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CHIP 新电脑 豆瓣
CHIP《新电脑》
30年前,德国弗戈媒体集团(www.vogel.de)创办了德国第一本计算机杂志,她就是CHIP。
1999年,CHIP来到中国。
CHIP《新电脑》是一本权威的产品评测与技术应用杂志,自创刊始就具有卓尔不群的编辑理念,独树一帜的测试手段,涵盖丰富的实用内容,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市场中,都成为IT产品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风向标。
SLOGAN:权威的产品评测与技术应用杂志。
货币生产的伦理 豆瓣
The Ethics of Money Produc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译者: 董子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就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立竿见影,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本书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彻底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国家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作者从奥地利学派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国家垄断货币生产的伦理正当性提出质疑,指出法定货币才导致了法定或授权的通货膨胀(fiat inflation),这进而导致一系列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方面的严重后果。作者呼吁变革现有的货币体制,认为解决之道并不是要废弃纸币,而是要废除国家在货币生产上的一系列特权,允许公民自由选取货币。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4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美学(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蝶主,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本书讲述了美学的范围、地位、艺术美的概念,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等。
美学(第三卷下册) 豆瓣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 1981 - 7
本卷研究用感性因素创造出作品中所形成的各门艺术体系,因为只有凭这最后的形象塑造,艺术作品才成为具体的,实在的,本身独立自足的个体。
氣候經濟學 豆瓣
作者: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 译者: 范瑞薇 臉譜 2006 - 10
《商業周刊》982期書摘特別報導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最高評價
國內第一本探討氣候改變經濟的專書
你知道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要看「天氣」的臉色嗎?
「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弗里德黑姆˙施瓦茨
專家學者研究天氣在現今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二OO二年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是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美元,而三十一兆四千八百四十億的五分之四,也就是說,價值二十五兆一千八百七十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是與天氣有關係的。
天氣預報了經濟的繁枯與興衰,也創造出商場上的贏家與輸家。究竟哪些產業從中獲利?哪些產業又飽受威脅呢?德國經濟觀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以輕鬆有趣的文筆,藉著許多例子全面揭露天氣這個生產要素與經濟發展間令人意想不到的關聯性。
不管從全球整體,還是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天氣都深深地影響了企業、生產力、股市和人們的一舉一動。許多未來導向的企業也已漸漸重視氣候變遷這個不爭的事實。
死前活一次 豆瓣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大塊文化 2008 - 5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永久和平论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何兆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永久和平论:袖珍经典》表达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最重要的见解,及其关于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康德对实现永久和平提出了必要的原则,并克服在实现和平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境与解决方法。并最终超越没有法律的野蛮状态,建立一个各民族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每一个国家,甚至最小的国家,都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自己的法律裁决,而只是依靠这个各民族的大联盟,依靠一个联合起来的力量,依靠以联合起来的意志的法律为根据所做出的决定,来获得自己的安全和权利。
个体化 豆瓣
Individualization
作者: 乌尔里希·贝克等 译者: 李荣山 / 范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个体化》是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有关第二现代性的理论的一部分。可以把这一理论相应分解成三个综合论断:强制个体化命题、(世界)风险社会命题、多维全球化(普世化)命题。三个命题遵循同样的论证理路并相互强化。“风险社会”、“个体化”和“普世化”代表着现代化动力的极端形态。由于现代化动力的自我作用,现代化在21世纪初取代了第一现代性时代。在第一现代性下,秩序和行动逻辑的标志在于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即在人、群体、活动、行动领域和生活形态方面有鲜明的边界和区分,这就使得管辖权、资格和责任有了明确的制度归属。这种明确逻辑——可以形象地称为第一现代性下的牛顿式的社会和政治理论——正渐渐被一种模糊逻辑,或者换个比喻说,被一种海森堡式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不确定原则所取代。因此可以说,现代性的凯旋进行曲正在动摇其自身的核心原则。现代性本身正在激化,成为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无数风险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的自觉回应。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