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程美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展望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殷海光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2024年10月15日 在读
2010月12月31日標記;2024年10月10日在中正紀念堂有讀過民主與自由的章節 可以說在1960年代已是把我所知道的相關著名學者卻都引用了
2024 中國 文化 殷海光 自由主義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9.0 (2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美国的言论自由 豆瓣
作者: (美)小哈里·卡尔文 译者: 李忠 / 韩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本书的体例安排反映了他在全面考察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经历后吸引其观线的领域。
第—部分讲述对言论内容的管制。它把人们公认不受法律管制的言论内容的“共识”作为第一章。哈里•卡尔文认为,—开始就列举传统的某些组成部分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们平时鲜为人知,诉讼中难得一见。在本书开始部分提出这个观点后,余下部分讨论的是一些人们争论不休的领域——关于言论是否应受宪法保护而争执不下的领域。他首先讨论若干“轻微的司法审查”问题:出版物藐视、淫秽和诽谤。他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部分原因是说明这些问题千差万别——任何一种分析工具或者任何一项标准都不可能满足如此名目繁多的要求。他接着讨论“严格的司法审查”问题——对言论的不满起因于言论是非法行为导火索的领域。这个问题有两种基本形式:激起他^破坏社会秩序以反击说话人的言论和煽动他人采取非法行动以反对说话人选定的目标的言论。“反射陛混乱”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前者;“颠覆性宣传”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后者。
第—部分主要讨论颠覆宣传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以宣传暴力和非法行为作为一项政治策略引发的问题。哈里•卡尔文视其为“核心问题”。从逻辑上讲,这个问题直击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要害:煽动人们实施犯罪通常是更大规模的政治批判的—部分;因此,限定合法宣传的界限同时也划出了政治批评可以在宪法上予以克减的界限。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孕育了法律传统,引发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为止的一系列案件,为理解自由社会的异议动力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这部分的篇章设计反映了哈里•卡尔文写作本书的整体规划。他“以故事的结尾作为开头”,即从最高法院在1969年的勃兰登堡诉俄亥俄州案(BrandenburgV.Ohio)中最新发表的关于合法宣传的宪法界限的看法开始,本案司法艺术的应用让人大惑不解。心列然后他回到最初的案件,不间断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说到20世纪50年代宪法涕—条修正案保护形同虚设时期,再到最近数十年来最高法院为收复各种反共判决沦丧的失地所作的努力。最后,他重返勃兰登堡案,本案意见书与他创造性论述中蕴含的观念遥相呼应。
第二部分讨论结社自由: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与美国的反共经历息息相关。人们感受到的国内共产主义威胁给美国法律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与组织行为的威胁及其伴随的成员个人的忠诚度和可靠性相比,人们更多担心的并不是共产党员的言论,尽管问题常常因共产党员的言论而起。哈里-卡尔文追溯了法律对于这些感受到的威胁的相应规定。他开始讨论的是政府意图直接制裁组织的战略。然后他讨论了附加于组织成员身上的种种非刑事制裁措施。这些措施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剥夺特权或者某些福利(比如,公职、护照、免税,等等);政府调查个人的政治观点和组织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通常认为,管制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对言论和结社的消极影响是政府追求其他合法目的的无意识的副产品。鉴于制裁的非刑事胜和政府目的的模糊性,这项规则的首要问题是:规范刑事制裁措施的宪法标准是否应当适用于此。
日本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戴季陶 九州出版社 2005 - 4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细说汉字 豆瓣
作者: 左民安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书中《汉字的结构》部分入选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漢字的故事 豆瓣
作者: Cecilia Lindqvist / 林西莉 译者: 李之義 貓頭鷹 2006 - 3
◎最富閱讀趣味的圖解版「說文解字」,帶你認識漢字深遠的文化淵源
◎外國人愛讀:原書出版後獲得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很快就譯為英、法、德、挪威、芬蘭文等版本,發行量高達八十五萬冊,長踞外國人學漢字的推薦書單
◎漢語世界也暢銷:一九九八年簡體版在大陸問世,立刻成為北京幾家大書店暢銷書
◎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季旭昇專文推薦;季旭昇教授校訂
◎42位作家、各界學者、教育名家聯合背書推薦:小野、朱天心、余光中、林良、洪蘭、張大春、張曼娟、張曉風、黃春明、羅智成……

【給台灣讀者的話】──《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
「透過『原體字』,你可以和充滿智慧的造字祖先面對面,接觸到科技、藝術、建築及文化等璀璨的中華文化傳統,當然,也能讓人一窺古老中國的地理景觀與市井小民的生活面貌。《漢字的故事》就是試著探討上述內容,如今拙作即將在台灣以『原體字』出版,我誠摯希望能與所有讀者分享,我對漢字及中華文化的熱愛。」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著作,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尤其在國語文程度日益低落的這個當兒。」──師大國文系教授季旭昇

「經由作者細膩的描述,每一個漢字都成了中華民族成長發展中鮮活的圖像,不但讓世人透過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文字,驚豔於中華文明的瑰麗璀璨,而且更能感受到漢字形體龍飛鳳舞,多采多姿的造字之美。」──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

「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打從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第一天開始學中文,這個問題就吸引她一步步挖掘漢字背後的故事。對於每個字為何這麼寫,我們思考過多少?身為漢字的日常使用者,我們能認出多少現代漢字的甲骨前身呢?

《漢字的故事》是林西莉女士以八年時間寫成的力作,書中她不僅從個人的體驗出發來說故事,也用一幅幅生動的圖片,述說一個個漢字的源遠流長。她親自踏訪中國鄉鎮考查、拍攝古文物,也拍攝現代漢語文化裡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了圖片搭配解說,變得輕鬆易懂,也讓我們一再驚訝,象形字和實物的關聯多麼密切。

因為天天用,我們好像失去了對每個漢字的意義和造字之美的感受力。透過林西莉這位瑞典人(她也是漢學大師高本漢的高足)的眼光,正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這些一筆一畫,原來背後都有故事。書中介紹了與漢人生活各層面有關的漢字,例如交通工具、環境地景、農耕、日用工具等等,我們會從這三○四個最貼近生活的基礎象形字,感受到與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牽連。

《漢字的故事》自出版以來,即受到西方漢學界高度讚揚,本書是首次根據近代發現的大量考古資料,討論漢字核心部分的象形字起源;加上林西莉不採學院式的嚴肅論述筆調,而以其獨特的觀點,用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引介一部漢字的文化史──也是精彩的中華文明史。

資料來源:貓頭鷹知識網
http://www.owl.com.tw
日本近代国语批判 豆瓣
日本語の近代
作者: [日本] 小森阳一 译者: 陈多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 8
日本学者罕有会得到中国知识人的热烈喝彩的,小森阳一却是个例外。他对日语民族主义“忤逆式”的批判;对多种领域——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国语学等等决定性的置换;从国语视角对日本现代化的全盘考量,都引发了国内知识界的强烈共鸣和思考,而这一切,都在本书中的文字得到了见证。
无约束的日本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内森 译者: 周小进 / 胡应坚(校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旨在描述当代日本生活,中心论点是:日本民族迫切地需要恢复作为记忆存留在想象力中的本土文化,以免它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外国”因素所吞噬。
占卜的源流 豆瓣
作者: 容肇祖 海豚出版社 2010 - 10
《占卜的源流》全文约50万字。本文按照占卜的演变史,对占卜历史的发展演化进行考究、论述,分为七个阶段:即一、从殷墟甲骨考证出古代占卜的实况;二、周代的占卜——龟、筮、筵篿及星占等;三、秦汉间至汉哀平前的占术及其哲学化;四、汉哀平以后的占术;五、魏晋南北朝至唐的占术;六、宋明以来《周易》的变化和占术的发展;七、杂卜术见于书籍的记载而无甚足称者。全文语言严谨、表述客观、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空谷幽兰 豆瓣
7.8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著 / [美] 史蒂芬·R·约翰逊 摄 译者: 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3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风景优美的摄影作品,这都是作者的好友、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空谷幽兰 豆瓣
Road to Heaven
8.3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译者: 明洁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0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书中数十幅插图中的风景异常优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是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200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首次出版于1921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兴起,此书再度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现在以横排本重新问世,也主要是为适应人们了解和研究现代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重要思潮的需要。
此书首次于1921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出版。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先后印行八版。1987年2月,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建馆九十周年,又根据小字本影印出版一次。现在这个版本即以小字本为准,又将大字本中的两则著者告白补入,并勘正个别错字与标点。这个版本还收入了著者1980年所写的跋记;删去了已失时效的“时论汇编”,约四万字;又增加了两篇附录。
关于这两篇附录,须稍加说明。附录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此文写成于1919年夏,即著者1920年9月在北大首次就此问题作演讲之前一年,因此可以说这是著者论述此问题最早的一篇文字。附录二:《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早在1926年本书第八版《自序》中,著者即表示“颇知自悔”,其自悔处之一即是“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而非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人生思想。此后数十年,著者即对此问题不断思考和研究,而此文正是这一思考和研究历程的翔实的记述。当然,关于思考和研究的结果,那还须参阅著者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一书,方能了解其全貌。
书店风景(增订版)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钟芳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10
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
二十年来,本书作者游走于东西方书业,走访上千家书店,撰写这部引领潮流的《书店风景》,使它成为爱书人、藏书家、出版者、书店迷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圣经。历经1997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08年数度修订,这部华文世界第一本以西方书店为报导主题的图文书在两岸共出版了五种繁体字和简体字版本。如今,完美的句号就画在我们眼前。
本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作者对西方书店的观感与采访,详尽叙述了数十家重要书店的历史变迁。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分为“地标书店”、“主题书店”、“古书店·二手书店”及“附录”的关于超级书店、独立书店与网络书店的竞争。三十篇主题报道,又增加了数十篇后续笔记,时空交错,宛如一部立体的书店发展史。文后详尽提供了这些书店的地址、电话及网址等信息。尤其特别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YouTube、Google等网站上书店视频,拉近了读者与西方书店的距离。
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倾力打造此书的终结典藏版。终结版的体例采用历史档案的形式,保持1997、1999、2002、2007各版的全部内容,并增补了三联版中删掉的“同性恋书店”部分,保留了各版的序言,分为初版正文、后续笔记2002、后续笔记2007、Note 2002、Note 2007、Note 2008等。全书400多幅精美图片,大部分是新增的。
书天堂 豆瓣
作者: 钟芳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全书共分"书人"与"书地"两大部分:
书人的第一篇《高科技与古董书》,即介绍了约翰·沃诺克( John Warnock ),网络软件公司Adobe Systerms, Inc.的创办人,他同时也是位古董书收藏家,成立了Octavo公司,成为西方印刷文明打通古登堡时代到电子书时代的桥梁。其他精彩的内容还有老杂志、藏书之乐、黑胶片、书衣、吃书节、书梯、书架、图书馆之爱与书人老少配(例如约翰逊与博斯韦尔等),可说是与西方书业的各路英雄好汉一场场精彩的对话谈。
书地中的《电影中的书店风景》,可说是书店业与电影艺术的情景交融,其他如《随处与书相逢》、《机场书店》、《蓝道之家古书店》、《书迷的香格里拉》、《爱书人的金矿》等,虽然都可以说是她的前一本书《书店风景》的延伸,但是写作境界的提升,已经到达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作者采取全景式的深度采访、深度报道、深度刻画,优游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书地之间,摩挲与装帧、出版、修复、搜藏、拍卖等相关的书事;解读那些具有传奇性格的书人,进而成为第一位西方书籍的专业记录者。
《书天堂》不只讲世界各地的书店,还讲述了与书相关的人、事、地,新书之所以取名《书天堂》就是因为“她的天堂是由书构成的”。
----------------------
目录
Acknowledgments
前言
高科技与古董书
越陈越美丽的老杂志
藏书之乐
黑胶唱片与书
封面故事
书痴吃书
打造百年书梯
书架与我
图书馆之爱
书人的魅力
查灵歌斯路84号
随处与书相逢
机场书店
电影中的书店风景
古书嘉年华
书籍拍卖的变与不变
摩根图书馆
蓝道之家古书店
书迷的香格里拉
爱书人的金矿
后记
人文·民主·思想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海豚出版社 2011 - 1
《人文·民主·思想》代序为余英时先生获克鲁格奖时所做演说的中文译稿,正文选了三篇文章:《“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人文与民主-在“余纪忠讲座”上的演讲》、《中国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比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余英时先生对于人文、民主和思想方面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东亚的厕所 豆瓣
作者: 金光彦 译林出版社 2008
《东亚的厕所》对东亚各国的卫生间及厕所民俗进行了简要研究。1919年在古代苏美尔文化的中心地——幼发拉底河下游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厕所遗迹——一种在阿卡德王朝(公元前24一公元前22世纪)私人住宅里使用的水冲式厕所。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统一的巴比伦,其第4代王朝乌尔纳穆王陵的第5个墓室里,发掘出了用砖砌成的坐式厕所。
阅读的未来 豆瓣
The Case for Book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5.7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熊祥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世界阅读日推荐图书:阅读的未来》内容简介:搜索引擎一家独大、野心勃勃,电子阅读终端产品高歌猛进,阅读的未来是否意味着印刷书的终结?出版商在未来出版领域将担任怎样的角色?谷歌图书搜索计划的和解是否能为置于风口浪尖的百度文库纠纷提供参考?这是一本书的传记,是一部与图书相伴的西方文化史,是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对未来阅读形态的大胆预测。这是一个深谙图书史和电子图书之道、在出版界商业运作中浸淫多年的传奇人物的肆意挥洒,书中勾勒图书领域未来5至10年的图景,解开阅读未来中的种种疑团,指明科技带来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书是信息传播过程的一环,作者在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穿梭,揭示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多元与突变中,为我们塑造关于阅读未来的种种可能。
图书不只是叙述历史,而且创造历史。
如果您是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您需要《世界阅读日推荐图书:阅读的未来》。它会告诉您如何在获取印刷书的同时制作出电子书?如何让那些信赖传统书的人群合理看待电子书专著?它将告诉您出版商提供的服务具有任何技术革新都无法企及的生命力,它会带领您走出数字化出版的迷雾。
如果您是互联网工作人员、计算机工程师、科技使徒、金融业从业人员,如果您的工作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您需要这本书。它揭秘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神秘的部分,剖析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如果您热爱阅读,渴望更多渠道获取新知,您需要《世界阅读日推荐图书:阅读的未来》。开放性的作用无处不在,百度文库、谷歌搜索计划将藏书数字化并出售其电子文本,这是知识传播途径的扩大还是征服市场、意在垄断?它会如何影响您的生活。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
明式家具之前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1
两周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高峰,虽然一些图案的寓意我们尚不能准确把握,却总可以感到它是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看取人生,其中充溢着生命的喜悦,而与人的生活特存一种亲昵的沟通。古老的样式其实始终在不断的复古和复古的创造中延续生命。后来高足坐的时代引起的家具变化自然是革命性的,但造型以及工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依然可以在古典的记忆里找到智慧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