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The Social Animal 豆瓣
作者: David Brooks Random House 2011 - 3
With unequaled insight and brio, David Brooks, the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of Bobos in Paradise, has long explored and explained the way we live. Now, with th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emotional wisdom that make his columns among the most read in the nation, Brooks turns to the building blocks of human flourishing in a multilayered, profoundly illuminating work grounded in everyday life.
This is the story of how success happens. It is told through the lives of one composite American couple, Harold and Erica—how they grow, push forward, are pulled back, fail, and succeed. Distilling a vast array of information into these two vividly realized characters, Brooks illustrates a fundamental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occurred—we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the human brai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we had in the previous three thousand. The unconscious mind, it turns out, is most of the mind—not a dark, vestigial place but a creative and enchanted one, where most of the brain's work gets done. This is the realm of emotions, intuitions, biases, longings,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norms: the realm where character is formed and where our most important life decisions are made. The natural habitat of The Social Animal.
Drawing on a wealth of current research from numerous disciplines, Brooks takes Harold and Erica from infancy to school; from the "odyssey years" that have come to define young adulthood to the high walls of poverty; from the nature of attachment, love, and commitment, to the nature of effective leadership. He reveals the deeply social aspect of our very minds and exposes the bias in modern culture that overemphasizes rationalism, individualism, and IQ. Along the way, he demolishes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success while looking toward a culture based on trust and humility.
The Social Animal is a moving and nuanced intellectual adventure, a story of achievement and a defense of progress. Impossible to put down, it is an essential book for our time, one that will have broad social impact and will change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社会性动物 豆瓣
作者: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新华出版社 2003 - 1
编辑推荐:《社会性动物》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社会性动物》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被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发行,
Precarious Lif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Judith Butler Verso 2006 - 7 其它标题: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This profound appraisal of post-9/11 America considers the conditions of heightened vulnerability and aggression that followed from the attack on the US, and US retaliation. Judith Butler critiques the use of violence that has emerged as a response to loss, and argues that the dislocation of first-world privilege offers instead a chance to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that violence might be minimized and in which interdependency becomes acknowledged as the basis for a global political community. Butler considers the means by which some lives become grief-worthy, while others are perceived as undeserving of grief or even incomprehensible as lives. Sh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overeignty in light of the prisoners in Guantánamo Bay. She argues against the anti-intellectual current of contemporary US patriotism and the power of censorship during times of war. Finally, she takes on the question of when and why anti-semitism is leveled as a charge against those who voice criticisms of the Israeli state. She counters tha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peak out against both Israeli injustices and anti-semitism, and argues against the rhetorical use of the charge of anti-semitism to quell public debate.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豆瓣
作者: 凱思林.辛 / Kathleen Dowling Singh, Ph.D. 译者: 彭榮邦 / 廖婉如 心靈工坊 2010
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許多時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你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你,死亡對活著的人有何啟示,而活著時又要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揭開了意識的各個層面、存有的各個層面、靈性的各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超越了我們向來看成是自我的個我意識。它揭開了臨終是一段自然開悟的歷程,一段最終會回歸真我的返家之旅。它指引我們一步步地開敞自己,走入存有的深層,也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一度從中脫身而出的存有本源重新融合。
本書的寫法非常簡潔透澈,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說複雜的意思。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如KPSS)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 豆瓣
作者: 桑德拉·L.卡尔弗特 译者: 张莉 / 杨帆 商务印书馆 2007 - 2
本书作者桑德拉·L.卡尔弗特博士是美国乔治敦大学儿童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的主任,几十年来长期从事媒体与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是美国目前公认的媒体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权威。在《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一书中,卡尔弗特博士阐述了科技逐渐融入了人类文化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关注了那些业已存在的和即将出一的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就信息技术对儿童的思想和生活的作用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并在些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技术产生的影响对父母、老师和政策制定者的深远意义。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直面内心的恐惧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兹·李曼 译者: 杨梦茹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
作者弗里兹•李曼以地球的行星运转原理——自转、公转、向心力和离心力为模式,分类出四种恐惧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变以及害怕既定的规律。由这四种恐惧原型为出发点,书中分类出四种与之对等的人格类型——精神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论为开端,从情感、侵略性、环境的角度,并辅以他行医多年搜集到的真实故事,微视每种人格的心理冲突、运作机制,及其行为表征。进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长的环境因素,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给患者以治疗。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他人,有助于探索自身恐惧的来源,抚慰我们受伤的身心,并在四种恐惧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点。
思维版图 豆瓣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作者: [美国] 理查德·尼斯贝特 译者: 李秀霞 中信 2010 - 5
在《思维版图》中,尼斯贝特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这道悖论题。他为我们精心准备并生动呈现了多堂实验课,涉及工作、教育、日常生活、心理学、哲学、医学、犯罪学、玄学等多个方面。他告诉我们,思维是有疆域的,我们解不开的那道悖论题就是思维定式作怪的结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学习、工作和拼搏于21世纪的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怎样的方法、想法和眼界才能跳出思维定式呢?
海外求学的你、职场中打拼的你、身为孩子父母和老师的你,以及作为企业家的你,从现在开始马上阅读这《思维版图》!它会在你们的思维里刮起一场堪比“蝴蝶效应”的风暴,助你打破迷思,使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如何才能写出得“A”的主修课论文?跨国公司打拼的你如何才能拿出让外方老总满意的方案?帮孩子咿呀学语的你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动词和学名词一样快?教导学生的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几何成绩和数学成绩一样优秀?……
我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付诸努力去解决,但往往事倍功半。
影响力 豆瓣 Goodreads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B·西奥迪尼 译者: 张力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人们对影响力的运用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不知不觉地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你为什么会说“是”,这一转变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心理策略?《影响力》这本妙趣横生的书将会告诉你。
说谎 豆瓣 Goodreads
Telling Lies: 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 Politics and Marriage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埃克曼 译者: 邓伯宸 / 徐国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它成为生活的潜在主线。
保罗·埃克曼的这本《说谎》一版再版,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它告诉读者,人们是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何有何表现;如何识破谎言,识破的可能性以及利弊;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谎言的机会。
对于必须娴熟人际互动,了解嫌疑人性格特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警察而言,这是一本强化职能的教材;对于需要洞悉人心,长于沟通的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与咨询专家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人际互动宝典:对于极欲防止被骗的市井百姓而言,这更是一本可以减少上当机会,防范诈术的实用指南。
性趣探秘 豆瓣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贾里德·戴蒙德 /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郭起浩 / 张明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
窥探术 豆瓣
作者: 萨姆·高斯林 译者: 李玮 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纽约时报》《今日心理》《早安美国》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知名作者的窥探学经典
全球畅销书《异类》《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盛赞的心理学发现
桌上的物品会泄露你的想法吗?餐厅的装饰会展现你的个性吗?过去的十年来,优秀的心理学家萨姆·高斯林(Sam Gosling)一直在研究我们是如何表达(和保护)内在自我的。作为该领域极具创新性的研究者之一,他派遣了几组专业的窥探者去窥探他人的卧室和办公室,去检查iPod,去偷看个人网页——试图简单地通过查看我们的物品来了解我们。他的发现令人感到惊讶:当这项研究触及我们个性中最本质的地方——从亲密、柔韧到直率、原始——我们的物品以及我们布置它们的方式甚至比我们最亲密的交谈还能展现我们的个性。
在这本刺激而又充满智慧的书中,萨姆•高斯林连同新一代研究者揭露的证据一起,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发现,并给予你掌握窥探艺术的工具。比如说,如果你知道寻找什么线索,你便能通过检查男友的药柜,了解他的可信度;或者通过分析合作者的寝室,了解其对工作的投入度。融合独创性研究和大量精彩故事的《窥探术》定能增加你对自己的了解并加深你对他人的认识。它是一本令人着迷的指南,指引着我们进入到那些看似神秘的自我空间。
简要目录————————————————————————————
第1章 窥探陌生人
踏进陌生人的房间
身份标签:海报、照片、饰品
情感调节器:录像、CD和书
行为痕迹:桌上、床上和地上
私人空间里的线索
第2章 测试你的性格类型
古代的性格分类
大五人格
列奥纳多——开放性
机器战警——责任感
比佛利山超级警探——外向性
罗杰斯——宜人性
伍迪•艾伦——神经质
第3章 如何开始认识一个人
了解个性的长期过程
身份:自我的内在故事
个性之谜
第4章 所有物测试:评估卧室里的物品
比利时方法:整合各种线索
为什么在房间里留下痕迹
是侦探,也是心理学家
超越直觉的窥探
第5章 日常行为背后的个性
跳跃方式、墨迹测试和开幕致辞
从肢体语言看透你
网络照片会暴露你
刹车痕迹与握手力度
电邮是写着个性的名片
第6章 私人空间的诊断
熟悉度测试:你认识多少人
卧室能提供可靠信息
一条毛巾的正确位置
看似很好VS看似真实
个人网页是一种欺骗吗
你如何隐藏自己的个性
看穿自恋者的伪装
第7章 关于常识的争论
我们依靠常识做判断
地域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地图
判断房主的神经质程度
传统观念的雷区
歌单前10首歌
慎用常识的4个要点
第8章 当好的判断引发错的结论
卧室实地窥探指南
窥探储藏狂
办公室实地窥探指南
区块分析:窥探不同的地方
第9章 做一名特级窥探者
障眼法1:轻易被不寻常的信息影响
障眼法2:看法多于零散信息的总和
障眼法3:忽视看似与目标无关的线索
障眼法4:遗忘线索之间的差异
障眼法5:窥探者的专业素养
第10章 窥探ABC主持人的办公室
走进吉布森和巴兹的办公室
有想法,没行动”的现象
吉布森:挂画中的内心世界
巴兹:照片里的情感世界
第11章 设计“心仪的家”
令你心仪的房屋设计方案
我的迷盒旧时情怀
建造满足我们个性的空间
睡眠与做梦 豆瓣
Sleep and Dreaming
作者: [英] 雅各布·恩普森 译者: 陈养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昼夜的划分,必定是地球生活中最深奥的奇事之一。总而言之,它是一种仁厚的安排,既令我们得以借助自己设定的短暂木憩来恢复活力,免于劳顿而无法自拔,也不至于因为时光的不断飞逝而受到责难。我们是间歇性的生物,总是黎明即起、日落欢息。我们的意识会很快疲劳,因此要间歇地运作,而翌日的世界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或者令我们舒服,或者令我们不安;同样地,夜晚与睡眠相伴随,以甜蜜的影像巧妙地满足我们之所需。这一切令人类惊叹不已。生物时常不知不觉地进阙如少觉的暗黑梦乡,去体验大量的幻象,连天使都为之惊叹。我们的主命如此之脆弱,却能够经受这样不同的极端,从来不曾有任何哲学家对此给出过解释。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
引爆点 豆瓣 Goodreads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09 - 8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梦的新解 豆瓣
Dreaming: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J. Allan Hobson 译者: 韩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10
梦是黑白分明的还是色彩斑斓的?盲人在梦里能看见吗?梦为何如此怪诞?梦的目的何在?梦如何维系和拓展精神活动?人们在梦里肆意疯狂是不是为了避免同样的疯狂在清醒时上演?为什么说睡眠不仅有益健康,也是生命所必需?
本书对基础脑科学研究的发现、睡眠实验室研究以及睡眠和梦的近期临床研究做了简要的总结,并使用大量梦例来解释新的激活整合梦理论如何从生理学角度阐明梦的普遍形式特征,从而让读者在领略到现代睡眠科学迷人发现的同时获得机会去重新思索自己的梦理论。
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 豆瓣
作者: 克里希那穆 译者: 胡因夢 心靈工坊 2005 - 5
在閱讀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的時候,感覺上你和他就好像朋友,在某個晴朗的日子裡坐在公園裡談人生、談內心的問題、探究存在的本質。
你不懂人生為什麼充滿困難?為什麼人類高度發展的心智反而讓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使得每天的日子都變成一種折磨?
也許人們會上教堂、追隨政治或宗教領袖,但在日常生活中內心還是充滿著擾動;某些時刻也許會出現短暫的喜悅或快樂,但生活始終佈滿著烏雲。
但在《生命之書》中,克里希那穆提不會告訴你答案,他只提出問題,因為一旦你了解問題便能得到解答。
實相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只有如此,人們才有可以在生活裡展現出這最深的實相;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係、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如果我們都能發現它並且活出它,那麼我們就會變成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
本書是克氏作品的精選集,許多內容是台灣讀者過去從沒機會閱讀到的。對尚未接觸克氏思想的人來說,本書是內容最完整、最容易入門的默觀題材。對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本書釐清了許多克氏教誨中讀者容易感到困惑及曲解的部分。
狂喜之后 豆瓣
After the Ecstasy, the Laundry: How the Heart Grows Wise on the Spiritual Path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译者: 周和君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 3
★ 曾师从阿姜查等著名南传佛教大师,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师杰克•康菲尔德非常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 胡因梦极力推荐,认为是近三十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
★ 相对于开悟后的体验,本书作者更关心的是:“灵修生活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在深山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就在当下。”
修行在许多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是很久远的事,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具有佛教传统的东方,还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踏上这条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什么身心体悟和殊胜体验,以及在此之后人们又将如何继续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本书援引了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踏上心灵幽径 豆瓣
A Path with Heart: A Guide through the Perils and Promises of Spiritual Life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 译者: 易之新 / 黄璧惠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9 - 5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生与死的冥想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唐发铙 学林出版 2007
《生与死的冥想》讲述克里希那穆提于侣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