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 豆瓣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李瑜青 / 胡学东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 5
本书是他所写的《伟大的哲学家》中的第一卷。所涉及到的都是对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影响并规定了其进程的哲学家。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形成了他的著作的主旨。这里,他不是在写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向我们呈现伟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真理和理性、自由和正义、上帝的信仰和普遍性、善和恶、正确与错误。人类在观念上的进展必然包括宗教思想家的努力在内。雅斯贝尔斯教授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伟大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家,揭示他们的特殊真理。
书中介绍的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更多的人当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
单一的模式是无法说明这四大圣人的。尽管他们所具有的人性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能够从人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性和由此而来的独特性,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交际方式,各种文化也已了解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我们就有可能去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占有唯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即使在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声已显赫全球之后的当代,他们的这一重要位置也丝毫没有改变。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译者: 罗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1878—1957),德国作家,德国语言大师和文坛巨匠。
弗兰茨同妻子发生口角失手将其打死,被判四年徒刑,出狱后他白天在亚历山大广场卖报纸和小商品,晚上常去小酒店消磨时间。一天在叫卖时他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她热情地接待了他,还送他东西。弗兰茨把他的艳遇讲给一个同他一起做小买卖的朋友听,不料这人却去那个寡妇家偷了东西,弗兰茨感到很气愤,从此不再同他往来。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个叫赖因霍尔德的人,此人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却是个逼良为娼的流氓和一个盗窃集团的头目,他多次请求弗兰茨将自己玩腻的女孩子介绍给别人,可都被弗拒绝了;后来这个流氓以金钱为诱饵使弗上钩。弗不由自主地做了间接的人贩子。弗想摆脱这种罪恶活动,结果在一次夜间行动时被赖推下汽车,摔断了一条胳膊。伤愈后弗回到亚历山大广场做非法买卖,与妓女埃米莉邂逅,两人互相帮助,相处甚好。赖因霍尔德获悉后,把埃米莉骗至树林,奸污了她后又将其杀害了。可弗兰茨却成了杀人嫌疑犯,他再次被捕入狱,经审理后无罪释放。出狱后他当了工厂的看门人,决心开始真正的新生活。
小说是德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当初出版时立刻被译成英、法、俄、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瑞典、捷克、匈牙利等十几种文字,还多次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SAP程序设计 豆瓣
作者: 黄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 4
《SAP程序设计》内容包括SAP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设计方法,侧重于系统技术实现细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SAP系统、ABAP语言以及ABAP工作台工具,同时涉及SAP系统结构知识。《SAP程序设计》是针对系统开发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而撰写的书籍,也可作为高校SAP(或ERP)课程教材和ABAP程序设计培训教程。
独自在13亿人中 豆瓣
作者: 柯立思 译者: 龚迎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内容简介: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
欧洲同性恋史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塔马涅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豆瓣
Was würde Apple tun?
作者: [德] 迪尔克•拜克曼(Dirk Beckmann) 译者: 汤磊 / 张珊珊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1
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残缺低调
但却难掩光芒
无论是偏执狂
还是是残忍的完美主义者
无论是创新迷
还是神一样的传奇
都不重要
他就是乔布斯
不需要任何头衔
眼下你是新的
转瞬或成旧
憾变如此剧烈
而这便是现实
失去他
苹果也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苹果
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
本书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为读者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这本书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认识与兴趣 豆瓣
Erkenntnis und Interesse
作者: [德国]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郭官义 / 李黎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哈贝马斯专门论述认识论问题的一本重要哲学专著。全书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作者在书中抓住了认识论问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认识论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合法化危机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在《合法化危机》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当下现实的分析,而到了《包容他者》,历史的追溯和现实的批判开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且,在规范性上也更上了一层楼。规范意义上的民主概念、民族国家概念以及人权和人民主权概念,都是重建的重要对象。总之,一句话,到了《包容他者》,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步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若干制度的重建所取代。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的激进特征到此有了很大的削弱。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交往行为理论 豆瓣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后民族结构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
《后民族结构》分“民族语境”、“后民族结构”、“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反对克隆人的论据”四个部分,收录了12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德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构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