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城里 豆瓣
作者:
舒可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不是一手建设的,而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舒可文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勒佩尼斯
译者:
李焰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书的由来、内容、形式与风格: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沃尔夫•勒佩尼斯在法兰西学院欧洲讲坛(1991—1992)作出了经典阐释,《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一书即是该系列演讲结集而成。法兰西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机构之一,其欧洲讲坛享誉世界。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专门阐释了近代意义上的欧洲知识分子的源起、类型和责任,以文艺复兴以来重要人物(涉及拉罗什富科、布丰、卡尔•冯•林奈、约翰•温克尔曼、圣伯夫、保尔•瓦莱里、马尔萨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马修•阿诺德、朱利安•班达、米歇尔•福柯、哈贝马斯、皮埃尔•布迪厄、乔治•康吉扬等)和重要思潮为线索,以知识分子的经典困境——“乌托邦与忧郁症”为主题探讨了社会的有序与无序;从博物学到自然史的变化,论及世界知识和自然界秩序的确立。贯穿其中的是欧洲精神政治的历史,并对当下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作出深刻反思。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沃尔夫•勒佩尼斯在法兰西学院欧洲讲坛(1991—1992)作出了经典阐释,《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一书即是该系列演讲结集而成。法兰西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机构之一,其欧洲讲坛享誉世界。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专门阐释了近代意义上的欧洲知识分子的源起、类型和责任,以文艺复兴以来重要人物(涉及拉罗什富科、布丰、卡尔•冯•林奈、约翰•温克尔曼、圣伯夫、保尔•瓦莱里、马尔萨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马修•阿诺德、朱利安•班达、米歇尔•福柯、哈贝马斯、皮埃尔•布迪厄、乔治•康吉扬等)和重要思潮为线索,以知识分子的经典困境——“乌托邦与忧郁症”为主题探讨了社会的有序与无序;从博物学到自然史的变化,论及世界知识和自然界秩序的确立。贯穿其中的是欧洲精神政治的历史,并对当下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作出深刻反思。
一路走来一路读 豆瓣
8.1 (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境界徐徐展开。
清洁与高雅 豆瓣
作者:
[美] 劳伦斯·赖特
译者:
董爱国
/
黄建敏
商务印书馆
2007
- 2
谁会想到,罗马人曾经用金属筒来加热水,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曾经用过有冲水阀门的厕所、路易十四的浴盆里曾经放过浴垫、海绵的使用还有性别之分?尽管书中不时出现一些专业术语,但作者说,《清洁与高雅》的目的在于供读者消遣。
以“浴室和水厕趣史,以及许多习惯、流行习俗和卫生间用品”作为副标题,《清洁与高雅》带我们走进并游历了家中最为隐秘的房间。作者在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与笑料的同时,提示我们:人们从浴室中学到的历史可能比从战场上学到的更多;社会历史发展的模式可能在洗澡水中得到反映,也可能在紧闭的厕所中被发现。
作者的话
致谢
第一章 人类开始安居乐业
第二章 公共浴室(池)
第三章 圣洁的气味
第四章 每个周六的夜晚
第五章 巴斯勋爵与妓院,水房与羽管
第六章 肮脏的日子
第七章 丰盛的泉水
第八章 法国的英国式厕所
第九章 脸盆、便盆、钵
第十章 浴盆与臭虫
第十一章 霍乱的年代
第十二章 水疗法
第十三章 为了健康这样做值得吗?
第十四章 热水的祝福
第十五章 问题很特殊
第十六章 管道工人的进步
第十七章 厕所杂物
第十八章 浴室蔚然成风
简要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以“浴室和水厕趣史,以及许多习惯、流行习俗和卫生间用品”作为副标题,《清洁与高雅》带我们走进并游历了家中最为隐秘的房间。作者在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与笑料的同时,提示我们:人们从浴室中学到的历史可能比从战场上学到的更多;社会历史发展的模式可能在洗澡水中得到反映,也可能在紧闭的厕所中被发现。
作者的话
致谢
第一章 人类开始安居乐业
第二章 公共浴室(池)
第三章 圣洁的气味
第四章 每个周六的夜晚
第五章 巴斯勋爵与妓院,水房与羽管
第六章 肮脏的日子
第七章 丰盛的泉水
第八章 法国的英国式厕所
第九章 脸盆、便盆、钵
第十章 浴盆与臭虫
第十一章 霍乱的年代
第十二章 水疗法
第十三章 为了健康这样做值得吗?
第十四章 热水的祝福
第十五章 问题很特殊
第十六章 管道工人的进步
第十七章 厕所杂物
第十八章 浴室蔚然成风
简要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花千樹
2005
- 10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思维版图 豆瓣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作者:
[美国] 理查德·尼斯贝特
译者:
李秀霞
中信
2010
- 5
在《思维版图》中,尼斯贝特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这道悖论题。他为我们精心准备并生动呈现了多堂实验课,涉及工作、教育、日常生活、心理学、哲学、医学、犯罪学、玄学等多个方面。他告诉我们,思维是有疆域的,我们解不开的那道悖论题就是思维定式作怪的结果。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学习、工作和拼搏于21世纪的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怎样的方法、想法和眼界才能跳出思维定式呢?
海外求学的你、职场中打拼的你、身为孩子父母和老师的你,以及作为企业家的你,从现在开始马上阅读这《思维版图》!它会在你们的思维里刮起一场堪比“蝴蝶效应”的风暴,助你打破迷思,使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如何才能写出得“A”的主修课论文?跨国公司打拼的你如何才能拿出让外方老总满意的方案?帮孩子咿呀学语的你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动词和学名词一样快?教导学生的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几何成绩和数学成绩一样优秀?……
我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付诸努力去解决,但往往事倍功半。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解和协作尤为重要。学习、工作和拼搏于21世纪的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进程,需要怎样的方法、想法和眼界才能跳出思维定式呢?
海外求学的你、职场中打拼的你、身为孩子父母和老师的你,以及作为企业家的你,从现在开始马上阅读这《思维版图》!它会在你们的思维里刮起一场堪比“蝴蝶效应”的风暴,助你打破迷思,使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半功倍。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们如何才能写出得“A”的主修课论文?跨国公司打拼的你如何才能拿出让外方老总满意的方案?帮孩子咿呀学语的你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动词和学名词一样快?教导学生的你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几何成绩和数学成绩一样优秀?……
我们常常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付诸努力去解决,但往往事倍功半。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 豆瓣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
雅克·德里达
…
译者:
邓伯宸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The Infinity of Lists 豆瓣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Alastair McEwen
Rizzoli
2009
- 11
Umberto Eco, semiot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is widely known as one of the finest living authors whose best-selling novels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Rose, Foucault’s Pendulum, 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 and Baudol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