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魔山 豆瓣
Der Zauberberg
8.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魔山》里我们要叙述的,是汉斯·卡斯托尔普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因为读者将会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单纯甚至是惹人喜爱的青年),而是为了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它是值得大大描写一番的。不过为了汉斯·卡斯托尔普着想,我们可得记住这是他的故事,而并非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任何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以前,也可以说已完全是历史的陈迹,因此叙述时无疑须用事隔多年的过去时态。
死于威尼斯 豆瓣
Tod in Venedig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宁瑛 / 关惠文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已经攀上荣誉顶峰的新古典主义大师阿申巴赫在功成名就后,对成就产生怀疑和不满,感到自己的创作走入了死胡同,文思枯竭。他的威尼斯之行正是他告别理性主义,转向古希腊审美精神,寻找感官和道德之间平衡的开端。然而追求精神美或形体美的唯美主义并没能解救艺术家走出陷入的困境。过分沉迷于酒神精神同样导致另一种危机。燃烧的激情一度使他文思如泉涌,写出细腻温柔,字里行间闪烁着爱情光辉的优美文字,而同时也刺激他固有的本能和欲望,使他陷入情感倒错、丧失道德和尊严的境地,不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布登勃洛克一家 豆瓣
Buddenbrooks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傅惟慈 译林出版社 2009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细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 豆瓣
Bekenntnisse des Hochstaplers Felix Krull
作者: [德]托马斯·曼 译者: 君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这是托马斯·曼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犯罪小说。本书中作者一改自己传统的写作手法,以幽默调侃的轻松笔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花花公子游戏人生的嘴脸。小说在情节陈述,人物塑造,语言锤炼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水准,至今都让后人难以企及。
克鲁尔出生富商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与生俱来的美貌,颇有女人缘,在上流社会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父亲的破产和自杀,使家境一落千丈,这给了克鲁尔沉重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先后在法兰克福、巴黎和里斯本等大城市鬼混,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生活,学会了与妓女厮混,用花言巧语骗取贵妇人的首饰和富家小姐的身心;他不仅自甘堕落,还四处坑害他人,行骗偷盗,胡作非为,样样都干,但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评论界认为,此书是托马斯·曼“最出色、最精妙的成果”,“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德语时刻 豆瓣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韦邵辰 / 宁宵宵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3
《德语时刻》内容简介: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北部吕贝克市,是亨利希·曼的弟弟,创作以小说为主,长篇中短篇都有杰出的成就。一生曾获多种文学奖金,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布登勃隆克一家》(1901)是作者的成名作,也被公认为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之一。
《德语时刻》收录了其创作的散文作品,包括:《关于理夏德·瓦格纳的艺术》、《关于我兄长的报道》等。
偷書賊 豆瓣
作者: 馬格斯.朱薩克 / Markus Zusak 译者: 呂玉嬋 木馬文化 2007 - 7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测量世界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丹尼尔·克尔曼 译者: 朱刘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7
18世纪末,两位年轻的德国人开始测量世界。一位是亚历山大·封·洪堡,同原始森林和草原搏斗。乘船考察奥里诺科河,亲口尝箭毒,数土著人的头虱,钻洞窟,登火山,邂逅海怪和食人族。另一位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费里德利希·高斯,他没有女人就无法生活,却在新婚之夜跳下床记录公式——他也在故乡哥廷根证明空间是弯曲的。1828年,他俩相遇在柏林,他们都已是老人,出名了,有点古怪了。但高斯一钻出他的马车,他们就已经深深陷进了拿破仑垮台后德国的政治紊乱里。
丹尼尔·克尔曼以意味深长的幽默描写了两个天才的生活,他们的向往和弱点,他们在可笑和伟大,失败和成功之间的尴尬处境。《测量世界》是一种用事实和虚构精心设计的游戏,是一部具有罕见的想象力和精彩的人生哲学的冒险小说。
丈量世界 豆瓣
作者: 丹尼爾‧凱曼 / Daniel Kehlmann 译者: 闕旭玲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今年最奇怪的小說,打破你的想像極限!
繼徐四金的《香水》之後,20年來最暢銷的德語小說
上市即打敗《達文西密碼》與《哈利波特》,德語版銷售破百萬,35國轟動跟進
盤據明鏡週刊文學類暢銷書榜冠軍逾30週,獨霸文學排行榜前三名60週
德語現代小說裡前所未見的機智幽默之作
數學天才遇上科學頑童,奇怪的世界冒險即將啟航!
德語文壇新銳奇才,2006年德國讀者的最愛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
李家同、郝廣才、陳雨航、陳玉慧、陳穎青、陳語萱、眼球先生、曾志朗、辜振豐、喻小敏、詹宏志、楊佳嫻、鄭華娟、歐茵西
十八世紀末,兩位德國青年分別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位是亞歷山大‧封‧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他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毒藥,計算土著身上的頭蝨,還探勘洞穴,攀登火山,經歷千驚萬險,目睹海怪出沒,與食人族歡聚一堂。另一位是數學家暨天文學家卡爾‧費德烈‧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 1777- 1855),他少了女人就活不下去,卻在新婚之夜為了要記下某個靈光閃現的公式而跳下床。他不需要離開家門卻能證明出:空間是曲面的。洪堡被譽為「哥倫布第二」,高斯則被認為是自牛頓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天才。一八二八年,兩人年事已高,同享學術盛譽,而且還各有各的一點臭脾氣。兩人首次在柏林碰面,但高斯人還沒離開馬車,卻已捲入拿破崙戰敗後混亂不堪的德國政局。
丹尼爾‧凱曼以深沉而不著痕跡的幽默筆調,描寫兩位德國天才的一生,刻畫他們的渴望與脆弱,他們生命中的極端對比、其偉大與可笑,以及他們的成功與挫敗。作者以極精緻的手法,巧妙結合了史實與虛構情節,全書豐富想像力難得一見,充滿哲思且震撼人心,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冒險小說。
《丈量世界》入圍2005年德國圖書獎決選名單,雖沒有得到首獎,卻是五本入圍作品中最暢銷的一本。在德國打敗《哈利波特》與《達文西密碼》,2006年一月時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當時光德語區已售出40萬冊。目前累積銷售量77萬冊,盤據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30週,獨霸排行榜前三名超過60週。已授權35國,美國Pantheon已買下美語版權,Knopf出版社總編輯非常喜歡這本小說,決定親自操刀翻譯(同時也是美國版《香水》的出版人)。預計是繼徐四金《香水》之後,在全球各地暢銷的德語小說!
《丈量世界》是近幾年來最成功的一本德語小說之一,也可說是從戰後、甚至是從人類懂得「丈量喜好」開始,最成功的小說之一。德語文學裡前所未有的「敏銳、智慧、幽默」的娛樂之作。角色描寫與對話處理得優雅俐落,唯有具有高度文學藝術的作家,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法蘭克福匯報
讀者喜歡它,評論家也愛死它。內容很滑稽,但也不至太過;也會令人多愁善感。滑稽和多愁善感結合在一起,竟然能讓人很高興,簡直是不可思議。
——德國時代週刊
具有專業水準——簡單說就是「寫得好」,所以受到重視。
——世界報
這本書能增加人汲取新知的熱忱,讓人藉以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德語文壇泰斗安森伯格
一部巨作,可謂神來之筆。高度優越的敘述方式,機智、風趣、緊湊、趣味橫生的冒險小說。身體力行的天才們不僅是冒險家,也是值得同情的可憐蟲。
——法蘭克福環視報
為德國文學帶回了輕鬆與幽默!《丈量世界》的出版,無疑是文壇上的盛事。
——英國衛報
德國人竟然跟幽默出現在同一本書中!讀了會上癮,而且非常地滑稽。要謹記著這點,因為凱曼的主題和角色在乍看之下也許有點嚇人。《丈量世界》的故事精巧熟練、娛樂效果絕佳,讀來讓人心滿意足。
——洛杉磯時報
凱曼是個有天賦的寓言家,作品中有種喜劇的異想天開。有〈我愛露西〉般的喜劇片段,也有瘋子碰上警世喇嘛的調調。《丈量世界》的筆觸像是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
——舊金山紀事報
《丈量世界》盤據德國暢銷書榜超過一年,銷量超過七十五萬冊。若比同美國書市,其力道相當於十幾歲小巫師的奇幻冒險和耶穌會的陰謀。看似科普書,實際上卻十分滑稽,讓人忍不住從頭笑到尾。
——華盛頓郵報
我從沒想到,這本書會這麼成功。
——丹尼爾‧凱曼
這本書在德語現代小說中具有非凡的獨特性,其成功的因素在於:可以由許多各種不同角度來閱讀,並且感染了比文學基本讀者群更廣大的閱讀群眾。
——出版人亞歷山大‧費斯特
一本冒險小說,貨真價實的。縱使在截然不同的場景下,卻同樣緊湊:在安地斯山脈的山巔上、在活死人洞穴裡、在奧利諾科河的漩渦中、在普魯士復辟的風暴裡、在德意志各公國間的窘境裡。兩位主角猶似兩條永無止境的平行線,在具體的時間中交會,而且是一場多麼古怪的交會啊!作者可不是為我們寫了一本歷史小說,而是以歷史人物來反映當前現實的現代作品。我們的現實世界,被架構在冒險的舞台上。
——文學評論家馬丁‧盧德克教授
凱曼寫出了一齣迷人的歷史喜劇,裡面充滿了鬼魂、食人族、會飛的狗、妓女和政治陰謀,卻沒有誘使高斯和洪堡偏離他們長久以來的激情:科學。無論如何,這是本夠格的德語小說,讓我們沉浸其中,去思索何謂老化、何謂德國人特質等問題。
——美國書壇雜誌
擺脫現代德語文學裡常見的道德壓迫(譬如葛拉斯和波爾),三十一歲的作者運用人類天性和邏輯的鐵則,鍛造出機巧的散文風格作品——完全符合日耳曼嚴謹精確水準的魔幻寫實小說。
——美國娛樂週刊
心思縝密的幽默才子,敘述功力出神入化。一次精緻無比的閱讀饗宴。
——新蘇黎世報
我一定要推薦丹尼爾‧凱曼。布局巧妙、對話精彩、觀察入微!
——德語文壇「書評皇帝」拉尼奇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杨珺 2010 - 2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收录了部分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的哲学散文,所选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后几篇则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悟出发,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间接缘由。读后当能体会出他作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作为诗人的敏感,他对诸如人性、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智慧等进行了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思考。
制度经济学 豆瓣
作者: (德)柯武刚 / 史漫飞 译者: 韩朝华 商务印书馆 2000 - 11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声誉目隆。因为标准的经济学解释往往不能把握当代许多重大的政策问题,如在发展国家中进行的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指令经济中发生的转变、新兴工业经济中的控管问题。制度经济学家指出,规则体系在解释这些问题上至关重要,而要想在这些问题上找到能经得起考验的解决办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必须为日趋复杂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人们的交往和合作有赖于纤细脆弱的信任链条。
这本重要的著作为尚在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方法和有关私人产权及其竞争性应用的核心问题提供了一份易于理解的引论。本书将根据有关人类认识和动机的基本前提展开论题。它包括下列具有政策取向讨论:
●制度的逻辑基础以及制度的重要性:
●为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奠定基础的各种制度安排;
●奠定商务组织基础的各种制度安排;
●政府的职能、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相对优点,以及对机会主义地运用政治权力的行为施加控制的办法
●在深爱政府管制却必须应储新竞争者挑战的成熟经济中所能实施的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问题的原因;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对制度发展的影响。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0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康德从事多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特别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太阳系演化的学说(即星云说),对长期以来在科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这个学说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万物 豆瓣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德侯 译者: 张总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 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他们不寻求忠实地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Ten Thousand Things 豆瓣
作者: Lothar Leddero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7
Chinese workers in the third century b.c. created seven thousand life-sized terracotta soldiers to guard the tomb of the First Emperor.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a.d., Chinese builders constructed a pagoda from as many as thirty thousand separately carved wooden piec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China exported more than a hundred million pieces of porcelain to the West. As these examples show, the Chinese throughout history have produced works of art in astonishing quantities - and have done so without sacrificing quality, affordability, or speed of manufacture. How have they managed this? Lothar Ledderose takes us on a remarkable tour of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to explain how artists used complex systems of mass production to assemble extraordinary objects from standardized parts or modules. As he reveals, these systems have deep roots in Chinese thought - in the idea that the universe consists of ten thousand categories of things, for example - and reflect characteristically Chinese mod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Ledderose begins with the modular system par excellence: Chinese script, an ancient system of fifty thousand characters produced from a repertoire of only about two hundred components. He shows how Chinese artists used related modular systems to create ritual bronzes, to produce the First Emperor's terracotta army, and to develop the world's first printing systems. He explores the dazzling variety of lacquerware and porcelain that the West found so seductive, and examines how works as diverse as imperial palaces and paintings of hell relied on elegant variation of standardized components. Ledderose explains that Chinese artists, unlike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did not seek to reproduce individual objects of nature faithfully, but sought instead to mimic nature's ability to produce limitless numbers of objects. He shows as well how modular patterns of thought run through Chinese ideas about personal freedom, China's culture of bureaucracy, Chinese religion, and even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restaurants. Originally presented as a series of Mellon lectures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Ten Thousand Things" combines keen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nsights with a rich variety of illustrations to make a profound new statement about Chinese art and society.
物理学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From Early Concepts to Relativity and Quanta
作者: [德] 艾·爱因斯坦 / [波] 利·英费尔德 译者: 周肇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 8
本书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主要介绍了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全书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编写体裁别开一面。
国家的神话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范进 华夏出版社 2003 - 7
《国家的神话》可构成《人论》的姐妹篇或者说第三编。《人论》的上编论述人的符号功能或者说符号本质,下编论述人与文化的关系,《国家的神话》则论述的是人与政治的关系。该书是一部作为构成现代性去魅进程重要环节的政治去魅的经典文本,是符号形式哲学在政治思想史、政治史和政治学领域的一次经典应用。 “在人类的一切幻象中,政治幻象即市场幻象,是最危险有最持久的幻象。”“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政治神话的来源、结构、方法和技巧。为了认识对手,战胜对手,我们必须面对面地考察对手。”
作者从人类整体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分析入手,在回顾了国家理论的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现时代分析。作者特别深入地解剖了英国学者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理论在种族与地域-地缘意义上新的崇拜观念的凸现。这一理论探讨,历久未衰,在多学科领域内均有较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