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不抱怨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6.0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鲍温 译者: 陈敬旻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发生认识论原理 豆瓣
作者: [瑞士] 皮亚杰 译者: 王宪钿 等译 / 胡世襄 等校 商务印书馆 1981 - 9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见本书引言),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份;并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见本书引言)。本书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见本书引言),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他自己则是从其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在第二章,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最后,在第三章则对一些古典认识论问题作了考查,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总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
儿童心理学 豆瓣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作者: [瑞士]J.皮亚杰 / B.英海尔德 译者: 吴福元 商务印书馆 1980 - 5
《儿童心理学》是皮亚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从“发生认识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儿童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为感知——运动、运算和前青年期三大连续的阶段。对每一阶段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作者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有大量详实的感性实验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也在自己的观点的阐述中指出了传统观念的偏颇。由于本书存在着许多比较抽象、艰涩的名词,因此给阅读本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全书的观点非常鲜明,文字也相当简练。本书分六章,包括二十四节,共十万多字。于1966年用法文出版,1969年被译成英文。1980年由吴福元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出版。
结构主义 豆瓣
作者: 皮亚杰 译者: 倪连生 / 王琳 商务印书馆 2006 - 1
《结构主义》这本书,是根据1979年第七版(第十一万七千本系列)译出的。原著没有前言或序文,也没有声明该书从1968年初版之后有任何修改。通常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在法语世界里能出版二三千册就是畅销的书了;而像《结构主义》这样一本比较难懂的书竟再版七版,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
但是,结构主义这一流派和本书作者对于我国读者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译者想在此作一些介绍。
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但他远不止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兼通数学、逻辑、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和哲学的大学问家。他在1918年(当时他22岁)研究软体动物得自然科学博士之后,转而研究心理学成为大家,1949年又革新逻辑学,1950年发表《发生科学认识论导论》三卷。1968年发表本书——《结构主义》,这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皮亚杰特别着重于智慧心理学的研究。1929—1939年他任日内瓦大学的科学思想史副教授,早从三十年代起就把最先进的科学认识看做是生物界从动物到人的适应演化的结果,继承了日内瓦学派由克拉帕莱德开创的功能主义方面。他在研究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各种概念(时空、运动、因果关系、数量、言语、逻辑思维……等)的发展时,心里就随时都照顾到了与最新的科学概念(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间的关系,于是到五十年代就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发生科学认识论”[我们以后就简称“发生认识论”:因为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认识论,只能是科学认识论而不是哲学认识论,它是哲学认识论的前奏,但还不是通常所说的(哲学)认识论]。在发生认识论中,其最高阶段,就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并为未来更先进的科学认识敞开着大门)。
目前最先进的科学认识,其概念、方法、原理、假设等,从具体方面来看是千差万别的,新学科还如雨后春笋在产生。但是,从心理学或认知发展的历史看,它们是否有一些共同点呢?这种直到现在为止的最高级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些是皮亚杰必然要涉及到的问题。在此之前还没有人作过一个全面的综合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自己就来回答了。我们所译的这本《结构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产物。
……
本书是阐述结构主义的权威著作。共七章:第一章研究结构主义的共同特征,阐明结构的定义;第二章分述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结构主义研究;第七章评述哲学上的结构主义。作者强调,结构主义只能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应具有排它性,它只能通过各学科的协调努力才能存在和发展。
第一章 导言和问题的地位
1.定义
2.整体性
3.转换
4.自身调整性
第二章 数学结构和逻辑结构
5.群的概念
6.母结构
7.逻辑结构
8.形式化的权宜性限度
第三章 物理学结构和生物学结构
9.物理学的结构和因果关系
10.有机界的结构
第四章 心理学的结构
11.心理学中结构主义的开端与“格式塔”理论
12.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
13.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语言学的结构主义
14.共时性结构主义
15.转换结构主义;个体发生论和种系发生论之间的关系
16.语言结构的社会形成、天赋性质或平衡作用
17.语言学结构与逻辑学结构
第六章 结构在社会研究中的利用
18.整体性结构主义还是方法论结构主义
19.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人类学结构主义
第七章 结构主义和哲学
20.结构主义和辩证法
21.没有结构的结构主义
结论
参考书简目
索引
1.专名索引
2.主题索引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心理学与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4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格里格 /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王垒 / 王甦 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 10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十分宝贵,此中译本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这些资料。
实验心理学 豆瓣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Research, Ninth Edition
作者: Barry H.Kantowitz / III Henry L. Roediger 译者: 郭秀艳 / 杨治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7
由坎特威茨、罗迪格和埃尔姆斯三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倾力合作的《实验心理学》堪称当代实验心理学教材的典范。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五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五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的特点及其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等等。其余十章根据研究内容的划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方法在具体研究领域(如知觉、记忆、学习和思维)中的应用。将实验方法从大量的心理学史料和事实中提炼出来,将前五章介绍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以使读者对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切实的体会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研究技巧,加快成长进程。
第9版的变化
每一章都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近的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最新的研究发现与研究主题,重写了许多章节,这意味着我们要删除大量的文字,的确让人有些难以割舍。第1章增加了有关驾驶中使用移动电话危险性的最新研究,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部分进行了内容更新,以反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中的进展。第2章更新了表2-1中的数据,重新讨论了媒体暴力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这一章还讨论了选举人对总统候选人在夜间娱乐节目中露面的态度。第3章更换了一个关于人们信仰上帝与攻击性之间关系的更有趣的新例子,以使读者了解交互作用的重要性。第4章增加了伦理委员会(IRB)工作程序介绍,以及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产生的问题。第5章使用了新的期刊文章样例,并为期刊文章作者们提供了新的写作要领。第6章开篇用 2007年的新例子替换了1952年的旧例子,尽管作者很喜欢这个旧例子。第7章知觉防御的介绍被替换为外显知觉研究的介绍。第8章对认知控制进行了新的讨论。第9章介绍了心理治疗中的变化标准设计。第10章增加了闪光灯记忆和节省法方面的例子。第11章提及了近年的神经影像研究。第12章不仅增加了当前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增加了动机与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第13章收录了有关记忆的社会感染、社会服从以及内隐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新近研究。第14章新增加的一项研究对经典的动物拥挤模型构成了挑战,另一项增加的研究对列车车厢中的拥挤行为进行了考察。第15章增加了有关动态视敏度的一项新研究,并简短讨论了对用于解释心理负荷的模型。对于以上这些变化,如果您和您的学生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思维的版图 豆瓣
作者: [美国] 理查德·尼斯贝特 中信出版社 2006 - 5
这是一本探究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经典之作,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倾情作序!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消除东西方文化鸿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共享一个平台,就是本书出版的初衷。
为何中国人长于算术而几何偏弱,而欧几里德时代的希腊人却相反?为何西方人的婴儿学起名词来比动词要快,而东亚人却截然不同?这些感知上的不同会对未来的国际政治产生何种影响?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或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哪一个更有道理呢?
尼斯贝特教授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得出了一些令人讶异的结论,东方人重视背景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西方人聚焦于具体物体而忽略与背景的联系,用简短的话概括:“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如此迥异,如何在沟通中想他人所想,本书中的试验结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从风水说到宇宙哲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史,一道文化上的鸿沟横亘在亚里士多德的子嗣和孔夫子的后代之间。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本书通过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为东西方的人们在文化上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桥梁。
社会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Social Psychology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 周晓虹 译者: 张智勇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 1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5 (13 个评分) 作者: Keith E.Stanovich 译者: 范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2
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内容、科学方法和社会意义,它以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论述去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相。可以说它是一本引导“消费者”认识心理学“文化产品”的指南,故定名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对揭开人们对心理学之误解的面纱做了很大的贡献,让读者看清心理学的真面目。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知道心理学是怎么样一回事以及心理学知识是如何累积起来的读者。它指出心理学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却拥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因此人们对它的误解也很深,以为对心理学研究所累积的知识,可以不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及评价。
本书则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语言本能 豆瓣 Goodread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平克 译者: 洪兰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一本由真正的专家所写的关于语言的书,可读性非常高。平克非常技巧地把一个想知道的语言问题提出来讨论,不但从语言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着手,他还有深厚的生物学知识。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一般人对于语言学上的问题在哪里,以四两拨千斤的轻松方式,拨开云雾见青天,把人们带出牛角尖。不管这本书将来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的影响为何,《语言本能》这本书已经在科学普及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平克的这本书,无疑地会使读者开始尊敬对这个令人惊奇的自然现象——语言。
我为什么还抑郁? 豆瓣
Why Am I Still Depressed? Recognizing and Manag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Bipolar II and Soft Bipolar Disorder
作者: [美] 吉姆·费尔普斯 译者: 屈文生 / 邢彩霞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5
Ø 透视激动、焦虑和各类情绪问题
Ø 与医生一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Ø 借助少量药物稳定情绪、重塑生活方式
谁来掌控双极失调的治疗?是你,是病情,还是医生?显然是你自己!
破解情绪困扰的密钥就掌握在你手中,快来跟上费尔普斯教授的步伐吧!
你是否为了自己的情绪问题遍访名医,却仍旧不见好转?
如果你的情绪总是起起伏伏、抑郁难调,也许你已经中了“双极情绪失调”或“‘软’双极失调”的魔咒。随之而来的是反反复复的焦虑、易怒、情绪波动、睡眠问题,甚至思维紊乱。
《我为什么还抑郁?》的作者,吉米·费尔普斯将教会你,如何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Ø 认识情绪谱系,这是准确检测的重要法宝;
Ø 了解有哪些治疗方法,比如情绪稳定剂和心理疗法;
Ø 认清抗抑郁药物的潜在危害;
Ø 通过经常锻炼和改善作息来管理情绪;
Ø 帮助陷入情绪困扰的亲朋好友。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敏感的人 豆瓣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作者: 伊莱恩·N·阿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1
《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美国太平洋研究生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伊莱恩·N·阿伦,她本身就是一位高度敏感的人。在《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中,她告诉读者,高度敏感不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一份难得的资产。让读者了解如何从自己身上看出敏感的特性,并学会将敏感特性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
绿色情商 豆瓣
作者: [美国] 丹尼尔·戈尔曼 译者: 陈嘉宁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绿色情商》简介:自“情商”风靡全球之后,“绿色情商”的概念再一次流行开来,它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态智慧高低的指标。绿色情商是21世纪全球增长的推动力。绿色情商是衡量未来企业是否具备最强劲的经济动能──绿色竞争力的标尺;生态不仅能拯救地球,还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不二法门!
你也许购买过某种天然环保型的洗发水,但你可曾知道这样的洗发水也有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你也许购买过所谓的“草本植物”香皂,但你可曾知道其中含有可以威胁人类健康、污染环境的工业化学物质?你也许给你的孩子购买过某种玩具,但你可曾知道,这些人见人爱的玩具很可能含有让人担心和恐惧的铅……
你可曾知道,你身体周边的、现实生活中所有标榜为“绿色环保”的产品大多言过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是个漂绿的世界,是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世界。如果你的绿色情商低下,你不仅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的身心有时候也会深受其害。
被尊称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培养绿色情商:我们要了解自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不要过度、盲目消费;我们要警惕自己购买的商品对环境、健康、社会的负面影响。戈尔曼通过本书,给消费者打开了生态智慧之门,让我们识别,什么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服务,标出的绿色标签只是“漂绿”,并非是真绿。要尽量做到对生态环境伤害最,每个人都要有这方面的智商。
想要提高你的生态智慧,想要过上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绿色情商》这本书你一定要读。
誰偷走了我的記憶? 正常記憶喪失的情形、時點與成因 豆瓣
作者: Lear, Martha Weinman 译者: 蕭秀姍 / 黎敏中 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 11
記憶這個小惡魔,事實上可能從你二十多歲起便悄悄開始作怪,隨著年齡增長,你發現自己愈來愈容易丟三落四,話到嘴邊卻突然腦袋一片空白,甚至懷疑自己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 為了解開記憶之謎,深受其擾的作者里爾訪談各界人士,針對各種記憶問題做了生動有趣的探討,包括:遺忘也有好處?什麼事會讓我們想忘也忘不掉?男人與女人在記憶上有先天的不同?怎樣才算是記憶異常?吃什麼、做什麼可以增強記憶力?你認為你所記得的一切都是事實真相嗎?透過作者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筆調,你將得以一窺記憶的種種奇妙面貌,更有助於舒緩你對可能罹患各式失智症的驚恐情緒。你或許還會在字裡行間,找到自己的影子喔!
基因或教養 豆瓣
作者: [美] 茱蒂·哈里斯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7 - 6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的行为?
为什么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也会有不同的个性?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人格差异?
发展领域大师哈里斯从演化心理学出发,
为我们提出自佛洛伊德以来,第一个有关人类“个性”的完整理论!
.《教养的迷思》畅销书作者最新著作!
.知名心理学者洪兰教授翻译!
.获Amazon网站5颗星评价!
心理学上的难解之谜:是什么导致人有不同的个性和行为?
这不只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问题,
因为即使是基因极为相似且成长背景相当一致的同卵双胞胎,个性都不一样。
如果心理学连双胞胎的相异性都无法解释,更遑论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作者深入检视了从社会心理学的传统实验到神经科学的最新领域,
包括双胞胎研究、观察自闭儿、猩猩甚至蚂蚁。
最后她终于得到了自佛洛伊德以来,第一个有关“个性”的完整理论:
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哈里斯以地位系统、社会化系统和关系系统这三种心理机制,
精辟入里地为我们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教養的迷思 豆瓣
作者: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0 - 6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心理学带你走出思维误区 豆瓣
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
作者: (美)John Ruscio 译者: 王湘 / 李欢欢 2009 - 1
《心理学带你走出思维误区》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读者发现并避免错误的推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次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当代的种种伪科学。书中通过生活中各种伪科学的例子,介绍了科学推论的原则及其运用。
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如何保持一种恰当的平衡,既不是过于开放,轻易地接受所有的论断,也不是“怀疑论者”,拒绝所有的论断,正是《心理学带你走出思维误区》的主旨。
《心理学带你走出思维误区》将复杂的行为科学以简洁清晰,近乎对话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发人深省,又通俗易懂,是普通心理学的必备辅助读物。
强力推荐: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 Separating Sense from Nonsense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