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豆瓣
Der Mensch ist ein großer Fasan auf der Welt. Reisende auf einem Bein
8.2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陈民、安尼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9
这本中篇小说集包括《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和《独腿旅行的人》两部作品。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温迪施一家等待着当局同意他们去国外的许可。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邻居离开了村子,而他们还在漫长的等待中,生活仿佛停滞了。这时,女儿阿玛莉做出了决定,用自己的肉体换取当局的公章。
《独腿旅行的人》:伊莲娜从东欧流亡到西德,暂居在柏林的一间政治难民营,不久后搬到一间公寓住下。她陷入与三个男人的四角关系,并竭力保持清醒。作者揪心的字句,表达出伊莲娜对故土的眷念,与小说中对柏林街道不带情感的描写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作者处于人生过渡期的内心挣扎。
呼吸秋千 豆瓣 Goodreads
Atemschaukel
9.5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长篇小说《呼吸秋千》是赫塔·米勒的最新作品,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季最令人难忘的读物”。
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
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西方的没落 豆瓣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作者: [德国]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张兰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西方的没落》包容一切题材的广博的知识,辉煌的描写,以及对文化形式的中肯比喻和特性描写。《西方的没落》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是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力作。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认为,当西方以物质文明为主的时代兴起,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时代也就逐渐衰落了。并以此为出发点,斯宾格勒称:中国是从秦汉时代开始没落的,印度是从阿育王时代开始没落的,希腊是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开始没落的,中东是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没落的,西方是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没落的……斯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西方的没落》,进行批判的思考。
浪漫派的将来之神 豆瓣
作者: [美] 弗兰克 译者: 李双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弗兰克是政治思想史家,以研究西方启蒙运动以后的政治思想著称,先后任教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哲学系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图宾根大学作了题为Der kommende Gott(正在到来之神)的演讲一副题为“关于新神话学的系列讲座”,剖析启蒙运动以后各国思想界出现的新神话观念的政治含义及其与古希腊宗教的关系,指出以“理性精神”来标示现代精神是片面的,“神话精神”同样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这次演讲堪称20世纪后半期为数不多的著名学术讲座之一,本书即为其全部十一讲之结集。
基督教与古希腊一罗马古典传统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问题。本丛编旨在积累两类文献:一,历代基督教神学要著(教父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论著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二,西方学界的基督教思想传统的现代研究成果。编译者期望这套丛编能够有助于我国学界的基督教思想史研究进入西方大传统的纵深,搞清基督教与“异教”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
大学之理念 豆瓣
Die Idee Der Universitat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邱立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2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Suhrkamp Verlag 1995 - 5
Zentrales Thema dieses Buches ist das Verhältnis von Rechtssystem und Gesellschaftssystem. Das Recht operiert in der Gesellschaft, vollzieht Gesellschaft, erfüllt dabei eine gesellschaftliche Funktion und ist für diese Funktion zu eigener autopoietischer Reproduktion ausdifferenziert. Das jedenfalls sagt die hier vertretene Theorie. Darüber hinaus wird die Frage gestellt, wie die Gesellschaft zu begreifen ist, in der dies geschieht; denn eine dafür ausreichende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 liegt nicht vor.
物理属于相爱的人 豆瓣 Goodreads
Schilf
7.1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丽·策 / Juli Zeh 译者: 唐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两名顶尖物理学天才在大学时代就展露过人天赋,他们彼此相爱,形影不离。然而一次物理课上联手解开顶尖难题之后,微妙的冲突造成了两人的心结,两个势均力敌的天才从此分道扬镳,一个拥有了显赫地位却骄傲刻薄,一个拥有了美满家庭却渴望逃出。凶手是谁,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但真正的动机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爱有多伟大,就有多残酷。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情感悬疑小说,并用物理学证明了穿越的可能——头脑的世界很美妙,又很恐怖!
德国印象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所作。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地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肖”。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8.5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正在采用)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内容简介:在盟军轰炸德国期间,文化珍宝的损失比家园的毁灭更让希特勒痛心疾首。希特勒的幕僚对这个事实大加宣扬,因为他们相信,这会让大家看到希特勒感情丰富的一面。如果不理解沃尔夫·勒佩尼斯所谓的“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便不可能理解这种思想。
这部作品讲述了灾难性的德国习性:认为文化成就具有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并将文化想像为政治的替代物。作者考察了这种倾向如何对18世纪以来的德国历史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德国人对文化的迷恋、对政治的漠不关心是魏玛共和国垮台、纳粹崛起的原因之一,并且持续困扰着德国与欧洲邻国及美国的关系。
这本书由一篇篇关于知识分子的小品文组成,歌德与托马斯·曼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书中也有对其他人物的精彩评论,包括诺瓦利斯、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鲁姆等。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不合时宜的沉思 豆瓣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李秋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4“篇”《不合时宜的沉思》发表于1873年(《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1874年(《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1876年(《瓦格纳在拜雷特》)。所有这几篇都篇幅接近相等,且都以数字标出章节划分(8-12),它们在口吻和结构以及在论证过程上都更与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相应。
4篇在内容上的划分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和易解的:两篇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Strauβ)和历史学;其余两篇是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Schopenhauer)和瓦格纳(Wagner)的颂歌。
上帝死了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戚仁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样价值,七位编者都是研究尼采的专家。本书编选了从1878-1888年间尼采成熟时期思想的精华,所列的11个专题囊括了尼采思想的全部,堪称是尼采思想的小百科全书。对于一般读者,仅读本书就足以了解尼采思想的概貌,对于专业学者,本书无疑可以起到研究尼采的导航作用。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豆瓣
Unterwegs zur Sprache
作者: [德]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04 - 9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具魅力的思想家。他一生运思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其全集已被辑成102卷(根据全集编委会2000年计划书)。这里译出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系海德格尔全集之第十二卷,是海氏后期的一部重头著作。其中所收共六篇文章,都是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做的演讲报告,集中地呈现了他后期的语言思想。本书的基本思想主要围绕着Ereignis 和Sage两个核心词语展开。
“语言——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说话,人们把说话看作人的活动,并且相信人有说话的能力,但说话并不是一项固定财产。由于惊奇或者恐惧,人会突然失语。一个人无比惊奇,深为震动,这时,便不说话了——他沉默了。任何人都会因为一场变故而失语,这时,他不再说话,但也没有沉默,而只是喑哑无声。”——海德格尔这样说。 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一个演讲集。该书由孙周兴翻译。孙称:“海德格尔这本著作出奇的难解。在貌似短小精悍的语句里,有的是晦涩曲折的义理。海德格尔喜欢做的词语游戏固然颇多机智,时时体现‘思’的严格和‘说’的庄重,但译者如我,却往往要徒唤奈何。许多时候,译者被逼到了‘不可说’的边界上。”
叔本华美学随笔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叔本华美学随笔》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