇:人物与见解、(2)宏观篇:学派与概念。《趣味》的对象是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争辩》的内容较深范围较广,厚度和《趣味》相当(约35则主题)。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人与土地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阮义忠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阮义忠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2011年年初,作者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兩岸統合論 豆瓣
作者: 張亞中 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 - 8
本書為前瞻性研究,也可以算是作者對兩岸政府的「國是建言」。本書的獨特性在於為兩岸在「統」、「獨」、「維持現狀」之外找尋第四條路,主張兩岸以「統合」的方式迎向未來,是目前華人社會第一本從理論架構提出「兩岸統合」的專著,也完整地交待了作者對兩岸關係的整體系統思維。
本書的完整性在於作者從國際法、國際政治、兩岸政策、政治社會學的認同、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與政治經濟學的經濟發展、統合理論、歐洲統合經驗、民意表達方式等各個層面作了全面與詳盡的探討。本書的學術創見性在於提出了「整個中國」、「第三主體」、「重直性重疊認同」、「兩岸財」、「我群主義」等概念與理論基礎,並對兩岸未來的可能發展,包括簽署《基礎協定》、國際代表性、成立相關共同體等如何兼顧兩岸人民共同利益各方面提供出了具體而客觀的意見,值得關心兩岸未來人士參考。
亞太研究系列」總序
自 序
前 言
第一章 兩岸統合第一步:有關簽署《兩岸基礎協定》的思考
第一節 過渡性協議觀念的出現
一、兩岸對「結束敵對狀態」的呼籲與立場
二、美國對兩岸互動立場的轉變
三、過渡性協議的法律性質與重要內涵
第二節 對兩岸「現狀」認知的差距
一、美國對兩岸「現狀」的認知
二、國際間對兩岸「現狀」的認知
三、中共對兩岸「現狀」的認知
四、台灣對兩岸「現狀」的認知
第三節 他山之石:東西德《基礎條約》的經驗
一、《基礎條約》對解釋現狀的妥協性
二、《基礎條約》適用在兩岸議題的參考
第四節 《兩岸基礎協定》應有的重要內涵
一、台灣對過渡性協定的有關討論
二、重新建構對「整個中國」的思維
三、兩岸關係的相互定位表述:「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平等政治實體」
四、兩岸國際地位規範:「平等」與「不對稱」的並存設計
五、「整個中國」實體化
第二章 兩岸統合與認同:歐洲統合經驗的思考
第一節 兩岸間的認同
一、兩岸間的國家認同
二、兩岸間的民族認同
三、兩岸間的制度認同
第二節 重構垂直性重疊認同的選擇
一、機械式的重建認同
二、功能式的重建認同
三、歐盟統合式的重建認同
第三節 歐盟統合模式中多重認同建立的實踐
一、多重認同的解釋
二、「垂直性重疊認同」建立的成果
第三章 兩岸統合:台灣追求安全與發展的思考
第一節 台灣安全與發展的特殊性
第二節 以現實主義的思維來追求台灣的安全
一、命題一:台灣可藉多邊安全主義,尋求安全的國際環境?
二、命題二:兩岸可以CBMs方式來建立彼此互信?
三、命題三:台灣可依賴美國對保護台灣安全的承諾?
四、命題四:台灣可期望與美國建立虛擬同盟關係以保障台灣的安全?
第三節 以經濟自由主義的思維來追求台灣的安全與經濟發展
一、命題一:台灣可藉由全球經濟自由主義追求台灣的發展?
二、命題二:台灣可藉由APEC追求台灣的安全與發展?
三、命題三:台灣可藉由「亞太營運中心」與「南向政策」追求台灣的安全與發展?
第四節 兩岸的策略:以統合方式建構兩岸的安全與經濟發展
一、以兩岸統合來面對全球經濟自由主義的挑戰
二、「歐洲統合」經驗對兩岸的啟示
三、東西德在歐體內經貿關係對兩岸的啟示
第四章 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歐盟經驗的啟示
第一節 統合理論的啟示
一、聯邦主義的啟示
二、功能主義的啟示
三、新功能主義對兩岸的啟示
第二節 兩岸統合方向的思考
一、兩岸目前有關共同體的討論
二、統合是「主權共儲與共享」
三、「整個中國」下的兩岸財
第三節 兩岸統合的可啟動實例
一、農業事務的統合
二、社會安全事務的統合
三、南海事務的統合
第四節 歐盟機構經驗對兩岸統合的啟示
一、歐體作為國際法人對兩岸的啟示
二、超國家主義機構的經驗
三、政府間主義機構的經驗
四、歐盟周邊機構的經驗
第五章 兩岸未來:民意表達的方式
第一節 以「自決」解決兩岸未來統獨的困境
一、自決的主體與驅力
二、自決權是基本權利與道德的範疇?
第二節 統合過程中的民意表示
一、「公民投票」的界定與在國際間的實踐
二、歐洲統合經驗對兩岸的參考
結 論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