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豆瓣
本屋の窓からのぞいた京都 ~恵文社一乗寺店の京都案内~
作者: 惠文社一乘寺店 译者: 游韻馨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1
京都超人氣老鋪書店 惠文社一乘寺店
親自領你走一趟私密京都之旅
京都52項人.事.物首公開!
京都的書、京都的電車、京都的咖啡館
京都的家具店、京都的深夜食堂、京都的寧靜角落
京都的職人、京都的故事……
惠文社一乘寺店,是家位於京都左京區的老書鋪。然而,它不只是如此。如今,在處處都是書店的京都,這間歷史悠久的店家已是京都人最愛去的特色獨立書店之一,更是每到京都的海內外旅人必定造訪的「景點」。店裡販賣的都是經過店家精挑細選的書目,同時也提供量少質優的二手書。除了書本之外,還展售具獨特品味的衣服、手作小物、器皿等生活雜貨。
而這樣懂得生活、對生活自有一番體認的書店,在此書中將透過真摯溫暖的筆觸,以他們的店鋪為起點,領著你一步步穿梭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介紹你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美好人、事、物,像是值得收藏的珍本、適合獨處的鴨川一隅、讓人打心底漾出微笑的庶民美食等。讀畢彷彿在京都悠閒地散步了一回,完成一趟既知性又感性的旅程,心靈因此豐足滿溢,感動久久不散。
旧京书影 豆瓣
作者: 趙萬里編 译者: 倉石武四郎攝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旧京书影:1933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是拍摄于八十年前的七百一十六幅老照片,主要内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北平图书馆收藏的宋元善本书影。这份珍贵的善本留真照片,当时只是少量洗印,并未出版。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借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院藏品,首次将其扫描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成于一九三三年,体现了京师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组成新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后甲库所藏善本情况。其著录之完整,鉴定之精准,文字之谨严,为近代以来所未有。一九三四年马躲避日寇战火,国立北平图书馆将馆藏善本南迁至上海租界,后将其中大部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部分善本今在台湾。《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两书珠联壁合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北平圆书馆的善本藏书,既是研究宋元版刻的绝佳资料,又是我们探索善本书分合变化的重要根据。相信这部让气昨日重现乙的书不仅会成为版本、目录学家的爱宠,也会为善本书收藏家和文史工作者提供便利。
积微居读书记 豆瓣 豆瓣
作者: 杨树达 上海古籍 2006
本书共收杨树达十一种读书笔记:读《尚书》、读《左传》、读《国语》、读《后汉书》、读《庄子》、读《荀子》、读《商君书》、读《晏子春秋》、读《吕氏春秋》,另外还有两种读《说文解字》遥笔记--"《说文》求是"和"声训杂记"。 这些笔记引用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或对原书提出校订意见,或对诸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为读者阅读古书之参考。
淡墨痕 豆瓣
作者: 谷林 2005 - 3
这是作者继《情趣·知识·襟怀》和《书边杂写》之后的第三本读书随笔集,本书中的五十余篇读书札记考证缜密、文字工整、行文老辣,为当今读书界独特的一本高水平的读书札记,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书于竹帛 豆瓣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
8.8 (5 个评分) 作者: 钱存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3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以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等多项重大文物发现,闻名于世。而当代著名学者人物,自王国维先生著成经典大作《简牍检署考》之后,能将有关书籍历史文物众多方面总括贯通,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惟有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这部《书于竹帛》。在他之前,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也曾说过:“我们可以断言,钱著和卡特的名著(即《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完全可以媲美而并驾齐驱。”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而述的风格,把一切文字学文物的“门外汉”,引入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之演变历程,多角度地观照其源远流长和多姿多彩。至于学术方面的真知灼见,宜称层出迭见,盘踞前沿,故又为一切研治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科技史之学人案头必备。
The Lost Art of Reading: Why Books Matter in a Distracted Time Goodreads 豆瓣
The Lost Art of Reading: Why Books Matter in a Distracted Time
作者: David L. Ulin Sasquatch Books 2010 - 10
Reading is a revolutionary act, an act of engagement in a culture that wants us to disengage. In The Lost Art of Reading, David L. Ulin asks a number of timely questions - why is literature important? What does it offer, especially now? Blending commentary with memoir, Ulin add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mple act of reading in an increasingly digital culture. Reading a book, flipping through hard pages, or shuffling them on screen - it doesn't matter. The key is the act of reading, and it's seriousness and depth. Uli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reflection and pause allowed by stopping to read a book, and the accompanying focus required to let the mind run free in a world that is not one's own. Are we willing to risk our collective interest in contemplation, nuanced thinking, and empathy? Far from preaching to the choir, The Lost Art of Reading is a call to arms, or rather, to pages.
書店時光 豆瓣
世界の夢の本屋さん
作者: 清水玲奈 / 大原ケイ 译者: 何姵儀 悅知文化 2012
Bookstore [ˋbʊk͵stor]
n. 書店,販賣書籍的場所。
但,這裡所介紹的書店,不僅只是販賣『書』而已。
選書、陳列、空間、人,形塑出書店的獨特樣貌,
所有實體的與無形的,
只為了創造出讀者與書相遇的美好時光。
書店為何迷人?因為經歷時間的刻痕,因為專注閱讀的表情,因為執著主觀的選題,因為迫切傳達出非讀不可的愛意…是這些瑣碎卻龐大的情愫,讓書店遠遠超越銷售功能的場域,而成為文化的載體。
走進書店吧,讓自己成為書店精采的風景。
◎書店是書的神殿,是充滿知識與靈感的寶庫,沒有任何事物足以取代。此外,書店更是愛書人聚集、邂逅、交換意見的場所。
──美國圖書中心(American Book Center)經營者兼店長Lynn Kaplanian-Buller
◎雖然書店追求的是「文化氛圍」,但零售業的基本原則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顧客擁有愉快的購物體驗。
──天堂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店長Ton Harmes
◎縱使正經歷著經濟危機,愛書的人不管處境再艱難都不會放棄閱讀的。
──梅爾書店(Mel Bookstore)PR負責人Stefano Romiti
◎我並不認為經營書店是多麼特別的事。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如何將以真心製造的好商品誠摯地推薦給顧客。
──Ofr.共同經營者兼店長Alexandre Thumerelle
◎想要讓人們對書產生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抱持著主觀的態度向他人介紹自己喜歡的書。感性的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亞里安書店(Libreria Arion Esposizioni)店長Fabio Cicaglioni
◎你如果想要賺錢,那麼,奉勸你最好不要開書店,因為這份工作只能靠對書的愛與熱情來支撐。
──麥克雷利傑克森書店(McNally Jackson Books)經營者兼店長Sarah McNally
作者走訪了世界各國,最終覓得33間極具個性的書店,包括:在店內挑書宛如旅行般的但特書店;充滿文創工作者藝術涵養的瓦楞紙書店;可一邊啜飲葡萄酒、一邊閱讀的美麗霍特絲書店;將一切祕密藏在『黑色』裡的曼多設計書店;愛書人以朝聖之心對待的天堂書店;企圖將閱讀落實於生活中的帕薩波他書店;梅莉史翠普與勞勃狄尼洛連袂買書的利佐理書店;將兩位出版人引渡成為書店人的綠光書店……
獨學術 豆瓣
独学術
作者: 白取春彦 译者: 張富玲 / 戴偉傑 麥田 2013 - 11
學習(learn)≠獨學(study)
獨學才是在求學與工作上能夠超群的必要手段!
以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著稱的日本暢銷作家、《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
首次披露自身的讀書方法!
人的腦袋可以產生自己的創見,創造出過去所不曾出現的見解或推論──
這就是獨學的最終目的。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
就像小朋友學寫字是「學習」,學習是種模仿;
成人要做的不應該是學習,而是研究。
熟悉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家白取春彥不被既成的概念所拘束,
他提出關於學習具體明確的指導方針,
像是「不要害怕閱讀困難的書」、「與其讀解說參考書,不如直接閱讀原典」、
「多讀比速讀好」、「學習外語的基礎在於『讀解力』」等等,
說明獨學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跳脫出填鴨式教育框下的思維。
本書特色
●作者針對現今大眾盲從「實用路線」的學習方法,功利取向的學習心態,提出了自己的批判,並分享自己閱讀艱澀書籍的態度和訣竅。
●內容主要著重在「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而非坊間常見的know-how路線學習書。
阅读救自己 豆瓣
作者: 高希均 人民 2011 - 2
自己再忙也要读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集财富于一身,受人嫉妒;集知识于一身,受人崇敬。
人生的起点要从。量书如命,那一刻算起。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知识分子,宴言人所不敢宫
紙房子裡的人 豆瓣
作者: 卡洛斯.M.多明格茲 译者: 張淑英 遠流 2006 - 6
這是對肉體的渴求,還是對精神的纏綿?文/達利 常買書/讀書的人,對於書大概有兩種看法:
一、書是文字的載具、而文字是內容的載具,所以在書上做記號寫眉批折頁角畫重點──只要書還可以被閱讀,這一切都是可以允許的,這類人要的不是本漂亮的書,而是本耐讀的書。

二、書的本身是種藝術品:不可被損毀、需要被呵護,要被排列整齊、要被分門別類;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不同裝幀,都有不同的收藏價值,至於閱讀,那得擺在其次。

對於前者,大約可以視為讀者與書產生了精神上的愛情,而對於後者,我們大約不得不承認:這種迷戀,實在非常地肉欲。

剛開始知道《紙房子裡的人》這本書時,直覺地認定:書中的瘋狂藏書家卡洛斯,必定屬於對書產生「肉體愛」的那種人;但這本小書讀起來輕快無比,直至閱畢,才會猛地發覺,卡洛斯不止是個對版本裝幀痴狂的傢伙,他還是個對作者生平、作品內容、創作背景、名作軼聞等等瞭若指掌的「精神愛」支持者。

不過,《紙房子裡的人》當中出現的愛書人,不止這個傳奇的狂人卡洛斯而已。這個故事從一位買了艾蜜麗.狄金生詩集、邊走邊讀時遭車撞個正著的女教授開始,談論書籍會用如何神奇的方式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過了幾日,接替她工作的教授收到一本邊緣黏著水泥碎屑的書,扉頁有女教授先前的題贈詞,寄件人則是他沒聽過的、遠在國外的卡洛斯。教授主角於是開始一路追尋女教授與卡洛斯的過往,也一路聽聞各式各樣關於讀書與藏書的傳聞故事。

現實裡摻著魔幻的因子,《紙房子裡的人》所追索的,不止是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一個隱在傳說中的奇人,也是關於寫書、賣書、買書、讀書... 一直到藏書這整段同出版相關的鏈鎖上,每個環節的反省與思索。讀完《紙房子裡的人》,我們不難體會:書不但是一個佔據書架位置的實體,也是一縷佔據心靈空間的魂魄。

「許多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好似我們生命中永不復的某一片刻見證人,一旦它一直保留在那兒,我們便有依序的感覺,認為它是我們的一部份。」

《紙房子裡的人》一書如是說。不只是對肉體的渴求,也是對精神的纏綿;當您決定拿起這本書,您就將與之緊密地相互依戀。

一場閱讀的奇幻之旅,從劍橋到銀河流域,追尋傳說中的紙屋魔戀……

劍橋學者布魯瑪.藍儂曾預言自己死的時候正在讀艾蜜麗.狄金生詩集,兩年後當她在蘇活區舊書店買到這本詩集的珍本時,果然被車撞死。布魯瑪死後不久,她的愛人收到一個神秘包裹,裡面是康拉德的小說《陰影線》,扉頁有謎樣題字,書緣則有水泥糊過的痕跡。滿心好奇的他,跨越大西洋來到南美的銀河流域,展開一趟尋找寄件人卡洛斯.布勞爾的奇幻之旅。

卡洛斯是一位瘋狂愛書人,他的屋裡滿滿全是書,從地板到天花板,甚至占據臥室和車庫;書籍的排列則有嚴密而不可違背的規則:例如莎士比亞不可與馬婁並列,因為兩人互控抄襲;馬奎斯和尤薩也必須分開,傳說兩人有瑜亮情節。他堅持以德布西音樂伴讀波特萊爾的詩、點著蠟燭讀十九世紀小說,和《吉訶德》舉杯對飲,甚至有人窺見他的床上以書擺成人形……

本書是拉美文學中生代最受注目的作家卡洛斯.多明格茲囊括多項大獎的傑作,雖是趣味小品,卻有豐富的意涵,兼具文學懸疑和形上思索成分,在向魔幻寫實前輩大師康拉德致敬的同時,也對世間所有愛書成癡的讀者露出會心一笑。

書中搭配有十二幅充滿想像的插圖,由名畫家彼德.席斯精心繪製。

名人推薦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書的故事。後來才發現,書在這個故事裡只是一種被物化了的道具。更明確一點說,那些書彷彿是在倫敦與拉丁美洲之間搭起的一座橋樑,多明格茲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懸在兩端的,一個悲慘的,詭異的,愛的故事。

多明格茲的文字簡潔流暢,敘述手法看似平淡,情節舖展卻步步為營,從一個劍橋大學女教授布魯瑪的車禍死亡開始,幾乎每個段落都藏著神秘玄機,有如一部驚悚的偵探小說。穿梭其間的經典書名,作家之名,鉅細靡遺的注解,以及各種特殊的閱讀儀式與偏執的藏書癖好,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給我們閱讀旅行的莫大樂趣。但多明格茲的終極企圖,是透過隱藏其間的人性追逐,結尾的愛情悲劇,嘲諷了學者的傲慢身段,藏書家的僵化思惟。讀破萬卷書,最難讀透的,豈不是人生這部大書!

──季季(作家∕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總監)

一部關於「書與人」的曲奇懸疑小說,全篇充滿對書的熱愛與反思。從翻開首頁起,身為閱讀者的我們,即掉入作者所塑造「書能改變人的命運」主軸,並與之一起追尋一本書的出處:一如內文所敘「一個讀者,像一個旅行者在一個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遊」。而我們也不由自主地與書中人物一樣反問:「『窮極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閱讀的旅程』,究竟意義為何?」

做為一個讀書人及愛書人,不容錯過如此一場與書息息相關的閱讀之旅。

──鄭栗兒(作家)

《紙房子裡的人》以水與火(紙張的宿命大敵)寫下了珍本的末日、愛書人的夢魘,而故事裡的藏書人布勞爾,則藉此代讀者先行了一段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旅程:他被藏書宰制;他企圖回頭駕馭不斷膨脹的書之宇宙;他的反撲行動失敗。

「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在我們大處專注器利、小處專注肉體,唯用是務的時世裡,從器的耽溺中解脫,也遠比獲得它們更加不易。

搗毀紙房子,布勞爾即能從此抵達「道」嗎?如果抵達了,那將適合人們的期待嗎?我不知道答案,倘使知道,大約也不會在此時此地編派這些文字了。所以我要就地停止:詮釋是美妙的陷阱,而話語被使用太多,應該把你留給這本言辭安靜、情節微妙的無書之書。或許你看得見紙房子裡的人去到的神祕境地,能回頭告訴書中困惑的敘事者:越過了陰影線的布勞爾,究竟「是不是幸福快樂」?

──黃麗群(自由時報副刊編輯)

在書架上,我已經把《紙房子裡的人》放在卡爾維諾和迪諾.布扎第的作品之間。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暢銷書《堅強淑女偵探社》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諷刺、趣味、雋永。《紙房子裡的人》開啟一趟神秘細膩的閱讀之旅。從閱讀與藏書探討語義學、哲學,以及個人心靈層次的問題。書是一個負擔?還是「時光之門」?

──《波士頓環球論壇報》

《紙房子裡的人》是「一間用智慧與魔力建造的房子」,搭配彼德.席斯的插畫,帶領讀者深思﹁書﹂的命運:讀過的書何時會再被讀第二次?第三次?長久以來不再閱讀的書為何仍然一直擺在書架上?書該被如何對待?

──《猶他州早報》

卡洛斯.M.多明格茲從一個類似偵探懸疑氛圍的筆觸出發,繼而導引出一個愛書人對書的激情與疾病,闡述書與讀者的命運交替影響的奧秘,引人入勝。

──馬德里《理性報》

阿根廷是一個孕育傑出小說家的搖籃,卡洛斯.M.多明格茲是波赫士、柯達薩、阿爾特、普易……等小說家之後,為阿根廷文學發聲的「新聲」。

──巴塞隆納《前鋒報》
中国藏书楼 豆瓣
作者: 任继愈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中国藏书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藏书楼》的策划与编撰
肖 东 发
世纪之交,我国图书馆界和出版界联手推出了两部研究藏书文化的大部头论著:一部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底出版的由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另一部是2001年2月宁波出版社出版由傅璇琮、谢灼华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前书于2001年10月获得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我十分怀念与责编和分卷主编们一道策划、讨论、编写、统稿、校对的日日夜夜,也一直想把编撰这部书的缘起、目标、特点和体例记录下来,既可以作为一个出版选题策划的案例,又有助于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于是把《中国藏书楼》这部书的有关笔记和通讯材料略做加工,整理如下:
一、编撰缘起 明确意义
1979年,北大图书馆学系恢复招考研究生,我报的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书史。在撰写硕士论文的同时,我还写了一篇《明代刻书家小说家余象斗》的论文,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老编审林辰收到他主编的《明清小说论丛》中。林老对我后来关于中国编辑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的研究课题及成果均给予较高评价。1996年冬,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韩忠良、臧永清在林辰老师的推荐下,来北京大学找到我,商量要编一部书,题目就叫《中国藏书楼》,尽管我当时手头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还是欣然接受下来,因为这实在是个好选题。从一开始,我们就对这一课题的意义讨论得十分热烈,逐渐明确这部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 文明载体 传统结晶
我们一开始就明确聘请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担任该书主编,得到他老人家的欣然同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道"中国的藏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就包含着它的灿烂文化。"不仅充分肯定这一选题的意义,最后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归纳出中国文化的四个特点:继承、创新、融合、利群。
人类有了文明,也就有了原始意义上的文字和图书,有了图书,就开始了收藏图书的事业。在古代中国,承担图书收藏,乃至于图书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业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文字和图书已有相当发展的殷周时代。专藏甲骨的龟室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史官贞人是早期的文献管理者。由此算起,中国藏书事业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了。中国的藏书楼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保存、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藏书楼和与藏书楼共生存的历代藏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功德无量的贡献。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浓墨大写的题目。
中国的藏书文化传统悠久,生生不息,业绩辉煌,似一条滔滔大河,聚汇条条支流,波涛渐宽,声势渐壮,由官府藏书而私人藏书而寺观藏书而书院藏书,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壮大发展。黄河九曲,中国的藏书事业同样历经种种磨难曲折、天灾人祸,终以百折不回万劫不灭之气势,顽强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光荣的路程,并功德圆满地完成了向现代图书馆的嬗变。
中国古代的藏书文化由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系统组成,各个系统的先后培育与发展又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密切关联,并形成各自的特点,都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分析继承借鉴。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审视中国乃至世界的今天,要发展其未来,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藏书文化,便不会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主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中国藏书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结晶。因此,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历史,总结中国藏书文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和人类文明,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剖析功过 平息纷争
历代的藏书事业,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然而,恰恰又是这看似铁定的事实在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中却见仁见智、或褒或贬,纷争不断。举个极端的例子,私家藏书秘而不宣,旋聚旋散的现象,在许多著述中是被当作一种罪责看待的,不少的藏书家也由此列归历史罪人。所以如此的理由说来十分简单:既然你藏了书,就该向公众开放,就该持之以恒代代不散,否则,因为你的聚藏而使别人看不到藏书,而使藏书集中毁散,你便有过失罪责,便愧对前期当世后代。在学人的喋喋纷争中,对我国历代藏书的功过是非这一重大问题却迟迟不能给出一个大致公允的、合乎历史事实的明确说法。盖棺不能论定,这或许不仅仅是历代藏书家的不幸,也是当今学术界的悲哀。
3.全面梳理 填补空白
《中国藏书楼》的编撰正是缘于对藏书业先辈创造的不凡业绩的敬仰与追怀,缘于我们发扬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与使命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我们在为数千年绵延辉煌的藏书事业自豪的同时,常又伴生出深深的遗憾--迄今没有一部全景式的立体反映中国历代藏书事业的著作可供读鉴。中国的藏书史研究肇盛于清末,许多的前贤先学曾辛勤搜讨,多所开拓,他们或传或述或赞或论,各擅所专,建树颇丰。但囿于时代之局限,前此的有关论著总体表现为:资料堆积多,理论探析少;个体的局部的评介多,或以一人一楼为标的,或以一地一朝为局限,总体的宏观的把握少;就事论事、孤立看待者多,融汇贯通、纵横联系的少。事实证明,"藏书"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其表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存储藏"之意。从图书流通到图书利用的诸多环节无不与其密切关联。大凡访书、选书、借书、抄书、购书、赠书、征书、读书、校书、书之补阚、辑佚、编撰、刊刻,以及与收藏相关的整理加工、分类编目、题跋提要、藏书印记、藏书保护、藏书设施、藏书建筑等皆是研究藏书楼,也即藏书事业史不可忽视之内容。藏书家并非桃花源中人,其家世渊源、社会交游、专业联系、乃至生活时代之政治风云、学术潮流、价值取向等也与藏书活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术角度看,与藏书密不可分的更有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版本学、考据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有人统称之"治学之学",不无道理。因而可以说,藏书楼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4.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
该书编写过程中,曾于1998年12月在杭州大学开过一次"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五位分主编出席了这次会议,编委来新夏先生特别强调藏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的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仁人爱物 光照后世。其人文精神表现在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重视文化价值是私家藏书活动的基石,也是"仁人爱物"的一个前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私家藏书活动的人文精神在反文化环境里的集中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表现为私人藏书家千方百计地收集、校勘、刻印、保护图书,他们还以增值文化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校勘学、辨伪学、考据学等诸多的治书之学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于这方面的体会我后来又写了一篇论文《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及其人文精神》在第二届"北大论坛上发表,此不赘述。
二、组建队伍 统一认识
编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招贤纳士,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完成选题的关键。我们首先集中了一批对中国藏书文化感兴趣的学者组成编委会,就任各分卷主编,分工协作,开展研究。这支队伍包括当过书目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写过藏书家传略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副主编李万健编审;才华横溢、头脑清晰的袁逸和张志强,前者是浙江省图书馆研究员,后者是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著有多部藏书楼史和图书馆学专著的深圳市图书馆长吴晞;对佛教道教藏书及家谱、方志写有专著的徐建华;对明清政府藏书、刻书了如指掌的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朱赛虹;多年讲授并著有版本学讲义,精通古籍整理的姚伯岳;与姚伯岳同在北大善本室的刘大军,他在写此书期间到韩国攻读取得博士学位;另一位学过法律和历史对元史颇有研究的博士张积;还有扎实肯干的北京社科院图书馆副馆长何东红,编辑出版经验丰富勤勉热心的李云;多年收集、研究安徽藏书家史料的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不避繁难,编辑索引和大事记的行家里手王彦祥;后来我们还请来古籍整理专家,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韩锡铎帮助统稿。当然国内还有一些研究藏书楼的专家如谢灼华、徐雁、顾志兴、范风书等,开始我也想把他们全部拉进来,组成一个最强大的作者阵容。但因为他们已着手编另一部同类书《中国藏书通史》而作罢。我们的编委队伍堪称国内一流,有季羡林、任继愈、李学勤、来新夏、白化文、安平秋,除我之外他们都是学界泰斗,职务成果和头衔就不再一一列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最后的胜利。
兵多将广是个好事,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体例就会出问题。例如,对本书书名就要有一个统一认识的过程。经过多次研讨,大家明确了所谓"藏书楼",系指历代官方机构、民间团体或私人收集典藏图书文献之处所,指称以藏书的建筑、藏有图书的建筑。
建筑学上"楼"的含义是指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房子,不少藏书楼符合其制,如宁波天一阁、清代皇家七阁便是。但本书所言之"藏书楼"含义更为广泛,早期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后期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归之藏书楼。实际上,人们今天所常常提到的"藏书楼",也都是指的这一涵义。本书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研究、阐发中国的藏书楼的。
藏书楼建筑从初始的借用、兼用发展到后来专造专用,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专业特点,即普遍要求具有防火防潮防盗防虫等功能。
藏书楼并非皆以"楼"名。常见的藏书楼除名以某某楼外,还多以某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名之。更有一楼数名,乃至有名无楼者。而实际上早期的藏书楼都并非以楼为名,把藏书处称为某某藏书楼是到了明清以后才比较普遍了。书楼之命名深得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精妙,寥寥数字借以传达事主旨趣欲求、性情处境,乃至书藏特色、规模等。
古代藏书楼历史大致终结于清末民初。其时,西学东渐,现代意义的图书馆相继建立,取代并极大扩展了藏书楼的社会功能。也有少数近现代藏书楼延续至今。
三、确立目标 突出特色
目标的确立,至关重要。一开始,出版社就明确提出:这部书是辽宁省出版局的重点图书。这部书一定要获国家图书奖。对此,我这个执行主编都有些怀疑,能行吗?因为国家图书奖是每两年从全国出版的十几万种书里评出30种正奖,80种提名奖。基本上是千里选一,实在太难了。我想能获提名奖就很不容易。目标确定就要付出艰苦努力。如何保证质量,编出特色是关键。
百余年来藏书学术领域无数的优秀成果给我们太多的启迪与借鉴,使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看、探索藏书事业的历史,使得起点更高,视野更远,少一些曲折,多一份胆气。该书之编撰追求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对中国历朝藏书史实加以发掘、汇通、总结,综论千年典故,评说百家盛衰,力求更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藏书楼概貌。经过多次研讨,我们明确追求的特色有三:
1.资料上集大成。要通过广泛网罗、集成式地汇总、合理地编排已知有价值的所有资料,为读者奉献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史的著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2.体例上有突破。在全景式地展现历代藏书楼全貌时,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重要书楼施以浓墨,展现其在中国藏书史,乃至于文化史、学术史上的特殊贡献和历史地位。在述与论的关系上,加大论之力度与篇幅,不仅有一览众山式的俯察概论,更有多视角、多侧面的细微剖析,象"藏书家的藏书观"、"藏书之来源"、"藏书与书商"、"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与书厄"、"藏书与版本"、"藏书与书目"、"藏书与校勘"等分论的内容,会令人对藏书家与藏书事业之了解更深入、透彻,更具立体感观。
3.学术上有出新。汲取已有各学术成果,推出一己之得,一家之言。本书各篇章中多有新得,如对历代私家藏书的是非功过,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不无偏颇或武断之论,本书无意充当仲裁,但也不搞"述而不作"的中庸掺和,而是审视历史,以作者的眼光与思考亮出自己的观点。
因为我们是化整为零、分撰稿、各负其责,所以进一步明确全书的主题立意,选材取舍,特别是体例风格,十分必要。体例合理,分工明确,文体对路,交上稿来,可避免动大手术,因时间紧迫,更不允许返工。
四、体例创新 力求辩证
在体例上如何突破创新,分卷主编们进行了多次研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对辩证关系
1、 总与分,综述与专论
全书分三大板块:上编是藏书论,分四大系统概述藏书楼的产生、兴衰、特点及贡献;中编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按朝代分期,先概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藏书活动,然后分系统介绍重点要藏书楼(家);下编是附录,包括藏书大事年表、藏书楼索引和藏书家索引。
上编藏书论,多次讨论的是有"总论"还要不要"专论",即对藏书文化中某些特有的现象,深入发掘,局部透视,进行专题论述。袁逸研究员认为:"藏书史研究至今,唯此领域尚未经开拓,虽难度不小,但大有可为,讲'赶超',讲'位势',论'突破',此乃关键之一。若纳入'概述'中则无以深论细究,且整个'概述'谋篇布局都会难以均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增加'总论'的分量,否则与后面两板块相比,开头过于单薄,难免有头轻脚重,有尾大不掉之感"。他还拟出如下几个题目:藏书史研究史、藏书理论及文献、楼斋名、藏书目的论、藏书来源、借书、书贾的作用,古情结、藏书印、藏书家与著述家、藏书家与出版、地域优势论(藏书家的集群)、历代书厄……。最后由袁逸、朱赛虹、曹之、肖东发分别写出,构成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2、 要与全 重点与一般
中编藏书楼发展史,介绍历代主要藏书楼(家),是本书的主干,首先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写好概述,尽可能避免重复老调,不拘长短,唯求准确,要写出特色。这一部分很重要的思路是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以往的几本《藏书家传略辞典》优点是收录较全,网罗宏富,缺点是主次混淆,过于细碎,臃肿杂乱。而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主线,体现发展脉络,写出气势。重点藏书家可多花笔墨,有逸文掌故可展开,中小型藏书楼(家)概述中一带而过,放到第三部分"名录"中反应即可。
各时代藏书楼如何避免写成条目式。可以按"组群"来写,如按地域(如南宋江浙一带并起的几大藏书家,清前期江苏,特别是吴县、常熟、苏州一带,浙江、杭嘉湖一带,安徽等地的藏书群体),还有家族型(祖父子孙、夫妻、兄弟、族亲等)借鉴史传中合传和附传形式,结合论述,既可避免单调,亦可发掘深度。
3、 深与浅 学术性与通俗性
所谓深,是指要有学术性和专业性,这种题目的书写深容易写浅难,因为有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和扩大读者群的目的,所以该书在指导思想上强调要比专著写得浅显些,要比教科书活泼些,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读者对象是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一般读者,不一定仅限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所以要写得通俗生动。具体而言,不是大量引用古书原文,避免注明参考文献及出处,有些古文径直译成通用的现代汉语表述,除非较短的易懂的古文短句,可保留原文,更不搞繁琐考据,注意人名、地名、年代、数字的准确。
4、 史与论 资料与分析
全书主要部分是用概述性说明文体,述议结合,有史有论,论必有据,提倡在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以形成观点,但又要少发空议论。当代著名藏书家田涛曾说:"我们民间藏书家喜欢这样的书,它将史论与工具性集于一身,既有理论也方便实用查阅.本身也有收藏价值。'学下民间',很多时候是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我以为民间收藏图书始终延续的原因,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5、 图与文 阅读与检索
现在的读者都喜欢图文并茂,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求选择一些配合正文的插图,包括藏书楼建筑、藏书家人物图像、重点书影等。提供图片最好在正文旁注明某图及其出处、线索。我们为读者着想,对本书涉及的藏书楼藏书家编辑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列,使该书具有工具书的作用,以体现我们学图书馆专业的作者重视书后索引的学科优势。有位读者在其《论书后索引在现代编辑出版中的意义》一文中就把《中国藏书楼》作为正面案例加以论证。他写道"当我们在阅读三卷本,共计150万字的《中国藏书楼》时,不管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作为非专业的读者,都不可能从头读到尾,但是却可能对其中的某些藏书家和藏书楼比较感兴趣,如果没有书后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索引的话,要找到其中的某位藏书家或特定的藏书楼就比较困难,即便偶然找到了,也不一定全面,因为还有可能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论述过。而《中国藏书楼》书后附有系统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两个索引,从而使这本有"论千年藏书、评百家盛衰"知识性的《中国藏书楼》,也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能够通检中国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非专业的读者阅读这本书开辟了捷径,同时也扩大了读者范围。如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里面轻松而惊喜的发现,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也是一个藏书家,他的藏书情况,可以分别在21,22,296,1418页的地方了解到。爱日精庐的藏书演变和历史源流则可快捷的在书中262和1518页找到。"
为达到预期目标实实在在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仅校对统稿一项,我们就先后在北大和沈阳集中过四次,还聘请了中华书局及沈阳市文联的老同志,校对高手统校四次,先后加一起校对八九次。这才使书稿达到差错率栽两万分之一以下的评奖标准,否则不可能入围。
五、藏书贡献 永载史册
这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这里限于篇幅,仅提一点,就是对古代藏书家的作用和贡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藏书文化的历史作用,若抽象泛言之,则可以说其对我国历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无疑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国民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即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藏书事业在其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实在应予充分的肯定。发明源于需求,正是缘于社会对书籍的广泛而大量的迫切需求,正是在以官、私藏书楼为主体的巨大需求市场的刺激下,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才得以萌发并逐渐成熟、广泛应用。历史清楚地显示,唐代及唐以前的书籍市场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饥渴状态,处于一种典型的供方市场,直至宋明版刻大盛,才逐步扭转这种状况。历代大大小小的无数藏书家在汲汲忙碌于收书、藏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充当了伟大发明的催生婆--一个光荣的角色,一份集体的荣誉。
藏书家的历史作为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会是不同的结果,在该书专论中,我们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上,不难发现,藏书家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历代典籍的保存、传播、完善与生产等方面。在此简述之:
贡献之一,典籍的保存。这在秦汉时期即已有显著表现,秦始皇焚书坑儒及随后的严厉禁锢政策,使古代典籍遭受第一次大规模毁损,如此高压血腥之下仍有许多的藏书家敢冒杀头危险将大量禁书藏于夹墙、地窖、山洞等处,为中国典籍的流传保存了至为宝贵的火种。西汉武帝首开征书之路。征集的对象主要便是这批民间藏书。"百年之内,书积如丘山"。也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说藏书家的贡献巍如丘山,实不过份。
再以宋元刻本为例,今天保留下来的数以千百计的宋元刻本,它们中的每一种每一册都是历经众多有名无名的藏书家之手,如接力赛一般层层递传下来的,尽管在递传过程中因种种天灾人祸可能毁损惨重,但这恰恰又说明了藏书保存的极大不易与艰巨。以单一藏书楼论,宁波天一阁是一个典籍保存的范例。虽有《四库全书》征书,近代失盗等重大减失因素,天一阁历经四百余年保存下来的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大量明代典籍在当今世界仍是独一无二的孤本。清末杭州丁申、丁丙兄弟冒战乱烽火奋不顾身抢救出大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业绩,更是突现了藏书家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江南三阁,文澜独存,这实在是藏书家树起的一座丰碑。
贡献之二,典籍的流播。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借阅之途,从北宋的李氏山房到清末绍兴的古越藏书楼,不少的藏书家通过向公众、社会开放形式,捐私产为公益,以传布为己任,使一家之藏为众人所用,极大地扩大了典籍的受众面与利用率,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二是借抄之途;三是刊印之途,均不赘述。
贡献之三,典籍的完美。仁人爱物,珍惜字纸可以说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一种悠久传统,体现在藏书家身上,便是普遍的毫无例外的对图书的宝爱、珍惜、视若生命、护如眼目的情结。归结起来,历代藏书家对图书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图书的爱护、对图书内容的校勘补正、三是对残缺图书的搜访集全等方面。
贡献之四、典籍的生产。即指利用藏书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汇编等形式创造出新的典籍,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新的财富,提供更多积累。
贡献之五、典籍的捐公。进入现代,众多的私人藏书家爱国为公、服务民众的意识更加强烈而自觉,他们纷纷以私藏捐奉国有,难以数计的私家藏书遂以百川归海之势汇聚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国有图书收藏机构,藏书家以自己慷慨无私的壮举为中国私家藏书楼的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浙江,留存现代的著名藏书楼如范氏天一阁、刘氏嘉业堂、孙氏玉海楼、黄氏五桂楼、冯氏伏跗室、朱氏别宥斋、余氏寒柯堂、李氏萱荫楼、王氏冶庄楼、张氏铁如意馆等数以百计的私家藏书楼在建国后踊跃将各自的珍藏乃至自家藏书楼捐献国家,浙江图书馆丰富而具特色的古籍藏书中,私家藏书的捐赠构成了主要的基础。
清末,陆树藩将皕宋楼珍藏顷数售予日本静嘉堂文库,令国人疾首扼腕,痛惜不已。这一世纪悲剧从反面警醒、激发了无数藏书家的爱国、爱民族的情感,随后不久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售归江南图书馆的事例便是鲜明的参照。对许多以各种方式将藏书售予各类国有图书馆的藏书家,人们同样抱有敬意与感激。
私家藏书楼的历史使命因现代图书馆的崛起而结束,私家藏书楼的生命却因融入了现代图书馆而永续延绵、生机无限。私家藏书的作用与贡献也因此无有穷尽。
我们用这么些篇幅来例证、表彰历代藏书家对中华典籍保存、护惜、流传之功德,并不意味一好百好,对其历史的局限、人格的弱点视而不见或捈脂粉饰,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全面地、历史地、恰如其份地评价藏书家的作用,才必须理直气壮,实话实说。先前对于藏书家的历史贡献的表述太过简略、空泛,而对于藏书家的一些缺失则似过多显夸、过多指责、过多苛求。藏书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秘惜吝借等缺失相对于他们的历史贡献而言,只是大河中的支流,森林中的灌木。
私人藏书家、刻书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认真研究充分肯定。正如后人所说:如果没有这么一支数量大、文化素质高、事业心强、态度严谨的藏书家刻书家队伍,没有他们所建树的一切,流传下来的古籍肯定没有这么多,古书的质量也不会这么精,古籍的作用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大,校勘学、版本学、考据学、目录学以及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水平,肯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高度。
这部书只能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我认为中国藏书楼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豆瓣
作者: Robert Darnton Belknap Press 1987 - 1
A great book about an even greater book is a rare event in publishing. Darnton's history of the "Encyclopedie" is such an occasion. The author explores some fascinating territory in the French genre of "histoire du livre,"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tracks the diffusion of Enlightenment ideas. He is concerned with the form of the thought of the great philosophes as it materialized into books and with the way books were made and distributed in the business of publishing. This is cultural history on a broad scale, a history of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In tracing the publishing story of Diderot's "Encyclopedie," Darnton uses new sources--the papers of eighteenth-century publishers--that allow him to respond firmly to a set of problems long vexing historians. He shows how the material basis of literature and the technology of its production affected the substance and diffusion of ideas. He fully explores the workings of the literary market place, including the roles of publishers, book dealers, traveling salesmen, and other intermediarie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 publishing functioned as a business, and how it fit into the political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prerevolutionary Europe are set forth. The making of books touched on this vast range of activities because books were products of artisanal labor, objects of economic exchange, vehicles of ideas, and elements i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flict. The ways ideas traveled in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level of penetration of Enlightenment ideas in the society of the Old Regime,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are brilliantly treated by Darnton. In doing so he unearths a double paradox. It was the upper orders in society rather than the industrial bourgeoisie or the lower classes that first shook off archaic beliefs and took up Enlightenment ideas. And the state, which initially had suppressed those ideas, ultimately came to favor them. Yet at this high point in the diffusion and legitima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French Revolution erupted, destroy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in which the Enlightenment had flourished. Never again will the contours of the Enlightenment be drawn without reference to this work. Darnton has written an indispensable book for historians of modern Europe.
Censors at Work: How States Shaped Literatur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obert Darnt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4 - 9 其它标题: Censors at Work
This absorbing history by a brilliant scholar and writer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ensorship works. With his uncanny ability to spark life in the past, Robert Darnton re-creates three historical worlds in which censorship shaped literary expression in distinctive ways.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censors, authors, and booksellers collaborated in making literature by navigating the intricate culture of royal privilege. Even as the king's censors outlawed works by Voltaire, Rousseau, and other celebrated Enlightenment writers, the head censor himself incubated Diderot’s great Encyclopedie by hiding the banned project’s papers in his Paris townhouse. Relationships at court trumped principle in the Old Regime. Shaken by the Sepoy uprising in 1857, the British Raj undertook a vast surveillance of every aspect of Indian life, including its literary output. Years later the outrage stirred by the British partition of Bengal led the Raj to put this knowledge to use. Seeking to suppress Indian publications that it deemed seditious, the British held hearings in which literary criticism led to prison sentences. Their efforts to meld imperial power and liberal principle fed a growing Indian opposition. In Communist East Germany, censorship was a component of the party program to engineer society. Behind the unmarked office doors of Ninety Clara-Zetkin Street in East Berlin, censors developed annual plans for literature in negotiation with high party officials and prominent writers. A system so pervasive that it lodged inside the authors’ heads as self-censorship, it left visible scars in the nation’s literature. By rooting censorship in the particulars of history, Darnton's revealing study enables us to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efforts to control expression past and present. 12 illustrations
吴经熊裁判集与霍姆斯通信集 豆瓣
作者: 吴经熊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 2
《吴经熊裁判集与霍姆斯通信集》分为两部分,吴经熊裁判集和吴经熊与霍姆斯通信集。吴经熊裁判集又分为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主要内容包括:有担保之分期归还契约案、合法取得之无记名票据案、契约之原因与缘由案、使用主于被用人执行业务时所致损害之责任案、霍姆斯致吴经熊的信等。