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黑暗时代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in Dark Times
9.3 (15 个评分) 作者: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凌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伊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1》、《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海尔曼·布洛赫1886~1951》、《瓦尔德马尔·古里安》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洞察世事、了解人性方面的敏锐和犀利,同时,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存在与虚无 豆瓣 谷歌图书
L'Etre et le Néant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 校注 杜小真 译者: 陈宣良 等译 / 杜小真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1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豆瓣
Grundlage 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王玖兴 商务印书馆 1986 - 7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之一,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著作。在费希特的哲学体系里,《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的地位和作用,约略相当于《逻辑学》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里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构思成熟于1793年,当时费希特正在苏黎世撰写为法国革命辩护和争取思想自由的政治论文。费希特自称《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是上述政论文章的额外收获。所以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表明德国古典哲学乃是法国革命在德国的反映。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费希特只是作为德国的民族英雄为我国各界人士所熟知,他的哲学思想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对费希特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了。
哲學家與狼 豆瓣
作者: Mark Rowlands 译者: 黃意然 麥田 2009
災禍臨頭時,人們尋求上帝。
而我,則是想起小小的幼狼……
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塊空地。
生命中極罕見的時刻,光會射進這塊空地閃閃發亮。也許陰影有多黑暗濃重,光就有多耀眼。
布列寧幾年前過世了。我發現自己每天仍然想著他。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深愛布列寧,並且在他離去後如此痛苦地想念他。他教了我一些我長期所受的正式教育無法教的東西。
既然他走了,這門課就很難保持所需的清晰與鮮明。時間會治癒傷痕,但必須透過遺忘。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在記憶消失之前,將這門課記錄下來。
你可以將這本書當成是個時而引人發笑,時而讓人陷入沉思,最後賺人熱淚的故事:有個哲學家養了匹幼狼。他們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狼死去後,哲學家藉此書來回憶記述他和狼的生活。
你也可以將此書當成一門生命哲學課。跟其他課程不同的是,你上了這門課之後,你的人生可能也會跟這位哲學家一樣,從此改變。
這是個哲學家跟狼的故事,也是我們生命中陰影和光明的故事。
你將在此歷經人生最特別的幾堂課,學習關於恐懼、當下、生命的價值、死亡,以及重生……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Goodread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二十世纪的教训 豆瓣
The Lesson of this Century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王凌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和作品从1970年代末开始被介绍到我国,到现在,他的一些主要著作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有些甚至有几个中译本。这本《二十世纪的教训》是卡尔・波普尔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发表的两个演讲和接受意大利记者贾恩卡洛・博塞蒂(Giancarlo Bosetti)访谈的记录。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多地表达了卡尔・波普尔对过去的这个世纪的看法,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希望的关怀。他谈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谈了波斯尼亚战争,谈了媒体的危险,谈了知识分子的责任……由于是访谈和演讲,加上波普尔一贯的清晰风格,这本书在阅读上也非常容易。
结构主义 豆瓣
作者: 皮亚杰 译者: 倪连生 / 王琳 商务印书馆 2006 - 1
《结构主义》这本书,是根据1979年第七版(第十一万七千本系列)译出的。原著没有前言或序文,也没有声明该书从1968年初版之后有任何修改。通常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在法语世界里能出版二三千册就是畅销的书了;而像《结构主义》这样一本比较难懂的书竟再版七版,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但是,结构主义这一流派和本书作者对于我国读者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译者想在此作一些介绍。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但他远不止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兼通数学、逻辑、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的大学问家。他在1918年(当时他22岁)研究软体动物得自然科学博士之后,转而研究心理学成为大家,1949年又革新逻辑学,1950年发表《发生科学认识论导论》三卷。1968年发表本书——《结构主义》,这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皮亚杰特别着重于智慧心理学的研究。1929—1939年他任日内瓦大学的科学思想史副教授,早从三十年代起就把最先进的科学认识看做是生物界从动物到人的适应演化的结果,继承了日内瓦学派由克拉帕莱德开创的功能主义方面。他在研究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各种概念(时空、运动、因果关系、数量、言语、逻辑思维……等)的发展时,心里就随时都照顾到了与最新的科学概念(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间的关系,于是到五十年代就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发生科学认识论”[我们以后就简称“发生认识论”:因为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认识论,只能是科学认识论而不是哲学认识论,它是哲学认识论的前奏,但还不是通常所说的(哲学)认识论]。在发生认识论中,其最高阶段,就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并为未来更先进的科学认识敞开着大门)。
目前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其概念、方法、原理、假设等,从具体方面来看是千差万别的,新学科还如雨后春笋在产生。但是,从心理学或认知发展的历史看,它们是否有一些共同点呢?这种直到现在为止的最高级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些是皮亚杰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在此之前还没有人作过一个全面的综合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自己就来回答了。我们所译的这本《结构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产物。
……
本书是阐述结构主义的权威著作。共七章:第一章研究结构主义的共同特征,阐明结构的定义;第二章分述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第七章评述哲学上的结构主义。作者强调,结构主义只能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应具有排它性,它只能通过各学科的协调努力才能存在和发展。
第一章 导言和问题的地位
1.定义
2.整体性
3.转换
4.自身调整性
第二章 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
5.群的概念
6.母结构
7.逻辑结构
8.形式化的权宜性限度
第三章 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
9.物理学的结构和因果关系
10.有机界的结构
第四章 心理学的结构
11.心理学中结构主义的开端与“格式塔”理论
12.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
13.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语言学的结构主义
14.共时性结构主义
15.转换结构主义;个体发生论和种系发生论之间的关系
16.语言结构的社会形成、天赋性质或平衡作用
17.语言学结构与逻辑学结构
第六章 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利用
18.整体性结构主义还是方法论结构主义
19.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人类学结构主义
第七章 结构主义和哲学
20.结构主义和辩证法
21.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
结论
参考书简目
索引
1.专名索引
2.主题索引
古典时代疯狂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Folie a L'age Classique
9.5 (2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林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通常说来,中文世界在学术翻译方面是比英语世界落后的,但偶尔有一两本书的译介,中文世界要比英语世界强一些,《古典时代疯狂史》的译介就属于这种情况。 《古典时代疯狂史》有一个英文缩写本叫《疯癫与文明》,1999年就有了中文译本。但《疯癫与文明》是很有问题的,将法文原著的许多精微之处都删去了,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普及读物。目前,英语世界还在使用着这个有问题的缩写本,而中文世界则很幸运地有了林志明先生比较可靠的全译本。 当然,林译本在台湾已经出版了好几年,对福柯思想感兴趣的内地学术书读者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现在,中文简体字版终于推出,好歹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了。
词与物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01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论语今读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3
《论语今读》完成于1989―1994年期间,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世纪新梦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1998 - 10
这个世纪末是一个无梦的世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此刻的游戏和欢乐。但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没有魂灵的欢乐,还会是一种人的欢乐吗?人活着,总是有梦,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类制造幻梦的知识分子,又如何能活呢?尽管梦中有痛苦,有紧张,有恐怖,但也毕竟有希冀,有愿欲,有追求。梦是人活下来的某种动力。
中国思想史论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1999
《中国思想史论》收作者流传甚广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书。《古代》一书提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以之贯串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思想的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认为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辨的;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影响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上学具有重要价值,以及明清时期政教合一传统已开始动摇,等等。《近代》、《现代》两书则通过叙说思潮和人物,或明或暗地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改良优于革命、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等等论点,以及对严复、章太炎、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现代新儒家等作了具有作者独特风格的分析评论。本书文本曾不断引起强烈反响,至今未绝。
只有一个人生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5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一套《周国平散文经典》精选了作者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分为四卷,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最好的”版本。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只有一个人生》
第一辑 活出真性情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旗号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 《只有一个人生》
第一辑 活出真性情
第二辑 成为你自己
第三辑 丰富的安静
第四辑 都市里的外乡人
第五辑 习惯于失去
第六辑 活着的滋味
第七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第八辑 人生寓言
第九辑 存在之谜
第十辑 迷者的悟
第十一辑 未知死焉知生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3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西方的没落 豆瓣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作者: [德国]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张兰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西方的没落》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西方的没落》,进行批判的思考。
浪漫派的将来之神 豆瓣
作者: [美] 弗兰克 译者: 李双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弗兰克是政治思想史家,以研究西方启蒙运动以后的政治思想著称,先后任教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图宾根大学作了题为Der kommende Gott(正在到来之神)的演讲一副题为“关于新神话学的系列讲座”,剖析启蒙运动以后各国思想界出现的新神话观念的政治含义及其与古希腊宗教的关系,指出以“理性精神”来标示现代精神是片面的,“神话精神”同样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这次演讲堪称20世纪后半期为数不多的著名学术讲座之一,本书即为其全部十一讲之结集。
基督教与古希腊一罗马古典传统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问题。本丛编旨在积累两类文献:一,历代基督教神学要著(教父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论著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二,西方学界的基督教思想传统的现代研究成果。编译者期望这套丛编能够有助于我国学界的基督教思想史研究进入西方大传统的纵深,搞清基督教与“异教”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